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liang) 漢孔氏經學的繁榮
作者:孔麗(li)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來源:《聖人家風》
經過戰國與(yu) 秦朝的戰火考驗,儒學在艱難中走向了春天——兩(liang) 漢。這一時期,政治上總體(ti) 安定,經濟、文化得到快速發展。漢朝統治者根據時代需要,實行尊孔崇儒的政策。特別是推行“獨尊儒術”“通經入仕”等措施後,儒學趨於(yu) 經學化,發展國家的主流意識。孔氏家族在這得天獨厚的形勢下,更加專(zhuan) 注於(yu) 家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研究,在古今文經學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家學方麵有很大進展,為(wei) 儒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繁盛的家學促進下,孔子詩禮家風也更為(wei) 濃鬱。
(一)孔氏家學發展概況
兩(liang) 漢統治者采取尊孔崇儒的政策,使儒學處於(yu) 獨尊位置,提升孔子地位,為(wei) 孔子後人傳(chuan) 述祖業(ye) ,發揚家學,提供了良好的社會(hui) 條件和環境氛圍。孔子後人受到優(you) 厚待遇,這更加激勵了他們(men) 研習(xi) 儒家經典的積極性和傳(chuan) 承家學的使命感。可以說,兩(liang) 漢時期是儒學發展的快速期,也是孔氏家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1、兩(liang) 漢儒學的興(xing) 盛
漢初,盛行黃老無為(wei) 之術,這有效緩解了秦遺留的各種社會(hui) 矛盾。但幾十年後,黃老之術不再適應社會(hui) 發展。統治者意識到需要有一種積極有為(wei) 的思想來引領與(yu) 凝聚人心,以促進國家的安定和發展,而能夠擔當此任的唯有儒學。再加上儒學這幾百年的發展,一批優(you) 秀儒者,如叔孫通、董仲舒等人,積極建言獻策,儒家思想越來越受重視,逐漸替代了黃老學說。
漢朝執政者采取了一係列尊孔崇儒的措施。這主要表現在:廢除“挾書(shu) 律”;置“五經博士”,並為(wei) 博士官置弟子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各郡立學,教授儒家典籍,等等。這一係列舉(ju) 措使儒學成為(wei) 國家的主導思想,使儒學官學化,發展為(wei) 經學,大大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尊孔崇儒的政策、儒學的官學化和高度發展,為(wei) 孔氏家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氛圍和社會(hui) 條件。
兩(liang) 漢經學分為(wei)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今文經學指以漢代通用文字傳(chuan) 承的經學。漢武帝時五經博士所傳(chuan) 的儒家經典都是今文經學。今文經學在西漢處於(yu) 主流位置,極為(wei) 興(xing) 盛。古文經學出現較晚。據《漢書(shu) ·藝文誌》記載,漢武帝末年,魯恭王擴建宮殿時,毀壞了孔子留存的宅院,在牆壁中“得《古文尚書(shu) 》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漢書(shu) ·藝文誌》)。魯壁所出古書(shu) 皆用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寫(xie) 成,與(yu) 當時通用隸書(shu) 寫(xie) 成的經文有諸多不同,這批古書(shu) 遂被稱為(wei) 古文經書(shu) 。
古文經書(shu) 大大豐(feng) 富了漢代儒者的研究資料,彌補了當時原始文獻大量缺失的不足。與(yu) 漢初通過口耳相傳(chuan) 、獻書(shu) 等形式發展起來的今文經學相比,魯壁藏書(shu) 更為(wei) 可信,版本更早、更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匡正彌補今文經學不足的作用。這也為(wei) 後世學者研究儒學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原始資料,豐(feng) 富了儒學研究的方向。一批儒者,特別是孔子後裔轉而研究古文經書(shu) ,掀起了研究古文經學的熱潮。古文經學為(wei) 儒學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和新的思路。
魯壁藏書(shu) 的發現對孔氏家族來說意義(yi) 重大。古文經書(shu) 多被孔子後裔認為(wei) 是先祖留下的珍貴遺產(chan) ,作為(wei) 家學的重要內(nei) 容,世代傳(chuan) 習(xi) 。雖然今文經學在當時仍是主流學術,但是孔氏族人中以整理、研究古文經學家族使命的學者不乏其人,如孔安國、孔卬、孔驩等人。他們(men) 殫精竭慮、代代相傳(chuan) ,在古文經學方麵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於(yu) 是,古文經學成為(wei) 孔氏家族世代相傳(chuan) 的家族文化,也成為(wei) 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
2、孔氏家學的特色
在兩(liang) 漢儒學興(xing) 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孔氏家族人才輩出、燦若繁星,既有擅長儒學的權臣名家,也有專(zhuan) 治學術、授徒傳(chuan) 經者,在多個(ge) 方麵取得了重要成就。
孔氏家學得到了極大發展,主要表現在保存整理儒家典籍、闡發儒家經學義(yi) 理和傳(chuan) 承發揚儒學等方麵。其中尤為(wei) 突出的是經學研究,不僅(jin) 涉獵廣泛,古今文經學兼容,而且研究走向深化、細化、多樣化。在發展中,孔氏家學呈現新的特色。
(1)孔氏家學的發展
從(cong) 孔子以來,儒家典籍就一直在孔氏家族中傳(chuan) 承不斷。孔氏家族保存和整理了大量儒學典籍,成為(wei) 孔氏家學的重要內(nei) 容。尤其是孔鮒魯壁藏書(shu) ,保存了大量先秦儒學典籍,為(wei) 古文經學的開啟起到了奠基作用。可以說,沒有魯壁藏書(shu) ,就沒有古文經學。此外,孔氏家族對古代典籍的整理保存,還表現在對孔子及後裔思想言論資料的整理編著方麵,這主要有《孔叢(cong) 子》與(yu) 《孔子家語》。
在保存整理典籍的同時,孔氏學者也在闡發、訓解儒家經學義(yi) 理,包括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孔子後裔中多人因博學多識、精通經文義(yi) 理而被立為(wei) 經學博士。漢代博士的選拔要求其實很高,要能夠對儒家經典“窮微闡奧”,精通一經,還要博學,能“兼綜載籍”。孔氏學人能憑借治學廣泛、學識淵博,多人居博士之位。如孔子襄、孔忠、孔武、孔延年、孔霸、孔光等皆被列為(wei) 博士。他們(men) 不僅(jin) 能精通經學,而且有些人撰有經學著作。如孔安國曾孫孔驩著《春秋公羊訓詁》《春秋穀梁傳(chuan) 訓詁》,孔融著《春秋雜議難》,孔奇著《春秋左氏刪》等,都是對今文經學的闡釋。
古文經書(shu) 麵世後,孔安國、孔臧等孔氏學者首先對古文經進行整理與(yu) 研讀,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訓解、闡發義(yi) 理。尤其是孔安國,他訓解的《古文尚書(shu) 》《古文論語》《古文孝經》,為(wei) 古文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經過數代孔氏學者不斷研讀、訓解,古文經學漸成體(ti) 係,在西漢末期正式登上學術的殿堂,與(yu) 今文經學相抗衡。至東(dong) 漢,學習(xi) 古文經學的人漸多,馬融、鄭玄等大儒也胸懷“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後漢書(shu) ·列傳(chuan) 第十七》)的信念,從(cong) 事古文經學的研究。在古文經學從(cong) 形成到興(xing) 盛過程中,孔氏學者可謂功不可沒。
孔氏家學的傳(chuan) 播發展主要表現在家學傳(chuan) 承和授徒教學兩(liang) 方麵。孔氏學者中有多人不求爵祿,而創辦私學,致力於(yu) 儒學的著述與(yu) 教授。如孔子九代孫孔鮒,十四代孫孔光,孔安國曾孫孔立,十九代孫孔宙等。他們(men) 在教授自家子弟的同時,將儒學施教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保持了學術的開放性。這不僅(jin) 使儒學在家族中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而且促進了儒學向社會(hui) 的發展傳(chuan) 播。
(2) 孔氏家學的特色
兩(liang) 漢時期孔氏家學經過數百年的繁榮發展,呈現一些新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孔氏家學涉及廣泛,古今文經學兼治。今文經學較早立於(yu) 學官,世人多依賴今文經學進入仕途,然而經學研究繁瑣複雜,常常是窮其一生隻通一經,形成“西漢多專(zhuan) 一經,罕能兼通”的局麵。孔氏學者因為(wei) 家學積累深厚、豐(feng) 富,自幼就受到好的教育,治學廣泛,多能夠兼通多經。在“魯壁藏書(shu) ”問世後,孔氏學者中多人又從(cong) 事古文經學的研究。當時古文經學還沒有被列為(wei) 官學,從(cong) 事古文經學者不僅(jin) 不能以此獲取官位,還要麵臨(lin) 今文經學派的攻擊。孔氏學者懷著對家學的熱愛,堅守學術陣地,使古文經學日益興(xing) 旺,逐漸占據一定位置。
孔氏學者多博覽群經,不少人還兼治古今經學。如,孔子十二代孫孔延年涉獵廣泛,被人讚為(wei) “博覽群書(shu) ,無所不備”,被立為(wei) 博士,後轉太傅。孔子十一代孫孔安國少學《魯詩》,治古今文《尚書(shu) 》《古文論語》《古文孝經》,又善《毛詩》等,被武帝立為(wei) 博士。孔安國後人孔卬、孔衍、孔驩、孔子立、孔子元等,都是兼治多經,包括《尚書(shu) 》《詩》《禮》《春秋》《孝經》《論語》等,幾乎涉及全部儒家元典。其中,孔衍兼治今古文《尚書(shu) 》《古文孝經》《古文論語》等,為(wei) 成帝時《尚書(shu) 》博士。
其二,孔氏家族內(nei) 不同支脈的傳(chuan) 承有其特色。孔子之後七代單傳(chuan) ,家學多父子相傳(chuan) ,學術發展脈絡單一。孔子九代孫有孔鮒、孔騰、孔祔兄弟三人,孔氏子孫開始增多,家學由單一發展為(wei) 家族內(nei) 不同支脈並行發展,家學走向多元化。孔鮒後裔學術成就不顯著。孔騰後裔世代以經學傳(chuan) 家,成就卓著者尤多。孔祔之子孔藂追隨漢高祖劉邦,以軍(jun) 功封蓼侯,世襲到西漢末年,後裔中也有以經學著稱者。這三個(ge) 大的支脈下,又繁衍出多個(ge) 支脈。盡管此時的孔子後裔有些已為(wei) 官宦世家,但仍恪守詩禮傳(chuan) 家的祖訓,世習(xi) 家學,卓有成就。
孔騰後裔在學術上最為(wei) 傑出,多人因為(wei) 學術被立為(wei) 博士,可謂人才濟濟。這一支又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小的支派:孔武一支和孔安國一支。孔騰的長孫孔武一支,多官位顯赫的朝廷重臣。如,孔武之孫孔霸在宣帝時為(wei) 大中大夫,元帝時官至太師,被封關(guan) 內(nei) 侯。孔霸四子孔光兩(liang) 任丞相,官至太師,封博山侯。他們(men) 在治學上也多有建樹,孔武及其子孫孔延年、孔霸、孔光等都是博士出身,以研究今文經學為(wei) 主。孔安國一支,學者較多,如孔安國、孔卬、孔衍、孔驩等也均博士,但不屬權臣之列。他們(men) 多兼治今古文,尤其在古文經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東(dong) 漢時,家學的傳(chuan) 承更為(wei) 多樣、深化。孔霸長子孔福一支,早期以治今文經學為(wei) 主,主要治《今文尚書(shu) 》與(yu) 《嚴(yan) 氏春秋》,後來兼習(xi) 《春秋》三傳(chuan) 、《毛詩》及《古文尚書(shu) 》等。如,孔宙主修《嚴(yan) 氏春秋》,他的幾個(ge) 兒(er) 子也以研究《春秋》為(wei) 主,但稍有不同:孔謙“祖述家業(ye) ,修《春秋經》”;孔褒主修《春秋經》;孔融主修《左氏春秋》,還兼修《毛詩》與(yu) 《易》;孔昱則主治《古文尚書(shu) 》。孔霸次子孔捷一支以治《春秋》主,孔奮、孔奇主修《春秋左氏》,孔奮之子孔嘉著有《左氏說》。
可見,孔氏家族不同支係研究的內(nei) 容和方向等差異逐漸增大,呈現具體(ti) 細化的傾(qing) 向。這一傾(qing) 向有利於(yu) 經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也使孔氏家學內(nei) 容更豐(feng) 富多彩、發展更迅速。這是孔氏家學發展的一個(ge) 特點,也是必然趨勢。
其三,孔氏家族在家學興(xing) 盛的同時,重視家教的風氣也更為(wei) 顯著,在先秦子承父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兄弟共學等形式。家族中父子自為(wei) 師友、兄弟共習(xi) 、祖孫幾代同治一經是常有之事。長輩將多年所學的思想精髓在耳提麵命、言傳(chuan) 身教中傳(chuan) 授於(yu) 子孫,子孫在前人所學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推進,這是孔氏家學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如,孔安國與(yu) 其子孫孔卬、孔衍、孔驩等幾代人都主攻《古文尚書(shu) 》《古文論語》等,使古文經學得到發展。孔忠、孔延年、孔霸、孔光等祖孫幾代都治《今文尚書(shu) 》,且多因此被列為(wei) 博士,成績卓著。
“兄弟共學”漸成為(wei) 孔氏家族傳(chuan) 習(xi) 家學的主要形式。兄弟間共同學習(xi) 家學,相互勉勵,交流討論,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種共學方式,使學習(xi) 更為(wei) 輕鬆愉悅,進步更快,更容易取得成效。如,漢時孔安國與(yu) 堂兄孔臧共同致力於(yu) 古文經學的研究,使當時充滿艱辛的古文經學研究得以堅持下去,並有長足發展;孔長彥與(yu) 孔季彥兄弟在父親(qin) 去世後,共同學習(xi) ,相互勉勵,致力於(yu) 《古文尚書(shu) 》等家學的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兩(liang) 漢時期,孔氏家學達到了鼎盛,湧現出多名優(you) 秀的經學家,在多個(ge) 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孔氏家族成為(wei) 首屈一指的經學世家。尤其是古文經學的研究和傳(chuan) 承,不僅(jin) 是孔氏家學的重要內(nei) 容,也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家學的研習(xi) 傳(chuan) 承中,家族成員形成了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jia) 值追求,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深化了家族中向學、樂(le) 學的風氣,使崇德尚道、傳(chuan) 習(xi) 儒學的詩禮家風得以提升。家風作為(wei) 家族傳(chuan) 承中更本質和潛在的部分,它一經形成又會(hui) 反過來成為(wei) 家學思想走向深邃和快速發展的動力,推動了家學的發展。孔氏家族出現了一些在學術上有突出造詣的優(you) 秀人物,孔安國、孔臧家族中的佼佼者尤為(wei) 顯著。
(二)孔安國與(yu) 其家族
孔安國,字子國,孔忠之子,孔子十一代孫。他不僅(jin) 精通多部經典,而且兼治古今文。《孔子家語·後序》介紹:“子國少學《詩》於(yu) 申公,受《尚書(shu) 》於(yu) 伏生,長則博覽經傳(chuan) ,問無常師,年四十為(wei) 諫議大夫,遷侍中博士。”可知,孔安國學識廣博,對於(yu) 《詩》《尚書(shu) 》等多種今文經學有深入的研究,並以《今文尚書(shu) 》列為(wei) 博士,官至臨(lin) 淮太守。
孔安國的父親(qin) 孔忠漢文帝時官博士,祖父孔騰為(wei) 漢惠帝時博士、長沙太傅,都以治今文經學著稱。孔安國在家族教育下,起初也是治今文經學。在魯壁發現《詩》《書(shu) 》《論語》等古文經之後,他又致力於(yu) 古文經學的整理研習(xi) 。古文經用先秦文字寫(xie) 成,當時很少有人能讀懂,更不用說通其大意。孔安國“乃考論古文字,為(wei) 今文讀而訓傳(chuan) 其義(yi) ”,將古文轉化成為(wei) 今文形式,且作了訓解,為(wei) 古文經學的闡釋研究奠定了基礎。《孔子家語·後序》記載,孔安國“為(wei) 《古文論語訓》十一篇,《孝經傳(chuan) 》二篇,《尚書(shu) 傳(chuan) 》五十八篇,皆所得壁中科鬥本也”。最近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尚書(shu) 傳(chuan) 》《古文孝經》《論語孔氏訓解》確含有孔安國口頭形式的初步訓解。這三部書(shu) 成為(wei) 後世研讀《尚書(shu) 》《孝經》《論語》的重要參考資料,在經學史上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尚書(shu) 傳(chuan) 》,成為(wei) 《古文尚書(shu) 》相關(guan) 學術發展之基。
此外,孔安國“竊懼先人之典辭將遂泯沒”,將“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整理編成《孔子家語》一書(shu) ,為(wei) 後世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保存了豐(feng) 富而珍貴的參考資料,也成孔氏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安國博覽群經,整理訓解古文經學,以傳(chuan) 承家業(ye) 誌向,在學識和品行上都為(wei) 人所稱頌。這些對他的子孫具有直接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培育了多名經學人才,使家族數代傳(chuan) 承家學不斷,“自安國以下,世傳(chuan) 《古文尚書(shu) 》《毛詩》”(《後漢書(shu) ·孔僖傳(chuan) 》)。如,《孔叢(cong) 子·連叢(cong) 子》記載孔安國之子孔卬“特善《詩》《禮》而傳(chuan) 之”,孔卬傳(chuan) 承父親(qin) 的古文經學,也習(xi) 今文經學,尤其擅長《詩》《禮》,並將它們(men) 傳(chuan) 承下去。
在孔卬的教導下,兩(liang) 子孔衍、孔驩都被列博士。孔衍通《古文尚書(shu) 》《古文論語》《毛詩》等。《孔叢(cong) 子·連叢(cong) 子·敘世》記載孔驩“善《春秋》三傳(chuan) ,《公羊》《穀梁》訓諸生”,與(yu) 其子孔子立合編《小爾雅》。可知,他兼通經學,善訓詁學,可謂學識淵博。孔子立受父親(qin) 教育,好古文經學。
《孔叢(cong) 子 ·連叢(cong) 子》記他:“善《詩》《書(shu) 》,少遊京師,與(yu) 劉歆友善……為(wei) 是不仕,以《詩》《書(shu) 》教於(yu) 闕裏數百人。”可知,孔子立沿襲詩禮家風,喜好《詩》《書(shu) 》,並且無意權貴,誌在向弟子、子弟們(men) 傳(chuan) 授《詩》《書(shu) 》等。孔子立的兒(er) 子也習(xi) 《毛詩》《古文尚書(shu) 》《古文論語》等,極有可能參與(yu) 續編《孔叢(cong) 子》。
東(dong) 漢時期,孔安國後裔秉承古文經學的宗旨不變,《毛詩》《古文尚書(shu) 》等仍然是家學的主要內(nei) 容。孔建以文學為(wei) 議郎博士,孔豐(feng) 善經學、以學行聞於(yu) 世,孔僖善《詩》《書(shu) 》、涉獵《禮》《春秋傳(chuan) 》等。孔僖的兩(liang) 子孔長彥、孔季彥自幼刻苦讀先人的遺書(shu) ,“長彥好章句學。季彥守其家業(ye) ,門徒數百人”(《後漢書(shu) ·孔僖傳(chuan) 》)。兄弟兩(liang) 人後來研究的方向不同,長彥主治今文經學,季彥習(xi) 古文經學,兼修《史》《漢》。兩(liang) 人不重仕途爵位,以家族學術的傳(chuan) 承發揚使命。
縱觀孔安國家族,世代以治古文經學為(wei) 主,《詩》《古文尚書(shu) 》《春秋》等是家學的重要內(nei) 容,《孔叢(cong) 子》得到進一步豐(feng) 富,《孔子家語》也已形成,家學的內(nei) 容不斷得以豐(feng) 富,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隨著孔氏家學的繁榮,孔氏詩禮家風也走向輝煌。
(三)孔臧及其家族
孔臧,字子武,孔藂之子,孔子十一代孫。他曆位九卿,曾擬被委任為(wei) 禦史大夫,但他拒絕任高官,辭曰:“臣世以經學為(wei) 業(ye) ,家傳(chuan) 相承,作訓法”(《孔叢(cong) 子 ·連叢(cong) 子》)。他有感於(yu) 俗儒之亂(luan) ,妖妄雜說並起,自覺以家學傳(chuan) 承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以使先祖思想言論永存後世、涵養(yang) 世人。他轉而求任太常,以便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典臣家業(ye) ”,與(yu) 孔安國一起整理古文典籍,全身心致力於(yu) 家學的研究和傳(chuan) 承之中。
漢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孔臧遂專(zhuan) 心從(cong) 事經學的研究。他起初研究今文經學,後在孔安國的影響下從(cong) 事古文經學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孔臧的作品主要有《漢書(shu) 》著錄的儒家類“孔臧十篇”“賦二十四篇”,其中《孔叢(cong) 子·連叢(cong) 子》收錄四篇賦。可見,孔臧不僅(jin) 精通經學,還擅長漢賦,富有文采。
孔臧不僅(jin) 致力於(yu) 家學的研究,也重視對子弟的教育。《孔叢(cong) 子 ·連叢(cong) 子》記有孔臧作《與(yu) 子琳書(shu) 》《與(yu) 從(cong) 弟書(shu) 》,表達了孔臧對兒(er) 子孔琳、從(cong) 弟孔安國的關(guan) 切之情與(yu) 勸誡之意。在孔臧的教導下,孔琳“博學問,嗣蓼侯,曆位諸吏”,博學多識,能傳(chuan) 承孔氏家學,世襲了蓼侯之職。
總起來說,兩(liang) 漢時期,孔氏族人繼承先祖遺訓、傳(chuan) 承家學、整理研習(xi) 儒家文獻典籍,特別是古文經學,使孔氏家學走向輝煌。家族中湧現出眾(zhong) 多優(you) 秀人才,他們(men) 著書(shu) 立說、授徒教學、講解儒家經典,以其廣泛而深入的經學研究為(wei) 儒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作用。正如趙翼所說:“今按周、秦以來,世以儒術著者,自以孔聖之後第一。……自霸至昱,卿相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計自孔聖後,曆戰國、秦及兩(liang) 漢,無代不以經義(yi) 為(wei) 業(ye) ,見於(yu) 前、後《漢書(shu) 》,此儒學之最久者也。”家學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wei) 家族內(nei) 父子、兄弟共同學習(xi) 家學典籍,在交流切磋、探討學問中,家學不斷積累沉澱,發展提升。同時,共學中形成的濃鬱學習(xi) 氛圍,也使孔子學詩學禮的家風進一步發展,家族的文化素養(yang) 與(yu) 道德水平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