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4年第2期(總第202期)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04-03 01:04:22
標簽:

《孔子研究》2024年第2期(總第202期)目錄

來源:“孔子研究雜誌”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四日丙申

          耶穌2024年4月2日

 

中華文化資源與(yu) 國家治理

 

唐文明丨論孔子律法——以《孝經》五刑章為(wei) 中心的討論

 

李德嘉丨德治與(yu) 無為(wei) :法治視野下的儒道治理思想互補

 

餘(yu) 治平丨“天子一爵”論——公羊家對君天關(guan) 係的設計與(yu) 處理

 

張立恩丨杜預對《春秋》政治合法性的重建——以《春秋左氏傳(chuan) 序》為(wei) 中心

 

原典新詮

 

楊海文丨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為(wei) 中心

 

陳晨捷丨命運:孔子的一個(ge) 隱性關(guan) 切——以“與(yu) 命與(yu) 仁”及“性與(yu) 天道”章的詮釋為(wei) 中心

 

唐梵淩丨孔子論“君子”的“學而成人”與(yu) “中道而行”

 

張 磊 王紹之丨觀德與(yu) 修己:商周大射禮的演變與(yu) 成熟——以儒家對禮樂(le) 文化的闡釋為(wei) 旨歸   

 

儒學源流

 

孫寶山丨魏晉玄學的有無之辯與(yu) 儒道的碰撞統合

 

孫 偉(wei) 丨《莊子》的心論、性論及荀子之融攝

 

張道奎丨《禮記·樂(le) 記》篇的文本傳(chuan) 承及作者問題再辨析——兼論《樂(le) 記》作者與(yu) 編者的區分

 

簡帛研究

 

袁 青丨論安大簡《仲尼曰》的思想主旨及其“慎獨”思想

 

餘(yu) 建平丨安大簡《仲尼曰》與(yu) 《論語》的形成

 

中西文化

 

程誌華 張 新丨由儒家觀念透視中國文化——明恩溥對中國文化特性的剖析

 

趙 躍丨理念、話語與(yu) 模式:跨文化語境下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當代進路

 

青年論壇

 

廖 浩丨“修己以安人”之我見

論孔子律法——以《孝經》五刑章為(wei) 中心的討論

 

唐文明

 

摘要:通過對《孝經》五刑章的詳細分析,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呈現孔子的律法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ge) 要點:首先,刑法的目的是為(wei) 了激發人們(men) 的遷善之心;其次,孝是一條根本性的律法,是規範社會(hui) 秩序其他法律的基礎,是諸法律的律法;再次,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來的孔子律法,可概括為(wei) “四尊五勿”:尊天,尊親(qin) ,尊聖,尊君;勿殺人,勿奸淫,勿侵犯他人領地,勿搶劫傷(shang) 人,勿偷盜。

 

關(guan) 鍵詞:象刑 天牧 孝 尊天 孔子律法

 

作者:唐文明,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倫(lun) 理學、中國哲學、宗教學。

 

德治與(yu) 無為(wei) :法治視野下的儒道治理思想互補

 

李德嘉

 

摘要:“無為(wei) 而治”是儒道兩(liang) 家共同的社會(hui) 治理目標,具有相近的社會(hui) 治理價(jia) 值追求,其特點是強調統治者減少行政幹預,最終實現“垂拱而治”的治理效果。兩(liang) 者的區別在於(yu) ,儒家期待以“德政—德教—德治”的方式治理社會(hui) ,實現“化成天下”的治理成效,最終達到“無為(wei) 而治”。而儒家 “德治”本身,不僅(jin) 強調君主具有政治德行操守,而且要求君臣率先垂範,推行“德教”,又具有有為(wei) 的一麵,難免與(yu) “無為(wei) ”的理想相互矛盾。對於(yu) 道家而言,“無為(wei) ”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德性。“無為(wei) 而治”所包含的治理智慧,不僅(jin) 與(yu) 現代法治的目標不相衝(chong) 突,而且可以增加現代法治的價(jia) 值維度。

 

關(guan) 鍵詞:無為(wei) 而治 德治 無為(wei)  法治

 

作者:李德嘉,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法律史、法律文化。

 

“天子一爵”論——公羊家對君天關(guan) 係的設計與(yu) 處理

 

餘(yu) 治平

 

摘要:《春秋》對周天子使用不同稱謂,其所指雖都一樣,卻具有價(jia) 值褒貶,即根據天子的言行而給出相應的王義(yi) 評判,絕不因為(wei) 其地位尊貴就予以包庇。王者應該能夠打通天、地、人之間的阻隔,讓天道、地道滲透進人道,使自己成為(wei) 天下歸順的政治領袖和道德楷模。天子,作為(wei) 官階之一爵,最早由深受公羊學影響的緯書(shu) 《周易乾鑿度》提出,然後《白虎通·爵》再加以學理論證。西周中期盛行諡號之法,折射出朝廷對官秩序列中上自天子、下至授命大夫的政治評價(jia) 和德行鑒定。隻有位居天子之上的、更權威的存在者才可以成為(wei) 天子爵位、諡號的授予主體(ti) 。誄、諡之禮的本質是向君王傳(chuan) 遞道德壓力。在《禮緯·含文嘉》《孟子·萬(wan) 章下》的文本敘事中,天子被納入“五爵”“六等”體(ti) 係,處於(yu) 等級之中,一起接受限製和約束,而沒有逍遙於(yu) 外。儒家反對“天子僭天”,目的就是要重新樹立天的尊嚴(yan) ,維護天的至上權威。在現代民主製度產(chan) 生之前,這顯然是儒家所能夠想到的防範天子作惡的最有效手段。天子一旦被納入現實的官秩體(ti) 係,就會(hui) 受到限製,需要以守禮的方式適配其“分位”。

 

關(guan) 鍵詞:公羊家 天子 天子一爵 天子僭天

 

作者:餘(yu) 治平,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董仲舒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哲學、儒家思想與(yu) 文化。

 

杜預對《春秋》政治合法性的重建——以《春秋左氏傳(chuan) 序》為(wei) 中心

 

張立恩

 

摘要:在《春秋》詮釋史上,回應《春秋》的政治合法性問題成為(wei) 構建新《春秋》詮釋體(ti) 係的基本前提。漢代公羊家董仲舒、何休等提出的孔子素王、《春秋》為(wei) 漢製法等觀點建立起《春秋》的政治合法性。晉代杜預雖然與(yu) 他們(men) 一樣主張《春秋》為(wei) 孔子“製作之文”,但認為(wei) 公羊家以上說法無異於(yu) 以孔子為(wei) 亂(luan) 臣賊子,故杜預認為(wei) 《春秋》非“天子之事”,而是史官之事,孔子“製作之本意”是要替代史官遵周公之誌而修正魯史。為(wei) 證其說,杜預構設了《春秋》的三種存在形態:周德未衰時之《春秋》、周德已衰時之《春秋》及孔子之《春秋》。周德已衰時之《春秋》的出現構成孔子作《春秋》的必要條件。孔子之《春秋》與(yu) 周德未衰時之《春秋》同遵周公之製,具有相同屬性,因此,孔子之《春秋》在本質上是魯史。杜預此舉(ju) 又出現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據其將韓宣子所見魯《春秋》視為(wei) “周之舊典禮經”,則周德未衰時之《春秋》與(yu) 周德已衰時之《春秋》難以相容;二是,如其所述,史之策書(shu) 皆君所命,因而孔子何以具有替代史官著史的政治合法性又成為(wei) 其需要回答的一個(ge) 問題。

 

關(guan) 鍵詞:《春秋》 孔子 杜預 政治合法性

 

作者:張立恩,哲學博士,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暨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春秋》學。

 

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為(wei) 中心

 

楊海文

 

摘要:從(cong) 《孟子》單章解釋史看,《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有三個(ge) 方麵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證,在“羊棗”的兩(liang) 種解釋中,“牛奶柿”義(yi) 勝“羊矢棗”;二是義(yi) 理解釋,“不忍”二字不是無關(guan) 緊要而是至關(guan) 重要,“同獨”蘊含了豐(feng) 富的思辨性張力;三是思想史比較,孟學史將“屈到嗜芰”當作“曾皙嗜羊棗”的同類題材,屈建也有理由獲得像曾子一樣的正麵評價(jia) 。“極癡”的《曾皙嗜羊棗章》單章研究,因其揭示曾子以小事成就大孝而“深妙”。

 

關(guan) 鍵詞:《曾皙嗜羊棗章》 羊棗 不忍 同獨 屈到嗜芰 小事大孝

 

作者:楊海文,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哲學史。

 

命運:孔子的一個(ge) 隱性關(guan) 切——以“與(yu) 命與(yu) 仁”及“性與(yu) 天道”章的詮釋為(wei) 中心

 

陳晨捷

 

摘要:作為(wei) 孔子關(guan) 注點之一的命運之所以是隱性的,一方麵緣於(yu) 孔子對其未曾明確提及,另一方麵則由於(yu) 後學對於(yu) 《論語》中之“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和“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二章的誤讀。事實上,“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涉及“利”與(yu) “命”、“利”與(yu) “仁”的關(guan) 係,即利是否可求、對行“仁”該秉持什麽(me) 樣態度的問題;“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則涉及“性”與(yu) “天道”或“天命”的關(guan) 係,即性的來源問題及修身養(yang) 性與(yu) 其人生遭遇之間的張力問題,其核心均是對命運的關(guan) 切。命運是不受人所左右的外在力量,而正因意識到德性修養(yang) 與(yu) 人生境遇之間的疏離與(yu) 落差,儒家才格外強調人的道德自主性並以之作為(wei) 人生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所在。

 

關(guan) 鍵詞:《論語》 孔子 命運 命與(yu) 仁 性與(yu) 天道

 

作者:陳晨捷,曆史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

 

孔子論“君子”的“學而成人”與(yu) “中道而行”

 

唐梵淩

 

摘要:孔子創造性地闡述了“君子”論,它以“學而成人”的“德性”養(yang) 成與(yu) “中道而行”的“德行”踐履為(wei) 兩(liang) 翼,蘊含著本心的知性與(yu) 現世的實行的統一。“學而成人”,強調君子作為(wei) 主體(ti) 人格的自由自覺,敞開從(cong) “悅”到“樂(le) ”再到“不慍”的主體(ti) 情感和誌向的意向性生成過程。“中道而行”,將“修仁”與(yu) “習(xi) 禮”統一於(yu) “中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肯定性原則與(yu) “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否定性原則的對反並舉(ju) 。“中道而行”是君子能夠實現“學而成人”的日常踐履和方法論自覺,它包括了主體(ti) 人格的自由自覺、知恥知禮、崇德有讓、權責有界。

 

關(guan) 鍵詞:孔子 君子 學而成人 中道而行

 

作者:唐梵淩,哲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倫(lun) 理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哲學和倫(lun) 理理論。

 

觀德與(yu) 修己:商周大射禮的演變與(yu) 成熟

 

——以儒家對禮樂(le) 文化的闡釋與(yu) 旨歸

 

張 磊 王紹之

 

摘要:從(cong) 遠古社會(hui) 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射禮的起源與(yu) 發展經曆了一個(ge) 漫長的過程,折射了先秦社會(hui) 的曆史變遷。從(cong) 黃帝“幹侯之射”的傳(chuan) 說到晚商王射,大射禮的社會(hui) 屬性逐漸替代自然屬性而成為(wei) 主導因素,大射禮逐漸成型。商周之際,在以政治為(wei) 主導因素的影響下,大射禮發生了禮意上的嬗變,進而在周代以“射為(wei) 諸侯”為(wei) 標誌,被賦予新的政治內(nei) 容和道德內(nei) 涵。春秋戰國之際,儒家以觀德與(yu) 修己為(wei) 要義(yi) ,深化闡釋大射禮蘊藏的思想價(jia) 值,完成了思想升華,使大射禮臻於(yu) 完全成熟。

 

關(guan) 鍵詞:大射禮 先秦社會(hui)  禮樂(le) 文化 儒家

 

作者:張磊,曆史學博士,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先秦史、儒學史、禮學史。   王紹之,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區域文化與(yu) 中國文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文獻。

 

魏晉玄學的有無之辯與(yu) 儒道的碰撞統合

 

孫寶山

 

摘要:魏晉玄學雖然道家色彩濃厚,並有“新道家”之稱,但實際上是儒道碰撞統合的產(chan) 物。圍繞有無之辯這條主線,魏晉玄學家們(men) 從(cong) 有無本體(ti) 、有無功用、有無境界三個(ge) 方麵展開討論。何晏、王弼從(cong) 以“無”為(wei) 本體(ti) 引發出“無”的功用和“無”的境界,以調節名教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試圖將儒家與(yu) 道家統合起來,但將社會(hui) 風氣導向了虛無。裴�以“有”為(wei) 本體(ti) 提高“有”的功用,肯定儒家的禮教名分,以消除由尊崇道家的“無”所導致的虛無浮華、輕視禮法、漠視功業(ye) 的社會(hui) 風氣。郭象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裴�以“有”為(wei) 本體(ti) 的理路,但又主張自生無待、有無相合,倡導立足世間、順性自足、安命守分,最終把名教與(yu) 自然、儒家與(yu) 道家統合起來。

 

關(guan) 鍵詞:玄學 儒道 有無 王弼 裴�   郭象

 

作者:孫寶山,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哲學。

 

《莊子》的心論、性論及荀子之融攝

 

孫 偉(wei)

 

摘要:《莊子》一書(shu) 中的“心”主要探討的是如何從(cong) 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認知進展到體(ti) 認覺悟“道”的過程。《莊子》一書(shu) 中的“性”主要探討的是人的本性。在莊子眼中,人性為(wei) 最可貴之物,人需要通過心的修煉來返歸到原初的本性。通過“心齋”和“坐忘”的工夫以及“庖丁解牛” 這一故事中所隱喻的“心”與(yu) “性”之間轉化的智慧,人在返歸到原初本性的同時,也實現了物我合一的天道,同時保持了個(ge) 體(ti) 生命的完整。荀子的“虛壹而靜”思想可謂對莊子思想的融攝,其中隱含著莊子在具體(ti) 多樣的個(ge) 體(ti) 認知與(yu) 形而上之道,也即“心”與(yu) “性”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的觀念。

 

關(guan) 鍵詞:莊子 心性 庖丁解牛 荀子 虛壹而靜

 

作者:孫偉(wei) ,哲學博士,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哲學及中西比較哲學。

 

《禮記·樂(le) 記》篇的文本傳(chuan) 承及作者問題再辨析——兼論《樂(le) 記》作者與(yu) 編者的區分

 

張道奎

 

摘要:目前學界關(guan) 於(yu) 《禮記·樂(le) 記》篇的文本形成問題討論頗多,其中關(guan) 於(yu) 《樂(le) 記》作者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公孫尼子與(yu) 荀子等方麵,而《漢書(shu) ·藝文誌》的基本判斷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從(cong) 《樂(le) 記》文本內(nei) 容來看,《樂(le) 記》最終編纂成書(shu) 及版本的流傳(chuan) 修訂雖在漢初,但其主體(ti) 則由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諸子言樂(le) 事”等文字組成;從(cong) 《樂(le) 記》傳(chuan) 承來看,居於(yu) 蘭(lan) 陵—稷下的荀子及其後學固然對相關(guan) 文本的整理與(yu) 傳(chuan) 承有較大貢獻,但也不應忽視居於(yu) 西河—河間的子夏、魏文侯及竇公、劉德及毛生、王定及王禹等一脈的編纂傳(chuan) 承之功績。同時,區分《禮記·樂(le) 記》的作者和編者,更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準確地理解《樂(le) 記》等儒家文獻的形成及其傳(chuan) 承過程。

 

關(guan) 鍵詞:《樂(le) 記》 子夏 諸子言樂(le) 事 作者與(yu) 編者

 

作者:張道奎,曆史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國儒學史。

 

論安大簡《仲尼曰》的思想主旨及其“慎獨”思想

 

袁 青

 

摘要:安大簡《仲尼曰》為(wei) 孔子正語,文末標明“孔子之正語也”是為(wei) 了與(yu) 假托孔子的言論相區別,《仲尼曰》是《論語》結集前的孔子語錄,可能是《論語》的來源材料之一。《仲尼曰》認為(wei) 統治者也必須修身而成為(wei) 君子,故其主旨是如何成為(wei) 君子,偏重的是修身,主要涉及慎言慎行等一係列成為(wei) 君子的工夫。《仲尼曰》和《中庸》中的“慎獨”當釋為(wei) 獨處時要慎言慎行,與(yu) 《大學》中釋為(wei) “誠其意”的“慎獨”含義(yi) 不同。

 

關(guan) 鍵詞:安大簡 《仲尼曰》 慎獨

 

作者:袁青,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哲學與(yu) 出土文獻。

 

安大簡《仲尼曰》與(yu) 《論語》的形成

 

餘(yu) 建平

 

摘要:安大簡《仲尼曰》的部分章節與(yu) 今本《論語》存在同源關(guan) 係,更多章節則或與(yu) 傳(chuan) 世文獻相異,或不見於(yu) 傳(chuan) 世文獻,《孟子》所引孔子言論亦是如此。可見,由於(yu) 孔子弟子各有所記,在戰國時期形成了多種“孔子語錄”匯編本,其中多數在流傳(chuan) 中亡佚,部分散落在《禮記》等儒家文獻中。《論語》的早期傳(chuan) 本源於(yu) “孔子語錄”匯編本,並在漢代武、昭、宣時期逐漸經典化,形成多種抄本。漢代後期,張禹所傳(chuan) “張侯《論》”逐漸淘汰其他抄本,成為(wei) 今本《論語》的主要源頭。

 

關(guan) 鍵詞:安大簡 《仲尼曰》 《論語》 古書(shu) 形成 張侯《論》

 

作者:餘(yu) 建平,文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出土文獻與(yu) 中國早期文本文化。

 

由儒家觀念透視中國文化——明恩溥對中國文化特性的剖析

 

程誌華 張 新

 

摘要:明恩溥作為(wei) 一位來華傳(chuan) 教士,在宣教時對中國文化有諸多研究。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特性是由儒家塑造的,故分析儒家基本觀念可以反映中國文化的特性。他通過分析當時中國人所具 “仁”“禮”“智”“信”“義(yi) ”之思想特質,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大致輪廓”,進而提出改造中國文化的“藥方”——以基督教文明幫助有著“舉(ju) 世無雙的過去”的中國人“糾錯改正”,以創造一個(ge) “美好的未來”。明恩溥的思想雖然基於(yu) 基督教立場且有特定目的,但亦具有一些合理性。

 

關(guan) 鍵詞:明恩溥 儒家觀念 中國文化特性

 

作者:程誌華,哲學博士,河北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比較哲學。  張新,河北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比較哲學。

 

理念、話語與(yu) 模式:跨文化語境下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當代進路

 

趙 躍

 

摘要:新時代,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處在古今中外多學科、多視野、多語境的交匯處,在傳(chuan) 播理念、話語構建、傳(chuan) 播模式等方麵麵臨(lin) 新的需求與(yu) 挑戰。儒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應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自覺自信及對人類文化多元一體(ti) 的理解之上,通過傳(chuan) 播理念的共情轉向、話語構建的融合轉向、傳(chuan) 播模式的生活轉向,積極打造現代化、融合式的國際傳(chuan) 播生態,開拓更紮實具體(ti) 的話語對接與(yu) 轉換,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能力。

 

關(guan) 鍵詞:儒家文化 跨文化傳(chuan) 播 國際傳(chuan) 播 傳(chuan) 播能力

 

作者:趙躍,文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語言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國際中文教育。

 

“修己以安人”之我見

 

廖 浩

 

摘要:“修己以安人”一般被用以概括儒家學說之精神主旨,但是曆代注家對此文章眼目注解各異,反而使儒家學說之精神主旨闇而不彰。深入探究《論語》文本,可知“修己”乃是對於(yu) 自身德性生命的修治完善,“安人”則是以教、養(yang) 結合的方式安定自身之外的他人。“修己”與(yu) “安人”之間構成了一種體(ti) 用關(guan) 係,即君子“修己”而明其體(ti) ,“安人”而達其用。“敬”之工夫是“修己以安人” 的實踐路徑,“修己以敬”乃是以工夫而明本體(ti) ,“修己以安人”則是由本體(ti) 而見效用。君子敬修篤實、工夫深厚,自然臻至百姓安定、天下均平,並非於(yu) “修己”之外別有“安人”。學人唯有將“修己” 作為(wei) 君子之道的根本,方能正確把握儒家學說之精神主旨。

 

關(guan) 鍵詞:君子 修己 安人 敬 工夫

 

作者:廖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哲學。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