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王安石竟然題反詩、有反誌?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4-04-08 00:17:44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王安石竟然題反詩、有反誌?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節選自吳鉤新書(shu) 《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十九日辛卯

          耶穌2024年3月28日

 

 

 

嘉祐四年至嘉祐八年,是王安石仕途生涯中最為(wei) 閑逸、安樂(le) 的一段時光。京官比較清閑,所以王安石有了更多的閑暇跟朋友、同僚詩酒唱酬。他這一時期所創作的詩歌中,最受關(guan) 注的詩是兩(liang) 首《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wan) 裏傳(chuan) 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yu) 胡兒(er) ,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chuan) 與(yu) 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le) 在相知心。

可憐青塚(zhong) 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即漢朝的王昭君,因失意於(yu) 漢宮而自請出塞和番,遠嫁匈奴,終老於(yu) 塞外。漢後,曆代都有詩人詠歎昭君的身世與(yu) 命運,王安石的《明妃曲》卻別出心裁,沒有哀歎王昭君命運的崎嶇,也沒有渲染她對故國的思念,而是直言“咫尺長門閉阿嬌(指失寵的漢武帝皇後陳阿姣),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le) 在相知心”,隱含著儒家士大夫“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的思想 。

 

許多年之後,由於(yu) 發生“靖康之變”,宋室南遷,一位叫範衝(chong) 的士大夫對宋高宗說:“臣嚐於(yu) 言語文字之間得安石之心,然不敢與(yu) 人言,且如詩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單於(yu) 為(wei) 無窮之恨,讀之者至於(yu) 悲愴感傷(shang) 。安石為(wei) 《明妃曲》,則曰‘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le) 在相知心’,然則劉豫不是罪過,漢恩淺而虜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wei) 盜賊者,皆合於(yu) 安石之意,此所謂壞天下人心術。”

 

曆經靖康國變後,南宋士大夫已失去從(cong) 容的心態,而在北宋嘉祐年間,王安石兩(liang) 首《明妃曲》問世,卻讓他的文友、同僚深感驚豔,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曾鞏、劉敞等友人都寫(xie) 了和詩,表達共鳴之情。

 

 

 

早年王安石還寫(xie) 過一篇《淮南雜說》,文中有兩(liang) 個(ge) 比較大膽的見解:

 

其一,“魯之郊也,可乎?有伊尹之心,則放其君可也;有湯武之仁,則絀其君可也;有周公之功,用郊不亦宜乎?”

 

其二,“周公用天子禮樂(le) 可乎?周公之功,人臣所不能為(wei) ;天子禮樂(le) ,人臣所不得用。有人臣所不能為(wei) 之功,而報之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禮樂(le) ,此之謂稱。”

 

熙寧四年,執政的王安石推出“募役法”,受到保守派士大夫的炮轟。保守派陣營中的楊繪在攻擊“募役法”的同時,又將王安石的這篇《淮南雜說》找出來,尋章摘句,羅織罪名,上書(shu) 神宗,構陷王安石“有異誌”:

 

臣竊見人君獨享天下之奉,其勢至隆也;以一人而塊居深宮之中,其身至孤也。以其勢之至隆,固不可不先絕乎覬覦也;以其身之至孤,固不可不深防乎危禍也。……反複詳之王安石《雜說》,曰……。今王安石於(yu) 君尊臣卑、重熙累盛之朝,而顯然再三丁寧於(yu) 伊尹放君、周公用天子禮樂(le) 之事,臣願陛下詳其文,而防其誌。臣言必死,罪不敢辭。

 

幸虧(kui) 王安石生活在尚未有文字獄的時代,神宗也根本不會(hui) 相信王安石會(hui) “心懷異誌”,楊繪包藏禍心的政治構陷才未能傷(shang) 及王安石分毫。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