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聖子思傳(chuan) 家風
作者:孔麗(li)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來源:《聖人家風》
孔子詩禮庭訓對孔鯉及後世子孫具有重要的影響。孔子自身的行為(wei) 舉(ju) 止、學識涵養(yang) ,營造的家庭氛圍等,影響也特別大。可惜孔鯉先孔子而去,沒能將孔子思想發揚開來。值得欣慰的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能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的精髓,在国际1946伟德上很有造詣。另一方麵,子思作為(wei) 孔子嫡孫,對孔氏家學的傳(chuan) 承、家風的形成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孔氏家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孔子教子思
孔子晚年歸魯,整理“六經”,授徒教學。當時孔伋年幼,時時圍繞在孔子身旁。孔伋,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之孫。後人常稱其字。子思具體(ti) 的生卒年至今仍存在爭(zheng) 議,可他直接受教於(yu) 孔子,得孔子真傳(chuan) ,這是確定的。耳濡目染中,孔子的言行舉(ju) 止、所思所想都深深烙印在子思的心裏,對子思思想與(yu) 人格的養(yang) 成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1.晚年慰藉
孔子與(yu) 子思的言語事跡在《孔叢(cong) 子》中有多處記載。《孔叢(cong) 子》可以說既是儒學著作,也是一部孔氏家學。《孔叢(cong) 子》最早著錄在《隋書(shu) ·經籍誌》中,注“陳勝博士孔鮒撰”,標明《孔叢(cong) 子》是孔鮒所著。北宋之後,學界開始對此書(shu) 的作者、真偽(wei) 和成書(shu) 年代等爭(zheng) 論不休。目前,較為(wei) 一致的觀點是此書(shu) 並不是偽(wei) 書(shu) ,但也不是孔鮒一人所作,而是多人不斷編撰、增補、修改而成。《孔叢(cong) 子》具有重要的史料價(jia) 值,是研究孔氏家學及儒學的重要資料。
兒(er) 子早逝,得意弟子顏回、子路相繼去世,已至晚年理想仍沒實現,這些對孔子無疑都是沉重的打擊。閑居時,孔子不禁喟然長歎。子思從(cong) 小受到祖父教誨,雖年幼仍能體(ti) 察到祖父的心思。他拜了兩(liang) 拜,說:“您是歎息子孫不修儒學,將愧對祖先?還是擔憂向往的堯舜之道不能實現?”
孔子覺得子思還小,不會(hui) 明白他的誌向。子思卻說:“伋於(yu) 進膳,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孔叢(cong) 子·記問》)子思自言,在吃飯的時候,多次聽到孔子教誨,父親(qin) 砍柴,兒(er) 子卻不能將柴背回家,這是不肖。每想到這,子思就感到特別惶恐,怕自己不能盡到孝心,擔心不能繼承祖父的事業(ye) ,所以,好學不倦,不敢有絲(si) 毫懈怠之心。
子思小小年紀便理解孔子的偉(wei) 大理想,願意繼承祖父未竟的宏大誌向,傳(chuan) 承儒學,將堯舜之道發揚開來。這給失落中的孔子帶來莫大的安慰,使他不禁說道:“我沒有好擔憂的了!子孫世代不廢棄祖業(ye) ,將來家族一定能昌盛!”子思成為(wei) 孔子晚年最好的慰藉。
2.親(qin) 授子思
子思自幼陪伴孔子左右,是孔子晚年最大的寄托,也得到了孔子的悉心教誨。孔子的許多優(you) 點,如好學、好問、好思等品格,都對子思帶來很大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子思也養(yang) 成了好學、好思、好問的習(xi) 慣,年幼時便向孔子請教一些為(wei) 政治國、禮製規範、人生修養(yang) 等重大問題。祖孫兩(liang) 人的問答在《孔叢(cong) 子》中有多處記載,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任用賢人。子思曾問孔子,為(wei) 什麽(me) 君主明知賢人能帶來益處,卻不用賢人。孔子耐心教導道:“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於(yu) 不明也。其君以譽為(wei) 賞,以毀為(wei) 罰,賢者不居焉。”(《孔叢(cong) 子·記問》)意思是,君主不是不想用賢人,而是因為(wei) 自身不能明察賢人。他們(men) 常對頌揚自己的人給予獎賞,而對批評自己的人給予懲罰。而賢人是有操守的,不會(hui) 阿諛奉承,也不會(hui) 見過失不諫諍。君主對賢人的諫諍感到不悅,甚至憤怒,自然不想任用他們(men) 。
子思此問,說明他已經關(guan) 注到為(wei) 政重在用人這一關(guan) 鍵問題,足見他誌向非常遠大。孔子的回答簡明精要,卻對政者、賢者的剖析入木三分,給予子思確的點撥。
禮樂(le) 與(yu) 法製。子思經常聽到孔子講述以禮樂(le) 來化民易俗、為(wei) 政治國的言論,但是管仲用法來治理齊國,卻也被天下人稱作仁人,被孔子讚曰“如其仁,如其仁”。於(yu) 是,子思覺得禮樂(le) 之治與(yu) 法治在為(wei) 政中都很重要,疑惑孔子為(wei) 何隻強調禮樂(le) ,卻不提法治,便問孔子。孔子曉之以大義(yi) ,說:“堯舜之化,百世不輟,仁義(yi) 之風遠也。管仲任法,身死則法息,嚴(yan) 而寡恩也。”(《孔叢(cong) 子·記問》)也就是說,堯舜倡導的仁義(yi) 教化長遠而根本,曆經數代不衰亡,在於(yu) 仁義(yi) 教化深得人心。管仲所倡導的法治是短暫的,是因為(wei) 法嚴(yan) 苛而缺乏恩情。管仲這種智慧的人,可以定法,而無管仲之才的人用法治國,必將帶來禍亂(luan) 。
禮樂(le) 之治與(yu) 法治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內(nei) 容,子思能夠深察這一問題,離不開他的好思、好學。孔子從(cong) 核心處告知子思,讓他快速明了為(wei) 政治國的根本所在。可知,子思的思想與(yu) 境界能夠快速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心察萬(wan) 物。子思好學,對為(wei) 學的方法、途徑也有思考。他問祖父:“事物有本有末,事情有真有假,一定要仔細考察才能分辨清楚,那怎麽(me) 來分辨呢?”孔子說:“由乎心。心之精神是乎聖,推數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聖人難諸?”(《孔叢(cong) 子·記問》)也就是說,要分辨事物本末與(yu) 真假要由心來辨察。心的精神無所不通,要用心來推究事物的內(nei) 在規律和道理,而不是被事物的表麵現象迷惑。看到事物更深入、全麵的部分,聖人也不容易做到。
子思主動探求認識事物本末的方法,這一思考可謂深刻。孔子告訴子思思考問題、看待事物要用“心”,告知他“心”是學習(xi) 的途徑和關(guan) 鍵所在。這為(wei) 子思學習(xi) 知識、思考問題開辟了一條重要的路徑,成為(wei) 子思開創心性儒學的一個(ge) 重要根源。
《孔叢(cong) 子》也隻是選取了孔子教育子思最具代表性的幾個(ge) 典故而已,實際的教育還應有很多。正如《孔叢(cong) 子·公儀(yi) 》記載,子思對魯穆公說:“我所記的祖父的言語,有親(qin) 耳聽到的,有從(cong) 別人那裏聽來的,雖然不一定是祖父原話,卻不離祖父原意。”子思不隻是聽到孔子親(qin) 自的教誨,還有從(cong) 別人口中聽到的孔子原意。子思所受的家教是孔子親(qin) 自的教育。此時孔子思想至於(yu) 成熟,體(ti) 係更為(wei) 係統完備,對子思的教誨也應更為(wei) 精辟、深邃。可以說,子思一開始就站在了教育的高點上。
子思能夠對儒學有深刻的認識,除了孔子的教誨,還與(yu) 他成長的家庭環境和氛圍熏染有很大關(guan) 係。孔子在家中常與(yu) 弟子、魯國官員等談論治國理政、詩書(shu) 禮樂(le) 等思想理論,子思自幼所思所想也皆是此類高深的問題。所以,子思能夠得孔子思想精髓,對儒家思想有深刻領悟。
3.一代“述聖”
子思的思想品格深受孔子影響,其人生軌跡也受到了孔子的影響,具有與(yu) 孔子相似的經曆。子思學成之後,也周遊宋、齊、衛等國,宣傳(chuan) 其思想理論與(yu) 政治主張,並在魯、衛等國從(cong) 政,曾為(wei) 魯穆公臣下,但最終也是不被國君重用。後來,子思在魯國、鄒國等地授徒教學,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的儒學人才。孟子就學於(yu) 子思所開講堂中,受到子思門人的教育,得子思思想的精髓。子思、孟子的思想一脈相承,被稱思孟學派。可以說,子思上承孔子,下啟孟子,在儒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子思著述頗豐(feng) ,有“《子思》二十三篇”、《中庸》等著作。可惜《子思》二十三篇早已散佚,以致有人懷疑是否真有此書(shu) 。近年來出土的戰國時代大量文獻,已可佐證部分文獻是子思所著,這進一步證實了子思確作“《子思》二十三篇”。《中庸》本為(wei) 《禮記》中一篇,宋代大儒朱熹評價(jia) 說:“此篇乃孔門傳(chuan) 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yu) 書(shu) ,以授孟子。”給予《中庸》很高評價(jia) ,認為(wei) 它是孔門思想心法所在,為(wei) 子思所作,並列入“四書(shu) ”中。
中庸思想不是子思獨創,而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庸》一書(shu) 中許多思想言論或直接或間接來自孔子。如,《論語·雍也》記孔子言:“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則記:“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兩(liang) 者言語上稍有差異,內(nei) 涵極為(wei) 相近。《中庸》所說“其人存,則其政舉(ju) ;其人亡,則其政息”,是對《孔叢(cong) 子》中祖孫談論“任賢”的進一步深化。“由乎心”的為(wei) 學路徑,也成為(wei) 《中庸》的重要理論基礎。很明顯,《中庸》是子思對孔子中庸思想的進一步係統和深化,是將觀念上升為(wei) 理論體(ti) 係。宋代之後,《中庸》地位不斷上升,被列為(wei) “四書(shu) ”之一,成為(wei) 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明清時期其地位甚至超過了“五經”。這足見《中庸》一書(shu) 的巨大魅力和潛力,也可見子思思想深邃、見解高深。
子思以實際行動兌(dui) 現了對祖父的承諾。一方麵,他對儒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尊為(wei) “述聖”;另一方麵,他又以繼承家學為(wei) 己任,重視對兒(er) 子子上的教育,對家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也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子思教孔白
孔子重視對子思的教育,成就了子思。子思也重視對兒(er) 子孔白的教育,誌在將孔子所開創的家學傳(chuan) 承和發展下去。孔白,字子上。子思對兒(er) 子的教誨主要集中在為(wei) 學、做人方麵,這可從(cong) 《孔叢(cong) 子》記載的幾個(ge) 典故中來尋得線索。
學思結合。《孔叢(cong) 子·雜訓》記載,子思教誨兒(er) 子孔白:“白乎,吾嚐深有思而莫之得也,於(yu) 學則寤焉;吾嚐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子思從(cong) 自己的切身體(ti) 會(hui) 告誡兒(er) 子,說他曾經冥思苦想卻沒有收獲,通過學習(xi) 就恍然大悟了。這正如踮起腳遙望遠方卻還是什麽(me) 也看不到,而登上高處就什麽(me) 都看見了。所以,學要與(yu) 思相結合。即便有天賦本性,也要加以學習(xi) ,這樣就不會(hui) 有困惑了。
子思以淺顯易懂的話語,說出了為(wei) 學的關(guan) 鍵——學思結合。這與(yu) 孔子所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有異曲同工之妙。好學好思是孔子的美好品格,是其即凡入聖的主要原因,也是孔子對子思教誨的重要內(nei) 容。子思也是通過學與(yu) 思取得如此成就,於(yu) 是他又將這一為(wei) 學的真諦傳(chuan) 於(yu) 孔白,希望他能夠將學思相結合,在學問上有所成就。
讀聖賢書(shu) 。孔子庭訓,讓孔鯉學詩學禮。子思沿襲孔子的教子理念,對兒(er) 子也有相近的教育。《孔叢(cong) 子·雜訓》記載子思教孔白:“我們(men) 祖宗曾這樣教導:學習(xi) 必須由聖賢的經典開始,才能具有真才實學;刀必須經由磨刀石的磨煉,才會(hui) 有鋒利的刀刃。所以,我家夫子教育學生,一定先從(cong) 《詩》《書(shu) 》開始,然後再教他們(men) 學習(xi) 禮樂(le) ,但諸子百家的雜說不包括在內(nei) 。”
在此,子思明確表達這些教導來自祖輩,是家教的傳(chuan) 承。他勸告孔白學習(xi) 應先讀經典,且從(cong) 讀《詩》《書(shu) 》開始,之後再學禮樂(le) 。這與(yu) 孔子對弟子的施教體(ti) 係,即“先之以《詩》《書(shu) 》,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yi) ,觀之以禮樂(le) ,然後成之以文德”(《孔子家語·弟子行》),又是一致的。可見,子思將儒學教育與(yu) 家學家教融合,承接了家族重視詩禮教化的家教傳(chuan) 統。
重誌向人格的培養(yang) 。孔子心中的理想形象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所以格外重視對子孫誌向的培養(yang) 、人格的養(yang) 成。子思也重視對孔白進行這方麵的引導。他說:“有的人有公侯的尊位,卻未能成為(wei) 真正的君子,這難道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他沒有誌向嗎?有成就誌向的人,難道不是沒有貪欲的人嗎?華麗(li) 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過是用來保暖的;祭祀時用的牛、羊、豬三牲再豐(feng) 盛,也不過用來填飽肚子。知道節製物質享受的人,就會(hui) 感到知足。感到知足,他的誌向就不會(hui) 被富貴貧賤拖累。”(《孔叢(cong) 子·居衛》)
子思告誡孔白,君子應重在人格、誌向的培養(yang) ,而不是物質的享受、權位的高低。節製各種物質上的欲望,會(hui) 感到知足,感到知足就不會(hui) 被外在的富貴貧賤所左右。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e) 亦在其中矣。不義(yi) 而富且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論語·述而》)。人的誌向不應在名利富貴,而在於(yu) 高尚人格的養(yang) 成,在於(yu) 追求人間大道。這是孔子家族對人格的要求,也是其高貴之處。
子思重視對兒(er) 子的教育,即使他遠在異鄉(xiang) ,也不忘以書(shu) 信的形式與(yu) 孔白交流聯係,對他加以教誨。《孔叢(cong) 子·雜訓》記載,居住在魯國的子思派使者送信給在衛國的孔白,孔白收到信後向北方拜了幾拜,以示對父親(qin) 的尊敬,然後才接過信來恭敬地讀。孔白寫(xie) 好回信,又麵向北方拜了拜,然後把信交給使者,便回去了。使者有所疑惑,為(wei) 什麽(me) 子思給他信時,還送了送他,而孔白交了信就回去了呢?是孔白不知禮嗎?他將這個(ge) 想法告訴了子思。子思說:“行完拜禮後不送而退回,是臣子對君父見完麵就退的禮敬,而臨(lin) 行相送是對待賓客的禮節。”子思對待使者是以賓客相待,而孔白是讓使者送信給父親(qin) ,是以對待父親(qin) 的禮來對待使者。由此可知,孔白對父親(qin) 與(yu) 使者皆是以禮相待,可謂知禮守禮,而且,子思孔白父子心靈默契、關(guan) 係融洽。這是父子二人思想信念相通的表現,是家教的結果。
在子思的悉心教育下,孔白知禮循禮、好學樂(le) 道、富有德行。齊威王曾兩(liang) 次召他為(wei) 相,孔白都不接受,而是致力於(yu) 學術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承,可見他淡泊名利、品行高尚。孔白秉承家訓、繼承家學,也注重對家學的傳(chuan) 承,重視對兒(er) 子孔求的教育。楚王曾因孔求富有學識修養(yang) 而召他為(wei) 官。孔求也沒有赴任而專(zhuan) 注於(yu) 家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研究。
在孔子的精心教育下,子思得孔子真精神、儒學之精髓,著書(shu) 教學,對儒學的傳(chuan) 承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子思又特別重視對兒(er) 子的教育,將所學傳(chuan) 於(yu) 孔白,對孔氏家學的傳(chuan) 承發展也起到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作用。孔子開創的詩禮家風,在子思的傳(chuan) 承下,又經過幾代人的沿襲發展,漸漸固定下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