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璧書(shu) 院,曆史回照的光輝
作者:歐陽霞林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11月24日
清末進士李希聖曾就讀連璧書(shu) 院。
廢書(shu) 院設學校後第一位校長蔣德鈞。
連璧書(shu) 院檔案照。
【簡介】
連璧書(shu) 院位於(yu) 婁底。清乾隆十年(1745)湘鄉(xiang) 縣知事張念齋率邑紳倡建,取莊子“以日月為(wei) 連璧”之義(yi) ,故名。自創建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ju) 到奉命改稱“連璧高等小學堂”辦新學止,曆時達161年。現書(shu) 院院址,除拾掇殘存石牌十一塊外,院房、文物、圖書(shu) 等皆蕩然無存。
無數次,在節假日的月夜裏,我錯開人潮紛擾,獨自來到婁底二小的校園。在流淌著古老月色的校園裏,我一圈圈獨自徜徉。
當年回廊相連,翠柏相擁,桂花相罩的連璧書(shu) 院,早已湮於(yu) 曆史煙雲(yun) 。那棵穿越270年時光的古老的樟樹,在興(xing) 衰更替的輪回裏,見證了多少世態滄桑與(yu) 人間的變遷……
一
舊時的連璧書(shu) 院,從(cong) 山長到課長,從(cong) 先生到弟子,哪怕夥(huo) 夫、門房(相當於(yu) 現在的門衛)都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先生們(men) 以“繼往聖、開來學、為(wei) 萬(wan) 世典範”為(wei) 銘,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為(wei) 責;學子們(men) 則人人自覺樹立“誌慕聖賢、視正端行、窮理居敬”的良好品格。民間崇教興(xing) 學、尊重師道之風興(xing) 盛。
那時的現婁底中心城區及周邊區域,地處湘鄉(xiang) 西部邊緣,屬與(yu) 新化、安化接壤的三角地帶,且僅(jin) 為(wei) 一小集鎮。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文化、經濟、交通等都欠發達地區。直到900多年前宋朝在新化治縣,從(cong) 江西、安徽等地遷來的大量移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讓此地的地域文化與(yu) 中原先進文化有了大的相融。
在宋元明期間,這裏雖有大量散落於(yu) 民間的私塾、蒙館、經館、族學,但卻一直未有一所較為(wei) 高等的書(shu) 院。婁底、楊家灘、穀水、壺天一帶的學子欲想深造,就得簞食壺漿往返奔波到湘鄉(xiang) 、長沙等地求學。
清乾隆年間,眼界漸開的婁底人深感本土無“養(yang) 士育材希賢入聖”的高等學府,不能為(wei) 本地培養(yang) 出更多的人才是一個(ge) 遺憾。當湘鄉(xiang) 縣知事張念齋前來考察時,本土鄉(xiang) 紳提出了辦連璧書(shu) 院的請求,得到了同意,並由縣衙每年撥發20兩(liang) 白銀,由地方鄉(xiang) 紳顏又學、彭華翥等捐資籌建書(shu) 院,形成了公辦民助的辦學雛形。
最初的書(shu) 院,辦在望湘門東(dong) 邊鄉(xiang) 紳捐的幾間民房內(nei) ,規模小,條件相當簡樸。因經費緊缺,在斷斷續續的停了又開、開了又停中,終因“師生住齋者少,久而日就傾(qing) 頹”。書(shu) 院從(cong) 乾隆年間的1745年到道光年間的1824年,維持了80年之久。
清道光四年,已殘破不堪的書(shu) 院再也無法正常辦下去了,婁底人以移建書(shu) 院為(wei) 名,請求縣衙增撥款項。縣裏不僅(jin) 沒批準,還以婁底沒有能力辦好書(shu) 院為(wei) 由,停撥了原每年的20兩(liang) 白銀。
一向好強的婁底人發誓要爭(zheng) 一口氣,決(jue) 定發動本地鄉(xiang) 民以自己的力量共同建好辦好連璧書(shu) 院。在鄉(xiang) 紳李東(dong) 崖、李安軒、成錦元等14人的主導下,以自願為(wei) 原則,有田的捐田、有錢的捐錢、有木材的捐木材……什麽(me) 都捐不出的,就捐苦力。眾(zhong) 皆以竭盡所能參與(yu) 建好連璧書(shu) 院為(wei) 榮。
李安軒等首倡者認為(wei) 建書(shu) 院是為(wei) 子孫計的大事,得謹慎從(cong) 事,不僅(jin) 要“擇形勝之地,挹山水之秀”,且得請風水先生“卜吉於(yu) 斯”,方可定奪。幾經考察比較,最後決(jue) 定以婁底邑紳李華軒義(yi) 捐的位於(yu) 觀化門左側(ce) 山坡上的24.4畝(mu) 田地為(wei) 書(shu) 院建設地。此處背靠茶亭子右山,兩(liang) 側(ce) 清溪環流,水塘相擁;山後鬆林茂密,山下坪地開闊;不遠處是終年清泉長湧的觀化井,前麵是萬(wan) 古長流的藍田水(現名漣水河),確不失為(wei) 一塊靈秀寶地。
書(shu) 院仿照長沙嶽麓、城南書(shu) 院結構精心設計,精心選材,精心施工,“閱一寒暑”終建成書(shu) 院主體(ti) 。建設中,所用木材沒有借用舊處一椽,用的都是全新的材料。
清道光九年,書(shu) 院主講謝琇、陳光應、易綸等呈請鳩捐。在原有基礎上於(yu) 書(shu) 院右建大成殿,並東(dong) 西兩(liang) 廡,其規模之大十倍於(yu) 前。道光二十三年,謝琇、李仁棠、彭永典等複鳩捐置田,舉(ju) 行孔子誕祭。所以培植文風、感孚士氣者深且遠矣。其時謝琇主講書(shu) 院,各首事以序言為(wei) 請,謝乃作《移建連璧書(shu) 院記》為(wei) 序。
接下來,又相繼“擴學田、立經營、增束修”,幾經大眾(zhong) 舉(ju) 力,配套設施方臻完善。後又經續建,書(shu) 院漸至擁有孔廟一棟,讀書(shu) 樓兩(liang) 棟,東(dong) 西邊住房各39間,藏書(shu) 樓一棟。到同治三年,書(shu) 院擁有學田242畝(mu) 、竹林1處、柴山3畝(mu) 、旱土8畝(mu) 、魚塘4口,其規模基本上可以與(yu) 嶽麓書(shu) 院、城南書(shu) 院比肩。
建成後的連璧書(shu) 院參照嶽麓書(shu) 院和城南書(shu) 院的管理體(ti) 製和教學方法,步入了為(wei) 本土“養(yang) 士育賢”的軌道。書(shu) 院實行的是“山長”負責製,當時的“山長”相當於(yu) 現在一些學院的院長。書(shu) 院對“山長”的擇定標準非常嚴(yan) 格,首先必須是在嶽麓書(shu) 院或城南書(shu) 院學習(xi) 過、通過科舉(ju) 考試考中的舉(ju) 人,同時要有“德能孚眾(zhong) ”的良好品德,有出類拔萃的才華學問,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首屈一指的地域聲望。嘉慶年間的舉(ju) 人謝琇,被選中成了第一任“山長”。繼他之後,曆任山長中的顏大登、劉豫履、李葆元、李拯儀(yi) 等人,他們(men) 的學問品行一直為(wei) 時人稱頌,後世景仰。
書(shu) 院的教師稱為(wei) 課長。對課長的選拔也非常嚴(yan) 格,首先他必須是秀才,且必須德才兼備。此外,學院還有首事、監院、講書(shu) 、齋長、堂長等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及門夫、廚子等勤雜人員。書(shu) 院所訂的學規、學則、堂訓等等,均從(cong) 道德修養(yang) 出發,對學生的行為(wei) 規範提出嚴(yan) 格的要求,最終著眼於(yu) 把學生塑造成品行端正、德才兼備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用之材。山長、課長等人既是書(shu) 院的管理者、講學者,又是學生的道德楷模。這樣的氛圍培養(yang) 出來的學子,個(ge) 個(ge) 品行端正、人格健全。
在短短幾十年間,連璧書(shu) 院便聲名鵲起。後來,曾國藩慕名來到書(shu) 院,有感於(yu) 書(shu) 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及嚴(yan) 謹的治學作風,欣然提筆寫(xie) 下“連璧書(shu) 院”四個(ge) 大字,並贈門聯一副:“漣水湘山俱有靈,其秀氣必鍾英哲;聖賢豪傑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
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科舉(ju) 、辦新學,三十二年(1906),連璧書(shu) 院奉命改稱“連璧高等小學堂”。其教學思想,教學內(nei) 容,大致依舊。民國成立,才初步厘定國民小學製度,仿西學、設班級教學。1932年3月,連璧高小改辦為(wei) “連璧職業(ye) 學校”。新選校長羅紹業(ye) ,係湖南省楚怡工業(ye) 學校化學科畢業(ye) 生,辦事認真務實,校內(nei) 設金工及應用化學兩(liang) 科,為(wei) 當時湘鄉(xiang) 空前未有之金工、化學職業(ye) 學校。
1934年7月,第一屆學生畢業(ye) 後,該校辦學成績雖然突出,但因貼資辦學虧(kui) 款巨大,收支難以平衡,加上時局動蕩,兵革連禍,天災歉收,經費難繼,學校不得不於(yu) 1935年上期停辦。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湖南省第一師範遷來漣源橋頭河,房子不夠應用,一師附小安置於(yu) 婁底停閉已久之連璧學校。
1943年10月,上裏人傅善伯、胡剛父等24人,以先輩艱難締造之基業(ye) 不宜破壞廢棄,決(jue) 議召集十四鄉(xiang) 鎮聯席會(hui) 議,建議創辦連璧初級中學。學校設有訓導目標四條:一、高尚堅定的誌願與(yu) 統一不移的共性——自信信道;二、禮義(yi) 廉恥的信守與(yu) 組織管理的技能——自治治事;三、刻苦儉(jian) 約的習(xi) 慣與(yu) 創造服務的精神——自育育人;四、耐勞健美的體(ti) 魄與(yu) 保國衛民的智能——自衛衛民。
1950年,湘鄉(xiang) 九區人民政府成立,呈準將湘鄉(xiang) 三女校與(yu) 連璧初中合並。1980年,這裏更名為(wei) 婁底第二完全小學直至今天。
據婁底市文教界知名人士、清末年間出生、原任教於(yu) 湘鄉(xiang) 第三中學的柳止一老先生講述:在連璧書(shu) 院創辦過程中,出任山長或主講者有上百人,然因當時沒有詳細的記載,除前文記述外,很多教職人員已不可考。學員則最少在千人以上,現在能肯定其曾入連璧修學,後以詩文鳴於(yu) 時者,是清末中了進士的李希聖。
還有羅申田、薑齊賢、李孝達及現代教育家傅任敢、法學專(zhuan) 家李步雲(yun) 、學者傅治同等名人均曾就讀於(yu) 此。如茶園之劉蓉,西陽之楊昌浚,均以秀才入仕,後以軍(jun) 功升巡撫和總督。西陽白鷺灣之羅長裿(申田),於(yu) 光緒十七年中舉(ju) 。此皆婁底附近以科甲出身之佼佼者。但是否曾就學連璧書(shu) 院則不可考。辛亥革命後,民國初葉,僅(jin) 婁底附近之舉(ju) 人、秀才尚存幾十人,其中於(yu) 經史子集,造詣深宏者固不少,但大都為(wei) 窮困秀才,晚景淒涼,儀(yi) 態癡呆,尤其對社會(hui) 生活、生產(chan) 勞動全不嫻習(xi) ,互相流傳(chuan) 之笑話軼事亦不少。
柳止一老先生說:“研究書(shu) 院之學者,有以能多藏圖書(shu) 為(wei) 書(shu) 院興(xing) 起之重要契機。查連璧書(shu) 院之圖書(shu) ,在書(shu) 院名目早已廢除之十年後(1916年後),我親(qin) 睹書(shu) 院第二進廳堂樓上尚狼藉堆陳,蛛網塵封,滿二樓房。如《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圖書(shu) 集成》《諸子百家》《漢魏六朝百三集》《佩文韻府》《通誌》《通考》等,無不應有盡有。圖書(shu) 大部分為(wei) 連四官版,民間不易購得者。圖書(shu) 每卷之首,蓋有長一寸之矩形朱砂紅章,上首橫刊‘連璧藏書(shu) ’四字,下直刊兩(liang) 分行‘隱瞞撕毀,永絕書(shu) 香’八字,意在永保無恙。不幸書(shu) 院廢後,無人問津,讓蠹蛀鼠齧而已。更不幸者,其時正南北軍(jun) 閥混戰,各地不少野心家,收集散槍,自封司令,本地有所謂肖司令(季凡),郭保初司令,嚐駐營於(yu) 書(shu) 院,兵卒以圖書(shu) 作枕席。狡黠識字者,更撲之以去,於(yu) 是幾千冊(ce) 圖書(shu) 典籍不翼而飛。”
“關(guan) 於(yu) 孔廟祭器,因有首事輪流保管,專(zhuan) 案移交,雖幾經世變、搬遷,直至1949年婁底解放,由湘鄉(xiang) 三中接收,尚存俎豆鼎彝百餘(yu) 件,或銅製鉛製,計重五六百斤。學校執政者,為(wei) 解決(jue) 經濟困難,竟雇民船,航運長沙火解,作原料出售,珍貴文物,毀於(yu) 一旦。”
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連璧書(shu) 院最終銷匿,但其文脈一直在湘中大地傳(chuan) 承不衰。連璧書(shu) 院的最大成功之處,是對學子有一種人格力量的貫注,是師生們(men) 在學問道德上的相攀共比,是校園風氣與(yu) 社會(hui) 風氣的共同提升。這是值得當下及後世借鑒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