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求聖賢之道養浩然之氣 ——《詩經》中的廉潔文化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4-02-03 00:51:00
標簽:

求聖賢之道養(yang) 浩然之氣

——《詩經》中的廉潔文化

作者:李媛媛(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三日丙申

          耶穌2024年2月2日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開端,輯錄了從(cong) 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餘(yu) 篇。其中有多首詩記載了當時的官員如何廉潔自律、涵養(yang) 浩然之氣;如何治國理政、贏得民心。這些詩篇對於(yu) 當代的廉潔文化建設仍有重要啟示意義(yi) 。

 

西周初年,統治者吸取了商滅亡的教訓,認識到“宜鑒於(yu) 殷,駿命不易”(《大雅·文王》),強調要重視並順應民意、體(ti) 察民情,以此獲得天命眷顧,使政權得以永續。周代專(zhuan) 門設有名為(wei) “行人”的采詩官,通過到民間采詩來了解民情民風民俗和人民疾苦。收集整理後交給太師,演奏給天子聽,作為(wei) 製定政策的參考。當時的上層公卿也會(hui) 有目的地作詩或采集詩,獻給天子,主要是為(wei) 了針砭時弊、補察時政。所謂“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shu) ·藝文誌》)。在此基礎上,西周建構起了以敬德保民為(wei) 基礎、強調人的道德主體(ti) 性的文明形態,《詩經》中有關(guan) 廉潔文化的詩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得以形成,體(ti) 現為(wei) 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自省自律的修身之道、勤勉奉公的工作作風、安貧樂(le) 道的高潔人格和美滿和樂(le) 的廉潔家風。

 

敬德保民的政治理念。《詩經》中有多首詩反映民間疾苦,《大雅·生民之什·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式遏寇虐,無俾作慝”,告誡禁止暴虐和劫掠,不要使百姓心憂。《魏風·碩鼠》直指侵占百姓利益恣意妄為(wei) 的貪官汙吏:“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連苗都吃光了,可見其貪婪,由此感歎“逝將去女,適彼樂(le) 土”,反映了底層人民對沒有剝削的美好世界的向往。《魏風·伐檀》的勞動者發出“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錯,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質疑,反映勞苦民眾(zhong) 對剝削者的諷刺與(yu) 仇恨。相反,如果官員廉潔奉公、一心為(wei) 民,則會(hui) 受到民眾(zhong) 愛戴和懷念。《召南·甘棠》即為(wei) 民眾(zhong) 表達對召伯的懷念所作:“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召伯在聽民訟時,不占用民屋,在甘棠樹下搭草棚,為(wei) 官清廉,秉公執法,決(jue) 斷公正,正直無私,使人民得以安居樂(le) 業(ye) 。民眾(zhong) 懷念他,連他種的樹都舍不得傷(shang) 害,表達了對召伯的景仰之情。

 

自省自律的修身之道。《詩經》中時常對殷商後期縱情聲色的奢靡之風加以反省,但並非一味反對享受人生,而是正視人性,承認人有喜歡享樂(le) 的天性,對於(yu) 這種天性,最重要的是理性地對待。如《唐風·蟋蟀》中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le) ,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le) 無荒,良士瞿瞿”的描寫(xie) ,蟋蟀又來到堂中,歲月匆匆又到年末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人很容易產(chan) 生及時行樂(le) 的思想。詩中認為(wei) 享樂(le) 是可以的,但不要過分,應當常思自己的職責,不要放縱享樂(le) 、荒廢了主業(ye) 。賢良之士要時刻警惕、節製和自律,否則就會(hui) 帶來憂患和災難。

 

勤勉奉公的工作作風。《小雅·庭燎》描繪了這樣一個(ge) 君臣勵精圖治的場景:“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鸞聲噦噦。夜如何其?夜鄉(xiang) 晨,庭燎有煇。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天還未亮,大臣們(men) 就已經來到朝堂準備朝會(hui) ,卻發現庭中火炬在燃燒,說明君主也是夜不安寢,急於(yu) 處理政務。君臣皆謙恭敬畏、不怠於(yu) 事,從(cong) 中能看到政治中興(xing) 之象。《召南·小星》則出自一名小吏之手:“嘒彼小星,三五在東(dong) 。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嘒彼小星,維參與(yu) 昴。肅肅宵征,抱衾與(yu) 裯。”這位小吏天還未亮就披星戴月出行,從(cong) 早到晚都為(wei) 公務忙碌。《詩經》中這類描寫(xie) 小吏或役人的詩很多,他們(men) 即便職位低微,卻依然盡心盡責、忙於(yu) 公事。

 

安貧樂(le) 道的高潔人格。《陳風·衡門》以簡潔明快的口吻,表達了清廉淡泊之誌。“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le) 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薑?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柴屋雖簡陋,可以棲身。泌水清澈,可以用來充饑。難道我們(men) 吃魚一定要吃魴魚或鯉魚?難道我們(men) 娶妻一定要娶齊薑或宋子這樣的貴族女子?這首詩表達了清貧度日、從(cong) 容平淡的心態。所謂無欲則剛,這裏表達了戒除貪欲以養(yang) 心誌,以追求聖賢之道為(wei) 樂(le) 的人生觀。有人說這首詩讚美的是衛國最高統治者武公,武公到了九十多歲,依然謹慎自警、廉潔從(cong) 政,願意接受規諫和監督。《詩經》中的另外一首《衛風·淇奧》也是讚頌武公的高尚品德,“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內(nei) 在之美在於(yu) 後天不斷磨煉修習(xi) ,形成平和中正、寬懷為(wei) 仁的高貴品行。《鄭風·羔裘》從(cong) 外在到內(nei) 在讚美了一位官員的德行:“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這位官員正直而美,並且能主持公道,做到“舍命不渝”,寧願舍棄生命也不改節操。《邶風·柏舟》則表達了君子對於(yu) 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和堅定心誌,“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yi) 棣棣,不可選也”,表達了君子意誌堅忍,不隨世風變化而隨波逐流的高尚節操。

 

美滿和樂(le) 的廉潔家風。良好的婚姻是形成廉潔家風、和諧社會(hui) 的基礎,《詩經》中的婚姻詩占據很大的比例。《小雅·常棣》雲(yun)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le) 且湛。”家有賢妻,才能琴瑟和諧,而和美夫妻關(guan) 係又會(hui) 派生出其他和諧的家庭和社會(hui) 關(guan) 係。《詩經》中對於(yu) 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文王與(yu) 妻子太姒的婚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稱之為(wei) “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太姒是夏禹的後裔,身份高貴。文王不僅(jin) “親(qin) 迎於(yu) 渭”,而且“造舟為(wei) 梁”,舉(ju) 行了隆重的迎親(qin) 典禮。此後太姒隨文王來到周人聚居地,不僅(jin) 養(yang) 育了十子,而且推德行於(yu) 家邦,吸引了很多諸侯國歸附周,為(wei) 文王建功立業(ye) 、治國安邦奠定了堅實基礎。《大雅·思齊》頌揚文王齊家有方,不僅(jin) “刑於(yu) 寡妻”,給妻子作出榜樣,進而為(wei) 兄弟作出表率,為(wei) 宗族樹立標準。因此,管理好親(qin) 屬和家人,治理好家庭,是成就事業(ye) 的前提和保障。

 

總體(ti) 而言,在中國的傳(chuan) 統治理體(ti) 係和文學經典中,都高度重視廉潔文化建設,這個(ge) 問題不僅(jin) 關(guan) 乎民心向背,更是關(guan) 乎政治生態。政治生態健康,則風清氣正、社會(hui) 正義(yi) 。因此,新時代的官員要以“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的謹慎態度對待權力和名利,保持操守和定力,心存敬畏、嚴(yan) 於(yu) 律己、正心修身、克己奉公,不斷推動政治進步與(yu) 社會(hui) 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