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飛】黃榦與勉齋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3-06 13:46:21
標簽:

黃榦與(yu) 勉齋書(shu) 院

作者:陳常飛

來源:《福州晚報》

時間:西曆2023年3月18日

 

 

 

黃榦畫像。

 

 

 

《勉齋集》書(shu) 影。

 

福州的儒學傳(chuan) 承,這一條學脈從(cong) 阮彌之開始到林慎思,再從(cong) 海濱四先生、楊時到朱熹,構成了一條學術傳(chuan) 播脈絡。他們(men) 的學術與(yu) 精神,也成為(wei) 後世學者創建書(shu) 院、講學書(shu) 院等一係列推動書(shu) 院發展的動因、目標與(yu) 宗旨。朱熹及其弟子開創書(shu) 院傳(chuan) 統,延續了孔子的教義(yi) 與(yu) 精神。他反對以科舉(ju) 考試為(wei) 目的的學習(xi) ,提倡“為(wei) 己之學”,在書(shu) 院實踐活動中,為(wei) 後世書(shu) 院樹立楷模。研究書(shu) 院,繞不開朱熹,沒有朱熹的書(shu) 院學,那麽(me) 書(shu) 院研究就將失去它的靈魂。而研究朱熹,則黃榦不能不提。

 

元代書(shu) 院現象

 

宋末戰亂(luan) ,豪強肆意侵占書(shu) 院產(chan) 業(ye) 事件時有發生。元政府發布詔令保護書(shu) 院,並嚴(yan) 肅處理這類違法事件。對建設書(shu) 院態度上,鼓勵私人創建書(shu) 院。

 

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詔“令江南路學及各縣學內(nei) ,設立小學,選老成之士教之,或自願招師,或自受家學於(yu) 父兄者,亦從(cong) 其便。其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wei) 書(shu) 院。”任士林《元鬆鄉(xiang) 先生文集·重建文公書(shu) 院記》卷1中記載:“願以力創書(shu) 院者,有司弗奪其誌,部使者加察詳焉,行省設官以主之。”且隨著元政權的建立和進一步穩固,元朝政府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也把越來越多的財力和精力投在了書(shu) 院的建設上。《日下舊聞》稱:“書(shu) 院之設,莫盛於(yu) 元,設山長以主之,給廩餼以養(yang) 之,幾遍天下。”

 

該時期的書(shu) 院也受到政府的嚴(yan) 格管控。徐梓《元代書(shu) 院研究》一書(shu) 總結元代書(shu) 院“官學化”的現象,主要有:嚴(yan) 格報批手續,加強對書(shu) 院的控製,官辦書(shu) 院增多;政府向書(shu) 院直接委派山長,強化對書(shu) 院的直接管理,山長納入學官係統管理;由官府撥置學田,掌握書(shu) 院經濟命脈;各級官府直接創辦書(shu) 院。

 

但無論如何,元代書(shu) 院的建設對福州文教事業(ye) 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且官府中也絕不乏如朱熹一樣,帶有“書(shu) 院情懷”的學者,他們(men) 賦予書(shu) 院精神和思想,以其個(ge) 人學術與(yu) 好尚,使這種官辦書(shu) 院具有較強的個(ge) 性特點,從(cong) 而延續書(shu) 院的良好傳(chuan) 統。

 

勉齋書(shu) 院的建立

 

元代,福州書(shu) 院除宋代保留下來的幾所外,新增有勉齋等書(shu) 院。在元代閩都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播中,這所書(shu) 院的曆史文化不可不大書(shu) 一筆。

 

據不完全統計,元代福建地區創建的書(shu) 院共有29所。勉齋書(shu) 院的創設,對福州乃至福建地區皆起到重要影響。元貢師泰在《勉齋書(shu) 院記》中雲(yun) :“書(shu) 院遍天下而閩中為(wei) 盛,大約祠徽國朱文公師弟子居多。”朱熹與(yu) 其門弟子的學說,對文化界影響甚大。明刑部尚書(shu) 彭韶作《考亭書(shu) 院新置祭田記》,其中雲(yun) :“聖賢之功,開益萬(wan) 世,其深恩莫報,猶昊天罔極……紫陽朱文公,後世之聖賢也,紹先聖於(yu) 既往,集諸儒之大成,昭揭斯道,如日麗(li) 天。”勉齋書(shu) 院建立,事在元代至正十九年(1359),這是時人對他的一種紀念,也是曆史對他的一份肯定。

 

了解勉齋書(shu) 院曆史與(yu) 文化,貢師泰《勉齋書(shu) 院記》不可不讀。蕭震《道山紀略》雲(yun) :“道山之文次於(yu) 曾子固,而亦可傳(chuan) 者,唐歐陽詹之《南澗石像記》、宋鄭昂之《剛顯廟碑記》、元貢師泰之《勉齋書(shu) 院記》而已矣。”可見此文重要性,這篇文章也是研究勉齋書(shu) 院的珍貴史料。

 

《勉齋書(shu) 院記》中載:至正十九年(1359)冬十月,福州始作勉齋書(shu) 院,明年秋八月告成。後來地方有司率郡大夫士在此行“釋奠禮”。書(shu) 中敘述了建立勉齋書(shu) 院的緣由,說到當時“書(shu) 院遍天下,而閩中為(wei) 盛,大約祀徽國朱文公師弟子居多,若延平、武夷、考亭、建安、三山、泉山、龍溪、雙峰、北山之屬皆是也。勉齋先生實文公高弟,獨無專(zhuan) 祠,顧非蒞政者之缺歟?昔者僉(qian) 事張引嚐圖經始,以調官浙東(dong) ,不果,經曆孔汭,銳意作興(xing) 以拜南台監察禦史,又不果,未幾,行部閩廣,適郡士林祖孟祖益請以太平公輔裏故宅一區為(wei) 學宮,厥位麵陽,廣輪合製,遂倡成之。”

 

《勉齋書(shu) 院記》中也記錄了書(shu) 院建築及其功用:

 

禮殿中崇象聖人之燕居,祠宇旁峙嚴(yan) 先生之祀事,堂曰:“道源”,著師友之授受也。閣曰:“雲(yun) 章”,以鄭君正字端本時所得皇太子書(shu) 麟、鳳、龜、龍四大字,刻置其上也。堂後疊石山曰:“小鼇峰”,不忘先生讀書(shu) 精舍之名也。齋左曰“凝道”、右曰“尊德”,棲士有舍,待賓有館,燕休有室,更衣有次,庖湢庫庾,各有其所,重門衙衙,層廡翼翼,瞰以方池,度以石梁,其周九百八十四尺有奇,東(dong) 西廣九十尺,深視廣之四,雄規偉(wei) 觀,穆然靚深,然後師道之統有所尊,而講學之士,知所向矣。

 

黃榦與(yu) 朱熹

 

黃榦與(yu) 朱熹關(guan) 係特殊,他是朱熹門人,也是他的女婿。黃榦在福州書(shu) 院及在廟宇、民居等地講學處的教學實踐和對朱子學的有力傳(chuan) 播,可謂前無古人。他把朱子理學傳(chuan) 播到福州,使福州成為(wei) 又一理學中心。他通過書(shu) 院教學實踐,為(wei) 閩學傳(chuan) 播和弘揚培養(yang) 人才,“也為(wei) 宋末元初朱子理學的北傳(chuan)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學實踐中,黃榦將朱熹教學經驗及方法引入福州書(shu) 院,強調學者要以立誌為(wei) 先,認為(wei) “學道如登山”,不可“半途而遂廢”,教導弟子應“循序而漸進自強而不息”。他為(wei) 福州元代書(shu) 院教育提供的一套可供借鑒的模式與(yu) 經驗。

 

黃榦一生講學、著述不輟,曾講學於(yu) 建陽考亭竹林精舍、白鹿洞書(shu) 院和東(dong) 湖書(shu) 院,及各地州府縣學。在福州,他創建竹林精舍、雲(yun) 穀書(shu) 樓和高峰書(shu) 院,並在閩都許多地方講學。勉齋書(shu) 院之所以祭祀黃榦,就在於(yu) 他始終不渝、堅誌苦思於(yu) 理學。其從(cong) 遊朱熹最久,可以說“聖賢墜緒,非文公無以明;文公遺書(shu) ,非先生無以成”。書(shu) 院祭祀體(ti) 現著教育職能,名為(wei) “勉齋書(shu) 院”,就是一種象征,象征其人之學,象征理學精神。在黃榦等人推動下,福州書(shu) 院教育繼續向前發展。

 

在學術上,黃榦雖繼承朱熹學說,但不墨守,而是有所發揮。黃榦是白鹿洞書(shu) 院由始及成的見證人。嘉定十年(1217),朱熹之子朱在重修白鹿洞書(shu) 院,其在《南康軍(jun) 新修白鹿洞書(shu) 院記》雲(yun) :“榦傾(qing) 從(cong) 先生遊,承觀書(shu) 院之始。曆三十八年,複睹書(shu) 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複見,又喜賢侯之善繼其誌。”第二年,入廬山訪其友李燔、陳宓、胡泳等人,相與(yu) 盤旋,俯仰舊跡。在白鹿洞書(shu) 院論“乾坤二卦”,“山南山北士子雲(yun) 集”。“聞其言論,觀其舉(ju) 指”,堅守師說,始終不二,對朱學傳(chuan) 播與(yu) 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全祖望說:“嘉定而後,足以光其師傳(chuan) 而為(wei) 有體(ti) 有用之儒者,勉齋黃文肅公。”

 

黃榦為(wei) 傳(chuan) 播朱熹理學不遺餘(yu) 力,通過門人弟子拓展了朱熹學說的影響。嘉定二年(1209)在江西臨(lin) 川學宮刻印朱熹《元亨利貞說》《損益象說》等書(shu) ,跋雲(yun) :“晦庵先生以授學徒江君孚先,所警於(yu) 後學至矣。孚先以示其同學,黃榦三複敬玩,刻之臨(lin) 川學以勉同誌。”他在嘉定十年三月作《南康軍(jun) 新修白鹿書(shu) 院記》一文雲(yun) :“周哀道晦,且千餘(yu) 載。周程夫子始得孔孟不傳(chuan) 之緒,末及百年,大義(yi) 乖矣。先生洞究其道,而推其所未發。其為(wei) 郡也,固嚐與(yu) 諸生熟講之,規誨之語,約而盡矣。”並強調說:“苟徒資口腹,謀利祿,而治心修身,漫不加意,則既失崇尚教育之旨,覽觀山川之勝,周旋堂宇之盛,於(yu) 心安乎?”他對理學傳(chuan) 播貢獻卓著,所存《勉齋集》集中體(ti) 現了他的學術思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