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友廣:黃帝祭祀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意義?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04-09 19:05:56
標簽: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友廣:黃帝祭祀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意義(yi) ?

受訪者:李友廣

采訪者:阿琳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五日丁酉

          耶穌2024年4月3日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傳(chuan) 承、創新與(yu) 發展。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體(ti) 現著中華兒(er) 女對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共同維護,離不開對人文初祖黃帝及其所創造文化的高度認同。黃帝文化對於(yu)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創造性發展,黃帝祭祀對於(yu) 中華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形成與(yu) 積澱,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意義(yi) 和曆史價(jia) 值。

 

黃帝祭祀對國家統一與(yu) 文化認同有何意義(yi) ?黃帝文化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有何啟示?近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友廣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黃帝為(wei) 何被尊崇為(wei) 中華人文初祖?

 

李友廣:黃帝作為(wei) 古華夏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yu) 發展厥功至偉(wei) 。《史記·五帝本紀》開篇即雲(yun)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的字裏行間,充滿了司馬遷對黃帝的崇敬之情。這當然與(yu) 黃帝的卓越貢獻密不可分。他在位期間,湧現出許多澤惠後世的發明創造,既有生產(chan) 技術方麵的,也有物質生活方麵和精神文化方麵的。

 

 

 

軒轅黃帝像。張遠 攝

 

史前文明時期沒有成熟的文字,因此關(guan) 於(yu) 黃帝的諸多事跡與(yu) 貢獻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chuan) 留存下來。據說黃帝時代開始馴養(yang) 、使用牛、馬,發明了車、船,學會(hui) 了打井,戰爭(zheng) 中開始使用銅製武器。黃帝的史臣倉(cang) 頡創造了字,胡曹發明了衣,黃帝本人發明了冠。不僅(jin) 如此,黃帝還設立了“七輔”“六相”“三公”“四吏”“百官”等,成為(wei) 中國行政製度的開始。

 

他的這些開創性舉(ju) 動為(wei)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ti) 奠定了物質和教化基礎。鑒於(yu) 黃帝在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曆史階段對中華文明的多方麵貢獻,他被後人尊崇為(wei) 中華人文初祖。

 

 

 

人文初祖殿。張遠 攝

 

中新社記者:黃帝祭祀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有何意義(yi) ?

 

李友廣:祭祀黃帝,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今天,都非常有意義(yi) 。史上黃帝信仰的出現、發展也與(yu) 戰國中晚期國家大一統曆史趨勢密切相關(guan) 。

 

《史記·五帝本紀》雲(yun) :“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孝武本紀》亦雲(yun) :“北巡朔方,勒兵十餘(yu) 萬(wan) ,還祭黃帝塚(zhong) 橋山。”《漢書(shu) ·郊祀誌》也有類似記載。橋山,今陝西黃陵縣。《皇覽》《地誌》《括地誌》均載黃帝塚(zhong) 在上郡橋山。

 

 

 

黃帝陵。張遠 攝

 

從(cong) 史學立場看,黃帝並非僅(jin) 具私名意義(yi) ,而更具共名意義(yi) 和文化意義(yi) 。對黃帝的祭祀與(yu) 信仰,是一個(ge) 悠久的曆史過程,在橋山祭祀黃帝的活動更是如此。《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夏後氏都曾祭祀黃帝。《史記·封禪書(shu) 》記載,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吳陽建立了專(zhuan) 門的祭祀場所——黃帝祠。《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曾親(qin) 率十餘(yu) 萬(wan) 大軍(jun) 北征朔方,返回路上祭黃帝於(yu) 橋山。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

 

《冊(ce) 府元龜》記載,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鄜坊節度使藏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yu) 祀典,得到批準。北宋時期,宋太祖曾下詔為(wei) 黃帝陵置守陵五戶,命“歲春秋祠以太牢”“隳毀者修葺之”。明朝時,朱元璋於(yu)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著禮部“定議”,將黃帝的致祭場所確定在當時的中部縣(今黃陵縣),並規定了每年遣使致祭的固定時間,後來多位明朝皇帝都曾遣使致祭。到了清朝,據統計,260餘(yu) 年間,清廷共遣使祭祀黃帝陵26次。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liang) 黨(dang) 曾在橋山同祭先祖。自1980年以來,黃帝祭祀逐漸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製度。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

 

可以說,隨著曆史發展,黃帝祭祀已成為(wei) 一種顯著的曆史文化現象,而非僅(jin) 僅(jin) 是祭祀儀(yi) 軌的呈現,從(cong) 而逐漸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由此觀之,黃帝祭祀早已超越具體(ti) 曆史範疇,而頗具文化符號功能與(yu) 文化象征意義(yi) 。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與(yu) 發展的過程中,以黃帝文化為(wei) 基礎,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因此在今天對於(yu) 黃帝文化的研究,應尤為(wei) 側(ce) 重其價(jia) 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對黃帝的祭祀,更應重視其社會(hui) 功用與(yu) 文化價(jia) 值,而非經濟效用。這對於(yu) 新時代維護國家統一、社會(hui) 穩定和民族團結,均深具現實意義(yi) 。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

 

中新社記者:黃帝文化、黃帝祭祀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啟示?

 

李友廣:黃帝祭祀雖是黃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非全部。從(cong) 概念上看,黃帝文化的外延很寬泛,包括政治、經濟、軍(jun) 事、文化藝術、風俗習(xi) 慣和民族意識等方麵的內(nei) 容。黃帝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需要大力發掘與(yu) 弘揚的重要內(nei) 容,這對於(yu) 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促進祖國統一,可謂作用獨特。

 

 

 

航拍軒轅廟。張遠 攝

 

作為(wei) 史前文明的重要人物,黃帝是華夏文明開創期先民中的傑出代表,為(wei)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既被華夏各部族尊為(wei) 共主,又在物質文明、製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麵作出了創造性貢獻。故而一直被後人所銘記、感念、祭祀、弘揚。

 

 

 

相傳(chuan) 黃帝手植柏。張遠

 

今天,在積極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更應積極重視黃帝祭祀與(yu) 黃帝文化,充分挖掘黃帝文化與(yu) 中華文明特征形成之間的有機聯係。在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今天,更應充分重視鞏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ti) 性,在堅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根基與(yu) 特色的基礎上,積極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切實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完)

 

受訪者簡介:

 

 

 

李友廣,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西北大學曆史學(中國思想史)博士後,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陝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儒道法關(guan) 係比較與(yu) 儒學思想史基本問題等。先後在《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文史哲》《東(dong) 嶽論叢(cong) 》《社會(hui) 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yu) 篇。目前出版學術專(zhuan) 著《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演變——以郭店儒簡為(wei) 考察重點》《傳(chuan) 道與(yu) 出仕:共同體(ti) 理論視野下的先秦儒家》和《諸子視野與(yu)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3部。主持與(yu) 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