潕溪文脈
作者:龍駿峰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十一日甲寅
耶穌2024年2月20日
簡介
潕溪書(shu) 院位於(yu) 吉首市東(dong) 門坡鼇魚峰上,由苗族大儒、明代苗族教育家吳鶴於(yu) 正德年間創建,迄今有五百餘(yu) 年曆史。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有過三次擴建,湖湘名士龍昇明、胡師謙等曾任山長,民國湘西知名學者陳慶梅、石啟貴等曾在此任教。潕溪書(shu) 院是漢文化教育在湘西民族地區傳(chuan) 播,以及湘西人民主動融入國家發展的珍貴曆史實物見證,在促進苗族文化傳(chuan) 播、苗疆教育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ang) 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脈是文化的積澱、文明的象征,它以隱性或顯性的方式存在,滋養(yang) 並形成一座城市的精神、一個(ge) 地域的氣質。
吉首市的一條重要文脈,是潕溪書(shu) 院,自明朝正德年間創立至今,已有五百餘(yu) 年曆史,是湘西地區現存最完整、曆史最悠久的書(shu) 院。五百年文脈一線存,潕溪書(shu) 院的出現,不僅(jin) 使小城有了五百年文化積澱,更為(wei) 湘西地區突破地理阻隔和地區封閉,主動接收外來先進文化,吸引外界關(guan) 注,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貢獻。
潕溪書(shu) 院。龍駿峰攝
一
在潕溪書(shu) 院之前,湘西還有一座東(dong) 洲書(shu) 院。它前身是北宋慶曆五年(1045)在瀘溪縣沅江邊創修的學宮。被視為(wei) 蠻荒之地的湘西,在這一時期裏興(xing) 建學宮,可以看出宋代文風興(xing) 盛、影響深遠。南宋紹興(xing) 十九年(1149),辰州府太守和盧溪郡令在沅水學宮基礎上,在五裏洲創建了東(dong) 洲書(shu) 院,並聘請江西安福籍進士王庭圭擔任書(shu) 院山長。東(dong) 洲書(shu) 院是湘西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書(shu) 院,不過曆經千年變遷,遺址早已蕩然無存。所以保存完好的潕溪書(shu) 院,成為(wei) 了漢文化教育在民族地區傳(chuan) 播,以及湘西人民主動融入國家發展的珍貴曆史實物見證。
創立五百餘(yu) 年來,潕溪書(shu) 院一直堅持原址辦學,從(cong) 未遷動。這對曆史上戰亂(luan) 頻繁、行政中心不斷變換的湘西地區來說,是一個(ge) 較罕見的存在。
書(shu) 院位於(yu) 吉首老城區東(dong) 麵的鼇魚峰上,這是東(dong) 門坡衍生出來的一座小石峰,因形狀像龍首魚身的鼇魚而得名。潕溪書(shu) 院的創立者吳鶴當年選在這裏興(xing) 學研文,首先是看中此地環境清幽,與(yu) 城區隔著一條峒河,學生可不受塵囂幹擾安心讀書(shu) 。其次是因為(wei) 鼇魚峰這個(ge) 名字寓意好,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鼇魚與(yu) 文教有關(guan) ,象征文章顯達,準發科名之應。把書(shu) 院建在鼇魚峰上,寄托了吳鶴希望弟子們(men) 個(ge) 個(ge) 文運亨通、出類拔萃的美好願望。
二
潕溪書(shu) 院的選址和布局,順應山勢,因地製宜。主體(ti) 建築坐東(dong) 北麵西南,中軸線由三進院落組成,左右次軸線各有兩(liang) 進院落。占地麵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麵積560平方米,由門樓、山門、大成殿、明倫(lun) 堂、藏書(shu) 樓、學署、鶴公祠、山長室、敬文齋、潤心堂、鼇魚池、文昌閣和孔子廣場組成。從(cong) 峒河岸邊沿石階上至鼇魚峰頂,跨過八字門樓,來到青石鋪地的前院,台階上四株百年丹桂左右排列,樹影後麵是書(shu) 院山門。一對石獅分踞大門兩(liang) 旁,石獅外側(ce) 各有一堵雪白影壁,右邊寫(xie) “頂天立地”,左邊寫(xie) “繼往開來”,道出了潕溪書(shu) 院的學風和傳(chuan) 統。山門上方懸掛有“潕溪書(shu) 院”四個(ge) 燙金大字牌匾,乃著名畫家黃永玉所書(shu) 。左右門柱上,掛有書(shu) 院創始人吳鶴先生撰寫(xie) 的對聯:
讀法書(shu) 畏刑,讀兵書(shu) 畏戰,讀儒書(shu) 刑戰不畏;
耕堯田憂水,耕舜田憂旱,耕硯田水旱無憂。
步入山門,庭院環境清幽。圍牆底下擺滿盆栽蘭(lan) 草,還有幾截斷碑,碑麵風蝕嚴(yan) 重,文字模糊不清。其中有一通殘碑,刻寫(xie) 的是清光緒年間重修潕溪書(shu) 院捐贈者姓名及金額。
第二進是大成殿,左右各有圍牆,隔開出兩(liang) 個(ge) 小院。左邊是鶴公祠,右邊是藤翁院、敬文齋和鼇魚池。穿過大成殿,是一個(ge) 四合天井,正對麵為(wei) 藏書(shu) 樓,左首為(wei) 明倫(lun) 堂,右首為(wei) 文昌閣。整體(ti) 建築以歇山頂磚木結構平房為(wei) 主,隻有兩(liang) 棟高層建築,分別是兩(liang) 層樓的明倫(lun) 堂和三層塔的文昌閣。
潕溪書(shu) 院有三大特色景觀。一個(ge) 是書(shu) 院裏的十幾株丹桂,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樹形高大,枝繁葉茂,每年金秋時節桂花盛開,幾百米外都能聞到濃鬱幽香。一個(ge) 是藤翁院裏的紫藤,種在敬文齋大門右邊階沿下,傍著一棵百年梧桐樹,藤幹有嬰兒(er) 身子般粗大,莖蔓蜿蜒屈曲,如虯龍盤臥泥地,枝葉交纏蓋住了大半圍牆,估計樹齡應該有幾十上百年。年年花信來時,紫色花串如流瀑瀉落,氣勢磅礴,又如千萬(wan) 隻紫蝶聚集起舞,豔麗(li) 奪目,吸引大量市民專(zhuan) 程來觀賞拍照。圍牆根下豎有一塊大青石,上麵有黃永玉寫(xie) 的“藤翁”兩(liang) 個(ge) 朱紅大字,為(wei) 這景觀增添了人文底蘊。再一個(ge) 是紫藤前麵六角形的鼇魚池,池不甚大,一麵挨牆,三麵用石欄杆圍成一圈。池水清淺,水中央生有天然奇石,形狀像一條大魚。橢圓的魚頭,彎曲的身子,細長的魚尾,看上去栩栩如生,真像神話傳(chuan) 說裏的鼇魚一樣。
鼇魚池。龍駿峰攝
三
從(cong) 創立伊始,潕溪書(shu) 院就對接上了當時最有影響的儒家學說“陽明心學”。書(shu) 院創始人吳鶴先生,是曆史公認的唐宋以來苗族第一大儒。
吳鶴是鎮溪上澇(今吉首市峒河街道上佬村)人,生卒年月不詳,主要活動於(yu) 明成化、正德年間。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其間創立“致良知”學說,史稱“龍場悟道”。正德六年(1511),王陽明獲起任為(wei) 江西廬陵縣知縣,從(cong) 貴州回來途中,經過湘西辰州(今沅陵),當地官員和士子力邀他留下來講學。王陽明欣然應允,在虎溪山上住了一個(ge) 多月。當時吳鶴聽說王陽明在辰州講學,十分欣喜,特地從(cong) 吉首趕過去拜師求學。
吳鶴聰敏好學,又有苗族人性格裏的忠厚樸實,王陽明一見之下,覺得是可造之才,當場答應收他為(wei) 弟子。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出山後,第一次正式在公眾(zhong) 場合大規模講授“致良知”學說。從(cong) 拜師求學時間來說,吳鶴比後世稱道的王陽明幾個(ge) 優(you) 秀弟子,如王畿、徐愛、錢德洪等人都要早得多,是名副其實的大師兄。隻是吳鶴不願為(wei) 官,一輩子安居苗疆潛心教學,社會(hui) 影響沒有這些人大。史書(shu) 上說,吳鶴盡得陽明心學嫡傳(chuan) ,與(yu) 錢、王等人同為(wei) 王門最優(you) 秀弟子之一。這一個(ge) 多月的虎溪聽講,使吳鶴眼界大開、學識猛進。所以王陽明離開湘西後,他也毅然放下一切,隻身跑去江西追隨恩師。
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與(yu) 眾(zhong) 弟子重新刊刻古本《大學》。說是重刊,自然免不了在裏麵加入對心學的最新闡述。吳鶴全程參與(yu) 了這次文化盛事,通過編書(shu) 、刻書(shu) ,對心學進行了係統、全麵的學習(xi) ,思想得到全新洗禮,哲學思辨能力顯著提升,對他一生的學術研究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作為(wei) 從(cong) 湘西走出來的第一代苗族知識分子,吳鶴對苗疆的封閉落後比任何人都體(ti) 會(hui) 深刻,也更加認識到教育對這片土地的重要性。尤其來到江西後,隨著見識越廣,學問越深,他對家鄉(xiang) 的落後狀況越發感到焦慮。由此興(xing) 起了要盡自己一生所學,改變苗疆落後麵貌的念頭。
如果吳鶴繼續跟隨王陽明,後麵的官途可想而知。此時的他一心隻想回老家辦學,對功名、仕進之事已視若浮雲(yun) 。回到吉首後,吳鶴馬不停蹄,立即投身地方教育事業(ye) 。當時的苗區與(yu) 外界幾無來往,大部分苗寨沒有人會(hui) 說漢語,對外麵社會(hui) 一無所知。吳鶴利用自己是苗族子弟,熟識苗語、熟悉苗俗的優(you) 勢,在苗寨開設學館,大量招收適齡兒(er) 童就學。用苗語教學積極推行漢文化教育,大力傳(chuan) 授陽明心學。他先後在上澇、司馬溪、三岔坪等地開設蒙館授徒,足跡遍及苗鄉(xiang) 村寨。在學館選址上,吳鶴作了精心考量,認真下了一番功夫。上澇是他家鄉(xiang) ,設館辦學有良好的群眾(zhong) 基礎。司馬溪當時有個(ge) 正三品的昭勇將軍(jun) 張元虎,與(yu) 他是忘年交。當年吳鶴去辰州拜謁王陽明,便得到了張元虎的引薦,在司馬溪辦學不僅(jin) 回報張元虎的知遇之恩,更有張氏家族的大力支持。至於(yu) 三岔坪,這裏的吳姓苗族與(yu) 吳鶴同宗同族,兩(liang) 邊素有往來,他在這裏就像在自己家一樣,不會(hui) 受到任何刁難。
鄉(xiang) 村設館,場地有限,難以達成吳鶴繁榮苗鄉(xiang) 教育、培養(yang) 苗區人才的目標。於(yu) 是,他把目光轉向城市,選在城區河對麵的鼇魚峰創辦學館,廣招門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吉首地區的漢文化教育得到快速推廣普及,一大批少數民族子弟脫穎而出,成長為(wei) 棟梁之材。
四
吳鶴去世後,鼇魚峰上的學館一直堅持開辦下來。清乾隆三年(1738),乾城廳同知王瑋對其進行擴建,命名為(wei) 鎮溪書(shu) 院,並聘請名士龍昇明、胡師謙等人擔任山長。嘉慶十二年(1807),鎮溪書(shu) 院更名潕溪書(shu) 院,一直沿用至今。光緒三十四年(1908),新式教育在湘西推行,潕溪書(shu) 院改為(wei) 乾州廳鎮溪民立學堂。
1936年11月,苗族學者、湖南省政府參議石啟貴等人向省府陳情,請求在湘西苗區開辦師資訓練班,為(wei) 苗區培養(yang) 師資,發展民族地區文化教育。經省政府批準,湖南省立湘西特區師資訓練所在潕溪書(shu) 院舊址成立。省教育廳委任陳慶梅為(wei) 所長,石啟貴為(wei) 湘西苗族教育勸導員。主要招收乾城(今吉首)、鳳凰、永綏(今花垣)、保靖、古丈、瀘溪、麻陽等7縣的苗、漢知識青年,對他們(men) 進行專(zhuan) 門培訓,畢業(ye) 後分配到苗族地區任小學教師。1938年,湘西特師訓練所改名為(wei) 湖南省立乾城簡易鄉(xiang) 村師範學校,1940年改為(wei) 省立第九師範學校。成立十餘(yu) 年間,先後為(wei) 苗區培養(yang) 出小學教師近500人。
新中國成立後,省立第九師範學校多次易名。2001年6月,正式組建為(wei) 吉首大學師範學院。從(cong) 民國至今80多年來,它為(wei) 湖南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培養(yang) 培訓了7萬(wan) 餘(yu) 名中小學教師和各類優(you) 秀人才。盡管學校不斷更名、擴建,但潕溪書(shu) 院舊址一直受到完好保護,如今仍發揮著教育功用。
五百年滄桑,道統不絕如縷,文脈永流賡續,潕溪書(shu) 院在湘西教育史上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