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shu) 院:綿延千年的中華智慧
作者:成希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十四日丁巳
耶穌2024年2月23日
洙泗瀟湘,道南正脈。千年學府,弦歌不絕。
2020年9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考察調研,了解人才培養(yang) 、文化傳(chuan) 承等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列舉(ju) 了“小康”“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大家熟知的概念,指出這些概念都是從(cong) 文化經典中來,源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導同學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定要深深紮根於(yu) 中國的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
納於(yu) 大麓、藏之名山
嶽麓書(shu) 院坐落在曆史文化名城長沙嶽麓山腳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是迄今為(wei) 止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修複最好的書(shu) 院建築。自20世紀80年代嶽麓書(shu) 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複以來,書(shu) 院承擔起延續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chuan) 統。
書(shu) 院,始於(yu) 唐、興(xing) 於(yu) 宋,是中國古代培養(yang) 人才、傳(chuan) 承儒家文化的重要教育和學術之地。自李唐以降,中華大地有據可查的書(shu) 院就有七八千所,而嶽麓書(shu) 院是唯一一個(ge) 延綿千年且依然煥發著生機和活力的書(shu) 院。唐末五代,嶽麓山上兩(liang) 位僧人想以“儒者之道”教化世風習(xi) 俗,於(yu) 是割地建屋、購書(shu) 辦學,形成了一個(ge) 學校的雛形。北宋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基礎上“因襲增拓”,正式創建了嶽麓書(shu) 院。由於(yu) 獨特的培養(yang) 人才的理念和方法,書(shu) 院創辦不久即聲名鵲起。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書(shu) 院山長周式,親(qin) 賜“嶽麓書(shu) 院”匾額,嶽麓書(shu) 院愈益名滿天下。此後歲月裏,盡管朝代更迭、兵燹不斷,嶽麓書(shu) 院始終頑強地保持著文化教育的連續性。清代末年,朝廷頒行“新政”,廢書(shu) 院、辦學堂,在嶽麓書(shu) 院舊址上先後改造或興(xing) 建湖南高等學堂、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ye) 專(zhuan) 門學校等,直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千餘(yu) 年來,這裏始終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嶽麓書(shu) 院之所以獨特,不僅(jin) 在於(yu) 其悠久的曆史,更在於(yu) 她清晰地記錄了古代的高層次書(shu) 院到近代的高等學堂再到今天的現代大學改革和變遷的過程,堪稱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極其珍貴的活化石。
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
縱觀嶽麓書(shu) 院千年辦學曆史,其最大成就就是培養(yang) 出了一代代以天下為(wei) 己任、致力於(yu) 匡扶濟世的知識分子群體(ti) ,他們(men) 或開風氣之先,或擔民族之責,或創不世之功,推動了中國曆史的發展演進,尤以近現代為(wei) 著。從(cong) 鴉片戰爭(zheng) 前後為(wei) 開端,先後湧現了以陶澍、魏源等為(wei) 代表的經世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wei) 代表的洋務運動領導者,以譚嗣同、熊希齡等為(wei) 代表的維新變法誌士,以黃興(xing) 、蔡鍔等為(wei) 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毛澤東(dong) 、蔡和森等為(wei) 代表的早期共產(chan) 主義(yi) 者,等等。“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這副嶽麓書(shu) 院頗負盛名的楹聯,成為(wei) 書(shu) 院人才培養(yang) 的傳(chuan) 神寫(xie) 照。
為(wei) 什麽(me) 這裏能培養(yang) 如此多彪炳史冊(ce) 的人物?這與(yu) 嶽麓書(shu) 院始終貫穿的辦學宗旨和傳(chuan) 承的湖湘文化精神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作為(wei) 湖湘文化的重鎮,張栻在《嶽麓書(shu) 院記》中就明確提出“成就人才,以傳(chuan) 道而濟斯民”,曆代山長均倡導“重踐履、務實學、通時務”,強調培養(yang) 的人才要以身傳(chuan) 道和踐道、以道濟民和體(ti) 國,注重將個(ge) 人道德的修養(yang) 和經邦治國的事業(ye) 結合起來,充分體(ti) 現了嶽麓書(shu) 院傳(chuan) 道濟民的辦學宗旨。
經世致用、實事求是
“經世致用”是嶽麓書(shu) 院培育人才最鮮明的價(jia) 值理念,其思想的形成和發揚,離不開一個(ge) 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明末清初嶽麓書(shu) 院傑出的學生、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王夫之又稱船山先生,是中國哲學史上知行問題論述的集大成者,也是經世致用實學思潮的開創者。他繼承並發展了嶽麓書(shu) 院重實踐的傳(chuan) 統,在嶽麓書(shu) 院讀書(shu) 期間,創辦了“行社”。他熟讀經書(shu) ,卻不為(wei) 經書(shu) 的現成結論所束縛,以“六經責我開生麵”自勵;強調學術研究要有現實關(guan) 懷,理論探討應該致力於(yu) 社會(hui) 實際問題的解決(jue) 。隨著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晚清中興(xing) 名臣把船山學廣泛傳(chuan) 播,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觀念和學風極大地影響了廣大湖湘學子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塑造。
1917年至1919年期間,楊昌濟先生在嶽麓書(shu) 院負責主持湖南大學的籌建工作,青年毛澤東(dong) 得恩師楊先生支持,曾數次寓居書(shu) 院的半學齋自學並從(cong) 事革命活動。1917年,正在嶽麓書(shu) 院辦學的湖南公立工業(ye) 專(zhuan) 門學校校長賓步程將校訓“實事求是”懸掛於(yu) 嶽麓書(shu) 院講堂,“實事求是”四個(ge) 字深深印刻在青年毛澤東(dong) 的心中。也正是那段時間,毛澤東(dong) 和蔡和森等同學,主編《湘江評論》和《新湖南》,實施“嶽麓新村”計劃,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hui) ,在了解實際、掌握實情的基礎上進行社會(hui) 改造的實踐。在後來長期的革命鬥爭(zheng) 中,毛澤東(dong) 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yi) 轉化為(wei) 契合中國社會(hui) 實際與(yu) 文化傳(chuan) 統的科學理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毛澤東(dong) 的實事求是思想就來源於(yu) 嶽麓書(shu) 院,嶽麓書(shu) 院是黨(dang) 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個(ge) 策源地和有重要影響的地方。
從(cong) 古代書(shu) 院到現代大學,從(cong) “經世致用”到“實事求是”,宛如一幅畫卷,清晰地展現出中國高等教育不懈探索、中華文脈傳(chuan) 承創新的曆史變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嶽麓書(shu) 院中國書(shu) 院博物館參觀時指出,要把“真理本土化”。殷殷囑托,猶在回響。今天的嶽麓書(shu) 院始終保持著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湖湘文化、革命文化和書(shu) 院文化“富礦”,通過專(zhuan) 題展陳、研學宣講、課堂教學、學術研究、文化作品、論壇交流等多種方式和載體(ti) ,講好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案例,把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打造成“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傳(chuan) 承基地和展示“兩(liang) 個(ge) 結合”思想成果的重要窗口,以獨特的曆史文化培育人才、傳(chuan) 播思想、引領風尚,以新氣象新作為(wei)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