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蜜林】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內在邏輯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2-21 23:59:19
標簽:
任蜜林

作者簡介:任蜜林,男,西元1980年生,山西曲沃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兩(liang) 漢魏晉哲學、儒家哲學、道家哲學。著有《漢代內(nei) 學:緯書(shu) 思想通論》。

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的內(nei) 在邏輯

作者:任蜜林(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九日壬寅

          耶穌2024年2月7日

 

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如何?在我看來,深入探討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間的邏輯關(guan) 係,對於(yu) 認識中華文明的內(nei) 在特性、領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最為(wei) 基礎性的當屬連續性。連續性是其他幾個(ge) 突出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連續性,那麽(me) 其他的特性就無從(cong) 談起。政治上的連續性為(wei)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中國古代的學術連續性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表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學術傳(chuan) 統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文明。正因如此,中華文明的內(nei) 在精神和主要特征才得以延續下來。隻有充分認識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延續下來,關(guan) 鍵在於(yu) 其創新性。中華民族自古就不斷探索、追求創新。《周易》所講的“革故鼎新”“輝光日新”,孔子所講的“因循損益”等都是中華文明追求創新性的表現。正因為(wei) 有了這種創新精神,我們(men) 才能不斷創造出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正是由於(yu) 這種創新精神,才保證了中華文明能夠一直從(cong) 古延續至今。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又是建立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基礎之上的。如果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從(cong) 時間上來講,那麽(me)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則主要是從(cong) 空間上來講。一個(ge) 文明如果要在空間上有統一性,那麽(me) 其在時間上就應該有連續性。另一方麵,連續性又需要以統一性作為(wei) 前提。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多元一體(ti) 的,是團結集中的。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並不是建立在血緣、族群等基礎上的,這也決(jue) 定了中華文明必然具有包容性的一麵。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yi)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兼收並蓄、多元一體(ti) 的。從(cong) 曆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是在各個(ge) 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文化也是在儒、墨、道、法等各家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不但內(nei) 部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而且對於(yu) 外來文化也抱有極大的開放包容精神。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特性並沒有削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反而更加促進了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jue) 定中華文明不具有侵略性、鬥爭(zheng) 性,而是和平性的。和平、和睦、和諧等理念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nei) 容。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和為(wei) 貴”、道家所倡導的“兵者不祥之器”、墨家所倡導的“兼愛”“非攻”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ti) 現。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主要體(ti) 現在反對戰爭(zheng) 、倡導和平的理念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標。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是建立在尊重、包容各種文化基礎之上的。

 

由上可知,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之間的關(guan) 係並不是隨意的、雜糅的,而是有其內(nei) 在的邏輯關(guan) 係。具體(ti) 來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是其他幾個(ge) 特性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性是連續性的保證;統一性又是以連續性和創新性為(wei) 基礎;包容性則是統一性的應有之義(yi) ;和平性又是包容性的必然結果。隻有全麵深入認識中華文明,才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