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對書(shu) 院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結
作者:林月恩
來源:“僑(qiao) 號”微信公眾(zhong) 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武夷山朱熹園時指出,我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我們(men) 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shu) 院、武夷書(shu) 院,位於(yu) 武夷山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於(yu) 1183年所建,為(wei) 其著書(shu) 立說、倡道講學之所。(阮雪清 攝)
朱熹園是朱熹創辦的諸多書(shu) 院的代表,是朱子理學發展的曆史見證者。
朱熹一生對書(shu) 院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結。他立朝僅(jin) 46日,任官約十年,其餘(yu) 時間皆從(cong) 事講學著述,是謂“琴書(shu) 五十載”,一生主要深耕於(yu) 書(shu) 院,促進儒家思想文化的創新,影響力遠播海外,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留下了一筆重要財富。
朱熹鍾情於(yu) 武夷山水,在此地創建了多所書(shu) 院著書(shu) 、講學,因為(wei) 朱熹與(yu) 武夷山水的這層關(guan) 係,後世儒者對武夷山水越發敬重,湧現了一批描繪武夷山水的畫作。這是明代丁雲(yun) 鵬的《武夷九曲圖》(局部)。(來源:上海博物館網)
從(cong) 南溪書(shu) 院到紫陽書(shu) 院:理學宗師的成長搖籃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yu) 福建尤溪鄭氏館舍(南溪書(shu) 院)。他幼承父教,五歲甫入學便能讀《孝經》,自勉之:
不若是,非人也。
南溪書(shu) 院,位於(yu) 尤溪縣城南的公山之麓。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誕生於(yu) 此。(來源:尤溪縣紀委監委)
南溪書(shu) 院內(nei) 有半畝(mu) 方塘,讓人不禁想起朱熹的名詩《觀書(shu) 有感》:
半畝(mu) 方塘一鑒開,天光雲(yun) 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
他以“半畝(mu) 方塘”比作書(shu) ,以“天光雲(yun) 影”喻書(shu) 中蘊含的義(yi) 理,以“活水”比喻新知新悟,告訴人們(men) 隻有不斷吸納新的思想和事物,才能守正創新、與(yu) 時偕行。
朱熹自畫像。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dong) 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yu) 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宋朝理學之集大成者,被後人尊稱為(wei) 朱子。(武夷山市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朱熹六歲隨父遷居政和星溪為(wei) 祖母守喪(sang) ,就讀於(yu) 雲(yun) 根書(shu) 院和星溪書(shu) 院。十一歲遷居建安,受教於(yu) 環溪精舍,開始“十年寂寞抱遺經”的生活,讀到《孟子》“聖人與(yu) 我同類者”時,“喜不可言”,立誌闡揚儒家聖賢之學,以追求聖人境界為(wei) 至高目標。朱熹十四歲喪(sang) 父,父親(qin) 將他托付給好友劉子羽,朱熹此時受教於(yu) “武夷三先生”(即劉子翬、劉勉之、胡憲),訪學於(yu) 興(xing) 賢、紫陽、隆教等書(shu) 院。
劉子翬(1101—1147年)字彥衝(chong) ,自號病翁,人稱屏山先生,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劉子羽之弟,南宋著名理學家之一。(資料)
朱熹一生不斷追求德性和學問的豐(feng) 盈,終成一代理學宗師。南溪、雲(yun) 根、星溪、環溪、紫陽、隆教諸書(shu) 院留下朱熹許多好學深思的故事,日後朱熹總結出六條讀書(shu) 法:一曰循序漸進,二曰熟讀精思,三曰虛心涵泳,四曰切己體(ti) 察,五曰著緊用力,六曰居敬持誌。
“朱子讀書(shu) 法”啟示後人,讀書(shu) 要深入淺出,要有恭敬的態度、堅定的誌向,要持之以恒,要眼到、口到、心到,要虔誠虛心領會(hui) 聖賢用意,要將書(shu) 中的道理付諸實踐。
創辦環武夷山諸書(shu) 院:朱子理學逐步完備
朱熹一生“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在孔孟儒學的基礎上,博采百家精義(yi) ,建構出以“理”為(wei) 核心,涵蓋自然、社會(hui) 與(yu) 人文的新儒家思想體(ti) 係,成為(wei) 理學集大成者和閩學代表人物,影響遠播海外。朱熹現存著作25種,600餘(yu) 卷,2000萬(wan) 字左右,其理學研究和代表著作多在他環武夷山手創的諸書(shu) 院中完成。
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於(yu) 建陽崇泰裏後山創辦寒泉精舍。寒泉五年,朱熹開始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shu) 匯集在一起作注釋,完成了《資治通鑒綱目》《西銘解》《伊洛淵源錄》等著作,並與(yu) 呂祖謙共同編撰了《近思錄》14卷,這是我國古代重要哲學選集。朱熹在寒泉精舍初步構建其理學體(ti) 係。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於(yu) 建陽莒口雲(yun) 穀山創辦晦庵草堂,他作《雲(yun) 穀記》讚此地“其曠然者可望,其奧然者可居”,抒發了以“耕山釣水,養(yang) 性讀書(shu) ,彈琴鼓缶”為(wei) 樂(le) 的心誌。朱熹在此著書(shu) 講學三年多,繼續集注“四書(shu) ”,並寫(xie) 了《雲(yun) 穀二十六詠》《雲(yun) 穀雜詩十二首》等詩。這段時間,其弟子蔡元定在雲(yun) 穀山對麵結廬耕讀,師徒相約學有疑難時“揭燈為(wei) 號”,次日聚首解難釋惑。在晦庵草堂,朱熹的理學思想更加係統化。
朱熹環武夷山創辦的又一所深有影響的書(shu) 院是武夷精舍,建於(yu) 淳熙十年(1183年),地處武夷山隱屏峰下九曲溪畔,發展為(wei) 今天的朱熹園。他在武夷精舍研學八年,大批學子紛紛負笈而來,眾(zhong) 多理學家也相繼在周邊擇地築室,蔚成一方學園。
武夷精舍(王震潭 攝)
在這裏,朱熹完成了著名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紹熙元年(1190年),《四書(shu) 章句集注》刊布,這標誌著朱子理學體(ti) 係的成熟。
武夷精舍內(nei) 景(來源:閩北日報)
朱熹對此書(shu) 的寫(xie) 作十分用心,不斷修改,傾(qing) 盡了畢生心力,他本人對此書(shu) 也十分滿意。《四書(shu) 章句集注》中,原本是《禮記》中的篇目《大學》《中庸》單獨抽出,朱熹為(wei) 之章句,仔細探究一章一句之意義(yi) ;《論語》《孟子》則融會(hui) 前人之注解,所以稱為(wei) 集注。元代之後,《四書(shu) 章句集注》成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指定讀物,一大批詮釋“四書(shu) ”的著作湧現。
四書(shu) 章句集注,清光緒丙戌年傳(chuan) 經堂刻本。(資料)
紹熙三年(1192年),朱熹遷居建陽考亭,在此創建滄州精舍(考亭書(shu) 院)。
考亭書(shu) 院之圖,出自道光版《建陽縣誌》(來源:南平檔案)
考亭八年,朱熹完成了《書(shu) 集傳(chuan) 》《楚辭集注》《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等著作,並編寫(xie) 教材刊刻行世。考亭書(shu) 院聲名日盛,八方學者慕名而來,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
考亭書(shu) 院全貌(來源:建陽新聞)
考亭書(shu) 院(來源:建陽考亭旅遊度假區)
環武夷山諸書(shu) 院蘊生了朱子理學,也造就了閩學,被譽為(wei) “南閩闕裏”“道南理窟”。
摩崖石刻“道南理窟”(吳心正 攝)
修複白鹿洞書(shu) 院:製定係統完整的學規
朱熹一生以興(xing) 教為(wei) 己任。他筆耕於(yu) 書(shu) 院,立教規,樹學統,不僅(jin) 將“四書(shu) ”“五經”及其詮釋性的著作列為(wei) 主修科目,還“引進士子,與(yu) 之講論”;他興(xing) 學於(yu) 書(shu) 院,立德樹人育才,桃李遍天下,這些學生繼往聖、開來學,成為(wei) 朱子理學和書(shu) 院的傳(chuan) 人,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耕耘者和傳(chuan) 承者。
朱熹的教育思想集中體(ti) 現在他製定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上。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在知南康軍(jun) 任上修複了白鹿洞書(shu) 院,在開學時親(qin) 自講說《中庸》首章,並取聖賢教人為(wei) 學之大端,揭示於(yu) 門楣,成《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校規教規學規,它不僅(jin) 為(wei) 中國書(shu) 院樹立了規範,也在漢字文化圈得到廣泛接受。
《揭示》言簡意賅,依次分為(wei) “五教之目”“為(wei) 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五部分。朱熹製定這部學規的目的,是要教人“為(wei) 人之道、為(wei) 學之方”,糾正南宋官學及科舉(ju) 考試中“釣聲名、取利祿”之弊端,切實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德才兼備、經世致用的人才。
《揭示》充分反映了理學追求“學以為(wei) 己、學以成人”的修身思想,朱熹認為(wei) 成才必先成人,“明人倫(lun) ”是書(shu) 院教育的根本;成才便要窮理、篤行,“窮理”在於(yu)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尚在認知層麵,“篤行”則上升至道德踐履的高度,即為(wei) 修身、處事、接物。通過“窮理”“篤行”,以期實現理學家們(men) “傳(chuan) 斯道而濟斯民”的遠大抱負。
白鹿洞書(shu) 院(宋小勇 攝)
朱熹還論述了“小學”和“大學”教育。他認為(wei) 八至十五歲為(wei) 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ang) “聖賢坯璞”,主要是教之以事;十五歲以後為(wei) 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為(wei) 國家棟梁,主要是明之以理,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熹依據循序漸進、由事至理的原則自編教材,編寫(xie) 了《童蒙須知》,其中有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涓潔、讀書(shu) 寫(xie) 字等雜細事宜,體(ti) 現小學教育側(ce) 重教之以事的特點。大學教育則以“四書(shu) ”為(wei) 主,以格物致知作為(wei) 大學教育的認識論基礎,形成濃鬱的理學教育特色。
白鹿洞書(shu) 院內(nei) 的朱熹像(來源:金華日報)
論道嶽麓書(shu) 院:開創書(shu) 院會(hui) 講先河
朱熹認為(wei) 書(shu) 院既是教書(shu) 育人的場所,也是思想文化激蕩交流的平台,需要博采眾(zhong) 長的學術態度,“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他在嶽麓書(shu) 院不僅(jin) 允許不同學術流派在書(shu) 院辯論、碰撞,而且鼓勵山長和生徒之間的學術爭(zheng) 鳴、教學相長。
嶽麓書(shu) 院(來源:嶽麓書(shu) 院)
朱熹開創了“會(hui) 講”,其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是書(shu) 院區別於(yu) 南宋其他教育機構的重要標誌。“會(hui) 講”之道注重學術交流,目的是彰明道理。朱熹說:
講學以會(hui) 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
他膾炙人口的詩篇《春日》表達的正是他孜孜以求追尋聖人之道的誌向,也描繪出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之風: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dong) 風麵,萬(wan) 紫千紅總是春。
乾道三年(1167年),在嶽麓書(shu) 院,朱熹、張栻跨時兩(liang) 個(ge) 多月,圍繞“太極、乾坤、中和、仁”四大議題朝夕晤談,是為(wei) “朱張會(hui) 講”。
嶽麓書(shu) 院崇道祠(朱張祠)內(nei) 的“朱張會(hui) 講”雕塑。(資料)
“朱張會(hui) 講”引來八方學者跋山涉水而來,“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盛況空前。此次會(hui) 講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永遠改變了嶽麓書(shu) 院,元代理學家吳澄說:
自此之後,嶽麓之為(wei) 書(shu) 院,非前之嶽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後來,朱熹知潭州時,主持興(xing) 複嶽麓書(shu) 院,擴大了辦學規模,使嶽麓書(shu) 院的聲名更加遠播。
《嶽麓書(shu) 院學規》碑(來源:嶽麓書(shu) 院)
淳熙二年,朱熹又在江西上饒鵝湖寺開辦“鵝湖之會(hui) ”。理學代表朱熹與(yu) 心學代表陸九淵圍繞“為(wei) 學之方”等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朱子強調“格物致知”,主張多讀書(shu) ,多觀察,多分析、綜合與(yu) 歸納,然後才得出結論;陸氏則從(cong) “心即理”出發,主張“發明本心”,心明則萬(wan) 事萬(wan) 物的道理自然貫通。雙方講論三天難解難分,但學術發展卻在爭(zheng) 論辯難中推向新的高度。
之後,朱熹再於(yu) 淳熙八年(1181年),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shu) 院講學。陸九淵講的題目是《論語》中的“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一章,這是一個(ge) 經典的題目,但陸九淵卻說出了新意。判斷一個(ge) 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並不隻是從(cong) 其行為(wei) 來看,而要從(cong) 其誌向來看,陸九淵說:“人之所喻,由其所習(xi) ;所習(xi) ,由其所誌”,“誌乎義(yi) ,則所習(xi) 者必在於(yu) 義(yi) 。所習(xi) 在義(yi) ,斯喻於(yu) 義(yi) 矣”,“誌乎利,則所習(xi) 者必在於(yu) 利。所習(xi) 在利,斯喻於(yu) 利矣”,所以“學者之誌,不可不辨也”。陸九淵的講說獲得了熱烈的反響,“聽者至有泣下”。
朱熹也將陸九淵的《白鹿洞書(shu) 院論語講義(yi) 》刻於(yu) 石上,並親(qin) 自作跋推崇。
中國書(shu) 院史記載了這些“會(hui) 講”之盛況,長存著這些不同學派交流對話、求同存異、激蕩發展的典範和佳話。
據考證,朱熹創建、修複,讀書(shu) 、講學或題詞刻匾、賦詩作記的書(shu) 院達67所,還整頓了同安、南康、漳州、潭州等地的官學。幸運的是,今天我們(men) 還能見到朱熹留下足跡的白鹿洞書(shu) 院、嶽麓書(shu) 院、武夷精舍等,實地感受書(shu) 院之厚重與(yu) 中華文化之博大。
武夷精舍(吳心正 攝)
錢穆先生認為(wei) ,中國學術史“乃創始於(yu) 孔子,而整理此一部學術史最有成就者則為(wei) 朱熹”。朱熹既是理學之集大成者,也是書(shu) 院教育之集大成者,其創辦、講學的書(shu) 院在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學術創新中堅持以文化人、以道正人,維係世道人心,化成天下,故而氣象浩大,視野宏闊,也隻有如此方能擔當起傳(chuan) 續文脈的使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