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
我的讀書(shu) 觀
作者:陳來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一日甲午
耶穌2024年1月31日
哲學家對讀書(shu) 的理解,往往不是關(guan) 注讀書(shu) 的種類,或讀書(shu) 的方法,而是關(guan) 注讀書(shu) 的意義(yi) 。從(cong) 哲學的觀點來看,讀書(shu) 的意義(yi) ,不僅(jin) 要從(cong) 個(ge) 體(ti) 的知識需要來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讀書(shu) 作為(wei) 人類曆史性活動的實踐來理解,從(cong) 人類文明傳(chuan) 承發展的需要來理解。文字和書(shu) 寫(xie) 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出現的標誌,其重要性在於(yu) ,從(cong) 此人類的經驗可以超越麵對麵的授受而廣泛傳(chuan) 遞。於(yu) 是,書(shu) 成為(wei) 記載人類經驗的載體(ti) ,閱讀書(shu) 寫(xie) 成為(wei) 人類經驗、知識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計、傳(chuan) 承、擴大的最重要的方式。“智山慧海傳(chuan) 薪火”,知識與(yu) 智慧的薪火相傳(chuan) ,端賴於(yu) 書(shu) 的文字,於(yu) 是讀書(shu) 成為(wei) 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中國古人早就重視讀書(shu) 的重要性。《論語》記載:“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shu) ,然後為(wei) 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從(cong) 政的人何必讀書(shu) ,立即遭到了孔子的嚴(yan) 厲批評。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學習(xi) 者的一生,讀書(shu) 的一生,“韋編三絕”,“發憤忘食,樂(le) 以忘憂”,是孔子熱愛讀書(shu) 、勤奮讀書(shu) 的生動寫(xie) 照。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在中國曆史上,“儒”的最廣義(yi) 的所指,就是“讀書(shu) 人”。讀書(shu) 人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受到高度尊敬,是中華文明崇尚讀書(shu) 的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色。
文化意味著人擺脫了生存對於(yu) 物質的直接依賴性,也升華了生命對欲望的直接依賴性,而發展起豐(feng) 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度。在中國的文化中,讀書(shu) 固然曾被一些人當做求取功名財富的階梯,但應當看到,讀書(shu) 不僅(jin) 用來滿足人的工具性需要,在兩(liang) 千多年的文化陶養(yang) 中,讀書(shu) 已經成為(wei) 了多數讀書(shu) 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讀書(shu) 本身成為(wei) 目的,成為(wei) 享受。我想,中國文化史上津津樂(le) 道的孔子和他的學生顏回的“孔顏樂(le) 處”,恐怕指的就是讀書(shu) 之樂(le) 吧!顏回是孔子唯一認定“好學”的弟子,所以至少,讀書(shu) 是這種孔顏之“樂(le) ”的重要部分。在當代的讀書(shu) 者中,人文學者的讀書(shu) ,大概最近於(yu) 以“無功利的”美學態度讀書(shu) ,也最接近以讀書(shu) 為(wei) 樂(le) 的古風的。
現代社會(hui) 的人讀書(shu) 無非是兩(liang) 種,讀專(zhuan) 業(ye) 之書(shu) 和讀非專(zhuan) 業(ye) 之書(shu) 。有一種說法,提倡“好讀書(shu) 不求甚解”。我以為(wei) ,讀非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大可好讀書(shu) 不求甚解;而讀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則切不可不求甚解。專(zhuan) 業(ye) 地讀書(shu) 必須細讀、深讀,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要“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才能提高專(zhuan) 業(ye) 研究的水平,這是很顯然的。至於(yu) 在專(zhuan) 業(ye) 地讀書(shu) 之外一般的讀書(shu) ,或讀一般的書(shu) ,讀法自有不同;大體(ti) 說來,不同的書(shu) 要求不同的讀法,而每個(ge) 人也都有自己的讀書(shu) 習(xi) 慣,沒有固定模式。如果讀中國文化的經典,這裏我推薦宋代大儒朱子的讀書(shu) 訣:“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玩味,切己省察。”朱子在這裏主要講的是讀經典之書(shu) 的方法,也就是聯係自己的實際,把讀書(shu) 作為(wei) 修養(yang) 自己心性的活動。這雖然是古代哲學家的讀書(shu) 觀和讀書(shu) 法,但也值得我們(men) 今人加以思考。
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著
何炳棣早年畢業(ye) 於(yu) 清華大學,後在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獲英國史博士,長期在北美從(cong) 事史學研究和教學。他是在西方中國學研究領域達到極高成就的華人學者。本書(shu) 是他的學術自傳(chuan) ,將其一生在國內(nei) 、海外的每一階段的學思曆程都原原本本、坦誠無忌、不卑不亢地憶述出來,而且在敘述中不回避學術的重要爭(zheng) 論,不時作自我檢討。全書(shu) 敘述完整細致,從(cong) 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學術領域中表現出來的堅強的意誌力,奮發的精神,和充滿原創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書(shu) 中有不少其早年學習(xi) 階段的有用史料,如他在清華及西南聯大時期的不少師友,其中凡一言足以啟其終身深思,一行足以為(wei) 後世所法的見聞,不拘長短,都一一被羅致在本書(shu) 的“師友叢(cong) 憶”章。本書(shu) 確實是現代學術史及教育史方麵具有參考價(jia) 值的著作。
寫(xie) 於(yu) 2011年4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