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廉而不劌取之有道 ——《荀子》中的廉潔文化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4-02-08 21:34:37
標簽:

廉而不劌取之有道

——《荀子》中的廉潔文化

作者:王傑(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八日辛醜(chou)

          耶穌2024年2月7日

 

“廉”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範疇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種高潔的道德操守,對於(yu) 從(cong) 政者,“廉”是他們(men) 在從(cong) 政過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同時,“廉” 作為(wei) 一種重要的治國理政理念,與(yu) “禮”“義(yi) ”“恥”被稱作“國之四維”。在先秦時期,儒家思想也蘊含著深刻而獨到的廉政觀念。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荀子是較多論及“廉”德的一位思想家,荀子廉政思想具備了儒家“中道”的思維特征,其中“廉而不劌”和荀子對子發“私廉”的評議,便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

 

“廉而不劌”。君子擁有眾(zhong) 多美好的品德,“廉而不劌”是其中之一。《荀子·不苟》中講:“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zheng) ,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cong) 而不流。”“廉”指“棱”,在這裏引申為(wei) 行為(wei) 方正、有邊界,“劌”指傷(shang) 害,“廉而不劌”可以解釋為(wei) 君子行為(wei) 方正但不傷(shang) 害別人。“廉而不劌”,看似簡單的四個(ge) 字,卻反映了儒家的“中道”智慧,這是荀子對儒家廉潔文化的繼承與(yu) 創新。任一獨立的德目本身,是不完善的,總有它的不足和過激之處。荀子認為(wei) ,“廉”如果走向極端,便是“劌”,“不劌”的提出,使“廉”的美德更加完善,表達了勸善規過的內(nei) 容,它是儒家道德訓誡的典型形式。在《荀子·榮辱》篇中,荀子說,“廉而不見貴者,劌也”。為(wei) 何行為(wei) 方正卻不受人尊重呢?原因在於(yu) 傷(shang) 人。廉而劌,這是小人之行,君子是不會(hui) 做的。在《荀子·法行》篇中,荀子認為(wei) ,玉的品質如同君子的美德,玉“廉而不劌”,它有廉棱而不傷(shang) 物,恰似有德行者不傷(shang) 害他人。“廉而不劌”是君子之德行,“廉而不劌”是君子做人處世的方式,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廉潔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範曄《後漢書(shu) 》記載了“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在這個(ge) 故事中,一方麵,楊震清廉的行為(wei) 讓後世稱頌,另一方麵,他拒絕財物的方式體(ti) 現了君子風範,做到了不傷(shang) 害他人。送金的王密說夜晚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在楊震的啟發下,王密對自己的行為(wei) 感到羞愧,匆忙離開了。這大概就是荀子所說的“廉而不劌”。

 

譏評“私廉”。在《荀子·強國》篇中,荀子講了子發的故事。楚國令尹子發向西征討蔡國,攻克後,擒獲了蔡侯,立了戰功,楚王打算獎勵他,但子發辭謝說,眾(zhong) 誌成城打退敵人是士兵的威勢,我不應該憑借士兵的威勢接受獎賞。針對子發“辭賞”的事情,荀子作出了評價(jia) ,荀子說:“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這是先王之道。子發違反先王之道、亂(luan) 楚國之法,打擊了有功之臣,使受賞的人感到羞恥,還獨自認為(wei) 個(ge) 人清廉,難道不是犯了嚴(yan) 重的錯誤嗎?“獨以為(wei) 私廉,豈不過甚矣哉!”這種“私廉”的做法是目光淺陋的。在荀子看來,子發不接受應有的獎賞並不是“廉”的表現,在這件事情上,荀子的理性精神貫徹了儒家的廉政主張。《左傳(chuan) 》中有吳公子季劄的一段話,季劄觀周樂(le) ,稱頌說“盛德”有十四項,“取而不貪”是其中之一,“廉”不是不取,而是取之有道、合於(yu) 先王之道,“道”才是“廉”的標準。

 

“廉恥”之心。荀子在孟子“羞惡之心”的思想基礎上,使用了“廉恥”這一概念。在《荀子·修身》篇中,荀子說沒有廉恥又貪圖飲食享受是“惡少者”的表現,有無廉恥之心是君子與(yu) 其他人群的區別,爭(zheng) 飲食而無廉恥,甚至被荀子定義(yi) 為(wei) 狗和豬的勇敢,可見荀子對知廉恥的重視。

 

“廉節”之義(yi) 。荀子指出了國君廉潔的重要性,提出官員清廉是治國之至道,更看到了彼此之間的聯係。荀子認為(wei) ,君主如果貪圖財利,那麽(me) 百官就趁機多取少給,沒有限度地榨取民眾(zhong) ,因此君主首先要做到“無貪利之心”,為(wei) 百官作表率。理想的治理模式是道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守廉潔的人被任用,而奸佞、奉承的人被遏止,貪利之人被辭退。“廉”是官員選拔與(yu) 任用的重要標準。君主“無貪利之心”,然後實施一係列隆禮重法、尚賢使能等社會(hui) 治理政策,公平、正義(yi) 明於(yu) 天下,廉潔之人就會(hui) 湧現出來。

 

在荀子看來,實現廉政需要具備以下幾個(ge) 條件:一是實現“誌意修”。《荀子·修身》中講:“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yi) 重則輕王公,內(nei) 省而外物輕矣。”誌向美好就能傲視富貴,注重內(nei) 在修養(yang) 就會(hui) 看輕外物,古書(shu) 上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yu) 物”,荀子對貪利之人提出了“治氣養(yang) 心”的方法,那就是用高尚的誌向引導他們(men) 。《荀子·儒效》中講,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擁有了地位和權力,而天下人卻不說他貪心,這是因為(wei) 周公誌向遠大。廉潔意識的養(yang) 成,離不開“尚誌”,君子誌存高遠,是為(wei) 了推崇仁愛,為(wei) 政者樹立了“隆仁”的誌向,就會(hui) 淡泊名利,真正做到“若保赤子”“視民如傷(shang) ”。

 

二是重民本。以民為(wei) 本是“高誌”之一,《荀子·大略》中說:“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當政者發布政令、製定政策都是為(wei) 了民眾(zhong) ,愛民利民是君主的職責,“無不愛也,無不敬也”。《荀子·宥坐》認為(wei) ,如果當政者沒有合理的政策,就不能施加刑罰,因為(wei) 這是政府的問題,罪過不在民眾(zhong) 。荀子引用《詩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表達了對為(wei) 政者的要求以及對民眾(zhong) 的愛護之意。

 

三是實踐“義(yi) 克利”。在荀子看來,好利惡害,君子和小人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他們(men) 追求的方式不同。義(yi) 與(yu) 利是人們(men) 都需要的,即使堯、舜也不能消掉民眾(zhong) 對利己的喜好,但是堯、舜可以使民眾(zhong) 對利益的喜好不超過對道義(yi) 的追求。對一個(ge) 社會(hui) 來說,道義(yi) 勝過利益就是安定的社會(hui) ,對從(cong) 政者來說,“義(yi) 克利”能夠使官員清廉、政治清明。《荀子·大略》認為(wei) ,“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sang) ,士不通貨財”,即為(wei) 政者不看重多少、得失,羞於(yu) 追求私利,樂(le) 於(yu) 施舍而恥於(yu) 積累財物,使廉政理念得以實施,才是儒家追求的“治世”,而不是“利克義(yi) ”的亂(luan) 世。

 

《荀子》中的廉潔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邏輯嚴(yan) 謹,他的廉政理念既具備了儒家“中道”的思維方式,體(ti) 現了儒家智慧,又有積極的實踐價(jia) 值,包含修身立誌、以民為(wei) 本、義(yi) 利關(guan) 係等一係列內(nei) 容,是值得深思的廉政文化資源。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