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易”辨析
作者:陳嘉許
來源:作者賜稿
《周易》的“易”字是什麽(me) 意思,自古以來眾(zhong) 說紛紜,或以蜥蜴為(wei) 釋,或以“三易”(“簡易、變易、不易”)或其中的變易為(wei) 釋,或以賞賜為(wei) 釋,或以日出為(wei) 釋,或以太陽旁有雲(yun) 氣為(wei) 釋,或以日月為(wei) 釋,等等。這些研究有一個(ge) 共同的缺憾,就是往往集中在“易”字本身上麵,充其量從(cong) 《係辭》《說卦》等傳(chuan) 文找點成說理由,而未能從(cong) 《周易》經文(卦爻辭原文)內(nei) 部尋找最直接的解釋材料。本文嚐試以《周易》經文為(wei) 核心,結合易象的實例,對《周易》經文中的“易”字進行補充性的考察,希望能為(wei) 相關(guan) 的理解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以往研究簡評
清朝以前,易學史有很多基於(yu) 純粹義(yi) 理的推測,頂多以《說文解字》所錄“古文”寫(xie) 法為(wei) 據,但近代隨著古文字學的發展,有些解釋似乎不再成立了。比如蜥蜴說,對照“易”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寫(xie) 法流變,自可知其牽強。日出說僅(jin) 據“易”字的一種未詳出處的甲骨文寫(xie) 法得出結論,也經不起推敲(參見陳仁仁《〈周易〉書(shu) 名疑義(yi) 辨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7年第3期)。以太陽旁有雲(yun) 氣為(wei) 釋的,隻能以一種簡化了的古文字寫(xie) 法(下圖6-9)為(wei) 猜測依據,對於(yu) 以杯子為(wei) 象的早期寫(xie) 法(下圖1-5),則缺乏說服力。下圖為(wei) “易”字寫(xie) 法的演變(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52-853頁)。
賞賜說很有道理,得到了一些甲骨文和金文文獻的支撐(參見梁方健《〈周易〉名義(yi) 新解》,《哲學研究》2011年第5期)。以日月為(wei) 釋的,隻能結合某些古文字寫(xie) 法,解釋上部的“日”,無法解釋下麵的“勿”(不是“月”字的古文字寫(xie) 法),似乎也不成立。
問題在於(yu) ,賞賜說至多可以解釋“易”字在某些甲骨文和金文文獻中的早期含義(yi) ,拿來用於(yu) 通行本《周易》之“易”,就行不通了,因為(wei) 《周易》有專(zhuan) 門的“錫”字(通假“賜”)表示賞賜,爻辭含“易”的都跟賞賜無關(guan) 。恰恰是看似缺乏足夠依據的日月說,能夠得到《周易》文本和爻象的支撐。(通行本《周易》文本的可靠性,拙文《〈周易〉卦名原理試解》、《〈周易〉裏的商朝曆史》、《〈周易〉裏的妲己》等有所論及。)
《字源》解釋“易”字,是純粹的古文字分析,而不是針對《周易》之“易”。根據它的分析,上圖從(cong) 1至9的寫(xie) 法,其實都是用手持杯傾(qing) 注之象,隻不過在寫(xie) 法上存在“繁簡二係”的逐漸簡化,總體(ti) 上是從(cong) 兩(liang) 手捧兩(liang) 杯(圖中1、5),到隻有兩(liang) 杯(2、3),再到單杯(4),再到單杯一側(ce) (6-9)的趨勢。《字源》因而得出結論:“易字本義(yi) 當為(wei) 傾(qing) 注(此義(yi) 不見於(yu) 文獻,而表示注水器的匜字可能是其同源詞),引申為(wei) 賜予,後代一般用賜(賜)記錄這個(ge) 意義(yi) 。……又引申為(wei) 更易。……文獻中常見的‘難易’之‘易’,應該看成借字(無本字)。”這個(ge) 解釋雖然有其依據,但跟《周易》之“易”似乎還是很有距離。
可見,包括賞賜說在內(nei) ,以往的研究即使有《周易》的名義(yi) ,也至多針對書(shu) 名之“易”而已,實際上是對“易”字的籠統考察。
二、《周易》含“易”經文及其取象
《周易》直接含“易”的經文,是《大壯》六五和《旅》上九兩(liang) 處爻辭:
《大壯》六五:喪(sang) 羊於(yu) 易,無悔。(象曰:“喪(sang) 羊於(yu) 易”,位不當也。)
《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sang) 牛於(yu) 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義(yi) 焚也。喪(sang) 牛於(yu) 易,終莫之聞也。)
易學史對於(yu) 這兩(liang) 處爻辭的解釋,似乎並不清楚。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wei) “易”通假“埸”,說爻辭表示主人在田邊地頭搞丟(diu) 了牛羊,也有結合“古史”的解釋,認為(wei) “易”字指上古的某個(ge) 國名,爻辭表示商朝先祖到該國販牛結果人財兩(liang) 空,雲(yun) 雲(yun) ,都是未詳全卦,抓住一句爻辭所做的片斷理解。
跟64卦的其它那些卦一樣,《大壯》和《旅》兩(liang) 卦的卦爻辭,應該都是有其依托敘事的,爻辭要放在全卦的敘事背景中理解。要讀懂卦爻辭背後的敘事,隻能依靠彖辭和象辭的指點,尤其是小象辭的微妙提醒,但遺憾的是,易學史長期以來把小象辭的“象”理解成卦象、爻象,而不是動物界的大象,遂於(yu) 小象辭流於(yu) 各種玄解。玄解畢竟不是辦法,有人索性否定象辭,主張離開彖象直接麵對經文,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喪(sang) 羊”、“喪(sang) 牛”不是說主角丟(diu) 失了牛羊,而是把全卦的主角那個(ge) 人,比喻成了走失的牛或者羊。“喪(sang) ”字的意思是失位,例如《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五年》有“喪(sang) 人不佞”的用法,從(cong) 而“喪(sang) 羊(牛)於(yu) 易”是說,走丟(diu) 的羊(牛)麵臨(lin) 天要黑了的局麵,那自然意味著凶多吉少了。“易”在這裏的意思,就是日月交替的轉變,也就是天轉黑了。有人也許會(hui) 說,要表達天要黑了的意思,為(wei) 什麽(me) 不直接使用“莫”(通假“暮”)字,說成“喪(sang) 羊(牛)於(yu) 莫”呢?這就涉及到《周易》措辭的微妙了,“暮”隻能表達天要黑了,“易”則能表達從(cong) 晝轉夜、從(cong) 得意轉失意、從(cong) 喜轉悲的轉折之意,能準確描述命運軌跡轉瞬之“變”。另外,“暮”是悲觀的,“易”則隻是表示轉折,說不定暫時受挫,接下來又柳暗花明了。如果使用文字注解的方式,把這裏“易”字注解成日暮,那當然是不妥的,因為(wei) 任何辭書(shu) 恐怕都找不到這個(ge) 意思,但注解成“變化”、“轉變”,附加說明在本句中指晝夜的轉變,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前人有《周易》“無一字不根於(yu) 象”、“無一字不由象生”(尚秉和《周易尚氏學》)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了點,但多少也是實情,《大壯》和《旅》這兩(liang) 處“易”字都是取自卦象爻象,有堅實的取象依據,所以其用字的合理性沒有任何問題。
《大壯》的敘事背景,是文王率領周國的進取之路,爻辭屢以公羊為(wei) 喻,因公羊力大而且意誌堅定。從(cong) 初九繼位開始,文王就決(jue) 心報效商朝,一路忠心耿耿地走下來,到了六五,突然起了變化,即“喪(sang) 羊於(yu) 易,無悔”,象辭揭示所指的是“位不當也”,即羑裏之事。包括“位不當也”在內(nei) ,《周易》小象辭一般都是提示微言的,易學史不解,弄出所謂“當位”、“不當位”等說法,實為(wei) 誤會(hui) 。六五為(wei) 尊位、君位,所以這一爻使用“無悔”的措辭,而不是“悔”、“吝”之類措辭,暗指文王在羑裏期間知於(yu) 天命、豁然開朗。
在取象方麵,《大壯䷡》六五體(ti) 兌(dui) ☱為(wei) 羊,下乘重重剛爻卻前臨(lin) 上六不通,上六對應天子之位;從(cong) 初九到六五,兌(dui) ☱在乾☰上,乾☰為(wei) 日,兌(dui) ☱為(wei) 月,日月相推,這裏指由晝而夜;所以說“喪(sang) 羊於(yu) 易”,走失的羊處在天要黑了的情況,比喻文王報效商朝高歌猛進,卻突然被囚禁起來了。
再來看看《旅》上九“喪(sang) 牛於(yu) 易”的情況。
《旅䷷》卦的敘事,是以旅人暗喻周與(yu) 商的興(xing) 替,上九對應商朝的覆亡。上九體(ti) 離☲為(wei) 鳥,再站在上九的角度看全卦,下卦艮☶為(wei) 火,互巽☴為(wei) 林,互兌(dui) ☱為(wei) 毀,上卦離☲中虛為(wei) 巢,所以說“鳥焚其巢”。上九處在高位,但不與(yu) 九三呼應,民心已失。與(yu) 九三之間曆兌(dui) ☱為(wei) 悅,本為(wei) 眾(zhong) 之所尊;九三至上九曆巽☴為(wei) 號咷,如今嚎啕大哭;所以說“旅人先笑後號咷”。上九體(ti) 離☲為(wei) 牛,履兌(dui) ☱為(wei) 月,體(ti) 離☲為(wei) 日而處在日終之爻,日月相推,所以說“喪(sang) 牛於(yu) 易,凶”,走失的牛處在天要黑了的情況。
象辭說,“以旅在上,其義(yi) 焚也”,德不配位,自取其焚。“喪(sang) 牛於(yu) 易,終莫之聞也”,至此結束。
從(cong) 以上的分析來看,經文中的“易”字指變化,取象於(yu) 日月相推,從(cong) 而事實上指的是晝夜交替。
三、《周易》之“易”是演變來的
前文說過,賞賜說可以得到古文字和某些早期文獻的支撐,卻無法拿來解釋《周易》經文中的“易”字,日月說及其引申出來的變化說似乎得不到古文字的支撐,卻可以拿來解釋《周易》經文中的“易”字。這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殷商人嗜酒,從(cong) 出土文物來看,他們(men) 有著高超的釀酒、調酒技術,到了紂王,終於(yu) 在酒色中敗亡。武王吸取商朝的教訓,自身戒酒,而且告誡臣民不要貪酒。所以“易”字甲骨文的寫(xie) 法,兩(liang) 個(ge) 杯子之間所傾(qing) 注的,也許應該是酒,而非其它的液體(ti) 。如果是倒水,大概不需要專(zhuan) 門用兩(liang) 個(ge) 杯子來表示。認為(wei) “易”字原本是由倒水動作表示賜予,“《周易》之易也當由此而來,即神靈給予、賜予的指示”(梁方健《〈周易〉名義(yi) 新解》),有一定道理,但是問題在於(yu) ,倒水表示賜予,這需要證明當時的宗教儀(yi) 式有這種環節,但目前似乎還沒有這種根據,而且正如前麵探討過的,《周易》之“易”不是什麽(me) “神靈給予、賜予的指示”,而是晝夜之替。商朝人乃至更早的人有沒有用倒水表示賜予的宗教儀(yi) 式,不好說,但是君臣之間賜酒肯定是存在的。早先的君臣關(guan) 係是比較寬鬆的,所以賜酒比賜水更合乎情理。賜酒發生在兩(liang) 個(ge) 杯子之間,調酒也是發生在兩(liang) 個(ge) 杯子之間,“易”字的常見含義(yi) ,如交換、容易、平和、變化,乃至甲金文獻中“賜”的含義(yi) ,也就都由此而來了。其它的意思容易理解,“容易、平和”再解釋一下,就是酒經過調配以後,更適口了、更醇和了,商朝人在這方麵堪稱高手。
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錫”字“金+易”古文字寫(xie) 法,是周朝中期的金文文獻(參見高明、塗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05頁)。《周易》文本裏已有專(zhuan) 門的“錫”(通“賜”)字。這些是否可以說明,周朝開國以後,隨著上層對酒的厭惡,“易”字跟酒有關(guan) 的內(nei) 涵也自然被“改造”了呢?當然是很有可能的,隻不過是潛移默化的結果,而非人為(wei) 規定所造成的。
果真如此,那麽(me) “易”字日月交替含義(yi) 與(yu) 其古文字寫(xie) 法之間的不洽之處,就可以得到解釋了。在字源方麵,“易”原本跟日月都沒有關(guan) 係,隻有賞賜、調和的內(nei) 涵,到了《周易》這裏,隻取其變化、調和的內(nei) 涵,就像周朝人繼承了商朝的禮樂(le) 文明,但又有所增減,使中華文明全麵成其為(wei) “文”一樣。
至於(yu) 《周易》書(shu) 名中的“易”字,乃至“周”字在其中的含義(yi) ,自古以來的不同理解往往都有其道理。把“周”理解成周代或者周普,把“易”理解成簡易、變易(包括蜥蜴說的引申)、不易甚至賜予,多多少少都道出了“周易”的某些特點。不過要比較的話,以“周”為(wei) 朝代之名,以“易”為(wei) 變化之道,似乎是更為(wei) 根本的內(nei) 涵。皮之既存,毛自有附。文武之道興(xing) 盛於(yu) 周,經綸百世,這是無可爭(zheng) 議的事實。在朝代含義(yi) 上再附加其它一些內(nei) 涵,能說得通的內(nei) 涵,屬於(yu) 合理的引申或者發揮。就像《周易》文本的敘事背景,是商周之際的曆史,但由於(yu) 措辭的微妙(這種微妙隻能用“神奇”來讚美了),可以有各種開放的理解,用於(yu) 各種占卜的情境,以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拙文《經書(shu) 避免曆史化的三種途徑》有所論及,伟德线上平台),《周易》書(shu) 名大概也是如此。
以上是在學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周易》之“易”所作的辨析。必須承認的是,由於(yu) 學力所限,本文的某些解釋也仍然隻是猜測性的,真相如何,並不敢定論,聊備一說,以為(wei) 參考。
(作者簡介:陳嘉許,男,西曆1979年生,主要研究先秦儒學與(yu) 宗教。)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