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平 梁玨 曹曉彬】耒水河畔的杜陵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3-09 10:30:49
標簽:

耒水河畔的杜陵書(shu) 院

作者:梁瑞平 梁玨 曹曉彬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三日丙申

          耶穌2024年2月2日

 

【簡介】

 

杜陵書(shu) 院位於(yu) 耒陽市第一中學校內(nei) ,現為(wei)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衡陽市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公元907年,時任耒陽知縣朱昂在縣城北杜陵處建杜陵祠,創辦杜陵書(shu) 院。如今的杜工部祠及其周邊文物保護區域占地麵積約843平方米,建築麵積540平方米,展陳麵積200餘(yu) 平方米。祠前有唐代愛國詩人杜甫墓及抗日名將薛嶽將軍(jun) 所立杜公墓碑等文物,旁有杜甫陳列室。

 

對於(yu) 一座城市來說,擁有一座跨越千年曆史的書(shu) 院,無疑是值得驕傲的。就像嶽麓書(shu) 院之於(yu) 長沙,石鼓書(shu) 院之於(yu) 衡陽——這書(shu) 院,往往意味著文化根脈與(yu) 自信,也是一種文旅資源和精神底蘊的加持。

 

在湘南耒陽,有一座名氣不小的書(shu) 院——杜陵書(shu) 院。

 

這書(shu) 院建於(yu) 唐末,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這書(shu) 院自帶光環,因為(wei) 它與(yu) 詩聖杜甫有關(guan) ;這書(shu) 院生機勃勃,因為(wei) 它早已因時而變,轉身為(wei) 一所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源源不斷地為(wei) 國家輸送人才。

 

2023年12月底的一天,陽光正好。我們(men) 踏入耒陽市第一中學,慕名尋訪一個(ge) 詩人與(yu) 一座書(shu) 院、一座縣城的故事。

 

 

 

杜陵書(shu) 院近景,可見漢白玉刻碑、杜甫墓及柏樹等。梁玨 

 

 

“一脈文明四地榮光弘紙都千年詩禮啟智慧當仁不讓;中天日月八方惠雨潤華夏九畹芝蘭(lan) 興(xing) 民族舍我其誰”,走近瀕臨(lin) 耒水的一中東(dong) 大門,一副氣勢不凡的楹聯映入眼簾。

 

進門直走,不多時即為(wei) 一中老校門。穿過此校門直行大約百餘(yu) 米,左側(ce) 可見被四麵仿古式牆體(ti) 圍住的杜陵書(shu) 院,它與(yu) 旁邊或白色或淡粉色瓷磚裝飾的現代建築有著明顯區別。

 

走進書(shu) 院小小的四合院,迎麵就是一尊杜甫銅塑像,隻見杜甫微蹙雙眉,雙目遙望遠方,恰與(yu) 世人所熟知的杜甫形象相符。

 

繼續往裏走,便是杜甫墓。墓呈圓形,封土高約1.5米,底徑4米,封土周圍均用條石圍砌。墓堆前牆嵌有宋代青石刻碑一塊,上刻“唐工部杜公之墓”字樣,右題款為(wei) “景定癸亥夏”(宋理宗年號)左題款為(wei) “縣令王禾立石”。

 

907年(唐天佑四年),耒陽知縣朱昂在縣城北杜陵處建杜陵祠,創辦杜陵書(shu) 院。據記載,當時的書(shu) 院為(wei) 四合院封山式。書(shu) 院正麵是藏書(shu) 樓,一層為(wei) 磚券窯洞三孔,中辟小板,頂部為(wei) 二層孔聖堂的月台。孔聖堂麵寬五間,進深三椽,有大小房子十數間。新祠為(wei) 四合院,正中明堂設杜甫木雕像。各種詩文碑刻橫刊於(yu) 石欄上。東(dong) 西二廊有房屋十餘(yu) 間,供師生教學、祭祀與(yu) 守墓人住用。

 

這位朱縣令其人其事並不清楚,但相信他是詩聖杜甫的忠實“粉絲(si) ”。所以,他應是懷著悲憫與(yu) 崇敬,在任上為(wei) 137年前(即770年)發生在耒水畔一個(ge) 悲劇故事的主角建祠,並以祠堂為(wei) 基礎建起了杜陵書(shu) 院——這個(ge) 舉(ju) 動,除了留下一段千古佳話,也把那段令人傷(shang) 感的故事和他自己寫(xie) 進了曆史。

 

詩聖杜甫生逢亂(luan) 世,仕進無門,在長安城困頓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jun) 小職。安史之亂(luan) 爆發,杜甫不得不流亡顛沛,途中為(wei) 叛軍(jun) 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杜甫投靠劍南節度使嚴(yan) 武,在其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

 

公元770年4月,杜甫避臧玠之亂(luan) ,由長沙到衡陽,擬沿著耒水南下郴州,投靠時任郴州刺史的舅父崔瑋。據《舊唐書(shu) 》《新唐書(shu) 》記載:“甫客耒陽,遊嶽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歸,令嚐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卒,遂葬於(yu) 耒陽。”

 

據記載,當時是在聶縣令主持下,葬於(yu) 耒陽城北廂之耒水西岸,並環墓建祠,定名杜工部祠。祠中塑杜甫像,“每歲孟春三日,孟冬三日,縣邑率師生行釋奠禮”。

 

此刻,我們(men) 目光為(wei) 墓前為(wei) 一塊醒目的漢白玉刻碑所吸引。上刻《重修杜公墓碑記》全文,為(wei) 1939年湖南省治遷耒後,抗日名將、第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所撰。

 

 

 

杜甫漂泊南下路線圖。梁玨 

 

 

繞過杜甫墓,隔著條石圍欄,即為(wei) 杜工部祠。這座仿古建築的兩(liang) 根立柱上張貼著一副對聯:“杜陵聖地觀江南煙雨詩魂易碎;工部流風續往聖弦歌墨韻長存”;視線左側(ce) 為(wei) 詩聖閣、耽讀亭,環祠遊廊及杜甫陳列室。

 

正在杜甫墓周邊流連,端詳著碑刻、詩文時,四合院左側(ce) 突然傳(chuan) 出讀書(shu) 聲,循聲望去,原來是詩聖閣裏坐著一位正捧著高中課本誦讀的學生。這個(ge) 孩子說:“心情不太好,特意到亭子裏坐坐、讀讀書(shu) ……隻要看看亭子裏的詩詞、碑刻尤其是杜甫雕像,浮躁的心就能很快靜下來。”

 

自從(cong) 杜陵祠及書(shu) 院建立之後,古往今來,前來吊唁、追思與(yu) 拜謁的人不絕如縷。

 

第一個(ge) 跑到耒陽來吊唁杜甫的著名詩人,當屬戎昱。戎昱(744-800年),唐代荊南(今湖北江陵)人,少年舉(ju) 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大曆二年(767年)秋回故鄉(xiang) ,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cong) 事。後流寓湖南,為(wei) 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戎昱於(yu) 772年抵達耒陽,專(zhuan) 程到杜陵祭拜杜甫,寫(xie) 下《耒陽谿夜行(為(wei) 傷(shang) 杜甫作)》:

 

乘夕棹歸舟,緣源二轉幽。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唐代散文家、著名詩人韓愈是最先認識到杜甫詩作價(jia) 值的文人,曾以詩作幾首評價(jia) 杜甫的詩作,有《調張籍》《題杜工部墳》《薦士》等。

 

《題杜工部墳》是韓愈在耒陽寫(xie) 的長詩,詩中對杜甫的才情推崇備至:“中間詩筆誰清新?屈指都無五四人。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倫(lun) 。”

 

資料顯示,杜陵書(shu) 院自唐代以來培養(yang) 了不少科舉(ju) 人才。宋仁宗時期耒陽考取的三名進士,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的九名進士,均出自杜陵書(shu) 院。

 

時間來到了近現代。1927年朱德、陳毅領導湘南暴動。1928年2月16日,朱德率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第一師主力,裏應外合首克耒陽縣城。2月19日,在杜陵書(shu) 院召開耒陽縣第一次工農(nong) 兵代表大會(hui) ,選舉(ju) 成立了耒陽縣工農(nong) 兵蘇維埃政府,並選擇杜陵書(shu) 院為(wei) 耒陽縣蘇維埃人民政府臨(lin) 時府廨。

 

在抗戰時期,杜陵書(shu) 院也曾寫(xie) 下耀眼的一筆。

 

據《耒陽市誌》記載:1939年日寇南侵,5月湖南省政府遷至耒陽,杜陵書(shu) 院成為(wei) 湖南省政府臨(lin) 時駐地。當時的省政府主席薛嶽在杜陵書(shu) 院辦公期間主持重修杜公墓,立《重修杜公墓碑記》於(yu) 墓前。碑文由書(shu) 法名家、長沙人周昭怡以顏體(ti) 楷書(shu) 所寫(xie) 。

 

 

 

杜甫墓前杜甫銅塑像。梁玨攝

 

 

杜甫墓四周有幾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這些大樹,不斷向下紮根於(yu) 曆史與(yu) 文化的土壤,又以其敞開的懷抱與(yu) 濃密樹蔭,庇護著一批又一批在一中就讀的莘莘學子——這杜陵書(shu) 院,不就是矗立在耒水河畔的一棵文化之樹?

 

如杜陵書(shu) 院這樣的書(shu) 院,有的在時光淘洗之下化為(wei) 了無形,隻流傳(chuan) 在文字、傳(chuan) 說裏,成為(wei) 一種文化載體(ti) 與(yu) 精神象征;有的依然保持著既有的形製,還以講堂(國學堂)、碑刻、詩詞長廊等形式發揮著以文化人的作用。隻要書(shu) 院代表與(yu) 張揚的精神在,氣場在,無形或有形其實不那麽(me) 重要了。

 

幸運的是,杜陵書(shu) 院一直在因時而變,與(yu) 時俱進——

 

一中黨(dang) 委書(shu) 記鄧玉明介紹,1902年,這書(shu) 院改立新學,成為(wei) 耒陽縣官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41年,改辦為(wei) 耒陽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改辦為(wei) 耒陽縣第一中學,1986年更名“耒陽市第一中學”。2002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wei) “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改稱“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一中早就以‘四地曆史’名揚天下,即杜陵書(shu) 院辦學地(907年)、耒陽新學開辦地(1902年)、耒陽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地(1928年)、抗戰時期湖南省政府臨(lin) 時駐地(1939-1944年)。”鄧玉明說,邁入新時代,耒陽一中賡續學校優(you) 秀文化基因,構建了“麵向每一個(ge) 學生,高貴其精神,引爆其潛能”的辦學理念,目前,每年畢業(ye) 的學生1600人左右。

 

資料顯示,1956年,杜甫墓及杜工部祠被公布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明確保護範圍;1983年被再次確認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耒陽市人民政府指定杜陵書(shu) 院為(wei) 耒陽市學校德育基地。1996年,經省文物局批準,按原貌重修杜工部祠,並在祠後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100米處建仿古式詩聖閣、耽讀亭。而後,耒陽一中及相關(guan) 部門、友人搜集史料,籌集資金,在祠內(nei) 設杜甫陳列室,塑杜甫銅像立於(yu) 墓前,建杜詩碑壁於(yu) 環祠遊廊。

 

2012年,耒陽市委、市政府在此主辦過“杜陵書(shu) 院大講壇”。講壇以“杜陵書(shu) 院”和“耒陽特色文化”為(wei) 基調,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耒陽曆史文化、國情科技教育及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等四個(ge) 係列板塊內(nei) 容,深受市民歡迎;北師大教授康震曾在學校子美廣場舉(ju) 行過“百家講壇”講座。

 

校園裏,杜甫元素隨處可見,鄧玉明介紹,學校成立了杜甫詩社,定期舉(ju) 辦活動。“我一直認為(wei) ,煥新賡續是最好的傳(chuan) 承。如今的杜工部祠(杜陵書(shu) 院)是麵向社會(hui) 全天候免費開放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除耒陽一中本校學生外,每年都會(hui) 接待大量周邊學校學生、社會(hui) 各界人士,也有來自日本、韓國的海外遊客到此參觀學習(xi) 。”他說。

 

快要離開時,我們(men) 在老校門左側(ce) 的牆壁上,終於(yu) 看到了那塊廣為(wei) 人知的“杜陵書(shu) 院”牌匾,原來鑲嵌於(yu) 牆體(ti) 之內(nei) ,難怪入校時沒有發現。

 

上半部分為(wei) 陽文銘刻的篆體(ti) 字,右側(ce) 豎寫(xie) 的是“光緒乙未夏六月”,左側(ce) 落款為(wei) “元和江標題”;下半部分“耒陽市第一中學曆史沿革”,以魏碑體(ti) 文字大致介紹了一所重點中學的“前世今生”。

 

據考證,“詩聖杜甫自大曆五年(770年)夏四月寓居耒陽,到五月夏意外離世,停留耒陽的時間,至少有半個(ge) 月,甚至一月之久”。時間不算太長,可這顆文學史上璀璨明星與(yu) 耒陽之間的故事一直在續寫(xie) ——

 

杜陵書(shu) 院(耒陽市一中)溯耒水而上的河中間,是為(wei) 鴨婆洲(亦稱東(dong) 洲),早在2000年就建有杜甫公園;與(yu) 一中隔河相望的銅鑼洲上,2014年落成開學的杜甫學校就在振興(xing) 北路;學校西北側(ce) 的馬路被取名為(wei) “杜陵路”……一個(ge) 心係蒼生、胸懷國事的偉(wei) 大的現實主義(yi) 詩人,因了詩歌之名,成了一座城市裏傳(chuan) 頌千年的知名IP,這是人文之盛、文脈之益、教育之幸,更是民生之福。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