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方有定 淡泊待名利
——《史記》中的廉潔文化
作者:於(yu) 文博(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初十日癸醜(chou)
耶穌2024年2月19日
以史為(wei) 鑒,可以知興(xing) 替。被譽為(wei)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僅(jin) 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學和文學價(jia) 值的鴻篇巨製,也是一部展現廉潔文化深邃思考的思想寶庫。司馬遷在《史記》這部史書(shu) 中並沒有直接以說理的方式探討廉潔文化,而是把對廉潔的高度讚揚和對貪腐的激烈批判結合起來,將其寓於(yu) 史實陳述、人物臧否和曆史經驗的探求之中。能否恪守廉潔、拒斥貪腐,不僅(jin) 關(guan) 乎個(ge) 人的身家性命,也關(guan) 乎國家的長治久安。
倡導知止有定,反省克製物欲
在人與(yu) 物的關(guan) 係上,《史記》倡導有定力、有節製,反對因物欲的無度追求造成的貪汙受賄。渴望富貴是人之常情,但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得之有道。在財物的取與(yu) 不取之間,廉潔者能夠知止有定、潔身自好,貪腐者則貪得無厭、墮入深淵。
《史記》記載了清廉自持的典範公儀(yi) 休的故事。公儀(yi) 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博士,因為(wei) 才華出眾(zhong) 、品行正直而做了魯國國相。他明確提出“使食祿者不得與(yu) 下民爭(zheng) 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意思是為(wei) 官者不可以與(yu) 百姓爭(zheng) 奪利益,領取俸祿多的大官不允許謀取小利。公儀(yi) 休素來喜歡吃魚,有人投其所好,上門送魚給他,他拒不接受。他吃了自家種的蔬菜覺得味道很好,就命人把菜園中的菜都拔下來扔掉;看見自家織的布質量很好,就燒毀了家裏的織機。他解釋道:“難道要讓種菜的農(nong) 民和織布的女工無處去賣掉他們(men) 的貨物嗎?”公儀(yi) 休遵循法度,按照原則行事。在他任職期間,魯國官員的品行較為(wei) 端正。
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漢的王溫舒。王溫舒因敢於(yu) 殺伐而得到漢武帝賞識,但他卻濫用貪贓的下屬。隨著官職的提高,他和下屬變本加厲地大肆斂財。後來,王溫舒因貪婪無度而自殺,家人被滅族。《史記》記載“溫舒死,家直累千金”,王溫舒死後家財竟達到千金之多。數年之後,也在淮陽都尉任上病死的尹齊,家產(chan) 還不足五十金,可見王溫舒貪汙數額之巨大。
《史記》僅(jin) 用寥寥數筆,就刻畫了反差強烈的人物形象。公儀(yi) 休不與(yu) 民爭(zheng) 利,帶來了清朗的吏治環境;王溫舒貪贓枉法,產(chan) 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hui) 影響。相較之下,《史記》的褒貶意圖十分明顯。司馬遷通過這些故事告誡人們(men) ,廉潔要從(cong) 反省克製物欲做起,從(cong) 點滴小事做起,慎獨慎微、慎始慎終。無法節製物欲,則會(hui) 導致貪賄無度、家破人亡。
追求公正廉明,反對特權專(zhuan) 斷
在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上,《史記》倡導有公心、有法度,反對將個(ge) 人意誌淩駕於(yu) 法律和規則之上的特權專(zhuan) 斷。腐敗的本質是權力濫用。無論是借權力之便為(wei) 自己謀取更多利益,還是為(wei) 迎合君主意誌以暴虐手段戕害人民,都是特權的體(ti) 現,都與(yu) 廉潔背道而馳。
《史記》讚揚了一些公正廉明的人物。比如,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仁愛寬厚、禮賢下士。無論士人才能大小,他都能謙遜有禮地對待,“不敢以其富貴驕士”,不會(hui) 因為(wei) 自己身份尊貴就輕慢他們(men) 。由於(yu) 忌憚他的賢能,諸侯國十餘(yu) 年不敢進攻魏國。漢文帝時的宰相申屠嘉“為(wei) 人廉直,門不受私謁”。他為(wei) 人廉潔正直,不接受私人拜訪,還借機懲罰過恃寵而驕、目無禮法的寵臣鄧通,受到時人讚許。
秉公執法是廉潔的內(nei) 在要求,以特權逢迎君主的意願則完全相反。《史記》對張湯的評價(jia) ,就展現了對廉潔問題的深刻認識。漢武帝心向儒家學說,張湯斷獄判案,就請博士弟子研究《尚書(shu) 》《春秋》,提供資源來附會(hui) 儒家經典的意思。張湯上奏判決(jue) 的疑難案件,漢武帝認為(wei) 對的,他就接受並且記錄下來,作為(wei) 判案的依據,並以廷尉的名義(yi) 公布出去,借此讚頌漢武帝的聖明。如果上奏受到譴責,他就順著漢武帝的心意認錯謝罪,因此罪責常常能夠被寬恕。張湯死後,家產(chan) 不超過五百金,都是他的俸祿和賞賜,沒有其他的產(chan) 業(ye) 。但即便如此,張湯死後,因為(wei) 他攀附君主而嚴(yan) 苛對待民眾(zhong) ,民眾(zhong) 並沒有讚揚和思念他。
《史記》雖然記錄了張湯本人在對待財物上的節製,但是卻沒有對他如信陵君、申屠嘉那樣讚賞,原因就在於(yu) 張湯將君主的意誌和特權淩駕於(yu) 法律規章之上,甚至不惜以嚴(yan) 刑峻法來滿足君主的主觀好惡。這也是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的一種貪腐表現。公生明,廉生威。大公無私、清正廉潔不僅(jin) 要求對物欲的節製,也要求對權力的約束。張湯的行為(wei) 使百姓苦不堪言,也為(wei) 西漢帶來了長遠的負麵影響。
崇尚淡泊名利,摒棄庸俗鄙陋
在人與(yu) 己的關(guan) 係上,《史記》倡導有修養(yang) 、有節操,反對隻以地位高低或財產(chan) 多少評價(jia) 人物的庸俗鄙陋認識。廉潔的根本在於(yu) 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和對道德境界的追求,在於(yu) 通過製度約束、教化引領、道德修養(yang) 等方式達到思想和行為(wei) 的完全一致。
《史記》記載,皋陶倡導為(wei) 人為(wei) 政的“九德”,“簡而廉”就是其中之一,意思是為(wei) 人要平實而清正。成湯提出“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意思是人從(cong) 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樣貌,從(cong) 百姓的狀態中可以看到國家治理的好壞。成湯一方麵注重從(cong) 製度設計上保證官員清廉、政治清明;另一方麵注重加強官員的道德修養(yang) 和覺悟,自覺體(ti) 恤愛護民眾(zhong) 。
此外,《史記》還記述了恭謹勤勉、淡泊名利的人物楷模,正考父就是其中代表。正考父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夫,輔佐過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曾經三次受過晉封的任命。但他地位越高,為(wei) 人卻越謙遜,還特地在鼎上刻下銘文:“一命而僂(lou) ,再命而傴(yu) ,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yu) 敢侮。饘於(yu) 是,鬻於(yu) 是,以糊餘(yu) 口。”意思是一次提拔要低著頭,再次提拔要曲著背,三次提拔要彎著腰。連走路都要靠著牆走,別人卻都不敢欺侮我。生活中隻要有這隻鼎煮粥糊口就滿足了。
從(cong) 為(wei) 人到為(wei) 官,從(cong) 修身到齊家,自尊自重、清正廉潔,則人人得以尊敬;自輕自賤、不重名節,則人人得以輕視。《史記》充分肯定了正考父嚴(yan) 以律己、謙恭從(cong) 政、忠義(yi) 傳(chuan) 家的美名,強調廉潔要以自律自守、修身節用為(wei) 根本,達到心懷天下、淡泊名利的境界。
總體(ti) 而言,《史記》通過史實記述、人物評價(jia) 和經驗總結,表達了塑造廉潔文化的多個(ge) 層次和係統思考。真正做到廉潔,要處理好人與(yu) 物、人與(yu) 人、人與(yu) 己之間的關(guan) 係,知止有定、公正廉明、淡泊名利,反對貪汙受賄、特權專(zhuan) 斷、庸俗鄙陋。《史記》中的廉潔文化內(nei) 容豐(feng) 富、細節充實、寓意深刻,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夠為(wei) 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鮮活資源和思想智慧。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