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露露 孔洪恩】《養正遺規》中的蒙童教術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2-08 20:10:37
標簽:

《養(yang) 正遺規》中的蒙童教術

作者:馮(feng) 露露 孔洪恩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六日己亥

          耶穌2024年2月5日

 

中國古人曆來注重開蒙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即是在強調少時習(xi) 養(yang) 對人生的長久影響。圍繞著幼兒(er) 啟蒙這一主題,曆代學者先後編撰了許多啟蒙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在這些燦若星辰的蒙學文獻中,《養(yang) 正遺規》是其中獨具特色的一部著作。它由清人陳宏謀於(yu) 乾隆年間(1739年)纂輯而成,分上、下兩(liang) 卷,另補一卷,匯集自漢至清尤其是宋以後朱熹、方孝孺等多位名儒關(guan) 於(yu) 養(yang) 性、修身、兒(er) 童啟蒙教育、讀書(shu) 學習(xi) 方法的相關(guan) 著述,是中國曆史上為(wei) 數不多且有名可查的蒙童教學方法匯編著作。它既是清代社會(hui) 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也是清末中學堂教材。

 

陳宏謀(1696—1771年),字汝谘,號榕門,廣西臨(lin) 桂(今屬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進士,曆任江蘇按察使、湖南巡撫、雲(yun) 南布政使、工部尚書(shu) 等職,學識淵博、著述頗豐(feng) ,有“嶺南儒宗”之稱。陳宏謀為(wei) 官40餘(yu) 年,足跡遍布10餘(yu) 省。在從(cong) 政之餘(yu) ,他全麵細致考察所在地區民眾(zhong) 教育、日常風俗、基層治理和為(wei) 官治吏等情況,針對性地精選前人關(guan) 於(yu) 養(yang) 性修身、治家教育和為(wei) 官從(cong) 政方麵的經典言論,整理成《養(yang) 正遺規》。

 

學之所向在為(wei) 人

 

《養(yang) 正遺規》中的“養(yang) 正”一詞,源於(yu) 《易經》第四卦“蒙”卦:“蒙以養(yang) 正,聖功也。”“蒙”意為(wei) 蒙昧幼稚無知,是幼兒(er) 起初的蒙童時期。在蒙童的時候教其正心修身,涵養(yang) 浩然正氣,這是至高無上的功德。在《養(yang) 正遺規序》中,陳宏謀開宗明義(yi) 指出,“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成,自兒(er) 童始”。他認為(wei) 天下有好的教育方法,才會(hui) 有真正的人才。教法的起點要從(cong) 鄉(xiang) 裏街巷開始,人才的培養(yang) 則要從(cong) 兒(er) 童開始。教育者不僅(jin) 要自己明白為(wei) 何教人,也要讓孩童知道為(wei) 何學習(xi) 。對此,陳宏謀在總結朱熹《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中“教人為(wei) 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yi) 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和王守仁《王文成公訓蒙教約》中“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yi) 廉恥為(wei) 要務”基礎上,鮮明指出“學也者,所以學為(wei) 人也”。學習(xi) 是為(wei) 修身做人而非功名利祿,要首先敬愛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涵養(yang) 人倫(lun) 之義(yi) ,這一點自當從(cong) 小謹記。

 

確定求學目的後,教與(yu) 學的首要步驟是什麽(me) ?《顏氏家訓》講,“有誌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e) 。無履立者,自茲(zi) 惰慢,便為(wei) 凡人”。讀書(shu) 學習(xi) 先要立誌才能知所趨附,但要立長誌,不要常立誌。同時,立誌還要高遠,《高提學洞學十戒》中便指出,學習(xi) 十戒之一便是戒“立誌卑下”,讀書(shu) 學習(xi) 不能滿足於(yu) 博聞強識而是要學聖求賢以為(wei) 天下。

 

學有所成貴在法

 

立誌求學是第一步,求學有方是第二步。對於(yu) 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精、學透這一目的,陳宏謀在分析賢者經驗基礎上提煉選擇了很多精辟門路。

 

一是要勤。《顏氏家訓》講,“自古明王聖帝,猶需勤學,況凡庶乎”。大抵世間天才之人仍屬少數,因此勤學苦練仍是學習(xi) 捷徑。而對於(yu) 如何把書(shu) 本掌握熟練這一問題,《唐翼修父師善誘法》提出方法:“欲學生書(shu) 熟,必當設籌以記數便。聲韻調熟,則文章自有音律。”正所謂“讀書(shu) 百遍,其義(yi) 自見”。要想方設法通過讀書(shu) 遍數的計算,來激勵監督孩童不偷懶耍滑,這樣才能達到熟能生巧。

 

二是要精。《陸清獻公示子弟帖》中講,“汝讀書(shu) ,要用心,又不可性急。熟讀精思,循序漸進,此八個(ge) 字”。讀書(shu) 求學是鐵杵磨成針的過程,所以《張楊園學規》中講“功夫須是綿密。日積月累,久自有益。勿急躁,毋間斷”。而如何做到在精中熟,在熟中精?《程畏齋讀書(shu) 分年日程》中講,“每大段內(nei) ,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

 

三是要行。張伯行在《張清恪公讀養(yang) 正編要言》中講:“讀書(shu) 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一字。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隻讀不做隻是紙上功夫,無法長久,更無法領略聖賢道德要義(yi) 。

 

修身禮儀(yi) 需謹記

 

除了學習(xi) 聖賢知識,教育孩童還需在學禮上下功夫。陳宏謀選取真德秀的《真西山教子齋規》,意在說明學習(xi) 是一個(ge) 由淺入深、完整係統的過程,要做到“學禮、學坐、學行、學立、學言、學揖、學誦、學書(shu) ”。對此,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講,“夫童蒙之學,始於(yu) 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shu) 寫(xie) 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在此基礎上,陳宏謀認為(wei) 如果《童蒙須知》是做父兄的用來教育子弟,那麽(me) 《程董學則》《高提學洞學十戒》則是自10歲起離家求學的弟子應遵循的。前者告訴我們(men) 學在私塾要嚴(yan) 格地進行朔日和望日的禮儀(yi) ,從(cong) 打板起床洗漱到登堂焚香拜師長都要心存敬畏;後者則在講集體(ti) 學習(xi) 時需要注意的“陵忽師友”等“十戒”。以上講的是學堂公共場合的規矩,如果具體(ti) 到孩童自身,陳宏謀認為(wei) 其自身要做到謹遵禮節、謹言慎行、言行有度。對此,他選取《屠提學童子禮》,其中給出了站坐行食的規矩,“凡立,須拱手正身,雙足相並。凡坐,須定身端坐,斂足拱手。凡走,兩(liang) 手籠於(yu) 袖內(nei) 。凡飲食,需要斂身離案,毋令太逼”。此外,《陳定宇示子帖》還講,“每日早起晏眠,莫妄出,並與(yu) 人閑說話,惹是非。能守得勤謹二字,萬(wan) 萬(wan) 無失”。

 

《養(yang) 正遺規》皆為(wei) 文言,文字雖淺,意味深遠,情義(yi) 拳拳,實為(wei) 今日之父兄、師長啟蒙孩童必讀之書(shu) 。然而這樣重要的一部典籍,因為(wei) 種種原因,現代熟知的人並不多,實為(wei) 可惜。故分析其中精義(yi) ,發掘其啟蒙價(jia) 值,這也正是本文研讀深悟、以期探討的初衷。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