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南】融匯中西的哲學創構 ——評張汝倫《〈中庸〉前傳》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4-02-03 00:02:33
標簽:

融匯中西的哲學創構

——評張汝倫(lun) 《〈中庸〉前傳(chuan) 》

作者:李耀南(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哲學係教授)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四日丁亥

          耶穌2024年1月24日

 

 

 

《〈中庸〉前傳(chuan) 》(《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張汝倫(lun) 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張汝倫(lun) 數十年來耽味史上經典,潛研中西哲學,遠寄冥搜,神思獨運,著作等身。《〈中庸〉前傳(chuan) 》(下稱《前傳(chuan) 》)在籠罩中西的恢廓視野下,大處落筆,澄清攸關(guan) 《中庸》乃至整個(ge) 中國哲學研究的許多基礎性問題,諸如檢視哲學與(yu) 巫、宗教、神話的深層關(guan) 係,藉由追溯中國哲學的濫觴,顯發被現代研究所覆蔽的中國源始思想的活力,提出中華民族邃古就有哲學思維,很早就有超越的形上學的表述,有力回擊所謂中國哲學惟重實用、缺乏理性思辨的邊見。

 

《前傳(chuan) 》在回溯中西哲學史的基礎上,認為(wei) 中西哲學對於(yu) 哲學的理解歸本並無二致:哲學是人性的本原要求,是人特有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對於(yu) 存在意義(yi) 的追問。哲學思維是超越日常存在的非實用性思維,哲學不是關(guan) 於(yu) 某種具體(ti) 領域或特殊門類的相對知識,而是追問整體(ti) 問題,如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根據、世界的秩序、存在的意義(yi) 等等。哲學是前提性的思考,是關(guan) 於(yu) 大全的真理——中國哲學中的道、天、陰陽、五行、太極等等都是這個(ge) 層級的概念。《前傳(chuan) 》認為(wei) 存在普遍永恒的哲學義(yi) 理,其在不同曆史條件和不同文化傳(chuan) 統中,會(hui) 以不同的表現形態回應不同時代的問題與(yu) 挑戰。

 

怎樣展開創造性的哲學研究?《前傳(chuan) 》有其獨見。著者將哲學史研究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是史學的哲學史研究,二是哲學的哲學史研究。假道於(yu) 精研史上哲學經典來創構新的哲學,是為(wei) 中西哲學之所共有,也是任何一個(ge) 時代哲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著者直言其《前傳(chuan) 》不是哲學史著述,而是哲學著作。其目的是要透過對於(yu) 中國哲學經典的創造性詮釋,思考人類一般問題,追問生命存在的意義(yi) ,以此開顯中國哲學獨有的精神慧命,揭示其於(yu) 人類的普遍意義(yi) 和價(jia) 值,使得中國哲學的研究“成為(wei) 未來世界哲學的一個(ge) 主要組成部分”,故此立意卓犖。

 

有關(guan) 中國哲學超越性的辨析是《前傳(chuan) 》頗堪重視的方麵。所謂超越就是超越我們(men) 的實存,投向我們(men) 無限的可能性存在。中國哲學的天人關(guan) 係就是有限的人與(yu) 無限的超越之天的關(guan) 係。著者揭示孔子無比尊崇外在的超越之天,孟子以天作為(wei) 人之道德心性的終極根據和來源,人心自身並非道德觀念的根源,道德靈根深植於(yu) 外在超越之天,超越之天賦予人以根本的道德法則。《前傳(chuan) 》由此拔出尋常,獨標中國哲學並非內(nei) 在超越,而是以外在的天、道作為(wei) 超越者。

 

新儒家以心性論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核心,《前傳(chuan) 》則揭示其理論弊端在於(yu) “虛天”“去天”,以心代天,以人心為(wei) 超越世界,消解了作為(wei) 絕對意義(yi) 上的超越之天的存在,使得中國哲學原本燦若星漢的思想空間坍縮成為(wei) 一點心性。這一詰難,客觀上也與(yu) 學界近年興(xing) 起的製度儒學、生活儒學等等對於(yu) 心性儒學的補偏救弊潛相呼應。

 

著者等視中西哲學,通過對於(yu) 古希臘哲學源頭的追溯,《前傳(chuan) 》讓我們(men) 看到它跟先秦哲學在很多方麵的近似與(yu) 共通。天理人事是哲學的兩(liang) 大主題。通常把希臘早期哲人視為(wei) 宇宙論或自然哲學家,著者認為(wei) 古希臘的宇宙論並未將人排除在外,而是包括人在一起的宇宙論。希臘最初用於(yu) 人事的正義(yi) 概念原本就以宇宙為(wei) 依托,希臘史詩中關(guan) 乎人事的德性一詞並不與(yu) 天隔絕;蘇格拉底並非僅(jin) 僅(jin) 討論倫(lun) 理哲學,他對自然的興(xing) 趣貫徹始終。從(cong) 梭倫(lun) 到阿那克西曼德,他們(men) 的哲學思想就是要打通天上人間。凡此皆與(yu) 中國先秦儒墨道家言道言天必驗人事,凡論人事必上征天道具有理論的同構性。

 

《前傳(chuan) 》對於(yu) 中西哲學都持批判的審視眼光,尤其對以西方哲學來比附、重構或重新解釋中國哲學的做法進行深度檢討。通過對於(yu) 近世中國哲學研究的整體(ti) 性反思,揭示其自覺或不自覺地皆從(cong) 來自西方的現代性原則出發,基於(yu) 西方近現代哲學所提供的概念範疇、解釋方法以及致思方向來理解與(yu) 闡釋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經典納入既定的解釋框架中,使之成為(wei) 現代性思想的表達工具。這種以西釋中的反向格義(yi) 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中國哲學的原創精神,汩沒了先聖前修的真意卓識,窒息了古代思想的生機活力。這一批評擊中了近世中國哲學研究的弊端。有鑒於(yu) 此,《前傳(chuan) 》則要撥雲(yun) 見日,走出現代性所提供的研究框架,顛覆固化的認識觀念,由此廓開中國哲學研究的浩瀚空間,開顯被現代性與(yu) 後現代思想所掩蓋的中國哲學的原創精神慧命,激發中國哲學的不朽生機與(yu) 活力,而所有這一切皆輻輳於(yu) 彰明常道之鵠的。

 

以西方哲學宇宙論來解讀中國哲學深為(wei) 《前傳(chuan) 》所詬病。中國沒有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類似西方自然哲學的宇宙論,中國哲學中常被視為(wei) 宇宙論的天地並非物理意義(yi) 上的自然實體(ti) ,《周易》的乾坤不是任何意義(yi) 上的物,以西方宇宙論的解釋模式來解讀中國哲學所存在的弊端在於(yu) ,將天地降格為(wei) 類似萬(wan) 物中之一物的存在者,而不是超越且賦予一切存在以規範秩序的形上概念。這些顛覆性的論述衝(chong) 擊著已有的研究,至少會(hui) 激發我們(men) 重新檢視宇宙論研究所存在的哲學缺陷。

 

在破拆視西方哲學為(wei) 普世哲學的偏見的同時,《前傳(chuan) 》也論證中西哲學存有對於(yu) 世界與(yu) 人類的某些共同關(guan) 切以及相似的問題意識,研究中國哲學可以采取有別於(yu) 反向格義(yi) 的中西哲學之互參互鑒的方法。《前傳(chuan) 》對於(yu) 《尚書(shu) ·洪範》五行概念的闡釋極有啟示,五行作為(wei) 具有形下之象的形上概念,是象喻性而非西方定義(yi) 式的概念。近世以來,學界多以西方的定義(yi) 式概念來理解五行的象喻式概念,卒至鑿枘圓方,扞格不通,誤解了五行的精義(yi) 。作者敏銳地察識到五行例同希臘泰勒斯的水,二者都不是指具體(ti) 的事物,而是作為(wei) 宇宙萬(wan) 物基質性的整體(ti) 概念,帶有鮮明的規範性與(yu) 絕對性。五行作為(wei) 一個(ge) 有差異之統一的整體(ti) 概念,旨在表明世界萬(wan) 物生成的統一性,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惟在五行的整體(ti) 中才有其哲學意義(yi) ,整體(ti) 中的每一行中皆有包納五行之全體(ti) 的功能。對於(yu) 這種現象,作者拈來海德格爾的“應手之物”來加以解釋,認為(wei) 古人是通過五行的五種元素在日常世界中對我們(men) 的實踐功用關(guan) 係,來凸顯五行各個(ge) 元素彼此間的相互關(guan) 聯性,從(cong) 而揭示五行作為(wei) 形上學的世界整體(ti) 意義(yi) 。如此中西之間反複相喻,足見《前傳(chuan) 》一方麵明確提出中西哲學各有其自身的表現形態,同時也在融匯中西,跡尋彼此之間的近似或者共通之地。

 

中國哲學整體(ti) 上具有尚象的特征,《前傳(chuan) 》對於(yu) 中國哲學特有的“象概念”有深度闡發。象概念不是抽象地界定事物,而是源始地揭示與(yu) 展開事物。象概念先於(yu) 純概念且為(wei) 純概念的基礎。象概念突破了純粹概念的單義(yi) 性,涵義(yi) 極為(wei) 豐(feng) 富複雜,是動態開放靈動的意義(yi) 結構。象概念能夠生起很多思想,卻沒有任何一個(ge) 純概念能夠括盡其豐(feng) 富的意涵,它要隨不同的語境場所展示其具體(ti) 的意義(yi) ,因而對於(yu) 象概念無法獲得類似純概念那樣精確的靜態定義(yi) 。《老子》《管子》及出土文獻《太一生水》中的水都不是具體(ti) 經驗中的水,而是象概念,水不是宇宙生成論,而是形上學。《前傳(chuan) 》以《周易》為(wei) 代表,揭示作為(wei) 象概念的易象特有的思維方式與(yu) 表達方式,具有抽象性、靈活性和豐(feng) 富的意涵。

 

針對前輩學人有將易象視同西方的象征,《前傳(chuan) 》對照西方有關(guan) 象征的哲學論述,提出《周易》的象不是西方哲學意義(yi) 上的象征,西方的象征往往是通過具體(ti) 事物或者事象表達某種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情,將易象視同象征,將《周易》哲學視為(wei) 象征哲學,實際上是接受西方主客二分的立場,誤讀易象也誤解象征。《周易》的象非但不是象征,且與(yu) 西方的象征意義(yi) 相反,易象從(cong) 具體(ti) 事物獲得啟示,觀物取象,是基於(yu) 高度的抽象思維而設計的一套卦象符號係統。這種抽象不是概念的抽象,而是具體(ti) 的抽象,這套係統是為(wei) 了顯示天地萬(wan) 物生存變化之理則法度。

 

《前傳(chuan) 》認為(wei) 《係辭》中的“《易》有爻象,所以示也”的“示”,類似於(yu) 海德格爾的“形式指示”,《周易》傳(chuan) 統的釋象方法與(yu) 海德格爾形式指示的釋義(yi) 學方法是一致的。易象隻是提示我們(men) 理解的方向,具體(ti) 的意義(yi) 則要根據解釋者自己的生存經驗、問題處境來展開實現。著者出入中西,既界畫易象,或曰中國哲學之象概念與(yu) 西方之象征的區分,同時又以海德格爾的“形式指示”概念來闡釋易象之獨特的哲學意義(yi) 。

 

為(wei) 隱喻作為(wei) 中國哲學重要表達方式爭(zheng) 得應有的理論位置也是《前傳(chuan) 》頗堪留思之一端。隱喻是以具體(ti) 的自然物象或者人事象喻某種哲理。先秦諸子廣泛使用隱喻的表達方式,諸如孔子的逝川之歎,寒鬆之讚,都是隱喻的哲學表達。即便重視名言概念辨析的名家钜子惠施,也使用大瓠大椿的隱喻,婉諷莊子的哲學思想大而無當,莊子也同樣用隱喻的方式來回應惠子,隱喻構成莊惠二人共用的哲學表達方式。正因為(wei) 隱喻表達方式的廣義(yi) 性,故而留給後世的解釋空間極為(wei) 廣闊,比如庖丁解牛,文惠君從(cong) 中領會(hui) 到養(yang) 生的要旨,而後世則解會(hui) 出藝術創造由技入道的出神入化之境。

 

《前傳(chuan) 》吞吐古今、文氣滂沛,讀來如行山陰道上,花爛映發、勝義(yi) 紛披。我們(men) 今天是否依然可以采用“天”“五行”“陰陽”“氣”“中”等傳(chuan) 統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來建構新的哲學?我們(men) 還能否運用諸如“隱喻”的思維方式與(yu) “象”概念來創構新的哲學思想?凡此諸端,是所望於(yu) 著者後續的《中庸》研究能有撕提。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