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嶼鑫 潘楚巧】深刻理解文化主體性的價值意蘊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4-04 14:51:34
標簽:

深刻理解文化主體(ti) 性的價(jia) 值意蘊

作者:古嶼鑫 潘楚巧(江西師範大學蘇區振興(xing) 研究院副研究員;江西師範大學蘇區振興(xing) 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五日丁酉

          耶穌2024年4月3日

 

在2023年6月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ti) 性。”文化的主體(ti) 性是指一個(ge) 國家或民族在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內(nei) 在本質和獨特特征,是其繁榮富強的精神基石。

 

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正是基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長期的實踐,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根基,確保文化建設方向正確,引領新的曆史時期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不斷取得新的曆史成就的關(guan) 鍵所在。這種主體(ti) 性體(ti) 現為(wei) 獨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識與(yu) 自信、自覺、自為(wei) 的曆史主動精神,能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承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由其鍛造的燦爛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經久不衰,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明發展曆程的突出連續性,既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形成過程,又充分印證了我國文化主體(ti) 性的強大引領力。由於(yu) 中華文明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深度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得以確立,它不僅(jin) 彰顯了中華文明的鮮明特色,而且始終是中華民族在曆經磨難中堅定前行、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的不竭精神動力。此外,中華文明以其深厚的曆史底蘊、時代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為(wei) 中華民族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就源自文化主體(ti) 性,正是文化主體(ti) 性使得文化自信有了根本的依托,為(wei) 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價(jia) 值引領和思想引領。誠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有了文化主體(ti) 性,就有了文化意義(yi) 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以此指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開拓進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激發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中華文化的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動力。從(cong) 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現代的科技成就,從(cong) 詩詞歌賦到現代文學,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著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中華民族從(cong) 生死存亡到複興(xing) 崛起,從(cong) 傳(chuan) 統社會(hui) 到現代社會(hui) 的轉變,同樣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活力與(yu) 創新。這種創新性不僅(jin) 體(ti) 現在物質文明上,更體(ti) 現在精神文明上,展現出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開創新局能力、應對挑戰能力。因此“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yu) 波瀾壯闊交織。”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豐(feng) 富實踐為(wei) 中華文化創新注入了新活力,而文化主體(ti) 性的誕生與(yu) 豐(feng) 富,更是在創新中展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文化主體(ti) 性以其深厚的塑造力,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帶領中華兒(er) 女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積澱了不同時期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不僅(jin) 在各個(ge) 曆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也為(wei) 未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進行新的偉(wei) 大實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三、彰顯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向內(nei) 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華文化在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的統一性特質,這種特質推進了民族共識的形成,成為(wei) 建設中華文化共同體(ti) 的關(guan) 鍵。文化認同是一個(ge) 民族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底色便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它牽引著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主體(ti) 性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得以凝聚的顯著精神標識,是增進文化認同,不斷引領、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的堅實思想基礎,能夠促使全國各族人民以文化為(wei) 紐帶在思想上“擰成一根繩”,繼而鞏固如石榴籽般緊密團結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格局。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強大凝聚力也是使得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不絕,仍屹立於(yu) 世界之林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刻理解、加以鞏固文化主體(ti) 性既是持續建設中華文化共同體(ti) 的必由之路,也是以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引領中華文化,促進各個(ge) 民族團結統一與(yu) 國家繁榮發展的堅實保障。

 

四、體(ti) 現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之源。“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可見,這種包容性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對內(nei) 對各民族文化的和諧共處,對外對其他國家文化的開放胸懷。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在尊重多元、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體(ti) 現了“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的交往理念,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包容性、共通性和發展性。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還體(ti) 現了“和合共生”“共存共進”的交往方式,凸顯了中華民族願意同世界各國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態度與(yu) 立場,這也是其思想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觀所在。以開放包容、平等友愛的態度對待其他文明成果,是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的應有態度,也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ti) 性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的重要方式。

 

五、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和平性,不僅(jin) 體(ti) 現在文化和價(jia) 值觀上,也體(ti) 現在曆史經驗和現代外交政策中。中華文明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世界觀,認為(wei) 人應順應自然,與(yu) 自然和諧共處。“仁愛”和“禮義(yi) ”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道德基礎,前者強調對他人的關(guan) 愛和同情,後者則規定了人與(yu) 人之間適當的行為(wei) 準則,這些價(jia) 值觀促進了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和諧與(yu) 和平。中華文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能夠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特點。這種文化包容性也有助於(yu) 減少文化衝(chong) 突,促進不同群體(ti) 間的和平共處。現代中國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和平傳(chuan) 統,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jue) 國際爭(zheng) 端,反對霸權主義(yi) 和強權政治。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是其文化傳(chuan) 統和曆史經驗的自然延伸,對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鞏固文化主體(ti) 性正是我國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展現中華民族精神標識,抵禦文化虛無主義(yi) 等思潮的有效途徑,也是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的重要方式。

 

【本文係江西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新時代紅色文化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進路研究”(項目編號:23ZXSKJD24)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