【黃裕生】儒家禮樂文明傳承中孔子對周公的突破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5-25 08:46:51
標簽:

儒家禮樂(le) 文明傳(chuan) 承中孔子對周公的突破

作者:黃裕生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十七日己醜(chou)

          耶穌2024年3月26日

 

 

 

【學者簡介】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第一哲學、德國哲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等。主要代表作有《擺渡在有-無之間的哲學——第一哲學問題研究》《權利的形而上學》《站在未來的立場上》《宗教與(yu) 哲學的相遇——奧古斯丁與(yu) 托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學研究》《真理與(yu) 自由——康德哲學的存在論闡釋》《時間與(yu) 永恒: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時間問題》。主編有“純粹哲學叢(cong) 書(shu) ”。曾獲中國圖書(shu) 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優(you) 秀成果一等獎,其主講的《西方思想經典與(yu) 現代社會(hui) 》入選哲學類國家一流課程。

 

漢語中的儒家概念與(yu) 西語中的儒家概念是不對應的,因為(wei) 西語中的儒家被稱為(wei) confucianism/Konfuzianismus,直譯回來就是孔子學說或孔子主義(yi) ,就如同康德主義(yi) 或馬克思主義(yi) 一樣。通常,人們(men) 把儒家直接等同於(yu) 孔子的學說。但是,無論作為(wei) 一種思想學說,還是作為(wei) 一種文化係統,儒家都早於(yu) 孔子。被奉為(wei) 儒家經典的那些主要典籍都產(chan) 生於(yu) 孔子之前。

 

這就出現一個(ge) 問題:如何理解孔子與(yu) 儒家的關(guan) 係?是否可以用“孔子主義(yi) ”來概括或指稱儒家呢?如果可以,究竟在什麽(me) 意義(yi) 上可以?西方人把儒家當作孔子主義(yi) 應始於(yu) 明末來華的耶穌會(hui) 士。以利瑪竇為(wei) 代表的這些耶穌會(hui) 士長期在中國生活,不僅(jin) 與(yu) 當時的中國士大夫有很頻繁的交往,而且對中國曆史與(yu) 儒家典籍也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們(men) 甚至把一些儒家文本譯成拉丁文傳(chuan) 回歐洲。可以說,他們(men) 是第一批西方的漢學家。那麽(me) ,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把儒家等同於(yu) 孔子主義(yi) ?這與(yu) 當時中國士大夫對儒家的主流理解相關(guan) 。

 

我們(men) 知道,如果說儒家有創始者,那麽(me) 他應當是製禮作樂(le) 的周公,他奠定了儒家的禮樂(le) 文明。所以,兩(liang) 漢直至隋唐,說到儒家,人們(men) 常周孔並稱,周在孔前。似乎從(cong) 宋朝開始,孔子逐漸成為(wei) 儒家的代表。這意味著,在中國曆史上,人們(men) 對孔子在儒家學說裏的地位的理解有一個(ge) 變化過程。在這個(ge) 過程中,孔子被定位為(wei) 儒家的真正代表人。這應是耶穌會(hui) 士把儒家等同於(yu) 孔子學說的時代背景。

 

周公作為(wei) 儒家禮樂(le) 文明的奠基人當然不可能被否定,但是當人們(men) 把孔子確立為(wei) 儒家的真正代表時,顯然不隻是意味著對孔子通過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努力在儒家傳(chuan) 承事業(ye) 上所作貢獻的肯定,還意味著認識到孔子對周公的突破,否則,孔子就沒有理由被確立為(wei) 儒家的真正代表。那麽(me) ,這個(ge) 突破在哪裏呢?這是一個(ge) 值得深究的問題。

 

表麵上看,孔子對儒家的貢獻在於(yu) 傳(chuan) 承,也即在“述而不作”中完成了“刪詩書(shu) ,定禮樂(le) ”的工作。但是,儒家的詩書(shu) 本是“皇家”典籍,禮樂(le) 更是“皇家”專(zhuan) 屬,孔子憑什麽(me) 能染手?關(guan) 鍵是,孔子之後流傳(chuan) 的儒家典籍都是孔子的“刪定版”。也就是說,孔子“刪定”的儒家成了後世權威版的儒家。這應是後世儒家重視孔子並最後把他定為(wei) 儒家宗師的原因。不過,孔子留下的權威版顯然並非隻是文獻與(yu) 文字考訂意義(yi) 上的權威版,而是思想權威版。也就是說,孔子在思想上實現了對周公的突破,使周公奠定的儒家成了“新儒家”,成為(wei) 後世據以理解、認識天地-人間的一個(ge) 思想-學說係統。孔子據以“刪定”“詩書(shu) 禮樂(le) ”的不是他的“公職”與(yu) “權力”,而是他所達到的新思想,一個(ge) 具有新高度的思想。孔子對周公的突破不在職位與(yu) 權勢,也不在增加或減少了多少禮樂(le) 的內(nei) 容,而在對人性與(yu) 世界的認識所達到的高度上。

 

那麽(me) ,孔子在思想-學說上突破在哪裏呢?我們(men) 或許可以歸結為(wei) 這幾方麵:

 

1. 發現並確立了貫穿於(yu) 天地間的普遍原則,這就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為(wei) 核心的普遍倫(lun) 理原則,由此確立起了一種獨立於(yu) 權力與(yu) “公家”、超越於(yu) 血緣與(yu) 地域、階層的仁愛學說,也即後世所謂之“仁學”。仁學的產(chan) 生在華夏世界不僅(jin) 在根本上意味著獨立思想、獨立學說、獨立精神的出現,而且相應地也意味著獨立於(yu) 一切權勢與(yu) 利益的絕對價(jia) 值的確立。“仁”這一絕對價(jia) 值,荀子給出最為(wei) 經典的表達:“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yu) 天下同苦樂(le) 之;天下不知之,傀然獨則立於(yu) 天地之間而不畏”。“仁”這一普遍原則與(yu) 絕對價(jia) 值的發現與(yu) 確立,是孔子對周公所實現的最基本的突破。從(cong) 此,才真正開始了可教化周邦而傳(chuan) 諸久遠的儒家文明乃至華夏文明。

 

2. 由於(yu) 這種仁愛之學可學可修,也即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人人可修仁致德。這意味著修仁德非有位者之專(zhuan) 務,而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之共業(ye) 。這也就是後來《大學》所申明的“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由此,確立了人世間一種普遍的道德使命:致仁修身,成就君子之德。人野之分,夷夏之別,在仁不仁,而不在親(qin) 疏遠近、有爵無爵;君子小人之別,在德不德,而不在有位無位。這使人類在最基礎的道德事業(ye) 上打破了與(yu) 權力等級、社會(hui) 等級的關(guan) 係。孔子把致仁愛的道德事業(ye) 確立為(wei) 人類最為(wei) 基礎的普遍事業(ye) ,同時也使這一事業(ye) 成為(wei) 向所有人開放的事業(ye) 。而當致仁愛所成就的君子之德被確立為(wei) 公權力職位所必備的正當性標配時,也就意味著確立起了一種瓦解權力血緣傳(chuan) 遞方式合法性的政治理念,至少否定了血緣傳(chuan) 遞為(wei) 唯一合法的公權力傳(chuan) 遞方式。實際上,正是這一突破性的政治理念為(wei) 後世的科舉(ju) 製度的產(chan) 生與(yu) 實踐提供了可能。

 

3. 孔子所確立的仁學,其學不在官,而在人人自身,是為(wei) 謀道行仁。孔子據此確立起了不為(wei) 謀權力,也包括功名利祿等在內(nei) 的一切利益的教育事業(ye) 的同時,也據此打開了以文教方式改善現實與(yu) 社會(hui) 的希望。

 

孔子正是基於(yu) 有這些突破的仁學,實現了對周的文化傳(chuan) 統進行重估,這使孔子既是周的禮樂(le) 文明的中斷者,也是這一文明的開新者。詩書(shu) 禮樂(le) 不再是原來的詩書(shu) 禮樂(le) ,而是接受了孔子仁學洗禮的詩書(shu) 禮樂(le) 。

 

換個(ge) 角度說,這意味著詩書(shu) 禮樂(le) 既是後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依據,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途徑。但是,那些產(chan) 生於(yu) 孔子之前的典籍顯然不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最主要依據,尤其不是理解孔子思想突破的依據。要理解孔子在思想上的突破,包括要理解由孔子重估過的儒家精神,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據無疑是記錄孔子與(yu) 其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言行的《論語》。想必這也是理學把《論語》列入“四書(shu) ”,並置於(yu) “五經”之前的原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