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文廟大成殿遊記
作者:張民生
來源:攜程旅遊
時間:2024年3月16日
2014年3月16日,我離開天寧禪寺,不知不覺就轉到了附近的常州市工人文化宮。常州市工人文化宮對我來說是一處有著深刻記憶的地方,那是在1990年,我作為(wei) 一家外資廣東(dong) 企業(ye) 的監造工程師,在常州負責一台大型港口設備的監造任務,在常州住了半年的時間。那個(ge) 年代,沒有任何的娛樂(le) 活動,周末的時候,我就經常一個(ge) 人從(cong) 工廠騎自行車到文化宮來轉一下,在這裏也認識了幾位很好的朋友,非常可惜的是那個(ge) 時候沒有手機,所以後來都沒有辦法聯係了,非常可惜。今天對我來說算是故地重遊了,非常巧合的是看到了在文化宮內(nei) 的常州文廟大成殿,於(yu) 是,我就開始參觀了起來。
走到近前,側(ce) 旁的碑記上寫(xie) 明這裏是“縣學遺址”。有一石橋,正式的名稱是泮橋,民間也俗稱狀元橋,橋下是半月形的泮池,泮池的麵積不大,兩(liang) 邊都有一個(ge) 魚噴泉。可以看出橋身和龍頭都是原件,隻是被修複過,因為(wei) 可以看到明顯的修複痕跡,隻有橋欄是新配的,狀元橋乃單拱石橋,頗合縣級文廟製式。狀元橋的後方是大成門,裏麵是一個(ge) 經過修複的仿古院落,門匾寫(xie) 著“偶得軒”字樣。
從(cong) 大門走進去,是一個(ge) 庭院,中間是一條甬道,甬道兩(liang) 旁有一些燈柱,上方以鏤空的形式寫(xie) 著“德”字,下方四個(ge) 麵則分別寫(xie) 著一些警句,比如“精誠所至,金石為(wei) 開”等等。甬道的盡頭就是大成殿了。大成殿為(wei) 單簷歇山頂,麵積360多平方米,麵闊五間,寬22.8米,進深16米,莊重古樸。殿前為(wei) 大成門三間,硬山造磚木結構。在大成殿的前麵有一對青銅獸(shou) 塑像,看著像馬,但是有點不像。
在大成門和大成殿直接東(dong) 西各有一條長廊,牆上嵌著各種從(cong) 常州各地搜集的碑刻,大概有幾十方左右。其中有民國二十八年的重修武進地方法院記事,這樣新政法係統的法院記事還是比較少見的。還有光緒二十九年的重建左廂社學記,社學是明清時期設在地方的小學教育機構。按照《武進掌故》一文中的所言,武進文廟不但有尊經閣,另有禮聖殿、東(dong) 西齋房、射圃亭、碑亭等,餘(yu) 外還有其他一些文廟內(nei) 沒有的祠堂:吳季子祠、商子祠、張子祠、唐荊川祠、縣學文昌祠、縣學鄉(xiang) 賢祠、醫學三皇祠。
比較有規模的孔廟內(nei) 除了主祀孔子,大成殿內(nei) 還設顏淵、曾參、子思、孟軻“四子配享”,兩(liang) 側(ce) 還有地位稍低一等的“十二哲”,兩(liang) 廡還要供奉先賢先儒,其中先賢是孔廟配祀的第三等級,計79位,主要係孔子的弟子,少數是“亞(ya) 聖”孟子的弟子,或學術係統中的標誌性人物,如左丘明、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先儒為(wei) 第四等級,共計77人。孔廟具有非同尋常的象征意義(yi) ,圍繞孔廟配祀的標準和資格,道統與(yu) 學術的話語權得到了一定的體(ti) 現。在明朝增設鄉(xiang) 賢祠、名宦祠,位於(yu) 大成門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在祭祀時附祭。還有一些地方將魁星閣、文昌閣附設於(yu) 孔廟,奉祀文昌帝君和魁星。魁星、文昌一般排除在孔廟祀典之外,但也常見其進入孔廟聖域,表明儒教的一種包容態度。
常州文廟大成殿原為(wei) 陽湖縣學宮,武進縣學由時任知府家鉉創建於(yu) 鹹淳元年(1265),和府學一樣,在創建後的六百多年裏,縣學得到了曆代政府的重視,每個(ge) 朝代都進行過修建或擴建,修建次數最多的是在明代,重建和修建過十八次。清代修建過十一次。到明末,縣學的規模達到了曆史的最高點。雍正四年(1726),武進縣分為(wei) 武進、陽湖兩(liang) 縣,縣學也分為(wei) 武進、陽湖兩(liang) 縣學。鹹豐(feng) 十年(1860),兩(liang) 縣學毀於(yu) 太平軍(jun) 戰火。同治四年(1865),武進知縣桂迓衡、陽湖知縣溫世京會(hui) 商於(yu) 士紳劉翊辰、莊毓鋐等,以清量田畝(mu) 餘(yu) 款重新修建縣學,經費不夠後,由呈請以畝(mu) 捐為(wei) 修建經費。縣學修建後,開始招生授課,學額有所增加。同治九年(1870),邑紳惲世臨(lin) 等複請於(yu) 總督馬新貽續行畝(mu) 捐進行了重建。現存的文廟大成殿也是那時候重建的。
隨著科舉(ju) 製度的興(xing) 盛,以及趙宋朝廷對文臣的看重,讀書(shu) 求仕的風氣日益濃厚。常州曆史上共出過11名狀元、2920名進士。宋大觀二年,全國取進士140人,常州中了32人。清代大詩人龔自珍稱讚常州的詩句:“天下名士有部落,東(dong) 南無與(yu) 常匹儔(chou) 。”明清之際人文傳(chuan) 統的光大,常州更是湧現了一大批英才人傑。唐荊川是著名的百科全書(shu) 式的學者,他作為(wei) 明代著名散文家,和王慎中、歸有光合稱“嘉靖三大家”。同時他也是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曾向他學習(xi) 槍法。清代詩人龔自珍曾在己亥雜詩中說過“東(dong) 南絕學在毗陵”。清代常州的五大學派,分別是以莊存與(yu) 、劉逢祿為(wei) 代表的常州學派,以張惠言、張琦為(wei) 代表的常州詞派,以惲敬為(wei) 代表的陽湖文派,以惲南田為(wei) 代表的常州畫派和以費伯雄、馬培之為(wei) 代表的孟河醫派,另外還有洪亮吉、黃仲則為(wei) 代表的“詩國”常州和以趙翼、屠寄、呂思勉為(wei) 代表的史學園地。
常州曆代濟濟的人才,構成了常州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有人曾作過專(zhuan) 門的統計,指出常州曆史上的人才數,僅(jin) 次於(yu) 北京、蘇州和杭州,在中國位居於(yu) 第四位。曆代常州學者給人們(men) 留下的著作,根據專(zhuan) 家考證統計大約有兩(liang) 千多種,都曾馳名知識界,被人們(men) 看成是了不起的傑作。在常州市河的北岸有條小巷叫青果巷,這條小巷不僅(jin) 走出了近百名進士,而且走出了一批譽滿中華的優(you) 秀人物。如清代著名書(shu) 畫家湯貽汾,中國近代工商業(ye) 的開拓者盛宣懷,新文化運動先驅瞿秋白等等。當然在人才輩出的常州,青果巷隻是常州的一個(ge) 縮影,但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它是了解常州深厚曆史文化積澱的一個(ge) 窗口。
孔廟即孔子廟,又稱夫子廟、先師廟、文宣王廟或文廟等等,主祀孔子。明清時習(xi) 慣叫“文廟”的地方很多、很普遍,往往特指與(yu) 地方官學連結成一體(ti) 的孔廟;又往往與(yu) 奉祀關(guan) 羽等神祗的武廟並稱對舉(ju) 。自戰國時利用夫子曲阜故居設立第一座孔廟,爾後漢初劉邦以皇帝之尊駕臨(lin) 親(qin) 祭,表明尊孔的姿態,此後約兩(liang) 千年間,孔廟發展到遍及中國各地以及東(dong) 亞(ya) 諸多地區,成為(wei) 孔子思想的具體(ti) 化身,不僅(jin) 深深嵌入國家製度、民族記憶,還生生不息地活在人間世界。又,自唐代貞觀四年(公元630)“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繼而“廟學合一”製度在全國推廣、鋪展,到明清時期全國各府州縣均設立各級官學並伴建孔廟,同時一些書(shu) 院、社學、私塾也設廟供奉孔子,這種將教學、考試與(yu) 祭孔、拜孔聯結纏繞在一起的做法,成為(wei) 中國步入現代之前的一項基本國情,也構成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非常醒目的一個(ge) 特點。
千百年來遍布各地的古代孔廟,是儒學教育的重要據點,是儒教信俗的重要策源地和演練場,是為(wei) 士人實現儒家理想可資提供精神動力和製度保障的重要載體(ti) 。由於(yu) 近一百多年來,孔廟曾遭遇冷落、毀棄,現在又有所振興(xing) ,其中呈現的脈絡和動向頗值得關(guan) 注。曆史上的孔廟大致可分兩(liang) 大類,一是自成一體(ti) 的孔廟,二是作為(wei) 各種學校重要設施的孔廟。兩(liang) 者在功能上都用於(yu) 祭祀孔子,然其一大區別在於(yu) ,後一類還與(yu) 學校結為(wei) 一體(ti) 。特別是在各級官學係統,“學”與(yu) “廟”在製度上相互依存,在空間布局上也體(ti) 現“廟學合一”的特點,這主要表現為(wei) 左廟右學、右廟左學、前廟後學或左右皆學中間為(wei) 廟等幾種形製,這類官學係統中的孔廟,可以將其簡稱為(wei) “學廟”。漢朝訂立了獨尊儒術的尊孔國策,東(dong) 漢明帝、章帝、安帝更仿效高祖,親(qin) 詣闕裏祭祀孔子。闕裏之外,各地也逐步興(xing) 建孔廟。
晉代承繼前代的獨尊儒術,大力興(xing) 辦教育。《宋書(shu) ?禮誌一》載,太元九年(384)尚書(shu) 令謝石上奏倡議:“請興(xing) 複國學,以訓冑子,班下州郡,普修鄉(xiang) 校”。經孝武帝允準,“其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wei) 生,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說明此時已在祭祀先聖先師的廟宇裏設立太學了。可以肯定,東(dong) 晉太元年間官學係統的學廟已然出現。到了北齊,在學廟禮製建設方麵已頗有可觀之處,成為(wei) 唐朝全麵推行“廟學合一”製度前,孔廟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
《隋書(shu) ?禮儀(yi) 誌四》:“隋製,國子寺,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於(yu) 先聖先師。孔丘為(wei) 先聖,顏回為(wei) 先師。年別一行鄉(xiang) 飲酒禮。州郡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國子寺。是政府機構,始設於(yu) 北齊,隋朝沿襲並加以強化和完善。《隋書(shu) ?百官誌下》:“開皇十三年,國子寺罷隸太常,又改寺為(wei) 學。”到煬帝大業(ye) 三年(607),又由國子學改名為(wei) 國子監。太常寺職掌宗廟禮儀(yi) ,將國子監(國子寺、國子學)從(cong) 其隸屬下分立出來,意味著國子監已升格為(wei) 主管教育的專(zhuan) 門機構,國子監就相當於(yu) 的現在的教育部。在中國古代教育事業(ye) 狀似趨於(yu) 成熟和獨立的隋唐,學校愈加突出和注重祭孔拜孔。唐朝的文教政策進一步突出尊孔祭孔,並全麵推行“廟學合一”,太宗“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
中國古代有一個(ge) 教育儒家化的發展進程,儒家文化在整個(ge) 中國古代文化中據有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於(yu) 三個(ge) 進程的基礎之上,即:禮製的儒家化,法律的儒家化,教育的儒家化。劉邦稱帝後,對儒家的態度逐步發生變化,公元前196年路過魯國時,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創了帝國天子祭孔的先例。其後惠帝、文帝、景帝時期,盛行黃、老、刑名之學,但儒家的地位和影響潛增暗長。文帝、景帝治下,給儒家經書(shu) 設博士,立學官。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表彰六經,興(xing) 太學,開啟了中國教育儒家化的進程,這也是獨尊儒術的國策在學校體(ti) 製上的進一步落實。從(cong) 漢到唐,是教育儒家化的第一期,其主線是學廟的出現和生長。由唐宋到明清,屬於(yu) 教育儒家化的第二期,其主線是“廟學合一”製度在全國的紮根與(yu) 普及推廣,並帶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持久發展及其傳(chuan) 播、擴散。
華夏民族是孔廟早期發展的推動者,然而打開曆史的長卷,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接續並持久地為(wei) 孔廟製度的發展提供著動力。在孔廟發展的曆史上,各地眾(zhong) 多的民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孔廟承載的儒家文化乃是由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換個(ge) 角度看,借助孔廟的發展,尤其是“廟學合一”製度在全國各地的推廣和紮根,在伴隨推動儒學教化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及其共同發展,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文化“大一統”的理想。
西晉結束後北方所謂的“五胡十六國”和北朝。這個(ge) 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馳騁於(yu) 曆史舞台,他們(men) 祖先著胡服、操胡語,卻為(wei) 自強逐步學習(xi) 和接納漢文化的禮儀(yi) 習(xi) 俗、典章製度,以開放的態度推動民族間的融合。及至北朝後期,鮮卑等族已和漢族相互滲透、相互吸收,不再有顯著的差別。這其中崇儒立學,倡導、推行儒家化的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經過不懈的努力,北方的社會(hui) 風尚漸漸變化,延至北朝,才引出相比於(yu) 南朝更為(wei) 興(xing) 盛發達的經學和學校教育。
遼、金、元三者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卻也不同程度地都采取尊孔崇儒、興(xing) 教辦學的政策。契丹統治者視自己為(wei) 炎帝的後人,所建政權為(wei) 中國的“北朝”。金太宗完顏晟時,開始設科舉(ju) 。熙宗繼位後,實行尊孔和文治,封孔子四十九世孫孔璠為(wei) 衍聖公。遼、金沿襲了唐宋的學校體(ti) 製,承繼了祀奉孔子的信仰,接續了“廟學合一”的製度,使之在中華大地持久地生長。這也進一步說明,即使在契丹、女真統治的朝代,都已經視孔廟為(wei) 中華文化圈的共同標識,視其為(wei) 文明教化的同義(yi) 詞,政權的對峙和疆域的分裂,並不能完全阻礙文化上的相互認可。蒙元崛起後逐步調整統治策略,采用孔子學說為(wei) 治國的指導思想,興(xing) 辦學校,恢複科舉(ju) ,修建孔廟。元武宗繼位,旋即加封孔子為(wei) “大成至聖文宣王”,據研究者統計,元代至少有727所國立學校孔子廟。
到了明清時期,全國每個(ge) 府、縣都設立學宮和孔廟。根據《明代各朝設立儒學數》表,府學、州學、縣學總計1503所,明代的教育是“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於(yu) 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學校製度以及設施,大力尊崇儒學,推行科舉(ju) 製度,至嘉慶時學廟總數升至1710座。明清地方學校發展的一大成就,是將“廟學合一”製度深入推廣到很多偏遠的民族地區。如雲(yun) 南,自元及清,共有各府、州、縣、廳等官學(孔廟)95座。其中始建於(yu) 元代的10座,其餘(yu) 均為(wei) 明清所建。這些學校和孔廟對當地教育文化發展的作用巨大,同時也對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施以積極的影響,儒教成為(wei) 當地風尚和社會(hui) 意識逐漸納入國家正統觀念體(ti) 係。伴隨“廟學合一”製度的逐步建立並紮根到幾乎每一個(ge) 縣上,在車同軌、書(shu) 同文之外,孔廟也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基石,參與(yu) 構築了民族關(guan) 係上的“多元一體(ti) ”和中國文化的“大一統”。
王朝統治者赴曲阜孔廟和國子監祭孔,各級地方大員到所在府州縣的學廟祭孔,這種借助祭祀儀(yi) 式壟斷各級祭祀權以確立權威並傳(chuan) 輸國家意誌的做法,這種以“廟學合一”為(wei) 外在形態的祭政合一,充滿了理性實用主義(yi) 的氣息,其取向是現實主義(yi) 的。唐朝韓愈曾感喟:“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與(yu) 孔子為(wei) 然。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其賢過於(yu) 堯舜遠者,此其效歟”。孔子遭遇如此神化和頂禮膜拜,實與(yu) 科舉(ju) 製度有關(guan) 。唐朝貞觀年間設計出施行全國的“廟學合一”,其一大背景就是科舉(ju) 的發展及製度化。科舉(ju) 考試以欽定的儒學培育士人、選拔官吏,成為(wei) “廟學合一”製度成長、發展、普及、推廣的持久動力。孔子思想本有重德性、教化和傾(qing) 向於(yu) “守成”的特點,漢朝時因此被統治者選作穩固社會(hui) 、收拾人心、打造長治久安的利器。
科舉(ju) 製度出現後的近一千三百年間,孔子思想的此種效應不斷被放大。及至明清,所有準備走向舉(ju) 業(ye) 和仕途的學子,必進儒學,必學儒家經典,必按標準化的教義(yi) 答題,必禮敬孔子並按其要求為(wei) 人處世。作為(wei) 古代中國在製度領域的一項重要創造,科舉(ju) 製度在為(wei) 官員選拔製定出一套標準化程序的同時,也為(wei) 平民子弟的晉升提供了階梯,為(wei) 社會(hui) 的流動提供了可能,為(wei) 朝廷網羅人才提供了手段,當然統治集團自身吐故納新的能力也得到強化。其積極的意義(yi) 和正麵的作用,居廟堂之上或處江湖之遠都可察見與(yu) 感受。古代中國文明之所以得到高度的發展,亦與(yu) 此緊密相關(guan) 。然而科舉(ju) 製度絕非單純的考試製度,有眾(zhong) 多方麵的製度安排與(yu) 之匹配和銜接。在學校的範圍內(nei) 考察,“廟學—祭政合一”就和科舉(ju) 製度高度對應。
由於(yu) 中國王朝交替的“周期律”,統治者越來越需要依仗“萬(wan) 世一係”的孔先聖孔先師,來為(wei) 其統治的合法性立言,為(wei) 其政教助推,為(wei) 其江山永固統攝人心。“教不能及遠,無損於(yu) 道;政不能善俗,必危其國。”中國曆史上一直有一種努力,試以道統製衡治統,以儒教製約、規範皇權及現實政治。有些是出於(yu) 理想主義(yi) 、道德主義(yi) 的情懷,有些則基於(yu) 對現實情勢的理智判斷。孔廟作為(wei) 儒教和道統的物化載體(ti) ,便成為(wei) “傳(chuan) 統讀書(shu) 人的一個(ge) 精神堡壘”。1905年科舉(ju) 製度終結,幾年後帝製崩解,小學又廢止讀經,“廟學合一”的存在基礎就此坍塌。
孔廟的存留與(yu) 祀孔的廢續,成為(wei) 無法繞開且時常撩撥時代敏感神經的社會(hui) 問題,成為(wei) 各種思潮激辯和輿論的焦點。現在,越來越多的國人養(yang) 成平和的心態看待孔子、孔廟和儒家文化,各地一大批孔廟得到修繕、重建。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學更受追捧,祭孔大典被遴選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逢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眾(zhong) 多孔廟會(hui) 攜手全球祭孔。孔子學院走向世界,等待生根開花。孔廟曾經是儒學重要的托身之所,百年孔廟的遭遇,便是一部儒學之靈魂“遊蕩”的形象的曆史書(shu) 。引申開去,那些作為(wei) 曆史建築的孔廟,哪怕於(yu) 今隻剩下一個(ge) 泮池、一座欞星門,它們(men) 仍似有精靈所依附,可以在這些建築物上觸摸到體(ti) 溫,這是應該予以珍視的。
如果從(cong) 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在矛盾的對立中尋求前行的突破可能,由此遭逢了持久的曲折苦痛,這或許與(yu) 中國獨特的現代性及現代化道路有關(guan) 。儒家文化自有其局限性,不過向前看,構建中國的現代文明體(ti) 係需要更多的參照,也亟需汲取各種有益的資源。儒家文化在曆史上曾有過的積極作用,其所蘊含的合理性與(yu) 內(nei) 在價(jia) 值,對民族團結融合的貢獻,它的理性主義(yi) 和包容性,都值得給以深長的思索。因此,研究、盤點孔廟曆史與(yu) 遺產(chan) ,就不是為(wei) 了發思古之幽情,也非單單立足於(yu) 建築文物的保存,而與(yu) 文化建設有關(guan) 。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姚海濤】《呂氏春秋》荀學因子探微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