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範必萱作者簡介:範必萱,女,貴州貴陽人。畢業(ye) 於(yu)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曾任科研單位技術員、雜誌社編輯、行政機關(guan) 公務員。退休前就職於(yu) 安徽省審計廳(正處級),高級審計師,注冊(ce) 會(hui) 計師。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擔任蔣慶先生的學術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筆記》。 |
《月窟居筆記》之九:
“學在民間,道在山林”
——2003年“一耽”遊學側(ce) 記
作者:範必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月窟居筆記》(範必萱 著)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穌2015年8月14日
一、緣 起
2003年的秋季, 雲(yun) 盤山層林盡染,燦爛中帶著質樸。我站在陽明精舍仰山房的屋頂上,眺望這遍野蒼翠、漫山鬱綠的景色,看著灌木簇擁著的一叢(cong) 叢(cong) 紅籽樹,瑪瑙般的紅豔,火一般的熱情。天地化生萬(wan) 物,賦予山野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的民間文化亦是如此,它們(men) 也正以頑強的生命力,在當下貧瘠的文化土壤中星星點點地生長著。雖然弱小,但很生動,充滿生機。
陽明精舍,這所自1905年中國書(shu) 院消失後創建的第一家活著的民間書(shu) 院,在經曆了多年的艱難曆程和磨難之後,終於(yu) 掀開了守護中國文化的新篇章,將在這個(ge) 金色的季節裏舉(ju) 辦一次“遊學活動”。
這些日子,我每天都起得很早,因為(wei) 北京“一耽”遊學團即將到來,需要準備的事項還有很多。
山長蔣先生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半個(ge) 月前就通知我從(cong) 合肥趕來,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雖然遊學團的成員隻有十餘(yu) 人,但對這個(ge) 規模不大又地處偏僻的書(shu) 院來說,壓力還真不小。首先購置日常生活用品就夠我們(men) 忙乎的。當時精舍的客房裏僅(jin) 有幾床舊軍(jun) 被,都是蔣先生的朋友們(men) 送來的。這些被子太薄,抵擋不住山區秋夜的寒氣,需要購置被褥。在作活動預算時,蔣先生再三強調一定要保證這項開支。其他所需的物品也還有很多,鍋碗瓢勺列了一大堆清單。為(wei) 購置這些物品,蔣先生和我乘農(nong) 用車到修文縣城來回跑了好幾趟。當時精舍用電是借助村裏的農(nong) 用電,電壓極不穩定,因此精舍經常斷電,隻能靠蠟燭和手電照明。為(wei) 保障“一耽”遊學團成員的安全,蔣先生要求我給每一位學員配上一支手電筒。但由於(yu) 修文縣城當時經濟還不發達,商店裏很難買(mai) 到適合的手電。僅(jin) 為(wei) 這一項,我就往縣城跑了幾次。
“奉元樓”的工程剛剛完工,門窗還散發出淡淡的油漆味。奉元樓是陽明精舍祭祀儀(yi) 式和學術活動的主要場所,共有兩(liang) 層。底層為(wei) “複夏堂”,是拜祭先聖先賢的場地。堂中央的牆壁上掛著孔子先師的畫像,下方有供台和香案。供台上擺放著先聖先賢們(men) 的牌位。西麵的供台上有一尊陽明先生的塑像,這是龍場建塑陽明先生大銅像時留下的小樣。龍場銅像落成後,提供資助的日本朋友矢崎勝彥先生將小樣贈送給蔣先生,留作紀念,以對蔣先生在設計、塑建陽明銅像過程中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
上層為(wei) “繙經閣”,是學術座談的會(hui) 議室,也是山長接待客人的場所。沿牆靠滿了高低不同的書(shu) 櫃。大廳中央安放著一組長方桌,四周擺有十幾把仿古雕花木椅。木椅上的花紋都是手工雕刻的,頗為(wei) 精致。桌椅、書(shu) 櫃門窗均為(wei) 赭色,顯得古樸厚重。閣樓的東(dong) 北角擺著一張小圓桌和幾把藤椅,桌上放著茶具,朋友們(men) 可以在這裏輕鬆座談。兩(liang) 排窗戶寬敞明亮,透過窗戶可以觀看精舍周邊環境,也可以看到遠處鑒性湖及雲(yun) 盤山的風景。
我們(men) 每天都跟著蔣先生清理堆放在奉元樓附近建築雜物,打掃樓內(nei) 的衛生。經過多日勞作,準備工作總算收尾。但蔣先生還是唯恐存在疏漏,影響活動開展,再三叮囑我對每一個(ge) 相關(guan) 環節都要在檢查一遍。這些工作都很細微很繁瑣,我每天從(cong) 早到晚忙忙碌碌,雖然有些苦和累,但是作為(wei) 蔣先生的助理,我心中隻有一個(ge) 願望,那就是盡可能讓每位到精舍的客人都有“回家”的感覺!
這次遊學活動起緣於(yu) 幾個(ge) 月前在長沙召開的“全國少兒(er) 經典導讀交流會(hui) ”。蔣先生作為(wei) 會(hui) 議嘉賓在會(hui) 上作了《讀經與(yu) 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精彩演講,引起不小轟動。會(hui) 後,“一耽”學堂的與(yu) 會(hui) 代表楊汝清同學向蔣先生介紹了他們(men) 在青少年中推廣複興(xing) 國學教育的情況,並表達了前往陽明精舍求學問道的意向。
“一耽”學堂是一家以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的公益性民間團體(ti) ,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幾所院校的博士、碩士、本科學生組成。他們(men) 通過在中、小學校講授典籍和舉(ju) 辦講座,讓青少年學生了解和熱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蔣先生對他們(men) 的行動很是讚賞。大會(hui) 結束時,蔣先生向汝清同學表達了對“一耽”學堂的邀請。於(yu) 是便有了這次遊學活動。
二、問學問道
10月2號上午,“一耽”遊學團的學員們(men) 如期來到陽明精舍。我聽見汽車的喇叭聲,立即跑去迎接。可是還沒到大門口,同學們(men) 已陸陸續續進門了。行李堆放在庭院中央,學員們(men) 卻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地在院子裏走動。有的在吟誦包柱上的楹聯,有的在觀看花園中的假山,有的早已爬上屋頂的平台,拍攝四周的山色。嗬嗬,真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年輕人!
從(cong) 他們(men) 好奇的目光裏,我感覺到他們(men) 的朝氣與(yu) 活力。見我走過去,他們(men) 的各種問題便迎麵撲來:“這裏的水都是真正的山泉嗎?”、“這些石板上的圖案是真化石嗎?”“這假山是從(cong) 哪裏運來的啊?”我感到有些應接不暇……
蔣先生十分理解年輕人的心情,讓我立即通知同學們(men) 到奉元樓前集中。然後,他親(qin) 自帶領他們(men) 在園內(nei) 參觀,向他們(men) 介紹精舍的構建和周邊環境。這時,我從(cong) 同學們(men) 的笑容裏,看到他們(men) 剛才急於(yu) 了解的問題已基本得到了解答。
午後,遊學活動在繙經閣正式開始。活動的具體(ti) 內(nei) 容是:由山長蔣先生介紹中國書(shu) 院之興(xing) 廢與(yu) 現狀、陽明精舍興(xing) 建的緣由與(yu) 過程;講解複興(xing) 書(shu) 院的文化意義(yi) 與(yu) 時代意義(yi) 。之後,蔣先生帶學員們(men) 到孔子聖像和諸聖賢的牌位前,逐一介紹先聖先賢們(men) 的核心思想以及事功。
隨後,蔣先生又在性天園、樂(le) 道園、俟聖園為(wei) 大家講解書(shu) 院的楹聯。這些楹聯都是由蔣先生自己撰文、請當地的名家書(shu) 寫(xie) 的。楹聯的內(nei) 容和文字都十分精美工整,蘊含著豐(feng) 富的儒家精神和文化氣息。同學們(men) 聽得很認真,有的還邊聽邊做筆記。蔣先生當時正患腰椎疾病,講解時不時用手撐著腰。學員們(men) 見了很感動,有學員主動去搬來椅子,請蔣先生坐著講解。那場麵,很感人。
我在精舍服務的這些年,總感到精舍的楹聯像一本讀不完的教科書(shu) ,其中包含的內(nei) 容廣博而深刻。很多來訪的客人都希望能聽到蔣先生對這些楹聯的內(nei) 容進行講解。每當蔣先生講解時,我都爭(zheng) 取在一旁聆聽,每次聆聽都會(hui) 有新的收獲。
按遊學活動日程,前幾天安排的內(nei) 容是問學問道。座談會(hui) 在繙經閣進行。蔣先生在向同學們(men) 介紹了陽明精舍興(xing) 建的緣由及過程之後,語重心長地說:“我建這個(ge) 書(shu) 院,雖然很小,隻是一個(ge) 儒家文化的象征,但我曾多次比喻說:外麵是一片汪洋大海,陽明精舍隻是一滴水,但這是一滴清澈的水!”一滴清澈的水,聽似輕鬆的幾個(ge) 字,有著深刻的含義(yi) 。在這物欲橫流的當下,功利的誘惑無處不在,要能堅持做“一滴清水”,沒有高遠的誌向和高尚的情操是不可能的。
曾經有學者稱讚蔣先生是“清流”。蔣先生為(wei) 儒學義(yi) 理正本清源,堅守儒家的價(jia) 值立場,以個(ge) 人的微薄之力興(xing) 建書(shu) 院,守道、傳(chuan) 道、弘道。他說:“陽明精舍是一所完全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把握儒家的精神價(jia) 值,重建儒家的解釋係統。這是一件很大的事,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yu) 精力,也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參與(yu) 完成。要複興(xing) 中國文化,首先應當複興(xing) 書(shu) 院,書(shu) 院是‘道’的載體(ti) ,我們(men) 要為(wei) 往聖繼絕學!”
會(hui) 上,“一耽”學堂總幹事逄飛代表遊學團發言,他說:“幾年前,在北大的一次講座上,蔣老師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蔣老師說:‘聖賢入世,以情不以理。’那天我在自己的日記裏寫(xie) 道:‘儒學打動我的,蔣慶老師是第一人。’” 之後,逄飛又介紹了“一耽”學堂的概況,以及他們(men) 這些年為(wei) 推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所做的種種努力,表述了他們(men) 所堅守的理念。逄飛在發言中提出了一個(ge) 發人深省的思考,他說:“如果孔孟的書(shu) 沒有了,那麽(me) 中國的文化還存在嗎?”他讚同蔣老師所說的“學在民間,道在山林”。 他說自己相信數十年之後,民間的學堂和書(shu) 院會(hui) 遍及中國。
座談會(hui) 的氣氛由嚴(yan) 肅拘謹漸漸變得活躍起來,學員們(men) 就自己關(guan) 心的社會(hui) 問題、人生問題、曆史文化問題以及儒學複興(xing) 等問題請益於(yu) 蔣先生。蔣先生也都耐心地詳細作答。
蔣先生在與(yu) 同學們(men) 親(qin) 切交談中反複強調:“對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需要我們(men) 有四個(ge) 擔當:一是仁心擔當,二是氣魄擔當,三是義(yi) 理擔當,四是體(ti) 魄擔當。”他說:“仁心擔當,即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懷有感情,不忍自己的文化消亡,所以要建立仁心擔當;氣魄擔當,即發心向學向道的有誌青年,要有孟子‘舍我其誰’的氣概,要有橫渠先生‘為(wei) 往聖繼絕學’的氣概;除了前麵兩(liang) 項擔當外,還要有義(yi) 理擔當,義(yi) 理擔當很不容易,首先自己要沉下心來對學問參透,準確把握,不出偏差,才能具備其他擔當的實力;再就是體(ti) 魄的擔當,我們(men) 都要有健全的體(ti) 魄,才能去從(cong) 事複興(xing) 中國文化的事業(ye) ,所以大家要注意鍛煉身體(ti) 。……”
2003年的中國大地,推廣傳(chuan) 統文化還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當時還有相當多的人在觀念上沒有走出“全盤西化”的精神束縛,還有許多人還保留著“文革”時期極“左”思潮的殘餘(yu) ,甚至有人還別有用心不擇手段地為(wei) 複興(xing) 中國文化設置種種障礙。現在的人很難想象,在當時的背景下,陽明精舍和“一耽”學堂作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的種子,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在這塊貧瘠荒蕪多年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和開花的,很難想象他們(men) 是怎樣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百折不撓地為(wei) 複興(xing) 中國文化不懈努力的。
以後,在“一耽”學堂對這次遊學活動的報道中寫(xie) 道:“通過遊學活動,大家開始去思考學問、智慧與(yu) 文化道統傳(chuan) 承的微妙關(guan) 係,從(cong) 形式上嚐試接近和體(ti) 會(hui) 古聖賢問學弘道的風範和境界。” 於(yu) 曉寧同學在給我的短信中說:“這次陽明精舍之行,給我留下的記憶是鮮活的,將終生難忘!”曉寧的話代表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三、遊覽勝跡
10月4日,趁著天氣晴朗,精舍組織學員們(men) 赴修文龍場瞻仰憑吊陽明先生聖跡。
由於(yu) 條件限製,去龍場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農(nong) 用車。農(nong) 用車的空間狹小,沒有座位,十幾個(ge) 人擠在車廂裏,手扶欄杆,身貼著身。山路凸凹不平,人在車裏就像在篩子裏一樣,顛來簸去。但是同學們(men) 都很開心,一路上笑聲不斷。也許正由於(yu) 這種獨特的出遊方式,才能找到朝聖的感覺,因為(wei) 我們(men) 要去的地方是陽明先生成道的龍場聖地!
一路上,蔣先生親(qin) 自為(wei) 同學們(men) 講解與(yu) 陽明勝跡有關(guan) 的許多曆史故事,同學們(men) 親(qin) 臨(lin) 實地感受陽明先生被貶謫龍場時的艱苦環境,領會(hui) “龍場證道”、“良知立教”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受到一次深刻的陽明文化洗禮。傍晚回到精舍,雖然很累,大家還是興(xing) 致勃勃地交流一路的心得體(ti) 會(hui) ,直到夜間熄燈時還意猶未盡。
遊學活動還安排了一次遠足登山。那一天,我沒想到蔣慶先生會(hui) 帶著腰椎疾病,拄著木棍,親(qin) 自帶領學員們(men) 去後山登高遠眺。後山登高不僅(jin) 可以領略到貴州山區的原始風貌,還能見到一段不長的古驛道遺跡。五百年前,陽明先生謫遷龍場,便是踏著這條隱藏在蠻夷之野、煙瘴之荒的驛道,走進龍場驛的。
登山歸來時,同學們(men) 帶回了許多不知名的山花,有白的、紅的、紫的、黃的。他們(men) 到精舍後把這些花交給了我,要我插到複夏堂供台上的花瓶中,這是他們(men) 獻給先聖先賢的一點心意。我捧著鮮花到複夏堂,開門時,看見蔣先生拄著木棍站在那裏。我說:“蔣老師你的腰不好,今天是可以不必陪著年輕人去登山的……”話未說完,蔣先生低聲答道:“在古代,師生的感情好似父子之情啊!陽明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都一直和他的學生在一起。”聽了此話,我理解了平時蔣先生對後學流露出的那些暗藏於(yu) 心的慈愛。
我捧著鮮花恭敬地走到先師孔子像前,眼眶已經濕潤了。在孔子像前,我靜默了許久,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油然而生,那是我對先賢們(men) 當年那種純正篤深的師生情的由衷懷念……
四、離別
5日上午,一周的遊學活動即將結束,學員們(men) 在奉元樓複夏堂舉(ju) 行“釋菜禮”祭祀。“釋菜禮”是祭奠儒家先聖先賢的一種禮儀(yi) 。學員們(men) 在凝重肅穆的祭祀儀(yi) 式中感受中國禮樂(le) 文化的熏陶,同時也以這種隆重的儀(yi) 式向先聖先賢們(men) 辭別。
祭祀活動結束後,饗堂的供桌上還擺放著學員們(men) 從(cong) 北京帶來的祭品和之前從(cong) 後山采來的鮮花。我相信如果先聖先賢們(men) 在天有知,一定會(hui) 感到欣慰,因為(wei) 聖賢之學在被隔斷了百年之後,今天又薪火續傳(chuan) 了。盡管此薪火如此微弱,如此稀少,但我堅信它們(men) 猶如“星星之火”,終有一天會(hui) 遍及中國大地!
離別的前夜,月朗星稀。師生們(men) 歡聚在性天園賞月。蔣先生讓我到明夷堂取出洞簫,饒有興(xing) 致地為(wei) 眾(zhong) 人吹了幾支古樂(le) ,應大家請求,又清唱了幾首古曲。之後,楊汝清也為(wei) 大家唱了一首《滿江紅》。寂靜的山林裏,不時爆出陣陣熱烈的掌聲……
不知什麽(me) 時候,月亮悄悄越過遠處的山嶺,移到了性天園上空。輕柔的月光灑在樹叢(cong) 間、草坪上,灑在奉元樓屋頂,灑在師生們(men) 身上,親(qin) 切的交流,暢快的笑聲,構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真實畫卷!
這時,玉閃突然提出:“蔣老師,請您給我們(men) 講講您的人生經曆吧!”此語一出,場上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大家有些忐忑,以為(wei) 這會(hui) 引起蔣先生的不快,會(hui) 被婉言拒絕。但是誰也沒想到,蔣先生竟爽快地答應玉閃的要求,並坦誠地講述自己尋“道”的心路曆程,講述了自己生命中經曆的“三次大感動”。
蔣先生說,第一次大感動是在南開大學籌建法學院時,自己當時醉心於(yu) 基督文化,被耶穌基督的事跡所感動,落過淚,那是被人類宗教的神聖境界所感動;第二次是登華山,下山時,遊客們(men) 都匆匆離去,他獨自坐在半山腰路邊的一塊石頭上,看著巍巍華山的萬(wan) 千氣象,眼眶濕潤,流下了淚眼,那是被大自然的靈性之美所感動;第三次是參加“國際王陽明學術研討會(hui) ”,在討論“何為(wei) 良知?”時,一位來自日本的女大學生發言說,她在修文街頭看見一個(ge) 衣衫襤褸的孩子,蓬頭垢麵,但大眼睛中透射出純潔的光芒。這位日本女大學生說:“那就是‘良知’!”蔣先生聽到這裏,禁不住淚流滿麵。“那就是良知”!他被人類“良知”的真純深深感動了……
宗教的感動、自然的感動、良知的感動,蔣先生講到這裏,性天園內(nei) 一片靜寂,全場為(wei) 之震撼!
10月7日,天剛蒙蒙亮,遊學團的學員們(men) 列隊在奉元樓前,集體(ti) 誦讀《大學》,然後合唱《宣聖頌·文成頌》。朗朗讀書(shu) 聲和宏亮的歌聲,蕩漾在陽明精舍上空,飄揚到山外。那天清早,我也加入到青年學子們(men) 的隊列,和他們(men) 一起大聲誦讀,大聲歌唱,我感到自己似乎也是他們(men) 其中的一員。
在陽明精舍大門前,學員們(men) 依依不舍。他們(men) 要求與(yu) 蔣先生及精舍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合影之後,逄飛召集學員們(men) 列隊向蔣先生和我行禮告辭。我不敢受此重禮,立即躲閃到一旁。當我轉身看見他們(men) 懷著深情向蔣先生鞠躬致謝時,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我怕被人看見,便側(ce) 身掩麵,強忍淚水。但我的這一舉(ju) 動還是被正在攝像的玉閃發現了。機敏的玉閃快步走到我跟前,撫著我的肩安慰道:“範老師,別難過,別……” 話沒說完,他自己也哽咽了。這時,其他幾位同學也都圍了過來,與(yu) 我默默相擁……很久很久,大家沒說一句話。
目送他們(men) 遠去的背影,我獨自在精舍門前的小道上徘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蔣先生在大門口等我,他一定明白我此時的心情。因為(wei) 他也一定和我一樣,對這些青年學子們(men) 充滿喜愛與(yu) 希望!
2012年6月28日追記於(yu) 陽明精舍月窟居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弘道基金”標誌征集通告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