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涇陽崇實書(shu) 院:開中國西部理工教育先河
作者:周遠 周維國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初六日戊寅
耶穌2024年3月15日
涇陽縣地處關(guan) 中平原核心區域,北依仲山、嵯峨山,南臨(lin) 涇河,坐山麵水,地理位置極佳。明清時期,涇陽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經濟繁榮、文化興(xing) 盛。清末民初,涇陽的書(shu) 院文化特別發達,同治、光緒時期,相繼創建涇幹、味經、崇實、正誼等書(shu) 院,宣揚時務,倡導新風,開一時之風氣,享譽三秦。其中,崇實書(shu) 院開中國西部理工教育的先河,是陝西近代維新思潮的策源地之一,名列清末關(guan) 中四大書(shu) 院。
創建於(yu) 民族危亡之際
崇實書(shu) 院,位於(yu) 涇陽縣城姚家巷內(nei) 陝甘味經書(shu) 院東(dong) 側(ce) ,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陝西學政趙維熙會(hui) 同陝西巡撫張汝梅奏請建造。原名“格致實書(shu) 院”,翌年建成後奉批改名為(wei) “崇實書(shu) 院”。在甲午戰爭(zheng) 後這一特殊的曆史時間點誕生的崇實書(shu) 院,寄予著近代知識分子救亡圖存、興(xing) 學強國的殷殷期望。據《創修崇實書(shu) 院碑記》記載:“倭奴鴟張海宇,震動京朝。士大夫感奮外侮,鹹思得一策以自救”,而“為(wei) 植國勢,在植人材,欲植人材,在崇實學”。可見,書(shu) 院從(cong) 創建之初就把“崇實學”與(yu) “圖存亡”緊密聯係起來,強調“講求實學,培養(yang) 人才”。
崇實書(shu) 院由味經書(shu) 院“時務齋”擴充而成,時任味經書(shu) 院山長、陝西維新派領袖劉古愚兼任山長,為(wei) 書(shu) 院訂立“厲恥、習(xi) 勤、求實、觀時、廣識、樂(le) 群”的學規,突出變法維新,同時注重實業(ye) 。劉古愚曉諭學生團結禦侮,並闡釋“樂(le) 群”道:“今日第一義(yi) ,當自能群始。”希望人人都能拋去自私自利之見,共同努力改變民族的危局。《書(shu) 院章程》分四條:一為(wei) 設齋分學,創設講會(hui) 等;二為(wei) “定經費”;三為(wei) “立課程而勤求實”,博覽報章,試驗製造,加練體(ti) 操;四為(wei) “嚴(yan) 考核”。經世致用的辦學特點,更顯書(shu) 院崇實求變、濟民匡世的士人情懷。
重視新學,崇尚實學
書(shu) 院講堂坐北朝南,麵闊五間,東(dong) 置日晷,西築儒台;中建牌坊,題曰:“群材孟晉”;東(dong) 、西分齋,均四架十間。初設致道齋、學古齋在東(dong) ,求誌齋、興(xing) 藝齋於(yu) 西,每齋學生四十人、齋長一人,各以四書(shu) 五經、春秋三傳(chuan) 、三禮、《詩經》與(yu) 《爾雅》為(wei) 本,並附西學。其中,“致道齋”主要研習(xi) 《周易》、“四書(shu) ”、《孝經》等古賢大儒探究人性、天理的學問,又充分重視外國的風俗、人情等,及物理、化學等近代自然科學,以儲(chu) 備明體(ti) 達用、貫通中西之材。“學古齋”講授《尚書(shu) 》《左傳(chuan) 》等曆朝曆代的史鑒記事,而國外的政治、刑律、公法、條約等亦在學習(xi) 之列,旨在培養(yang) 入仕奉選的良才。“求誌齋”重在研習(xi) 《周禮》《儀(yi) 禮》《禮記》“三禮”,並學習(xi) 西方的海軍(jun) 、陸軍(jun) 、農(nong) 業(ye) 、林業(ye) 、礦務等專(zhuan) 門技術,希望培養(yang) 經世致用、切合實用之才。“興(xing) 藝齋”研學《詩經》等典籍,兼習(xi) 《爾雅》等考據訓詁之書(shu) ,並教授外國語言文字以及數學、聲學、光學等內(nei) 容,教導學生尋究製器尚象的原理、本源。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並為(wei) “政事”“工藝”二齋進行學習(xi) 、實習(xi) 及議論時局,另設製造處,專(zhuan) 供學生實驗習(xi) 藝。
相較於(yu) 陝甘其他書(shu) 院而言,崇實書(shu) 院的西學教育更加全麵,涉及外國語言、算術、科學、技術、政治、法律、軍(jun) 事以及時政等眾(zhong) 多科目。書(shu) 院的英語、算術、格致等教師均從(cong) 外省聘請;招收學生,也須經過算術、時事考試而擇優(you) 錄取。據載,崇實書(shu) 院不僅(jin) 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最早講授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學校之一,還是這一地區最早學習(xi) 外國語言的學校。理論聯係實際是書(shu) 院教學的又一顯著特點。在劉古愚的主持下,書(shu) 院學生以愛國為(wei) 己任,學習(xi) 中西方文化,並注重求實學,做實事,曾在不長時間內(nei) 成功仿製出日本軋花機。涇陽城郊南、北兩(liang) 處桑園還曾被書(shu) 院辟為(wei) 教學實驗場地,以培養(yang) 具有科技知識和生產(chan) 能力的實用之才。
培養(yang) 經世致用之才
在新式教育理念下,書(shu) 院培養(yang) 了一大批為(wei) 民族事業(ye) 作出傑出貢獻的誌士仁人,李儀(yi) 祉、於(yu) 右任等濟世之才都曾在此就讀學習(xi) 。李儀(yi) 祉是中國現代水利建設先驅。他在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運用西方科學技術主持建成大型灌溉工程——涇惠渠,提出的“綜合治水”思想更是使中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據《李儀(yi) 祉傳(chuan) 》記述,早在求學期間,“時天旱連年,懷西(注:茹懷西,李儀(yi) 祉同窗)曰:‘要人工造雨。’儀(yi) 祉曰:‘學水利也可。’”於(yu) 右任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早年家貧,但仍埋頭苦讀,鑽研新學;曾投身辛亥革命,追求民主進步;被柳亞(ya) 子讚為(wei) “落落乾坤大布衣,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在《涇原故舊記·序》中回憶:“餘(yu) ……十八歲後往來涇原三大書(shu) 院(味經、崇實、宏道)。自髫年迄壯歲,一時誌同道合之學友,以學問事功相砥礪者多有所表見於(yu) 世。”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督學沈衛將崇實書(shu) 院歸並到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宣統二年(1910年)書(shu) 院資產(chan) 複歸涇陽,又與(yu) 味經書(shu) 院合並改為(wei) 縣工業(ye) 學堂;今為(wei) 涇陽縣委大院一部分。雖然前後的辦學時長僅(jin) 有六年,但崇實書(shu) 院在陝西近代教育史上卻具有重要地位。崇實書(shu) 院、味經書(shu) 院是陝西近代史上最早講時務、開新風的維新啟蒙學校,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理論聯係實際的新式學校,為(wei) 陝西開創新風起到了帶頭和推動作用。
追溯曆史,“經世致用”始終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治學傳(chuan) 統,內(nei) 蘊著“橫渠之學”的士人情懷。而崇實書(shu) 院在甲午戰爭(zheng) 後的民族危亡之際,倡導“經世致用”的優(you) 良學風,高舉(ju) “實學興(xing) 邦”的旗幟,輻射、引領西北乃至全國的近代文化教育格局,呼喚知識分子治實學、興(xing) 實業(ye) ,共赴國難、共圖存亡。這縷以“崇實”之名在中國教育史上閃爍過的微光,承自曆史,又相傳(chuan) 至今。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