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清明快樂(le) !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六日戊戌
耶穌2024年4月4日
絕大多數的節日,我們(men) 都可以祝親(qin) 人、朋友“節日快樂(le) ”,唯獨清明節,你若是跟朋友說:“祝你清明節快樂(le) 。”隻怕會(hui) 得罪了朋友。記得前幾年,清明節前夕,四川樂(le) 山某居民小區掛出橫幅,上寫(xie) “恭祝全體(ti) 業(ye) 主節日快樂(le) ”,業(ye) 主看了,都很生氣。清明節明明是一個(ge) 祭拜先祖、寄托哀思的日子,怎麽(me) 快樂(le) ?
不過,我們(men) 如果祝宋朝人“清明節快樂(le) ”,宋朝人一定不會(hui) 生氣,而是會(hui) 謝謝你的祝福,因為(wei) ,宋朝的清明節,本來就是一個(ge) 歡快的節日。
你若不信,我就給大夥(huo) 說說宋朝的清明節習(xi) 俗。
北宋時,每年的清明節,東(dong) 京的市民都會(hui) 出城賞春,或在樹蔭下,或在園圃中,擺上席子,羅列杯盤、食物、美酒,互相勸酬,歡聲笑語,到了傍晚,才盡興(xing) 而歸。這叫做“踏青”。出來“踏青”的,也有姑娘,她們(men) 坐著小轎,但轎簾拉開,以便讓春光入懷,轎子上還插滿了剛剛采摘的鮮花。我們(men) 去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可以看到出城郊遊的小轎,轎子上插了柳條——插柳,這也是宋朝的清明風俗,而那轎子裏麵坐的,應該就是女孩子,因為(wei) 北宋的男人是不習(xi) 慣乘坐轎子的。
南宋時的杭州,每至清明日,“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都是出城“踏青”的城裏人,他們(men) 或在郊外的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飲,或在西湖的遊船歡歌飲酒。西湖中還有龍舟比賽,蘇堤一帶,更有各色藝伎人表演雜技,以娛遊人。所以,杭州人不論貧富,清明日必傾(qing) 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樂(le) 而忘返,到了月掛柳梢的時候,西湖上還是樂(le) 聲嘹亮。這是多麽(me) 快樂(le) 的節日。
杭州鄰近的紹興(xing) ,是陸遊生活的地方。紹興(xing) 人也喜歡在清明時節出遊,陸遊有一首《春遊》詩,寫(xie) 的正是清明時節紹興(xing) 市民遊鏡湖的盛況:“鏡湖春遊甲吳越,鶯花如海城南陌。十裏笙歌聲不絕,不待清明寒食節。”你看,鶯花如海,十裏笙歌,宋朝人過清明,是多麽(me) 的歡樂(le) 。
曆書(shu) 說,“清明,時萬(wan) 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wan) 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時節是萬(wan) 物滋長、生命萌動的好時節,天氣又不冷不熱,正適合出遊踏青。
“柳外雕鞍公子醉,水邊紈扇麗(li) 人行。”這是宋朝人描述清明時節少男少女遊山玩水的詩句。出來遊山玩水的女孩子多了,便有故事發生了。我給大家講一個(ge) 記錄在宋話本《西湖三塔記》的故事。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臨(lin) 安府湧金門有一個(ge) 少年郎,叫做奚宣讚,年方二十餘(yu) 歲,不好酒色,隻喜歡閑耍。這一日,正是清明節,奚宣讚心想:“今日是清明節,佳人、才子俱在湖上玩賞,我也去一遭,觀玩湖景。”便獨自一人離家,出了錢塘門,來到斷橋前,看見一個(ge) 穿白色衣裙的女孩子,驚慌失措,
奚宣讚就上前問這女孩兒(er) :“你是誰家女子,何處居住?”
女孩兒(er) 說:“奴家姓白,小名叫做卯奴,在湖上住。和婆婆出來閑走,不見了婆婆,迷了路。”
說著,這位名叫白卯奴的女孩子便扯住了奚宣讚的衣襟,一直哭著不肯放手。宣讚隻得領了女孩兒(er) ,搭船到湧金門上岸,回到自己家中。
母親(qin) 見狀覺得奇怪,就問他:“我兒(er) ,你去閑耍,卻如何帶這女孩子回來?”
奚宣讚跟母親(qin) 說明了經過,奚母聽了之後也沒多想:“這是好事,倘若她家人來尋時,再讓她回家。”
白卯奴在奚家住了十餘(yu) 日,某日,一位鶴發如銀的黑衣婆婆尋上門來說,她是白卯奴的婆婆。那婆婆見到了白卯奴,表現得很激動:“擔心死我了。自那日與(yu) 你失散,我找你找得好苦,一家一家問過來,才問到這裏的。不知是誰救你在此?”
白卯奴說:“是奚官人救我在這裏。”
那婆婆說:“大難中,難得奚官人相救,不如請奚官人到家,備酒以謝恩人。”
於(yu) 是,奚宣讚便跟著婆婆,到了白卯奴家中做客。白家還有一個(ge) 生得如花似玉的白衣少婦,是卯奴的媽媽。
奚宣讚在白家住下來,才發現那白衣少婦竟然是個(ge) 妖精,想吃奚宣讚的心肝,幸虧(kui) 白卯奴心軟,放了他逃走。
奚宣讚有一個(ge) 叔叔,叫奚真人,是在龍虎山學道的道士,得知消息後,趕回老家,施法收了白衣娘子一家。原來,這白衣娘子是一條白蛇,卯奴是烏(wu) 雞,黑衣婆婆則是水獺。奚真人又造了三座石塔,將三個(ge) 妖精鎮在塔下。
聽了這個(ge) 故事,你會(hui) 不會(hui) 覺得有點耳熟?沒錯,《西湖三塔記》的故事,正是白娘子傳(chuan) 奇的母本。
白娘子的故事,背景也是南宋,也發生在西湖邊。男主角許宣,是杭州人氏,年方二十二歲,在表叔李將仕家的生藥鋪做主管。因為(wei) 清明節要祭拜先人,便向表叔請了假,到保叔塔寺燒香。回家時,天下起大雨,許宣趕緊上了渡船。船近豐(feng) 樂(le) 樓時,又有一個(ge) 身穿白絹衫兒(er) 的娘子、帶著一個(ge) 穿青衣服的丫鬢上船。那娘子在船艙中坐定,秋波頻傳(chuan) ,瞧著許宣,主動與(yu) 他搭訕。
那娘子說:“不敢動問官人,高姓尊諱?”
許宣說:“在下姓許名宣,排行第一。”
娘子說:“宅上何處?”
許宣說:“寒舍住在過軍(jun) 橋黑珠兒(er) 巷,生藥鋪內(nei) 做買(mai) 賣。”
許宣見那娘子主動問話,尋思道:“我也問她一問。”便起身施禮:“不敢拜問娘子高姓,潭府何處?”
娘子說:“奴家姓白,嫁了張官人,不幸亡故了,葬在這雷嶺。因清明節近,今日帶了丫鬟,到墳上祭掃,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實是狼狽。”
原來,這娘子便是白蛇變成的白素貞,她的丫鬟便是青魚變成的小青。著名的《白蛇傳(chuan) 》故事,就是從(cong) 清明時節的這一次邂逅開始的。
在前麵兩(liang) 個(ge) 故事裏,奚宣讚是出來遊玩的,許宣與(yu) 白娘子則是出去祭拜先人的。出遊踏春與(yu) 祭拜先人,都是宋朝人過清明節的主題。更準確地說,祭拜先人是寒食節的習(xi) 俗,出遊踏春則是清明節的習(xi) 俗,隻不過,由於(yu) 寒食節與(yu) 清明節緊挨在一起,寒食節一結束,即是清明節,所以這兩(liang) 個(ge) 節日的習(xi) 俗相互混在一起了。
而且,先人的墓塚(zhong) 總是建於(yu) 山野之間,掃墓與(yu) 踏青正好可以同時進行。祭拜完祖墳之後,宋朝人往往會(hui) 放鬆心情,在郊外遊樂(le) 一番。有一首宋詩這麽(me) 寫(xie) 道:“節序愁中都忘卻,見人插柳是清明。登陴出吹彈樂(le) ,上塚(zhong) 船歸語笑聲。”祭拜逝者的淡淡哀思,並不影響宋人清明遊春的歡愉。
宋朝之後,寒食節上墳的民俗就完全融入清明節,寒食節便逐漸消失了。祭祖掃墓於(yu) 是成了清明節最重要的習(xi) 俗。但盡管如此,清明出遊的傳(chuan) 統也一直保留下來,踏青與(yu) 掃墓同步,比如在明代,清明祭祖的人們(men) ,要給墓塚(zhong) 除草添土,焚燒紙錢,哭拜,但“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我覺得,這可能體(ti) 現了咱們(men)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人世美好,也值得縱情享受。節日的哀思送給先人,清明的美景留給人間。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吳鉤】王安石竟然題反詩、有反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