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衣》、《奔喪(sang) 》、《問喪(sang) 》、《服問》寒假線上研讀
——落筆書(shu) 院2024年第二期讀書(shu) 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耶穌2024年2月1日
2024年1月28日上午十點,落筆書(shu) 院舉(ju) 行了2024年寒假第二次線上讀書(shu) 會(hui) 。本次書(shu) 會(hui) 師生們(men) 一同研讀並讀完《禮記》中的《緇衣》、《奔喪(sang) 》、《問喪(sang) 》和《服問》四篇,由王立葳同學對本次所讀內(nei) 容進行串講,隨後,其他師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闡釋和觀點。
體(ti) 育學院康體(ti) 2101班的王立葳同學首先對本次共讀的內(nei) 容進行了梳理,他認為(wei) 《緇衣》這篇文章主要論述的是“治世之道”和“君子之德”,例如“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鹹服”就論述的是“治世之道”,“上好仁,則下之為(wei) 仁爭(zheng) 先人。故長民者章誌、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則論述的是上行下效,君子應該具備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的領導百姓。《奔喪(sang) 》主要記述了在喪(sang) 葬儀(yi) 式中參與(yu) 者應該遵循的禮儀(yi) 規範,以及他們(men) 在奔喪(sang) 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各種儀(yi) 式細節,其中涉及到古人的方位文化,例如文章多次提及“北麵哭盡哀”,在古代北方又稱“幽都”,是幽暗黑暗之地,代表著死亡。《問喪(sang) 》主要強調喪(sang) 禮期間的哀悼與(yu) 慰問禮儀(yi) ,體(ti) 現了對逝者的敬意和對生者的慰藉。文章真情流露令人動容,例如“求而無所得之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 對於(yu) “死三日而後斂者”王立葳同學表示死亡是一個(ge) 過程,人的機體(ti) 並不會(hui) 馬上死去,意識可能會(hui) 在死亡後一段時間內(nei) 持續存在,從(cong) 這方麵出發,死後三天入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觀現在人去世後,可能馬上送去火化場了,這樣雖然有出自對現實的考慮,但是否也過於(yu) 武斷?《服問》主要論述了喪(sang) 禮期間服飾方麵的規範和講解。
外國語學院翻譯2301班的趙越同學對“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這段話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表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德的繼承,她認為(wei) 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法理人情,如果不從(cong) 道德人情的角度上去了解一個(ge) 事情的前因後果,隻機械的執行法律的話,會(hui) 讓法律難以被社會(hui) 認可,並讓法律失去溫度,同時也失去了查漏補缺的機會(hui) 。她認為(wei) 法律在預防犯罪的作用上,是不如道德的,法律相當於(yu) 一種事後追求公平的工具,它無法避免傷(shang) 害的發生,但是道德則是一個(ge) 人對自己的約束,相當於(yu) 某個(ge) 人的個(ge) 體(ti) 行為(wei) 規範,它是更具有時效性的。
社會(hui) 學院社會(hui) 學2301班的吳傲鬆同學認為(wei) “緇衣”代指的是既有對上的,也有對下的所處位置的統治者,指出《緇衣》特別提到了誠信,例如“儀(yi) 刑文王,萬(wan) 國作孚”,並論述了儒家治國理念與(yu) 法家的對比。最後他提出了對“恒其德偵(zhen) ,婦人吉,夫子凶”這句話的疑惑。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2301班的李晉同學認為(wei) 《緇衣》中蘊含有民本思想,例如“大人溺於(yu) 民”“夫民閉於(yu) 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等,並結合《易經》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zhen) ,婦人吉,夫子凶”這段話,他表示要保持自己心裏麵的準則,不能隨便的更改,如果隨意的更改,則會(hui) 沒有一個(ge) 標準的答案,所以要保持心中的正道,有自己的原則。
學術服務中心的陳彥軍(jun) 老師結合所讀內(nei) 容表示儒家講“親(qin) 親(qin) 、尊尊、賢賢”這三個(ge) 方麵,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相衝(chong) 突的地方,怎麽(me) 樣使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彌補,將是理解古代中國古代政治君主製的這樣一個(ge) 很重要的方麵。同時指出儒家也很重視法律製度,但儒家與(yu) 法家最大的區別在於(yu) ,法家靠“法、術、勢”來維護君主專(zhuan) 製,但是儒家認為(wei) 這是不可持續的,不能夠實現善治,所以儒家強調為(wei) 政以德、興(xing) 教化,使法治建立在形成良治善治仁政的基礎上,用法治為(wei) 仁政來服務,而不是為(wei) 統治者來服務!陳老師引用孫希旦《禮記集解》中“又以明所謂恒者,當因義(yi) 而製其變通,而不可如婦人之專(zhuan) 一也” 回應吳傲鬆同學對“恒其德偵(zhen) ,婦人吉,夫子凶”這句話的理解,古代女子的社會(hui) 角色相對單一,而男子處理社會(hui) 事務要複雜一些,所以需要變通。最後結合文本指出喪(sang) 禮的設計不僅(jin) 有對個(ge) 人情感真實表達的考慮,也有對於(yu) 新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建立的考量。
最後由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王宏海老師進行總結分享。王宏海老師首先為(wei) 大家梳理了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曆史背景,並結合文本為(wei) 大家講解了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秩序,指出《緇衣》繼承了《表記》中的思想,進一步延續和深化了《表記》的思想,其核心是——開明政治,並結合“王言如絲(si) ,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遊言”這句話指出開明政治的核心是——言行一致。最後王老師結合“為(wei) 上易事也,為(wei) 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這句話,告誡大家要學會(hui) 與(yu) 上級有效溝通。
本周所讀內(nei) 容及譯文
原文:
子言之曰:“為(wei) 上易事也,為(wei) 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鹹服。大雅曰:‘儀(yi) 刑文王,萬(wan) 國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qin) 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罪用命,製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cong) 其所令,從(cong) 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詩》雲(yun)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wei) 仁爭(zheng) 先人。故長民者章誌、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詩》雲(yun) :‘有梏德行,四國順之。’”
子曰:“王言如絲(si) ,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遊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雲(yun) :‘淑慎爾止,不愆於(yu) 儀(yi)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yu) 言而慎於(yu) 行。《詩》雲(yun)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yi) 。’大雅曰:‘穆穆文王,於(yu) 緝熙敬止。’”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cong) 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詩》雲(yun)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yu) 周,萬(wan) 民所望。’”子曰:“為(wei) 上可望而知也,為(wei) 下可述而誌也,則君不疑於(yu) 其臣,而臣不惑於(yu) 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湯,鹹有壹德。’《詩》雲(yun) :‘淑人君子,其儀(yi) 不忒。’”
子曰:“有國者章義(yi) 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雲(yun)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禦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臣儀(yi) 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詩》雲(yun) :‘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故上不可以褻(xie) 刑而輕爵。《康誥》曰:‘敬明乃罰。’《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親(qin) ,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言近,毋以內(nei) 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禦人疾莊後,毋以嬖禦士疾莊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親(qin) 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qin) 失,而教是以煩。《詩》雲(yun) :‘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聖,若己弗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
子曰:“小人溺於(yu) 水,君子溺於(yu) 口,大人溺於(yu) 民,皆在其所褻(xie) 也。夫水近於(yu) 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qin) 也,易以溺人;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於(yu) 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於(yu) 厥度則釋。’《兌(dui) 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幹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yu) 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子曰:“民以君為(wei) 心,君以民為(wei) 體(ti) ;心莊則體(ti) 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ti) 全,亦以體(ti) 傷(shang)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雲(yun)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wei) 正,卒勞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yi) 不壹,行無類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誌,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誌,質而親(qin) 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詩》雲(yun) :‘淑人君子,其儀(yi) 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xiang) ,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雲(yun) :‘君子好仇。’”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詩》雲(yun) :‘朋有攸攝,攝以威儀(yi) 。’”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詩》雲(yun)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茍有車,必見其軾;茍有衣,必見其敝;人茍或言之,必聞其聲;茍或行之,必見其成。《葛覃》曰:‘服之無射。’”子曰:“言從(cong) 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cong) 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雲(yun) :‘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wei) 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yu) 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wei) 卜筮。’古之遺言與(yu) ?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yu) 人乎?《詩》雲(yun) :‘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dui) 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wei) 不敬;事煩則亂(luan) ,事神則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zhen) ,婦人吉,夫子凶。’”
奔喪(sang) 之禮:始聞親(qin) 喪(sang) ,以哭答使者,盡哀;問故,又哭盡哀。遂行,日行百裏,不以夜行。唯父母之喪(sang) ,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後行。過國至竟,哭盡哀而止。哭辟市朝。望其國竟哭。至於(yu) 家,入門左,升自西階,殯東(dong) ,西麵坐,哭盡哀,括發袒,降堂東(dong) 即位,西鄉(xiang) 哭,成踴,襲絰於(yu) 序東(dong) ,絞帶。反位,拜賓成踴,送賓,反位;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踴、送賓皆如初。眾(zhong) 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闔門,相者告就次。於(yu) 又哭,括發袒成踴;於(yu) 三哭,猶括發袒成踴。三日,成服,拜賓、送賓皆如初。
奔喪(sang) 者非主人,則主人為(wei) 之拜賓送賓。奔喪(sang) 者自齊衰以下,入門左中庭北麵哭盡哀,免麻於(yu) 序東(dong) ,即位袒,與(yu) 主人哭成踴。於(yu) 又哭、三哭皆免袒,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丈夫婦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無變也。
奔母之喪(sang) ,西麵哭盡哀,括發袒,降堂東(dong) 即位,西鄉(xiang) 哭,成踴,襲免絰於(yu) 序東(dong) ,拜賓、送賓,皆如奔父之禮,於(yu) 又哭不括發。婦人奔喪(sang) ,升自東(dong) 階,殯東(dong) ,西麵坐,哭盡哀;東(dong) 髽,即位,與(yu) 主人拾踴。奔喪(sang) 者不及殯,先之墓,北麵坐,哭盡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於(yu) 墓左,婦人墓右,成踴盡哀括發,東(dong) 即主人位,絰絞帶,哭成踴,拜賓,反位,成踴,相者告事畢。遂冠歸,入門左,北麵哭盡哀,括發袒成踴,東(dong) 即位,拜賓成踴。賓出,主人拜送;有賓後至者則拜之成踴;送賓如初。眾(zhong) 主人兄弟皆出門,出門哭止,相者告就次。於(yu) 又哭,括發成踴;於(yu) 三哭,猶括發成踴。三日成服,於(yu) 五哭,相者告事畢。為(wei) 母所以異於(yu) 父者,壹括發,其餘(yu) 免以終事,他如奔父之禮。
齊衰以下不及殯:先之墓,西麵哭盡哀,免麻於(yu) 東(dong) 方,即位,與(yu) 主人哭成踴,襲。有賓則主人拜賓、送賓;賓有後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畢。遂冠歸,入門左,北麵哭盡哀,免袒成踴,東(dong) 即位,拜賓成踴,賓出,主人拜送。於(yu) 又哭,免袒成踴;於(yu) 三哭,猶免袒成踴。三日成服,於(yu) 五哭,相者告事畢。
聞喪(sang) 不得奔喪(sang) ,哭盡哀;問故,又哭盡哀。乃為(wei) 位,括發袒成踴,襲絰絞帶即位,拜賓反位成踴。賓出,主人拜送於(yu) 門外,反位;若有賓後至者,拜之成踴,送賓如初。於(yu) 又哭,括發袒成踴,於(yu) 三哭,猶括發袒成踴,三日成服,於(yu) 五哭,拜賓送賓如初。若除喪(sang) 而後歸,則之墓,哭成踴,東(dong) 括發袒絰,拜賓成踴,送賓反位,又哭盡哀,遂除,於(yu) 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無變於(yu) 服,與(yu) 之哭,不踴。自齊衰以下,所以異者,免麻。
凡為(wei) 位,非親(qin) 喪(sang) ,齊衰以下,皆即位哭盡哀,而東(dong) 免絰,即位,袒、成踴、襲,拜賓反位,哭成踴,送賓反位,相者告就次。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賓;眾(zhong) 主人兄弟皆出門,哭止。相者告事畢。成服拜賓。若所為(wei) 位家遠,則成服而往。齊衰,望鄉(xiang) 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至門而哭;緦麻,即位而哭。哭父之黨(dang) 於(yu) 廟;母妻之黨(dang) 於(yu) 寢;師於(yu) 廟門外;朋友於(yu) 寢門外;所識於(yu) 野張帷。凡為(wei) 位不奠。哭天子九,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大夫哭諸侯,不敢拜賓。諸臣在他國,為(wei) 位而哭,不敢拜賓。與(yu) 諸侯為(wei) 兄弟,亦為(wei) 位而哭。凡為(wei) 位者壹袒。所識者吊,先哭於(yu) 家而後之墓,皆為(wei) 之成踴,從(cong) 主人北麵而踴。凡喪(sang) ,父在父為(wei) 主;父沒,兄弟同居,各主其喪(sang) 。親(qin) 同,長者主之;不同,親(qin) 者主之。聞遠兄弟之喪(sang) ,既除喪(sang) 而後聞喪(sang) ,免袒成踴,拜賓則尚左手。無服而為(wei) 位者,唯嫂叔;及婦人降而無服者麻。凡奔喪(sang) ,有大夫至,袒,拜之,成踴而後襲;於(yu) 士,襲而後拜之。
親(qin) 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惻怛之心,痛疾之意,傷(shang) 腎幹肝焦肺,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ju) 火,故鄰裏為(wei) 之糜粥以飲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變於(yu) 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三日而斂,在床曰屍,在棺曰柩,動屍舉(ju) 柩,哭踴無數。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誌懣氣盛,故袒而踴之,所以動體(ti) 安心下氣也。婦人不宜袒,故發胸擊心爵踴,殷殷田田,如壞牆然,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踴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求而無所得之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亡矣喪(sang) 矣!不可複見矣!故哭泣辟踴,盡哀而止矣。心悵焉愴焉、惚焉愾焉,心絕誌悲而已矣。祭之宗廟,以鬼饗之,徼幸複反也。
成壙而歸,不敢入處室,居於(yu) 倚廬,哀親(qin) 之在外也;寢苫枕塊,哀親(qin) 之在土也。故哭泣無時,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誌也,人情之實也。
或問曰:“死三日而後斂者,何也?”曰:孝子親(qin) 死,悲哀誌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複生然,安可得奪而斂之也。故曰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qin) 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wei) 之斷決(jue) 以三日為(wei) 之禮製也。
或問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體(ti) 也,故為(wei) 之免以代之也。
然則禿者不免,傴(yu) 者不袒,跛者不踴,非不悲也;身有錮疾,不可以備禮也。故曰:喪(sang) 禮唯哀為(wei) 主矣。女子哭泣悲哀,擊胸傷(shang) 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顙觸地無容,哀之至也。
或問曰:“免者以何為(wei) 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禮》曰:“童子不緦,唯當室緦。”緦者其免也,當室則免而杖矣。
或問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為(wei) 父苴杖--苴杖,竹也;為(wei) 母削杖--削杖,桐也。
或問曰:“杖者以何為(wei) 也?”曰:孝子喪(sang) 親(qin) ,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ti) 羸,以杖扶病也。則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處也;堂上不趨,示不遽也。此孝子之誌也,人情之實也,禮義(yi) 之經也,非從(cong) 天降也,非從(cong) 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傳(chuan) 曰:“有從(cong) 輕而重,公子之妻為(wei) 其皇姑。有從(cong) 重而輕,為(wei) 妻之父母。有從(cong) 無服而有服,公子之妻為(wei) 公子之外兄弟。有從(cong) 有服而無服,公子為(wei) 其妻之父母。”傳(chuan) 曰:“母出,則為(wei) 繼母之黨(dang) 服;母死,則為(wei) 其母之黨(dang) 服。為(wei) 其母之黨(dang) 服,則不為(wei) 繼母之黨(dang) 服。”
三年之喪(sang) ,既練矣,有期之喪(sang) ,既葬矣,則帶其故葛帶,絰期之絰,服其功衰。有大功之喪(sang) ,亦如之。小功,無變也。
麻之有本者,變三年之葛。既練,遇麻斷本者,於(yu) 免,絰之;既免,去絰。每可以絰必絰;既絰,則去之。
小功不易喪(sang) 之練冠,如免,則絰其緦小功之絰,因其初葛帶。緦之麻,不變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變大功之葛。以有本為(wei) 稅。
殤:長、中,變三年之葛。終殤之月算,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為(wei) 其無卒哭之稅。下殤則否。
君為(wei) 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為(wei) 君也。世子不為(wei) 天子服。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適婦。大夫之適子為(wei) 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君之母,非夫人,則群臣無服。唯近臣及仆驂乘從(cong) 服,唯君所服,服也。公為(wei) 卿大夫錫衰以居,出亦如之。當事則弁絰。大夫相為(wei) ,亦然。為(wei) 其妻,往則服之,出則否。
凡見人無免絰,雖朝於(yu) 君,無免絰。唯公門有稅齊衰。傳(chuan) 曰:“君子不奪人之喪(sang) ,亦不可奪喪(sang) 也。”傳(chuan) 曰:“罪多而刑五,喪(sang) 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
譯文:
孔子說:“君長如果對臣下不苛虐,臣下就會(hui) 覺得君長容易侍悅臣下如果沒有欺詐之 沙己君長就覺得容易了解臣下的實情。這樣一來,刑罰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用了。”孔子說:“如果能夠像《緞衣》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尊敬賢人,像《巷伯》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痛恨壞人,官場上就不會(hui) 那麽(me) 醒耀,百姓中就會(hui) 興(xing) 起謹厚之風,不用刑罰而百姓就心悅誠服。《大雅》上說:‘隻要大家都來效法文王,在所有的諸侯國中就會(hui) 興(xing) 起誠信之風。’” 孔子說:“對於(yu) 百姓,如果用道德教育他們(men) ,用禮法約束他們(men) ,那麽(me) 百姓就會(hui) 有向善之心;如果用政令教育他們(men) ,用刑罰約束他們(men) ,那麽(me) 百姓就會(hui) 有逃避之心。所以,作為(wei) 領導百姓的國君,應當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百姓就會(hui) 親(qin) 近他;用誠信去團結百姓,百姓就不會(hui) 背叛;用恭敬的態度去對待百姓,百姓就會(hui) 產(chan) 生順從(cong) 之心。《甫刑》上說:‘苗族百姓不聽從(cong) 蛋尤的命令,於(yu) 是蛋尤就用刑罰製裁他們(men) ,製定了五種殘暴的刑罰叫做.“法”。’於(yu) 是百姓不講道德,起而背叛,最終遭到了民族的滅亡。”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長,不是聽從(cong) 君長所下的命令,而是盯著君長的實際行動,君長咋幹臣下就咋幹。君長喜歡某樣東(dong) 西,臣下必定有超過他的。所以,君長喜歡什麽(me) 、討慶什麽(me) ,不可不格外慎重,因為(wei) 臣下是把君長的行為(wei) 作為(wei) 表率的,”·孔子說:“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麵就有所成就,這難道是百姓個(ge) 個(ge) 都能仁嗎?隻是由於(yu) 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響罷了。《詩經》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著你。,《甫刑》上說幻‘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hui) 得到好處。’《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為(wei) 夭下好榜樣。”卜孔子說:“君長好仁,那麽(me) 臣下就會(hui) 爭(zheng) 先恐後地好仁。所以君長應當表明自己的好仁誌向,、以正道教育民眾(zhong) ,推崇仁道,以愛護子女的態度愛護百姓;會(hui) 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詩經》‘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cong) 言”百姓就上說。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絲(si) 那般細,可輾轉傳(chuan) 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緩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隻有緩帶那般細,可輾轉傳(chuan) 到百姓耳裏,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的話。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hui) 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詩經》上說:‘謹慎行事且得體(ti) ,不要超過了禮儀(yi)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人們(men) 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men) 作惡,所以講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後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會(hui) 帶來什麽(me) 弊端,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說話謹慎做事小心了。《詩經》上說:‘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wei) 舉(ju) 止要端正。’《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ju) 止謹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ju) 止有一定之規,以此為(wei) 百姓樹立榜樣,那麽(me) 百姓的道德才會(hui) 齊一。《詩經》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yi) 容不改常規,他的講話出口成章。他行將回歸西都,深為(wei) 萬(wan) 民仰望。”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內(nei) 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內(nei) 心;臣下竭誠事君,從(cong) 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為(wei) 人。這祥一來,君就不會(hui) 懷疑其臣,而臣也不會(hui) 不了解其君。伊尹告誡太申診隻有我伊尹和湯,都有純一的德行。《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men) 的儀(yi) 容不會(hui) 有差錯。”
孔子說:“作為(wei) 一國的國君,用獎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什麽(me) ,這樣百姓就會(hui) 一心為(wei) 善。《詩經》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說:“當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hui) 迷惑而不知所從(cong) ;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hui) 使君長格外勞神。所以作為(wei) 民眾(zhong) 的國君,應該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謹慎地懲治壞人以做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hui) 迷惑而不知所從(cong) 了。作為(wei) 臣下,符合道義(yi) 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談,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國君的就省心了。《詩經》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說:‘臣下不忠於(yu) 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於(yu) 爵祿的頒發失當,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於(yu) 刑罰的懲善而揚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所以君長不可以隨心所欲的動用刑罰,不可隨隨便便頒發爵祿。《康浩》上說:‘動用刑罰一定要慎重。’《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qin) 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寧。究其原因,在於(yu) 臣不忠於(yu) 其君,君不敬於(yu) 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超過了界限。大臣不肯為(wei) 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hui) 私相勾結。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為(wei) 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對近臣不可不慎加選擇,因為(wei) 近臣是百姓的導向。應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拿去和小臣商議;應該和近臣談論的事,不應拿去和遠臣談論;應該和內(nei) 臣謀慮的事,不應拿去和外臣謀慮。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hui) 產(chan) 生怨恨,近臣就不會(hui) 產(chan) 生嫉妒,遠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wei) ,不要因寵幸的姬妾而厭棄莊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寵幸的臣子而厭棄莊重守禮的臣子。’”
孔子說:衝(chong) 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於(yu) 是百姓也跟著親(qin) 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luan) 了。《詩經》上說:‘當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君陳》上說:‘人們(men) 在沒有見到聖人之道時,好像自己不能見到。等到自己見到了聖人之道,又不能夠運用聖人之道。’”
孔子說:“小人喜歡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歡議論,就容易禍從(cong) 口出;執政者喜歡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原因都在於(yu) 對接近最多的東(dong) 西態度輕慢。水與(yu) 人們(men) 那麽(me) 接近,而人卻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為(wei) 水看起來柔和容易接近而實際上卻是難於(yu) 親(qin) 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好說漂亮話,又好絮絮叨叨,說出去容易,後悔藥難吃,所以嘴也容易招致禍害。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懷鄙詐,對他們(men) 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則就容易招來滅頂之禍。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太甲》上說:‘不要顛三倒四地亂(luan) 下政令,以自取滅亡,就像打獵的人,扣住扳機,仔細察看,等到箭頭、箭尾、目標三者成一條直線,再發射。’《說命》’上說:‘嘴是用來說話的,如果出言不當就會(hui) 帶來羞辱;盔甲是用以自衛的,、如果用的不當就會(hui) 引起戰爭(zheng) ;放在箱子裏的禮服,是準備行禮時穿的,不可隨便送人;幹戈是用來討伐壞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無辜。’·《太甲》上說:‘上天降下的災禍,還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災禍,無法躲開。,伊尹告誡太甲說:‘我伊尹的先祖曾見到過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輔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孔子說:“人民把君主當作心髒,君主把人民當作身體(ti) 。必胸身身心廣大就會(hui) 身體(ti) 安舒,體(ti) 一定也樂(le) 於(yu) 適應;內(nei) 心嚴(yan) 肅就會(hui) 容止恭敬。內(nei) 心喜好的東(dong) 西,君主喜好的東(dong) 西,體(ti) 安然無恙的話,心髒也就會(hui) 得到保護百姓也一定願意得到;身體(ti) 如果出了毛病髒也會(hui) 跟著受到損傷(shang) 。君主由於(yu) 人民的擁護而存在,君主也由於(yu) 人民的反對而滅亡。《詩經》上說:‘從(cong) 前我們(men) 有先君,他的教令通達事理而又條理清楚。國家賴此先君才得以安寧,都邑賴此先君才得以建成,百姓賴此先君才得以安居樂(le) 業(ye) ,當今有誰能夠處理國家大事?不自以為(wei) 是,而盡幹一些騷擾百姓的事情呢!《君牙》上說:‘夏天酷熱濕悶,老百姓隻知道埋怨天;到了冬天嚴(yan) 寒來臨(lin) ,老百姓還是隻知道埋怨天。”
孔子說:“臣下的事奉君上,如果自身不正,說話不講信用那麽(me) 君上就不以為(wei) 忠,朋友就不以為(wei) 信。”孔子說:“講話有根據,做事有規矩。所以活著的時候無人能夠改變他的誌向,死了以後也無人能夠剝奪他的美名。所以君子應該博聞,在弄清楚了以後就牢記在心;應該多識,在弄清楚了以後就學而不慶;應該知識精深,求其大體(ti) 而實行之。《君陳》上說:‘頒布政令,接受建議,要讓大家都來考慮,使大家的意見一致。,《詩經》上說:‘善人和君子,言行總一致。’”
孔子說:“隻有君子能夠喜好對自己正言規勸的人,小人則仇恨對自己正言規勸的人。所以君子的朋友是有一定的,君子厭惡的人也是有一定的。由於(yu) 君子的好惡有定,所以和君子交往多的人不會(hui) 產(chan) 生疑惑,和君子交往少的人也不會(hui) 產(chan) 生疑惑。《詩經》上說:‘君子必得良友。’”孔子說:‘清旨夠輕易地和貧賤的朋友絕交,而難於(yu) 和富貴的朋友絕交,這說明他好賢的意誌不堅定和痛恨壞人的態度不明朗。即令有人說他不是為(wei) 了個(ge) 人私利,我也不會(hui) 相信。《詩經》上說:‘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督促勉勵以禮義(yi) 。”孔子說:“他人以小恩小惠的禮品相贈,但有違於(yu) 道德,在這種情況下,君子是不會(hui) 接受其饋贈的。《詩經》上說:‘真正愛我的人,應當給我指出忠信之道。”
孔子說:“一個(ge) 人如果有車子,就一定能夠看到他的車軾;一個(ge) 人如果有衣服,就一定能夠看到他的衣袖。一個(ge) 人如果說過話,就一定能夠聽到他的聲音;一個(ge) 人如果做了什麽(me) 事,就一定能夠看到它的後果。《葛覃》上說:‘舊衣服,穿不厭。’”孔子說:“說過以後緊接著就是行動,所以說話不能光放空炮。做過以後緊接著就是議論,所以做事不能光走過場。所以君子講究少說話而多做事,以此來成就他的信譽,這樣一來,百姓就不能隨便地誇大其優(you) 點和縮小其缺點。《詩經》上說:‘白玉上麵有汙點,尚可琢磨除幹淨。開口說話出毛病,再想收回可不行。’《小雅》上說:‘信實的君子,必定大有所成。’《君爽》上說:‘過去上天為(wei) 什麽(me) 一再勸勉文王注意品德修養(yang) ,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孔子說:“南方人有這樣一句話,‘作為(wei) 一個(ge) 人而變卦無常,那麽(me) 即令卜金,卦兆上也顯示不出來是吉是凶。’這大概是古人留下來的諺語吧?龜笠那麽(me) 神靈還不能定其吉凶,更何況是人呢?《詩經》上說:‘我的靈龜已厭惡,不再把吉凶告訴我。’《說命》上說:‘爵位不能賞給惡德之人,否則百姓將把他們(men) 樹為(wei) 楷模,由他們(men) 頻繁地對神祭祀,這是對神的大不恭敬。其事煩則亂(luan) 於(yu) 典禮,事奉鬼神也難以得到福佑。’《易經》上說:‘不是長久地保持他的德行,或者要受人恥辱。,又說:‘長久地保持德行,占問,這在婦人是吉,而在男子是凶。”
奔喪(sang) 的禮節一聽到親(qin) 人的死訊時,就用哭泣聲來回答報喪(sang) 人,盡情哀哭;然後才詢問親(qin) 人死亡的原因,聽過報喪(sang) 人的敘述以後,接著又哭,盡情地痛哭。於(yu) 是就動身上路返家。每天趕一百裏路,但不在夜裏趕路。隻有奔父母之喪(sang) ,才能在星星未隱沒時上路,到黃昏星星出現時歇宿。如果由於(yu) 某種原因不能馬上動身奔喪(sang) ,那就要把喪(sang) 服準備齊全後穿著上路。在奔喪(sang) 的路上,每經過一個(ge) 國家的國境線都要哭,哭到充分發泄了心中的悲哀為(wei) 止。在路上哭時要避開集市。望見本國的國境要哭,而且從(cong) 此以後就哭不絕聲了。到了家門口,從(cong) 門的左麵進去,從(cong) 西階登堂,走到靈柩東(dong) 麵,麵朝西而跪,放聲痛哭,盡哀而止,這時候要脫去吉冠,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然後從(cong) 西階下堂,在昨階之東(dong) 就位,麵朝西痛哭,同時還要跺腳;然後到東(dong) 序東(dong) 邊穿好衣服,戴上麻經,係上絞帶;然後再回到昨階東(dong) 邊主人的位置,拜謝賓客,跺腳大哭;然後將賓客送到殯宮門外,再回到昨階東(dong) 邊主人的位置。如果有的賓客遲到,作主人的還要向他們(men) 拜謝,跺腳大哭,送客出門,都和剛才所作的一樣。送過賓客之後,主人的庶兄弟、堂兄弟都走出殯宮門,出門以後就停止哭泣,然後闔上殯宮的門,讚禮的相就告訴主人該到倚廬去了。第二天早晨哭靈的時候,仍然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跺腳大哭。第三天早晨哭靈的時候,’還是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跺腳大哭。第四天才把整套喪(sang) 服穿戴齊備,但”對於(yu) 來吊唁的賓客的拜謝和送出,其禮數仍和第一天一樣。
奔喪(sang) 的人如果不是主人,那麽(me) 對於(yu) 前來吊唁的賓客人替他拜謝和送出。奔喪(sang) 的人如果是齊衰以下的親(qin) 屬,就由主在到達家門以後,從(cong) 門的左邊進去,站在院子當中,麵向北,放聲痛哭,盡哀而止;然後到東(dong) 序東(dong) 邊脫去吉冠,戴上免,係上麻腰帶,再站到自己應站的位置上袒露左臂,主人跺腳痛哭,自己也跟著跺腳痛哭。在第二天早晨、第三天早晨哭靈時,其打扮、其禮數也都和第一天剛到家時一樣。如果有賓客前來吊唁,就由主人替他拜賓、送賓。主人、主婦對於(yu) 奔喪(sang) 者的到來,都是站在朝夕哭時的位置上等待,不因奔喪(sang) 者的到來而有所改變。
嫡子奔母之喪(sang) ,也是到了家門口,從(cong) 門的左邊進去,從(cong) 西階登堂,走到靈柩東(dong) 麵,麵朝西而跪,放聲痛哭,盡哀而止;然後脫去吉冠,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然後從(cong) 西階下堂,在昨階之東(dong) 就位,麵朝西痛哭,同時跺腳;然後戴上免,腰間係上麻帶。賓客前來吊唁,嫡子的拜賓、送賓之禮都和奔父喪(sang) 時一樣。隻是在第二天早晨哭靈時就不再用麻繩束發,而是戴上免。夫人奔喪(sang) ,是從(cong) 堂東(dong) 的側(ce) 階上堂,走到靈柩的東(dong) 邊跪下,放聲大哭,盡哀而止髻,再走到自己的哭位上。然後到東(dong) 序去掉裹發的緬與(yu) 主人輪流跺腳痛哭。麵朝西露出發為(wei) 父親(qin) 奔喪(sang) 的人如果沒有趕在停殯待葬期間到家,那就要先到墓地上去,麵向北而跪,放聲痛哭,盡哀而止。在家代他主持喪(sang) 事的人接待他的禮數,是在墓左就位,婦人在墓右就位。奔喪(sang) 者跺腳痛哭,盡哀而止,用麻繩束發;然後到墓的東(dong) 邊就主人之位,戴上麻續,係上紋帶,跺腳痛哭;拜謝前來吊唁的賓客,回到原位,跺腳痛哭。這時候讚禮的相宣布哭墓的事情結束。奔喪(sang) 者於(yu) 是戴上帽子,回到家門口,從(cong) 門的左邊進去;麵向北,放聲痛哭,盡哀而止;然後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跺腳痛哭;然後到昨階之東(dong) 就位,拜謝賓客,跺腳痛哭。賓客退出,主人拜送到門外。有的賓客吊唁來晚了,主人仍然是拜謝、跺腳痛哭、送客這一套禮數,和開始的時候一樣。這時候,主人的庶兄弟、堂兄弟都退出殯宮的門,出了門就要停止哭泣,讚禮的相就告訴主人該到倚廬去了。在第二天早晨哭靈的時候,用麻繩束發,跺腳痛哭。在第三天早晨哭靈的時候,仍然如此。第四天才把整套的喪(sang) 服穿戴齊備。在第五天早晨哭靈的時候,讚禮的相宣告在殯宮要做的事已經結束。為(wei) 母親(qin) 奔喪(sang) 的人如果沒有趕在停殯待葬期間到家”隻有在從(cong) 墓地剛回到家裏時用麻繩束發一次,其餘(yu) 的時候都是戴著免行事,除了這一點以外,其餘(yu) 的禮數都和奔父之喪(sang) 一樣。
奔齊衰以下親(qin) 屬之喪(sang) ,如果來不及在停殯待葬期間趕回,就要先到墓地,麵朝西痛哭,盡情哀哭。在墓的東(dong) 邊脫去吉冠,戴上免,腰間係上麻帶,然後就位,和主人一道痛哭跺腳,然後穿好衣服。有賓客來吊唁,就由主人拜賓、送賓。來吊的賓客如有遲到者,拜賓、送賓的事仍由主人承擔,就像剛才一樣。讚禮的相宣告哭墓的事完畢。奔喪(sang) 者於(yu) 是戴上帽子,回到家門口,從(cong) 門的左邊進去,麵向北而哭,盡哀為(wei) 止;然後戴上免,袒露左臂,跺腳痛哭;然後在昨階之東(dong) 就位,主人為(wei) 之拜賓,而奔喪(sang) 者跺腳痛哭。來吊的賓客退出,主人拜謝送出門外。在第二天哭靈的時候,戴上免,袒露左臂,跺腳痛哭。在第三天哭靈的時候,仍然如此。第四天才把喪(sang) 服穿戴齊備,在第五天哭靈之後,讚禮的相就宣布.奔喪(sang) 禮結束。
聽到父母的噩耗而又不能奔喪(sang) ,在這種情況下的禮節是:放聲痛哭,盡哀為(wei) 止;然後向使者詢問父母去世的原因,問罷,又放聲痛哭,盡哀為(wei) 止。於(yu) 是趕忙安排靈堂,設立哭位,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跺腳痛哭;然後穿好衣服,戴上麻紐,係上絞帶,在昨階下就主人之位;拜謝前來吊唁的賓客,拜謝之後回到原位,跺腳痛哭。來賓退出,主人拜送於(yu) 門外,然後又返回原位。如果有的賓客來吊唁時遲到了,主人照樣要表示拜謝,跺腳痛哭,送客出門,就像接待沒有遲到的賓客那樣。第二天哭靈的時候,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跺腳痛哭。在第三天哭靈的時候,還仍然如此。到第四天才把整套喪(sang) 服穿戴齊備。在第五天哭靈的時候,拜賓、送賓的禮數和第一天一樣。如果奔喪(sang) 者是在家人除去喪(sang) 服之後方才歸家,那就要先到墓地上去,痛哭跺腳;然後到墓東(dong) 就主人之位,用麻繩束發,袒露左臂,戴上麻紐,然後拜謝來吊唁的賓客,返回原位跺腳痛哭,送賓出門;然後回到原位,又痛哭到盡哀為(wei) 止,於(yu) 是除去孝服。回到家中就不再哭了。原先在家代為(wei) 主持喪(sang) 事的人在接待奔喪(sang) 者時,可以不再脫下吉服而改穿孝服,可以陪著奔喪(sang) 者一道哭泣,但不再跺腳。齊衰以下的親(qin) 屬在家人除去喪(sang) 服之後方才歸家,其奔喪(sang) 的禮數和上邊講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隻是在墓地上頭上戴免,腰間係上麻帶,而不再用麻繩束發和袒露左臂。
凡是在外地按親(qin) 疏排列哭位而哭泣時,都不設奠。不奔喪(sang) 而在外邊哭泣的次數是:為(wei) 天子哭九次,為(wei) 諸侯哭七次,為(wei) 卿、大夫哭五次,為(wei) 士哭三次。大夫在別國為(wei) 自己過去的國君哭泣的時候,不能自以為(wei) 主人而拜賓、送客。做臣子的出使別國,為(wei) 自己的君主哭泣時,也不能以主人自居拜賓、送賓。諸侯的兄弟居住在其它國家,為(wei) 諸侯也是按親(qin) 疏排列哭位哭泣。凡是在外國依親(qin) 疏排列哭位哭泣的人,隻要袒露左臂一次。隻是一般交往的人吊喪(sang) ,先到喪(sang) 去哭哭,然後道墓地,無論在喪(sang) 家還是在墓地哭泣,都要跺腳,其方式是跟在主人後麵,麵向北跺腳。凡有喪(sang) 事,父親(qin) 在世就由父親(qin) 主持;如果父已死亡,兄弟都住在一起的,就各自為(wei) 自己的子孫主持喪(sang) 事。如果大家與(yu) 死者的親(qin) 屬關(guan) 係都相同,就由年齡最大的人主持喪(sang) 事;如果關(guan) 係不同,就由關(guan) 係最親(qin) 密的人主持。聽到遠房兄弟的死訊,但卻在除喪(sang) 之後才聽到的,雖然也用麻布束發,袒露左臂哭泣跺腳,但拜賓時要把左手包在右手外邊。不需穿喪(sang) 服但仍站在按親(qin) 疏排定的位置上哭泣的,隻有嫂叔之間,以及本來有服而因出嫁降為(wei) 無服的族姑姊妹們(men) ,她們(men) 都要在吊服上加麻絰。凡是奔喪(sang) 者到家正在行禮的時候,有大夫來吊喪(sang) ,主人就袒露左臂向大夫下拜,跺腳哭泣後再穿上衣服。如果是士來吊喪(sang) ,主人要穿上衣服再下拜。
在父親(qin) 或是母親(qin) 剛去世的時候,孝子要脫下吉冠,露出發筍和裹髻的帛,光著腳,把深衣前襟的下擺掖在腰帶上,雙手交替捶著胸口痛哭,那種悲傷(shang) 萬(wan) 分的心情,那種痛不欲生的心情,真是五內(nei) 如焚,三天一點湯水都喝不下。家中不生火做飯,所以左右鄰居隻好熬點糜粥讓他喝讓他吃。因為(wei) 心中悲傷(shang) 哀痛,所以麵色憔悴,形容枯搞;因為(wei) 痛不欲生,所以不想吃也不想喝,也不講究穿什麽(me) 為(wei) 好。
死後三天大殮,死人放在床上叫做屍,裝進棺材叫做柩。每一次遷動屍體(ti) ,每一次抬起靈樞,孝子都要盡情地痛哭跺腳。那種萬(wan) 分悲傷(shang) 的心情,那種痛不欲生的心情,悲哀煩悶,達到了即將爆炸的地步,所以孝子才袒露左臂,跺腳痛哭,以此來安定情緒,使煩悶之氣得到發泄。婦人不適合袒露左臂,所以敞開外衣前襟,雙手捶胸,兩(liang) 腳一齊跺地,乒乒乓乓,就像築牆一般,這都是悲哀萬(wan) 分、經》上說:“捶胸跺腳,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的表現啊發出的聲音!所以《孝,用悲傷(shang) 的心情送別死者。”把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埋葬,把死者的靈魂迎接回來加以安頓。
在送葬的時候,孝子眼睛看著前麵,顯出焦急的神情,就像是在追趕死去的親(qin) 人而又追不上的樣子。葬畢哭著返回的時候,顯出惶恐不安的樣子,就像尋找親(qin) 人而又找不到的樣子。所以孝子在前往送葬的路上,就像幼兒(er) 思慕父母那樣哭泣不止;在葬畢返回的路上,又像是擔心親(qin) 人的神靈不能跟著一道回來而遲疑不前。
滿腹心事而未曾了結,回到家裏,推門一看,卻怎麽(me) 也見不到親(qin) 人的影子;上堂再看,還是見不到親(qin) 人的影子;進到親(qin) 人的住室再看,還是見不到親(qin) 人的影子。這樣看來,親(qin) 人是真正地死了,走了,再也不能相見了!所以哭天嚎地,捶胸跺腳,要把心中的悲哀盡情發泄,隻有這樣才覺得心中好受點。內(nei) 心無限的凋悵,無限的悲傷(shang) ,無限的恍惚,無限的感歎,除了傷(shang) 心和悲哀以外,還有什麽(me) 辦法呢!在宗廟中致祭,把親(qin) 人當作鬼神來祭饗,也不過是希望親(qin) 人的靈魂能夠幸而回來罷了。
孝子把親(qin) 人在墓穴中埋好以後從(cong) 墓地返回家中,不敢進入自己的寢室居住,而是住在簡陋的倚廬裏,就是因為(wei) 哀傷(shang) 死去的親(qin) 人還在荒郊野外;睡在草苫上,拿土塊當枕頭,是因為(wei) 哀傷(shang) 親(qin) 人躺在泥土之中。所以想起來就哭,沒有定時,服喪(sang) 三年,憂心勞思,曰夜思慕,這些都是孝子盡孝的表現,也是人的感情的真實流露。
有人問道:“人死後三天才入斂,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回答是:“孝子在父母剛剛去世時,心中哀痛,所以趴在屍體(ti) 上痛哭,好像親(qin) 人還能複活似的,人們(men) 怎麽(me) 可以不顧及他的感受而強行馬上入斂呢?所以說三天以後入殮,是為(wei) 了等待死者複活。三天以後還不複生,那就說明沒有複生的希望了,孝子企盼父母複生的信念也逐漸動搖了;而且在這三天之內(nei) ,有關(guan) 治喪(sang) 花費的籌劃,入斂衣物的準備,也可以完成了;遠方的親(qin) 屬也可以趕來了。所以聖人就根據這種情況做出決(jue) 斷,把死後三天才入斂作為(wei) 禮製定了下來。
有人問道:“在戴著冠的時候不能袒露左臂,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回答是:“冠,是最尊貴的頭飾,當一個(ge) 人赤膀露肉時是不能戴冠的,否則就是對冠的裹讀,所以特地製作免來代替冠。
這樣一來,禿子就不用戴免,駝背的人就不用袒露左臂,瘸子哭時就不用跺腳,這並不是他們(men) 不悲哀,而是他們(men) 身體(ti) 有不可治愈的疾病,不可能完全依照禮節去做。所以說,喪(sang) 禮隻是以悲哀為(wei) 主。女子哭泣悲哀,捶胸傷(shang) 心;男子哭泣悲哀,叩頭觸地,不注意儀(yi) 容:這都是極度悲哀的表現。
有人問道:“童子為(wei) 什麽(me) 也要戴免呢?”回答說:免是尚未加冠的童子所戴的東(dong) 西。《儀(yi) 禮》上說:“童子不為(wei) 族人有紹麻之親(qin) 的人服紹,隻有當室的童子才為(wei) 族人服紹。”童子當室,就要為(wei) 有練麻之親(qin) 的族人服細,服紹就要戴免,甚至還要拄喪(sang) 杖。
有人問道:“喪(sang) 杖是用什麽(me) 做的呢?”回答說:有用竹子做的,有用桐木做的。無論用什麽(me) 做的,其作用是一樣的。所以為(wei) 父親(qin) 用直杖,直杖是用竹子做成的;為(wei) 母親(qin) 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成的。
有人問道:“為(wei) 什麽(me) 要拄孝棒呢?”答道:“孝子在父母死後,經常哭泣,服喪(sang) 憂心勞思三年,身體(ti) 虛弱,用孝棒來扶持病體(ti) 。然而父親(qin) 健在就不敢(為(wei) 母、為(wei) 妻、為(wei) 長子)拄孝棒,是為(wei) 了避尊者的嫌疑。在堂上不拄孝棒,是為(wei) 了避開尊者所處的地方。在堂上不快步走,表示不急促。這些都是孝子盡孝的表現,是人們(men) 感情的真實流露,也是禮的含義(yi) 的主要部分。這些不是從(cong) 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cong) 地裏冒出來的,而是出於(yu) 人的本性。”
《大傳(chuan) 》篇在談到從(cong) 服時曾說:有的本應跟著穿較輕的喪(sang) 服而變為(wei) 穿較重的喪(sang) 服,、例如國君的庶子為(wei) 其生母僅(jin) 僅(jin) 頭戴練冠,穿用小功布做的喪(sang) 服,而且葬後即除;而庶子之妻卻要為(wei) 庶子的生母服齊衰期。有的本應跟著穿較重的喪(sang) 服而變為(wei) 穿較輕的喪(sang) 服,例如妻為(wei) 其娘家父母服齊衰期,是重服;而丈夫為(wei) 其嶽父母僅(jin) 服紹麻,是輕服。有的是自己所從(cong) 的人不為(wei) 死者穿孝服而自己卻要為(wei) 死者穿孝服,例如國君的庶子不為(wei) 其遠房兄弟服喪(sang) ,而國君的庶子之妻卻要為(wei) 庶子的遠房兄弟服喪(sang) 。有的是本來應該跟著穿孝服卻變為(wei) 不用跟著穿孝服了,例如國君的庶子為(wei) 其妻之父母,如果他是嫡子,就可以為(wei) 之服紹麻三月,但畫為(wei) 他是嫡子,所以就從(cong) 有服變為(wei) 無服了。古書(shu) 上又說:如果母親(qin) 是被父親(qin) 休棄出門,作兒(er) 子的就要為(wei) 繼母的娘家人服喪(sang) ;如果母親(qin) 去世了,那就為(wei) 母親(qin) 的娘家人服喪(sang) 。凡是已為(wei) 母親(qin) 的娘家人服過喪(sang) 的,就不再為(wei) 繼母的娘家人服喪(sang) 。
本來正在服三年之喪(sang) ,而且已經過了小祥之祭,該換穿較輕的喪(sang) 服了,這時候又碰上了期親(qin) 之喪(sang) ,而這位期親(qin) 也已經埋葬過了,在這種情況下的喪(sang) 服打扮是,腰間係上三年之喪(sang) 該換較輕喪(sang) 服時所用的葛帶,頭上戴著為(wei) 期親(qin) 服喪(sang) 的葛經,穿的孝服是較輕的功衰。如果碰上的喪(sang) 事是大功之喪(sang) ,也照此辦理。如果碰上的喪(sang) 事是小功之喪(sang) ,那就用不著改變原來的孝服了。
三年之喪(sang) ,下葬以後,已經變麻帶為(wei) 葛帶了,而這時又遇上了大功以上之喪(sang) ,為(wei) 了表示對後喪(sang) 的哀悼,就要把前喪(sang) 的葛帶重新變為(wei) 麻帶。三年之喪(sang) ,到了小祥以後又遇上小功之喪(sang) 、這樣,在需要為(wei) 小功之喪(sang) 戴免的時候,就要加戴小功的首紐。小功之喪(sang) 斂殯已畢,不需要再戴免了,就把首續也去掉。
對於(yu) 小功以下之喪(sang) ,當其斂殯之時,凡需要戴紐的就一定要為(wei) 之戴續,不需要戴經的時候就去掉它。三年之喪(sang) ,小祥以後就應改戴練冠,如果此時又遇上小功之喪(sang) ,不可改動練冠;如果需要為(wei) 小功、紹麻之喪(sang) 戴免,那就要加戴小功、紹麻的首經,而腰間仍係當初的葛帶。二喪(sang) 相連,改換喪(sang) 服,不能鬥輕改重。所以,小功之喪(sang) 到了以葛易麻的時候,雖然又遇上紹麻之喪(sang) ,也不能把小功之葛改為(wei) 練麻之麻;同樣道理,大功之喪(sang) 到了以葛易麻的時候,雖然又遇上小功之喪(sang) ,也不能把大功之葛改為(wei) 小功之麻。隻有大功之麻才可以改變斬衰、齊衰之葛。
本來正在服三年之喪(sang) ,但又遇上了長瘍、中瘍之喪(sang) ,雖然此時前喪(sang) 已經易麻為(wei) 葛,仍然要改服後喪(sang) 的麻帶。等到後喪(sang) 的喪(sang) 服結束,再換成前喪(sang) 的葛帶。這並不意味著蕩服的麻帶就比前喪(sang) 的葛帶為(wei) 重,而是因為(wei) 瘍服的禮數簡單,沒有卒哭以後的易麻為(wei) 葛之法。如果正在服三年之喪(sang) ,但又遇上了下蕩之喪(sang) ,就不用這樣做了。
國君要為(wei) 天子服喪(sang) 三年,國君的夫人比照外宗的為(wei) 國君為(wei) 天子服齊衰期。至於(yu) 國君的嫡子,為(wei) 了避嫌,就不再為(wei) 天子服喪(sang) 了。國君隻為(wei) 其夫人、為(wei) 其嫡子、為(wei) 其嫡子之妻主持喪(sang) 事。大夫的嫡子為(wei) 國君、為(wei) 國君的夫人、為(wei) 國君的太子所穿的喪(sang) 服,和士為(wei) 國君、為(wei) 國君的夫人、為(wei) 國君的太子所穿的喪(sang) 服一樣。
國君的母親(qin) 如果是妾,不是夫人,則群臣不為(wei) 之服喪(sang) ;隻有國君的近臣、駕車的以及車右隨著國君為(wei) 之服喪(sang) ,國君穿什麽(me) 樣的喪(sang) 服,這些人就隨著穿什麽(me) 樣的喪(sang) 服。國君為(wei) 卿大夫服喪(sang) 則穿錫衰,無論是在宮中還是出門,都是這樣;但在前往卿大夫之家參加吊唁等活動時,要在皮棄上加上麻紐。大夫之間互相服喪(sang) ,也是這樣的禮數。為(wei) 大夫之妻服喪(sang) ,前往喪(sang) 家吊唁時可穿錫衰,出門到別的地方去就可以脫掉。凡是在居喪(sang) 期間出外去求見別人,不可去掉首紐,即令是去朝見國君,也無需去掉首紐。
隻有進入公門時才要脫掉齊衰孝服,但首續仍然不可去掉。也但古書(shu) 上說:作為(wei) 君子,既不可強迫他人拋開喪(sang) 親(qin) 的悲痛,不可忘掉自己喪(sang) 親(qin) 的悲痛。古書(shu) 上又說:雖然罪行有許多種類刑罰隻有五等;雖然喪(sang) 服關(guan) 係有許多種類,但喪(sang) 服隻有五等。需要重時就往上靠,需要輕時就往下靠,各從(cong) 其等列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