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書(shu) 院“菜根精神”的形成與(yu) 影響
作者:方彥壽
來源:《福建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十日癸巳
耶穌2024年1月30日
近讀某文介紹明萬(wan) 曆年間的《菜根譚》,認為(wei)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一名言即出自此書(shu) 。其實,早在南宋時期,朱熹在各地講學之時就對此大力倡導,從(cong) 而形成了朱熹書(shu) 院講學的“菜根精神”。其倡導的清廉儉(jian) 樸的凜然正氣,深刻影響了宋代的士風和學風,並下延至明清時期的兩(liang) 岸書(shu) 院,流傳(chuan) 至朝鮮等東(dong) 亞(ya) 國家。
“菜根精神”的形成有“咬菜根”和“脫粟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源頭,因朱熹的提倡而合二而一。“脫粟飯”源自《漢書(shu) ·公孫弘傳(chuan) 》,公孫弘被漢武帝任命為(wei) 丞相,他十分節儉(jian) ,疏食淡飯,主食是僅(jin) 去殼而不加精舂的粗糧,名為(wei) “脫粟飯”,而把俸祿都用在招納人才上;“咬菜根”則來自北宋汪革“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名言。汪革,字信民,是江西詩派代表人物,為(wei) 人正直,生活清貧卻樂(le) 在其中。
南宋淳熙年間,朱熹率門下弟子在武夷山講學,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宋史·朱熹傳(chuan) 》描述他的生活狀況:“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yu) 之共,往往稱貸於(yu) 人以給用。”在此艱苦的歲月中,汪革的“咬菜根”名言成為(wei) 激勵武夷精舍師生們(men) 的精神支柱。朱熹曾為(wei) 之作批注說:“學者當常以‘誌士不忘在溝壑’為(wei) 念,則道義(yi) 重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某觀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於(yu) 違其本心者眾(zhong) 矣,可不戒哉!”他在寫(xie) 給陳亮的一封信中說:“在山裏‘咬菜根’,與(yu) 人無相幹涉,了卻幾卷殘書(shu) ,與(yu) 村秀才子尋行數墨,亦是一事。”
“誌士不忘在溝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下句為(wei) “勇士不忘喪(sang) 其元”。朱熹解讀說:“誌士固窮,常念死無棺槨,棄溝壑而不恨;勇士輕生,常念戰鬥而死,喪(sang) 其首而不顧也。”朱子引用這句話,強調重道義(yi) 而輕死生是儒者的“本心”,豈能因為(wei) 不能忍受“咬菜根”的艱苦生活而違背其本心。
在諸多前來拜師的子弟中,也有人不能忍受這樣艱苦的生活。如出身於(yu) 富貴之家的胡紘,到武夷山拜朱熹為(wei) 師,朱熹並沒有特殊對待,同樣用脫粟飯配醮薑汁的茄子招待他,這位吃慣了大魚大肉的紈絝子弟對此非常不滿,對人說:“此非人情,隻雞尊酒,山中未為(wei) 乏也。”第二天便不告而別。在“慶元黨(dang) 禁”中,他羅織朱熹“六大罪狀”,成為(wei) 朱熹告誡弟子時所說的“因不能咬菜根而至於(yu) 違其本心者”中的可恥一員。朱子所說的“本心”,實際上就是他所說的“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的民本之心。
朱熹“咬菜根”的理念和“脫粟飯”的道德踐履,影響了同時代的學者及其後學。朱熹在建陽雲(yun) 穀講學著述期間,其弟子蔡元定在西山之巔建造了西山精舍,此地即蔡元定“忍饑啖薺讀書(shu) ”之處。
朱子去世後,其掌門弟子是閩縣黃榦。安貧樂(le) 道是宋代理學家們(men) 所共同遵守的信條,到了黃榦,則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他畢生謹守父兄廉勤之訓,即使從(cong) 任漢陽知軍(jun) 、安慶知府等職歸來,因家貧無屋可居之時,仍極為(wei) 樂(le) 觀地以“投老無家依寶刹,為(wei) 貧竊粟奉琳宮”,即借破廟以棲身和講學的驚人之舉(ju) 堅持辦學,教授生徒。其弟子記勉齋風範,稱其:“家徒四壁,日持蔬食以對賓客。端坐講論,至達旦不寐。書(shu) 前輩詩句於(yu) 壁曰‘愚夫飽欲死,誌士固長饑,但能守簞瓢,何事不可為(wei) ?’識者見之,已凜然有廉頑立懦之風矣。”
先後師從(cong) 黃榦、真德秀的劉克莊在任建陽知縣時,曾在考亭書(shu) 院首創朱子祠。他有詩句曰:“饑咬菜根美熊掌,窮燒柏子當龍涎。”
建陽熊禾,字去非,號勿軒,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舉(ju) 進士,曾被命為(wei) 汀州司戶參軍(jun) 。入元後,改號“退齋”,以明其從(cong) 此退隱山林、誓不仕元的心誌,相繼在武夷山和建陽雲(yun) 穀山建書(shu) 院,“四方來學者雲(yun) 集。糲食澗飲,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礱”。
“咬得菜根”被朱子收入《小學》教材。
清代,隨著朱子學傳(chuan) 播到台灣,朱子學派所倡導的“菜根精神”也隨之入台。陳瑸於(yu) 清康熙間以古田令調任台灣知縣,清操絕俗,慈惠利民,閑暇即赴縣學、書(shu) 院引諸生考課,以立品敦倫(lun) 為(wei) 先,史稱“旱則日食脫粟飯,去蓋步禱,甘霖立至”。清末唐讚袞,清同治舉(ju) 人,曾曆官台南知府,有《蔬圃詩》一首,其中有句雲(yun) :“肉食盛充庖,豈似菜根美!”“儉(jian) 勤聊習(xi) 此,澹泊以承誌。”
王凱泰,字幼絢,號補帆,江蘇寶應縣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同治七年(1868年)任福建巡撫。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福州創致用書(shu) 院。清光緒元年(1875年),移駐台灣,以抵禦日本的入侵。其《台灣雜詠》有詩雲(yun) :“食單滋味菜根長,獨有台陽問價(jia) 昂。學稼不如先學圃,豆花棚下納新涼。”由此可知,這是一位喜種植菜蔬且以菜根精神自勵的官員。
同治十三年(1874年),王凱泰在其所刻《湖上弦歌集》自序雲(yun) :“甲戌之秋,林穎叔同年院長過訪署齋。餘(yu) 以脫粟飯餉客,摘後圃薯葉為(wei) 羹。院長食而美之,因仿其法,遍飫致用堂同學,名曰‘中丞菜’,命題征詩,匯成一帙。”林穎叔即閩縣林壽圖,王凱泰聘其為(wei) 福州致用書(shu) 院山長。對王凱泰所做“脫粟飯”,林壽圖讚賞不已,仿其法製羹請致用書(shu) 院諸生食用,將王凱泰原名為(wei) “平東(dong) 菜”易名為(wei) “中丞菜”,並以此命題征詩,得詩數十首。
隨著書(shu) 院製度的傳(chuan) 播,福建書(shu) 院的菜根精神還流傳(chuan) 到了朝鮮,李朝的不少學者將此作為(wei) 奉守終生的道德理念。著名朱子學者宋時烈在回複李季周的一封書(shu) 信中說:“後書(shu) 所詢康侯擊節之語,見於(yu) 《小學·善行篇》之末,蓋因汪信民‘咬菜根’之言而發,故前因先訓之諭而及之矣。”宋時烈所知“咬菜根”,得之於(yu) 朱熹的《小學·善行篇》。
柳台佐在《趙普陽墓碣銘》中說,趙普陽生前某次應試,“主司者以‘咬菜根百事可做’發策;公以‘無論咬菜食肉,立誌堅定,用意勤苦,則天下無不可做之事’立論,又以朱夫子‘種得幾畦杞菊,一腳出門,便不得此物吃’證之”。由此可知,朱子的“菜根說”還進入朝鮮的科舉(ju) 試卷。
宋近洙在《無可翁李公顯揆行狀》中介紹李顯揆其人,“向裏工夫必自儉(jian) 約始,身不被華美之服,口不厭疏糲之食。每誦‘咬菜根百事做’之語,詔子侄曰當以西山啖薺、百源讀書(shu) 作為(wei) 終身之符”。“西山啖薺”指的是蔡元定在建陽西山之巔“忍饑啖薺讀書(shu) ”,“百源讀書(shu) ”則指北宋理學家邵雍隱居河南蘇門山百源之上讀書(shu) 的典故。
李顯揆不僅(jin) 自身奉行儉(jian) 約,還以此要求子侄輩作為(wei) 終生遵守的道德理念,可見“菜根精神”在朝鮮產(chan) 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作者簡介:
方彥壽(1952.11-),福州理工學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曾任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子文化》期刊主編。從(c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國內(nei) 外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zhuan) 著《建陽刻書(shu) 史》《朱熹書(shu) 院與(yu) 門人考》《朱熹考亭書(shu) 院源流考》《朱熹畫像考略與(yu) 偽(wei) 帖揭秘》《朱熹學派與(yu) 閩台書(shu) 院刻書(shu)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朱子與(yu) 朱門後學叢(cong) 論》等;出版普及讀物《朱熹——理學之集大成者》《朱子家訓國畫注解》,主編《朱子文化大典》《楊時文化大典》。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