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壁藏書(shu) ”與(yu) “伏生傳(chuan) 書(shu) ”
作者:史承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三日乙未
耶穌2024年4月1日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們(men) 一次關(guan) 於(yu) 實行郡縣製還是分封製的爭(zheng) 論,引燃了秦始皇焚書(shu) 的烈火。大秦帝國頒布實施《挾書(shu) 律》和焚書(shu) 令,《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官私藏書(shu) “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shu)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shu) 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ju) 者與(yu) 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wei) 城旦”。開啟了中國藏書(shu) 史上前無古人的文化浩劫。
除了秦始皇,對中國古代典籍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的,還有項羽。當初秦始皇下令焚書(shu) ,也不是說燒了個(ge) 幹幹淨淨,什麽(me) 都不剩。博士官所收藏的詩、書(shu) 、百家語等並沒有被燒掉。秦國的史書(shu) 和那些從(cong) 六國秘府繳獲的許多珍貴典籍也都保存在鹹陽宮裏,有專(zhuan) 人負責管理,以供研究。
隻是很可惜,秦始皇留存在鹹陽宮的那些全國獨一無二的藏書(shu) ,在秦末亂(luan) 世中,除蕭何隨軍(jun) 攻入鹹陽時保留了一部分法律詔令和圖書(shu) 文獻以外,其他部分又被後續攻入鹹陽的項羽一把火給燒了。據《史記》記載,項羽在攻入鹹陽城之後,一把火將整個(ge) 鹹陽城給燒了,大火燒了整整3個(ge) 月而不止,這就燒毀了秦國的國家圖書(shu) 館,燒毀了鹹陽宮裏那些珍貴的藏書(shu) 。
既然秦始皇和項羽的大火差點就讓《詩經》《尚書(shu) 》、六國史記、諸子百家之書(shu) 等消失殆盡,那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今天還能夠看到這些著作呢?這些珍貴的典籍是如何逃過秦火和戰火而傳(chuan) 承下來的呢?
這得感謝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把典籍藏起來、傳(chuan) 下來的愛書(shu) 之人。
在中國藏書(shu) 史上有兩(liang) 個(ge) 人不能不提,一個(ge) 是孔子的後裔孔鮒,一個(ge) 是秦朝的博士伏生。他們(men) 兩(liang) 個(ge) 辦了中國藏書(shu) 史上至關(guan) 重要的兩(liang) 件大事:一個(ge) 是“魯壁藏書(shu) ”,一個(ge) 是“伏生傳(chuan) 書(shu) ”。
我們(men) 知道,孔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私人藏書(shu) 家,為(wei) 了教學和編書(shu) 的需要,他曾經派他的學生子夏等人搜集了百二十國寶書(shu) 。《詩經》是從(cong) 他收集到的3000多篇文獻中選編而成的,《尚書(shu) 》也是在3000多篇文獻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所以孔子傳(chuan) 給其後人的書(shu) 籍是非常多的。而這在秦始皇頒布《挾書(shu) 律》之後,卻成了孔子後人最大的危險所在。當時,這個(ge) 危險就擺在孔子第八代孫孔鮒麵前。孔鮒從(cong) 小隨父學儒,用心刻苦,精通“六藝”。他特別喜歡讀書(shu) ,經常徜徉在文獻典籍中,沉醉於(yu) “先王之政”的美好圖景。而且,他也和孔子一樣聚徒教學,其中有一個(ge) 學生就是後來為(wei) 漢高祖劉邦製定禮儀(yi) 的叔孫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鑒於(yu) 孔家的名望和孔鮒的學識,就封孔鮒為(wei) 文通君,並征召他為(wei) 鹹陽博士。但是孔鮒婉言謝絕了,不願出仕為(wei) 官,隻想安安靜靜在家教學生、搞研究。但是,天不遂人願,歲月難靜好。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孔鮒的一個(ge) 朋友驚慌地跑過來對他說:“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wei) 書(shu) 籍之主,其危矣。”秦始皇要把有關(guan) 先王的書(shu) 都燒掉,而您是這些書(shu) 籍的主人,如果不把書(shu) 交出去,很危險啊!怎麽(me) 辦呢?交出圖書(shu) ,於(yu) 心不甘;不交出去,又有生命危險。孔鮒思來想去,決(jue) 定冒險保衛藏書(shu) ,以待將來。他按規定交出一些無關(guan) 緊要的竹簡書(shu) ,而將先秦《尚書(shu) 》《禮記》《論語》《孝經》等最寶貴的古籍,藏匿於(yu) 精心修築、中間掏空的牆壁夾層中。孔鮒精心安排好藏書(shu) 之後,就逃至嵩山隱居,並繼續教授弟子百餘(yu) 人。不過他嚴(yan) 守藏書(shu) 的秘密,沒有對任何人透露。不久,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xiang) 起義(yi) 了,他們(men) 發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點燃了反抗暴秦的熊熊烈火。當時,除了六國後裔投身反秦事業(ye) ,一些儒生也因為(wei) “秦焚其業(ye) ,積怨而發憤”,紛紛投奔義(yi) 軍(jun) ,這裏麵就有孔鮒。不幸的是,孔鮒在跟隨起義(yi) 軍(jun) 反抗暴秦的過程中去世了,但是因當時秦朝未亡,焚書(shu) 令尚存,所以孔鮒至死都沒有跟別人吐露藏匿古籍之事。
直到漢武帝末年,喜歡奢華生活的魯恭王劉餘(yu) 想要在魯地擴建宮室,因為(wei) 魯恭王的宮殿與(yu) 孔子故居相鄰,於(yu) 是魯恭王就跑到孔子故居搞強拆。據說就在孔府的牆被強拆的時候,眾(zhong) 人忽然聽到天空傳(chuan) 來金石絲(si) 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魯恭王聽了有點害怕,不敢繼續拆了。正在大家驚奇的時候,忽然有人從(cong) 牆壁中間發現一大批用古文字蝌蚪文撰寫(xie) 的古籍。其他人都不認識這種古文,隻有孔氏後人孔安國能夠辨別。他進行係統整理,發現都是上古流傳(chuan) 的儒家經典,因為(wei) 它們(men) 是用古代的蝌蚪文寫(xie) 成的,所以就叫“古文”經典。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古文尚書(shu) ”,它比“今文尚書(shu) ”多出16篇。這是一件對中國文化具有重大意義(yi) 的事件:這些典籍能從(cong) 秦始皇焚書(shu) 的浩劫中保全下來,彌足珍貴,其意義(yi) 堪比文藝複興(xing) 時古希臘文獻的發現。這就是“魯壁藏書(shu) ”的故事。
除了“魯壁藏書(shu) ”,對中國藏書(shu) 史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伏生傳(chuan) 書(shu) ”。
其實不僅(jin) 是孔鮒在藏書(shu) ,當時許多儒生麵對這場文化浩劫,也都在盡己所能保存文化火種。當時任秦朝博士的伏生也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暗自抄錄《尚書(shu) 》,將其藏在自家牆壁夾層內(nei)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尚書(shu) 》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尚書(shu) 》最早的書(shu) 名就叫《書(shu) 》,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shu) 》,意思是“上古之書(shu) ”。
伏生其實是叫伏勝,“生”是古人對“先生”的尊稱。前麵講過,秦朝的博士官為(wei) 了工作需要是可以收藏詩、書(shu) 和百家語等書(shu) 籍的。伏生也算是利用職務之便辦了件大好事。當時正值秦末農(nong) 民起義(yi) 和楚漢相爭(zheng) 之際,為(wei) 逃兵火,伏生隻好將自己抄錄的《尚書(shu) 》藏於(yu) 故宅牆內(nei) ,外出避難,待秦亡漢立,天下初定,伏生再回家挖開牆壁,卻發現當初藏在那裏的書(shu) 簡很多已經朽毀,完整篇目僅(jin) 餘(yu) 28篇,也有人說是29篇。伏生就用這剩下的二十八九篇在齊、魯之間聚徒教學。因此齊魯兩(liang) 地的許多學者都研究《尚書(shu) 》,漸漸在全國都很有影響了。伏生抄寫(xie) 的《尚書(shu) 》,是用當時通用字體(ti) 隸書(shu) 所記錄,所以叫“今文尚書(shu) ”。隨著儒家學派逐漸複興(xing) ,伏生壁藏《尚書(shu) 》並將其傳(chuan) 播的事跡傳(chuan) 到朝廷,漢文帝非常重視,想要召他進朝,但此時伏生已經90多歲了,不能出行。於(yu) 是漢文帝派當時掌管禮樂(le) 製度的官員,太常掌故晁錯到山東(dong) 章丘伏生家裏當麵學習(xi) 。晁錯將伏生傳(chuan) 授的《尚書(shu) 》整理記錄下來,補敘出所失篇章,才使《尚書(shu) 》得以流傳(chuan) 下來。
孔鮒、伏生的護書(shu) 傳(chuan) 書(shu) ,使得《尚書(shu) 》等重要的儒家典籍得以傳(chuan) 之後世,為(wei) 華夏文明的薪火相傳(chuan) 保留了火種。正是因為(wei) 有無數像孔鮒、伏生那樣的人拚盡全力的保護,典籍承載的文脈才得以傳(chuan) 承,中華文化才得以接續。正如明清文化名人金古良在《南陵無雙譜》詩中所讚:
塵囂其上竟焚書(shu) ,
劫後壁藏方有餘(yu) 。
皓首傳(chuan) 經眾(zhong) 人歎,
蓬門積德萬(wan) 年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