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複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zhuan) 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yu) 華夏製度文明的構建》《幹戈之影:商代的戰爭(zheng) 觀念、武裝者與(yu) 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曆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龍年話華夏最早的龍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載《南方周末》2024年2月10日
龍崇拜在史前具有十分古老的曆史底層,其中有一個(ge) 證據就是在古代美洲也有龍的信仰及其形象,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冰期結束以前,東(dong) 北亞(ya) 的史前獵人將龍的文化及其觀念帶到美洲的結果。張光直就認為(wei) 古代美洲原住民與(yu) 東(dong) 亞(ya) 文化有一個(ge) 源自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共同起源與(yu) 底層,因此具有類似的宇宙觀、藝術風格(張光直:《中國古代文明的環太平洋的底層》,自《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三聯書(shu) 店,1999年,第357—369頁)。在古代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宗教禮儀(yi) 建築與(yu) 藝術中,有與(yu) 中國藝術中非常相似的龍的圖像(Michael D.Coe:The Maya,New York:Thames & Hudson,2002,P126、P137、P171)。不過,在中國本土的考古發掘中,似乎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表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跡中已經出現了明確關(guan) 於(yu) 龍的形象。當然,我們(men) 可以猜測,舊石器時代生活於(yu) 東(dong) 亞(ya) 或者東(dong) 亞(ya) 中國部分的人群,已經具有了龍的觀念,甚至可以猜測他們(men) 的天文曆法知識中,可能已經出現了東(dong) 方蒼龍七宿的原始觀念,仰韶文化的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蚌塑龍虎圖像,可能具有更為(wei) 久遠的文化淵源。馮(feng) 時先生就指出,龍的形象最早來源於(yu) 星象和天文(馮(feng) 時:《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411頁)。目前中國能見到最早龍的形象,既不是紅山文化的C形玉龍,也不是濮陽西水坡的龍虎蚌殼堆塑,而是距今八千年的一些龍的堆塑。
1994年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聚落中心廣場部位發現了大型龍形堆塑,龍頭、軀幹石塊堆放緊密,尾部鬆散。龍形昂首張口,彎身弓背,蜿蜒於(yu) 地。龍頭朝西南,尾朝東(dong) 北,全長19.7米,身寬近2米,龍腹南側(ce) 下方為(wei) 祭祀坑(辛岩:《查海遺址發掘再獲重大成果》,載《中國文物報》1995年3月19日頭版)。湖北黃梅白湖鄉(xiang) 焦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該堆塑屬於(yu)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以卵石堆塑而成(陳樹詳:《黃梅發現新石器時代卵石擺塑巨龍》,載《中國文物報》1993年8月22日頭版)。馮(feng) 時教授認為(wei) ,古代授時的主星大火星,即蒼龍七宿的心宿二(Antares α Scorpio)。在黃梅焦墩的這一龍形堆塑心宿位置上方,也用石塊擺塑著三星一組的星座,這顯然是古人授時測候的心宿三星(馮(feng) 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第417—418頁)。說明大溪文化時期的黃梅焦墩人群,已經充分利用蒼龍七宿的觀察與(yu) 知識,來掌握曆法,服務於(yu) 農(nong) 作活動。
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更為(wei) 著名的,當然是以紅山文化C形玉龍為(wei) 代表的形象。1971年春發現於(yu) 內(nei) 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的“三星他拉玉龍”,可謂是紅山C形玉龍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wei) 了現代華夏銀行的標誌。三星他拉玉龍為(wei) 代表的紅山C形龍,是由玉豬小卷龍演化而來,紅山小卷龍的豬首被視為(wei) 此類玉器的重要特征。作為(wei) 一種經典形製,此種小卷龍的造型特征,影響久遠,在商代仍在被製作。孫機先生認為(wei) ,此種經典的卷曲C形小玉龍,正是“亢龍有悔”的形象(孫機:《蜷體(ti) 玉龍》,載《文物》2001年3期)。在殷墟時代的花園莊東(dong) 地M54中,也出土了幾件類似的C形小卷龍,這種C形小卷龍,同樣見於(yu) 新石器時代的淩家灘遺址,以及更為(wei) 晚期的西周早期前掌大遺址、張家坡西周墓地、三門峽虢國墓地等處。
(圖:現代華夏銀行以紅山文化C形玉龍作為(wei) 標誌)
紅山玉龍之外,濮陽蚌殼堆塑龍也頗為(wei) 著名。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仰韶大墓,發現了三組用蚌殼堆塑而成的動物紋樣,距今五千多年。墓主為(wei) 一壯年男子,其左(西側(ce) )有蚌殼堆塑的虎形,其右(東(dong) 側(ce) )有蚌殼堆塑擺出的龍形,龍頭朝北(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載《考古》1989年12期)。對於(yu) 這一龍的含義(yi) ,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wei) 是墓主人的薩滿夥(huo) 伴,幫助墓主人升天入地,以及和鬼神交流。馮(feng) 時認為(wei) 這些蚌殼龍堆塑隻能從(cong) 天文學角度來理解,即蒼龍七宿之象。春秋分日道非常準確,與(yu) 《周髀》的記載相互吻合,顯現了二十八星宿觀念的起源。
在進入夏代以後,夏王室和龍的關(guan) 係更加密切,文獻中對夏王和龍的關(guan) 係多有記載:《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珥兩(liang) 青蛇,乘兩(liang) 龍,名曰夏後開(啟)”。《山海經·海外西經》:“夏後啟於(yu) 此儛九代,乘兩(liang) 龍,雲(yun) 蓋三層”。《山海經·海內(nei) 經》郭璞注引《開筮》:“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wei) 黃龍”。《太平禦覽》卷九二九引《歸藏》佚文:“明夷曰:昔夏後啟筮乘飛龍而登於(yu) 天”。夏啟的爺爺鯀化為(wei) 了黃龍,夏啟本人則乘龍升天,學得巫術性的舞蹈。此外,《左傳(chuan) ·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劉累幫助夏王孔甲飼養(yang) 雌雄兩(liang) 條龍,並將雌龍做成肉醬作為(wei) 夏王的食物。《國語·鄭語》則記載了夏朝晚期,有兩(liang) 條神龍降落到夏的王庭,夏王占卜如何對待這兩(liang) 條龍。《論衡·亂(luan) 龍》也記載:“夏後之庭,二龍常在。季年夏衰,二龍低伏”。中國第一個(ge) 王朝夏王朝和龍之間的密切關(guan) 係,也能得到二裏頭遺址中考古發掘的佐證。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曾在二裏頭遺址中發現龍紋的陶器殘片。在殘片中,龍紋有兩(liang) 條。二裏頭三期遺存中還發現了有爪的龍紋陶片。這件陶片的龍紋以陰線刻出,僅(jin) 存半個(ge) 頭部,身體(ti) 作彎曲形,長尾飄起,身下一足。龍身上,還表現有鬣毛(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二裏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1999年,第197、199頁)。2002年春,在二裏頭3號基址南院發現一座二裏頭二期的貴族墓葬02 V M3,其中發現有大型綠鬆石器。到2004年夏秋之際,這件綠鬆石器被清理出來,是一條長64.5厘米的綠鬆石龍。綠鬆石龍被置於(yu) 墓主的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龍頭朝西北,尾朝東(dong) 南,旁有一銅鈴。整條龍身由兩(liang) 千餘(yu) 片各種形狀的綠鬆石組合而成(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河南偃師市二裏頭遺址中心區的考古新發現》,載《考古》2005年7期)。二裏頭出土大量關(guan) 於(yu) 龍的考古材料,顯示了中國第一個(ge) 王朝就伴隨著和龍文化的共同淵源與(yu) 發展。
古代中國以農(nong) 業(ye) 立國,龍所代表的氣象節令十分重要。《左傳(chuan) ·桓公五年》記載:“凡祀,啟蜇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嚐,閉蟄而烝,過則書(shu) 。”服虔注:“大雩,夏祭天名。雩,遠也;遠為(wei) 百穀求膏雨也。龍見而雩。龍、角、亢也。謂四月昬龍星體(ti) 見,萬(wan) 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初春驚蟄之後舉(ju) 行郊祭,當蒼龍星宿出現在東(dong) 方地平線時,就要舉(ju) 行雩祭。服虔的注釋解釋得很清楚,當蒼龍星宿的龍角、龍咽喉露出地平線,在四月龍體(ti) 顯現出來,這時農(nong) 作物最需要降雨的潤澤,因此必須舉(ju) 行雩祭來求雨。正可以印證《說文》記載龍所謂“春分而登天”的意義(yi) 。聞一多最早發現乾卦中所言龍即為(wei) 星宿觀察的龍體(ti) 。“見龍在田”即見到龍之左角,“或躍在淵”則為(wei) 秋分之時龍體(ti) 開始進入泉水之淵。《詩經》、《說文》中所謂袞衣卷龍,如果是卷曲向上,就是春分時的龍,卷曲向下,則為(wei) 秋分時候的龍(聞一多:《周易義(yi) 證類纂》,自《聞一多全集》第十冊(ce)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1—232頁)。
在古老的華夏農(nong) 耕文化之中,除了農(nong) 業(ye) 春分的精確時間之外,農(nong) 業(ye) 四季循環的節令規律,也對應著龍角的象征意義(yi) 。殷周時代的龍,普遍出現了菌角。甲骨材料《合集》670、671正版中有“角母”一詞,與(yu) “龍母”詞義(yi) 相類,被學者視為(wei) 殷人蒼龍星宿有“角”的證據。此外,《周易·乾》卦有“見龍在田”,正是龍之左角初露的記載,亦可作為(wei) 殷周之時龍有角的明證。這也體(ti) 現為(wei) ,殷人觀察天象的龍星中,也有碩大的龍角。初春驚蟄之後,龍體(ti) 升空,人們(men) 也最初觀察到龍碩大的左角。艾蘭(lan) 指出,此種類似鹿角初萌的龍角形象,正是對幼鹿角的模仿,像是鹿角脫落後,還沒有重新長出來的樣子。鹿角每年脫落再生,而蛇每年春天蛻皮,這些都是重新誕生的象征,在西伯利亞(ya) 早期藝術中常將鹿與(yu) 蛇聯係在一起([英]艾蘭(lan) :《龜之謎:商代的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汪濤 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6頁)。殷周對於(yu) 龍星季節性出現周期的重視,也正是與(yu) 農(nong) 作植物對水的周期性需求緊密相關(guan)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將龍角作為(wei) 不斷循環、掉落而再生的周期性象征符號。
從(cong) 早期華夏文明的源頭來看,龍的信仰與(yu) 觀念有著十分古老的淵源。龍的觀念具有天文學的背景,也對應著春分等時間節令,這些含義(yi) 對於(yu) 農(nong) 耕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含義(yi) ,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因此中國的第一個(ge) 王朝相關(guan) 傳(chuan) 說中,那些君王往往和龍之間具有各種神奇的聯係。中國古人對龍的崇拜,不但將其表現為(wei) 堆塑、玉器、綠鬆石,更是將其內(nei) 化為(wei) 一個(ge) 民族集體(ti) 記憶的文化心理結構符號。體(ti) 現在現代文明的交際上,便是紅山文化的玉龍,被作為(wei) 了現代華夏銀行的標誌。這種聯係古今的符號,通過“龍”的象征,貫穿時空,打通古今。
【上一篇】【2024年(甲辰)新年獻詞】返本開新 依體(ti) 起用
【下一篇】【劉瑜】方以智“仁樹”說析論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