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永偉】近三年來書院研究綜述 - 伟德平台体育

【師永偉】近三年來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24-01-26 20:46:31
標簽:

近三年來書(shu) 院研究綜述

作者:師永偉(wei)

來源:《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摘要:2014-2016年間,書(shu) 院研究繼續保持不斷攀升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年間共出版學術著作29部,發表博士學位論文4篇,碩士學位論文100篇,期刊論文超過1000篇,報紙類文章69篇,研究範圍不斷拓展,其中書(shu) 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區域書(shu) 院研究、現代書(shu) 院研究等成為(wei) 學界關(guan) 注的焦點。但當前書(shu) 院研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關(guan) 鍵詞:書(shu) 院研究;書(shu) 院教育;現代書(shu) 院;區域書(shu) 院

 

書(shu) 院研究在延續此前熱度的基礎上,2014—2016年又取得豐(feng) 碩成果。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年間共出版學術著作29部,發表博士學位論文4篇,碩士學位論文100篇,期刊論文超過1000篇,報紙類文章69篇。本文試圖回顧、梳理近三年來書(shu) 院研究的發展曆程,探求書(shu) 院研究的可能性方向。

 

一、學術著作類成果

 

(一)書(shu) 院的綜合性研究

 

馮(feng) 天瑜著《東(dong) 亞(ya) 同文書(shu) 院中國調查手稿叢(cong) 刊:總目、索引、附錄(全一冊(ce) )》(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2016年)是一本工具書(shu) ,本書(shu) 總目部分對約2000種日誌和報告按類別編輯,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調查類別等索引,附錄部分包括東(dong) 亞(ya) 同文書(shu) 院曆屆學生名單、手稿本與(yu) 整理本比勘等方麵的內(nei) 容。生雲(yun) 龍著《中國古代書(shu) 院學禮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主要論述了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書(shu) 院學禮、古代書(shu) 院學禮的變遷、書(shu) 院學禮中的學儀(yi) 、書(shu) 院學禮承載的學理、書(shu) 院學禮的教育意義(yi) 及其實現方式等。唐亞(ya) 陽、吳增禮著《中國書(shu) 院德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書(shu) 則是運用教育史、社會(hui) 史和文化史等研究方法,全麵地梳理了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功能、辦學宗旨、人才培養(yang) 模式、德育課程體(ti) 係等。殷永達等著《書(shu) 院建築》(中文版)(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2015年)以簡要文字和精美圖片,介紹了書(shu) 院的選址與(yu) 環境、書(shu) 院建築的藝術特色、書(shu) 院的教學方式與(yu) 教學空間、書(shu) 院的禮儀(yi) 場所、藏書(shu) 樓等。江堤著《中國書(shu) 院小史》(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年)以時間為(wei) 綱,係統講述了書(shu) 院的發展史,是寫(xie) 書(shu) 院史最有激情的一部。魯小俊著《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敘錄(上、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是關(guan) 於(yu) 清代書(shu) 院課藝整理與(yu) 研究的專(zhuan) 著,全書(shu) 按地區編排,輯錄現存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196種。程嫩生著《中國書(shu) 院文學教育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4年)認為(wei) 中國書(shu) 院是代表著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機構,道德教育是書(shu) 院教育網絡中的一根主線,為(wei) 文學教育緊緊把握著方向,道德教育與(yu) 科舉(ju) 教育之間的問題一直存在書(shu) 院文學教育中,成為(wei) 書(shu) 院文學教育的一個(ge) 問題。徐潛著《中國古代書(shu) 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主要介紹了東(dong) 林書(shu) 院、嶽麓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等書(shu) 院,全書(shu) 圖文並茂,語言通俗。陳薛俊怡著《中國古代書(shu) 院》(中國商業(ye) 出版社,2015年)分為(wei) 書(shu) 院發展史、書(shu) 院製度、名院名人尋蹤與(yu) 書(shu) 院文化集萃等四個(ge) 部分,係統敘述了我國古代書(shu) 院的演變曆程。

 

(二)地域書(shu) 院研究

 

方彥壽著《朱熹學派與(yu) 閩台書(shu) 院刻書(shu)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是一本論文集,著重探討了朱子學派和福建刻書(shu) 業(ye) 的關(guan) 係,同時也探討了福建書(shu) 院刻書(shu) 和從(cong) 福建傳(chuan) 入台灣的朱子學和刻書(shu) 業(ye) ,在台灣書(shu) 院發展中所形成的交集與(yu) 融合及其在台灣書(shu) 院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吳洪成等著《河北書(shu) 院史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以河北書(shu) 院為(wei) 研究對象,從(cong) 微觀視角入手,對河北書(shu) 院基本情況進行了具體(ti) 、詳細和準確的梳理,對其發展沿革進行了係統研究。鄧愛民、桂橙林著《長江流域的文廟書(shu) 院》(長江出版社,2015年)著重介紹了長江流域的文廟書(shu) 院的有關(guan) 知識,對文廟祀典、建築形製等均有所涉及。馬曉春著《杭州書(shu) 院史》(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5年)以杭州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為(wei) 主線,全麵闡述杭州書(shu) 院各個(ge) 時期的階段性特征,並對各個(ge) 時期的杭州書(shu) 院進行了典型介紹。邱遠等著《客家古邑河源傳(chuan) 統書(shu) 院考略》(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多視覺、立體(ti) 化地對古邑河源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積澱進行了充分發掘、梳理和甄別,深入曆史故址,查訪遺址遺存。姚赯著《江西三大書(shu) 院》(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2016年)以簡要文字和大量圖片,全麵而係統地闡述了江西三大書(shu) 院的創辦曆史及曆史沿革、中國的官學製度和私學淵源等。

 

(三)個(ge) 案書(shu) 院研究

 

郭建衡、郭幸君著《石鼓書(shu) 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是一部全麵、係統闡述衡陽石鼓書(shu) 院的專(zhuan) 著,全書(shu) 分為(wei) “石鼓勝跡”、“書(shu) 院春秋”、“曆代碑刻文獻選錄”、“書(shu) 院楹聯一覽”等部分,對石鼓書(shu) 院作了全麵介紹。楊慎初主編《嶽麓書(shu) 院》(中文版、英文版)(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2015年、2016年)以簡要文字和圖片,全麵地闡述了嶽麓書(shu) 院創辦,曆經宋、元、明、清辦學至今的曆史、書(shu) 院建築、文物古跡及其人物風貌等,探討了書(shu) 院建設的文化內(nei) 涵。邵群著《萬(wan) 鬆書(shu) 院》(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從(cong) 創建曆史、教學管理、祭祀、藏書(shu) 、學田及建築、石刻、曆代名人等方麵對萬(wan) 鬆書(shu) 院進行了研究。宮嵩濤著《嵩陽書(shu) 院》(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從(cong) 曆史沿革、教學管理、祭祀、藏書(shu) 、建築、碑刻、詩賦、曆史名人等方麵對嵩陽書(shu) 院進行了通俗而全麵的介紹。有關(guan) 白鹿洞書(shu) 院的研究著作有三部:吳秦荔著《鹿因時鳴:白鹿洞書(shu) 院》(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李科友著《白鹿洞書(shu) 院的秘密》(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吳國富著《新纂白鹿洞書(shu) 院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均是對白鹿洞書(shu) 院的全麵介紹。祁慶國著《陳氏書(shu) 院(中文版)》(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2015年)以文字配圖片的形式,全麵闡述了我國廣東(dong) 省的陳氏書(shu) 院創辦曆史、書(shu) 院建築、文物古跡及其學術源流、人物風貌等。此外,還有趙統、楊培明著《南菁書(shu) 院誌》(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2015年)和張征著《三原書(shu) 院人物》(三秦出版社,2014年)等。

 

(四)書(shu) 院遊覽紀實

 

宋毛平《正脈文儒——鄭州大學“嵩陽·嶽麓書(shu) 院文化之旅”紀實》(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是鄭州大學學生考察嵩陽書(shu) 院、嶽麓書(shu) 院之行的紀實,其中也收錄了部分專(zhuan) 家的文章。

 

(五)代書(shu) 院研究

 

龔鵬程著《書(shu) 院何為(wei) 》(山東(dong) 畫報出版社,2016年)是對當代書(shu) 院研究的成果,此書(shu) 匯集了他對當下國學教育的思考和實施性意見,也有他本人開創書(shu) 院的實際經驗。宵旰著《大德敦化:河南敦複書(shu) 院落實中華美德的真實故事》(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以60個(ge) 真實的故事貫穿全文,講述敦複書(shu) 院創始人王英傑的感人事跡。四篇博士論文分別為(wei) :張曉婧的《清代安徽書(shu) 院研究》(安徽師範大學)、陳仙的《英語世界的書(shu) 院研究》(湖南大學)、李盛幸的《嶽麓書(shu) 院德育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何麗(li) 波的《湖南湘江流域傳(chuan) 統書(shu) 院環境景觀研究》(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

 

二、期刊論文類成果

 

(一)書(shu) 院研究領域的新氣象

 

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沈雪鬆、王禹霏《後現代視野下的書(shu) 院教學模式解析》[1]和《後現代視野下的書(shu) 院德育模式解析》[2]均是把後現代主義(yi) 的研究方法引入書(shu) 院研究之中,對書(shu) 院的教學模式和德育模式進行了新的詮釋。張立菊《基於(yu) 書(shu) 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發展探析》[3]則是將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精神與(yu) MOOC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為(wei) MOOC發展探求新路徑。柳國勇《利用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書(shu) 院德育文化的對策探析》[4]以當下新媒體(ti) 的發展為(wei) 切入點,論述了新媒體(ti) 在傳(chuan) 播書(shu) 院德育文化中的優(you) 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jue) 方法等。黃漫遠《我國書(shu) 院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基於(yu) CNKI學術期刊2005--2014年數據》[5]把知識圖譜的概念應用到書(shu) 院研究中,對2005--2014年間有關(guan) 書(shu) 院研究的成果進行分析,從(cong) 一個(ge) 新視角進行了學術回顧與(yu) 展望。

 

新手段的使用。方興(xing) 林在《紫陽書(shu) 院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6]一文中將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應用到書(shu) 院資源的保護與(yu) 開發上,為(wei) 書(shu) 院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平台與(yu) 方向。

 

(二)傳(chuan) 統書(shu) 院與(yu) 當前教育

 

以史為(wei) 鑒,體(ti) 現出傳(chuan) 統書(shu) 院對現代教育的關(guan) 照,是書(shu) 院史研究的落腳點,這也就決(jue) 定此方麵的書(shu) 院研究必定成為(wei) 熱點之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於(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對當前高等教育的啟示,兼及中小學教育和其他方麵。

 

對高等教育的啟示。陳仁仁《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理念與(yu) 我國現代大學教育改革》[7]一文認為(wei) 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中的以教育為(wei) 樂(le) 、以人格教育為(wei) 核心、以學術討論為(wei) 主的教學方法可以為(wei) 現代大學教育改革提供借鑒,促進當代大學教育更好地發展。王誌剛《古代書(shu) 院教育對現代大學精神建設的啟迪》[8]概括了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的創新精神、自由精神、德育精神、治學精神等,凸顯其對當前大學精神建設的有益之處。陳仙、鄧洪波的《古代書(shu) 院日記教學法及其對現代大學教育的啟示》[9]對古代書(shu) 院的日記教學進行了詳細闡釋,同時深入挖掘日記教學法體(ti) 現的以人為(wei) 本的教學理念、尊師重教的道德規範等,最終說明其對現代大學教育的有益啟示。明成滿的《中國古代書(shu) 院德育環境及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10]從(cong) 物質環境、製度環境、人際環境三個(ge) 方麵分析古代書(shu) 院的德育環境,進而說明書(shu) 院德育環境的當代啟示,為(wei) 建設良好的德育環境提供借鑒。張曉婧《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文化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11]認為(wei) 書(shu) 院的德育優(you) 先理念、學術自由精神、自主培養(yang) 模式、互動師生關(guan) 係等方麵對建設具有特色的當代高等教育均有重要的啟迪意義(yi) 。劉曉玲、黎婭玲《嶽麓書(shu) 院批判性思維培養(yang) 途徑及其現代意義(yi) 》[12]以嶽麓書(shu) 院的教育為(wei) 研究出發點,論述嶽麓書(shu) 院對當今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ang) 的借鑒價(jia) 值,可采取的措施如加強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xi) 等。

 

對中小學教育及其他方麵的啟示。陳起瑩等《書(shu) 院文化對當代中小學教育的啟示》[13]對書(shu) 院教育的特點及中小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以此為(wei) 切入點論證書(shu) 院文化對中小學教育體(ti) 製改進與(yu) 完善的價(jia) 值。劉靜洋《古代書(shu) 院“育人理念”對當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14]分析了古代書(shu) 院人格教育、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對輔導員工作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啟示作用,即是要注重學生的德行建設、加強人文關(guan) 懷、提高職業(ye) 素養(yang) 等。宋俊驥、李豔莉《明清書(shu) 院內(nei) 部建製及教師準入製度研究與(yu) 啟示》[15]通過研究明清時期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教師選聘製度,從(cong) 而說明當代教師隊伍建設中應該加強製度建設,注意教師的日常生活等。

 

(三)斷代書(shu) 院研究

 

近三年來,以書(shu) 院為(wei) 主題的斷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宋、清兩(liang) 朝。宋代書(shu) 院研究主要有:張曉榮、葉美蘭(lan) 《宋代書(shu) 院發展的背景及其特性》,[16]文章從(cong) 經濟、文化、政治方麵分析了宋代書(shu) 院發展的背景,同時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具有獨立與(yu) 自由的特性;劉河燕的《宋代書(shu) 院的課程內(nei) 容及特點分析》[17]對宋代書(shu) 院的課程內(nei) 容進行了闡述,這些課程具有內(nei) 容豐(feng) 富、受宗教浸潤、帶有人文性等特點。清朝書(shu) 院研究主要有:顧建娣的《清代的旗人書(shu) 院》[18]對旗人書(shu) 院進行了著重研究,同時對旗人書(shu) 院與(yu) 八旗官學、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書(shu) 院進行了比較研究,最終得出“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是大勢所趨”的結論。雷菁《論清代書(shu) 院官學化的消極作用》[19]認為(wei) 清代書(shu) 院官學化使書(shu) 院與(yu) 教育相背離,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並最終導致書(shu) 院走向消亡。張勁鬆的《論清代書(shu) 院的助學製度》[20]認為(wei) 清代書(shu) 院的助學製度推動了清代書(shu) 院的快速發展,是清代書(shu) 院規製的重要內(nei) 容,對當今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yi) 。

 

(四)區域書(shu) 院研究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文化組織的推動下,區域文化研究正方興(xing) 未艾,關(guan) 於(yu) 區域書(shu) 院的研究成果亦是層出不窮。主要有:吳洪成、劉長寬《北方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一個(ge) 縮影——河北邢台古代的書(shu) 院教育》[21]對邢台書(shu) 院的發展史作了梳理,同時也闡明了邢台書(shu) 院的特性以及在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起到的作用。周保平《北宋時期河南書(shu) 院考證及其興(xing) 盛原因探析》[22]認為(wei) 經過縝密考證過的北宋時期的河南書(shu) 院共有11所,這些書(shu) 院的興(xing) 盛主要是因為(wei) 當時科舉(ju) 規模擴大、學校的設立與(yu) 科舉(ju) 不協調以及其他方麵的原因等。謝宏治《衡陽書(shu) 院文化的發展曆程及特點》[23]認為(wei) 衡陽書(shu) 院的發展經曆了三個(ge) 高峰期,並具有起源早、數量多、影響大等特點,同時也闡明了書(shu) 院文化的當代啟示。邱遠《客家古邑河源傳(chuan) 統書(shu) 院考略》[24]對客家古邑河源傳(chuan) 統書(shu) 院進行了係統考證,古邑書(shu) 院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與(yu) 客家文化的形成相關(guan) 聯,應該進一步挖掘與(yu) 開發。吳海升《宋代安徽書(shu) 院述論》[25]理清了兩(liang) 宋時期安徽書(shu) 院的發展脈絡,這一時期安徽書(shu) 院具有發展不平衡、創辦者多樣性、選址僻靜性與(yu) 綜合性、教育效果顯著等特征。唐旭《清代重慶書(shu) 院的興(xing) 衰與(yu) 流變》[26]以清代重慶書(shu) 院為(wei) 研究對象,對這一時期書(shu) 院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說明重慶地區的發展步伐與(yu) 全國基本一致。黎文麗(li) 《清代安康地區書(shu) 院考》[27]考證出安康地區在清代共創建12所書(shu) 院,這些書(shu) 院的教學方式、書(shu) 院經費以及最終改製等方麵均和全國其他書(shu) 院大同小異。李文《明清時期運城地區書(shu) 院述略》[28]認為(wei) 運城地區共存在70餘(yu) 所書(shu) 院,這些書(shu) 院的創建與(yu) 運行對社會(hui) 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運城地區的書(shu) 院具有自身的特點,如清代是書(shu) 院發展的高峰、書(shu) 院經費來源多樣、書(shu) 院發展反映了運城地區的文化繁榮等。

 

(五)書(shu) 院藏書(shu) 研究

 

藏書(shu) 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一個(ge) 功能與(yu) 特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藏書(shu) 來源、藏書(shu) 管理、藏書(shu) 價(jia) 值等方麵。張根華在《清代福建致用書(shu) 院藏書(shu) 研究》[29]中分析了致用書(shu) 院藏書(shu) 的來源、藏書(shu) 的流傳(chuan) 、藏書(shu) 的曆史價(jia) 值等。劉雄、方建新《試論中國古代書(shu) 院藏書(shu) 係統形成於(yu) 南宋》[30]認為(wei) 書(shu) 院藏書(shu) 在南宋時期形成係統,藏書(shu) 來源多樣化且具有自身的特點,在中國古代藏書(shu) 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對保存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李光生《宋代書(shu) 院藏書(shu) 論略》[31]把書(shu) 院藏書(shu) 來源歸納為(wei) 三個(ge) 方麵:朝廷頒賜、官民捐贈、書(shu) 院自購自刻等;書(shu) 院藏書(shu) 具有注重利用、內(nei) 容單一、藏書(shu) 版本大眾(zhong) 化等特點,這些藏書(shu) 對傳(chuan) 承中華文化發揮著重要的曆史作用。鈕開芹《我國古代書(shu) 院藏書(shu) 的管理及曆史貢獻探略》[32]主要是從(cong) 藏書(shu) 來源、藏書(shu) 的管理、藏書(shu) 管理的曆史貢獻三個(ge) 方麵展開論述。綜上可見,關(guan) 於(yu) 書(shu) 院藏書(shu) 的研究成果內(nei) 容大同小異,模式單一,創新性的研究較少。

 

(六)書(shu) 院改製研究

 

書(shu) 院改製是在書(shu) 院高速發展的狀態下被政治權利強製推行的,這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界關(guan) 注的問題。任歡歡《晚清直隸書(shu) 院改製研究》[33]認為(wei) 在西學東(dong) 漸的大背景下,直隸地區的保定蓮池書(shu) 院、稽古書(shu) 院、集賢書(shu) 院等均進行了改製,這些書(shu) 院的改製具有指導思想落後、發展不平衡等特征。楊毅豐(feng) 《晚清書(shu) 院改製學堂的嬗變:以四川為(wei) 例》[34]以四川省書(shu) 院改學堂的曲折過程為(wei) 例,闡述書(shu) 院教育在日愈不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情形下,晚清政府關(guan) 於(yu) 書(shu) 院改製中的糾結。謝豐(feng) 、周小喜《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製書(shu) 院興(xing) 辦學堂的章程問題》[35]以湖南為(wei) 剖麵論證興(xing) 學章程的出台及其重要性,其認為(wei) 在清末新政書(shu) 院改學堂的進程中,湖南巡撫俞廉三推動製定的辦學章程得到大力推行,這成為(wei) 湖南省學堂發展速度和質量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的重要因素。張雪梅的《清末陝南地區的書(shu) 院改製》[36]著重論述了晚清時期陝南地區的書(shu) 院完成書(shu) 院改學堂的艱難曆程,這一曆程具有時間上的階段性、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內(nei) 容上的外部輸入性等特征。吳洪成、王培培《近代重慶書(shu) 院改製述評——紀念書(shu) 院改製115周年》[37]認為(wei) 近代重慶地區的書(shu) 院改製是必然的,這一過程經曆了思想動員、戊戌改製和新政改製三個(ge) 階段,書(shu) 院改製將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和近代教育進行了有機地轉化,是具有重要曆史意義(yi) 的曆史事件。

 

(七)書(shu) 院個(ge) 案研究

 

書(shu) 院個(ge) 案研究一直是書(shu) 院研究的一個(ge) 重要方向,主要集中於(yu) 各個(ge) 地區具有特色的書(shu) 院個(ge) 案上麵,是書(shu) 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徐淩美、丁煜成的《陝甘味經書(shu) 院考述》[38]和朱之潤、劉海濤的《敬敷書(shu) 院考》[39]分別對味經書(shu) 院、敬敷書(shu) 院的建立、運作、社會(hui) 意義(yi) 等方麵的情況作了詳細論述。任文香《試論白鹿洞書(shu) 院學規的文化內(nei) 蘊》[40]以白鹿洞書(shu) 院的學規為(wei) 切入點,論述了學規的三個(ge) 組成部分:辦學宗旨、閱讀範圍、閱讀方法,闡發了學規對白鹿洞書(shu) 院,甚至是全國的教育產(chan) 生的積極作用。鄧洪波、顏為(wei) 《石鼓書(shu) 院: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41]以湖南著名的石鼓書(shu) 院為(wei) 個(ge) 案進行立論,石鼓書(shu) 院中蘊含的自立自強之精神、采取的糾正科舉(ju) 俗學之舉(ju) 措、山長講學博采眾(zhong) 長等都是湖湘學派的重要意蘊與(yu) 特征,也就是說石鼓書(shu) 院是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魏紅翎《尊經書(shu) 院讀書(shu) 日程考》[42]重點探討了書(shu) 院的學規、管理製度和學生的學習(xi) 狀況,盡力展現書(shu) 院的全貌,在深層次上解釋尊經書(shu) 院成為(wei) 四川省重要書(shu) 院的緣由。此外還有關(guan) 於(yu) 令德堂書(shu) 院、白鷺洲書(shu) 院等眾(zhong) 多書(shu) 院的個(ge) 案研究成果。

 

(八)書(shu) 院建築景觀研究

 

書(shu) 院作為(wei) 傳(chuan) 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它在選址、建築營造、布局與(yu) 風格等方麵均十分考究,從(cong) 建築景觀角度去研究書(shu) 院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方向,並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多視角的研究趨勢。

 

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總論書(shu) 院建築景觀;二是分論各個(ge) 地區富有地域特色的書(shu) 院建築景觀。劉婉華《書(shu) 院:中國古代園林的一朵奇葩》[43]認為(wei) 書(shu) 院作為(wei) 中國古代園林的一種獨特形式而存在,它在功能、組成與(yu) 布局、裝飾等各個(ge) 方麵都獨具一格,這些獨特性共同鑄就書(shu) 院成為(wei) 文人園林與(yu) 公共園林的完美混合體(ti) ,可謂是古代園林史上的一朵奇葩。蒙小英、伍禎、鄒裕波《傳(chuan) 統書(shu) 院園林景觀的教化作用與(yu) 啟示》[44]認為(wei) 隨著新式書(shu) 院的興(xing) 起,書(shu) 院景觀設計也隨之而起。傳(chuan) 統書(shu) 院在選址、尊禮空間和植物栽培等方麵都極其注重園林景觀的教化意義(yi) ,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園林思想對當今書(shu) 院的景觀設計具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閆俊霞《明清河南書(shu) 院園林設計符號研究——以嵩陽書(shu) 院為(wei) 例》[45]以嵩陽書(shu) 院為(wei) 例,旨在研究明清時期河南書(shu) 院園林所表達的意境、功能等,梳理書(shu) 院園林的設計符號係統,為(wei) 我國當今校園園林景觀的設計提供靈感以及借鑒。蔡誌榮《清代湖北書(shu) 院建築風格及現代啟示》[46]認為(wei) 清代湖北書(shu) 院在選址上體(ti) 現“天人合一”的傳(chuan) 統思想,深受禪宗山林思想的熏陶;書(shu) 院的建築空間布局方麵既有中國傳(chuan) 統的教化思想,又具有鮮明的荊楚風格;現代學校建築的設計要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建築文化。張健、吳倩《清代遼沈地區書(shu) 院與(yu) 學宮景觀環境探析》[47]對清代時期遼沈地區的書(shu) 院和學宮的建築景觀布局進行總體(ti) 梳理,探究其中的特征,凸顯遼沈地區的地域特色,以實現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發展。於(yu) 曉明《明清時期江南書(shu) 院之景觀研究》[48]一文著重探究了明末至清朝晚期這一時間段內(nei) ,江南文化中的書(shu) 院園林空間設計的總體(ti) 發展情況,通過對曆史時期景觀的研究,實現對現實狀況的關(guan) 照。此外,還有關(guan) 於(yu) 重慶地區、關(guan) 中地區、浙江地區等區域性書(shu) 院建築景觀的研究,均體(ti) 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

 

(九)書(shu) 院經費研究

 

書(shu) 院經費是其正常運轉的基礎與(yu) 保障,對書(shu) 院經費的研究亦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課題。張顯運《清代河南書(shu) 院經費述論——以書(shu) 院碑刻為(wei) 視閾》[49]以書(shu) 院碑刻為(wei) 史料基礎,探究清代河南書(shu) 院的經費狀況,書(shu) 院經費主要來自官方撥款、民間捐款和自營收入等方麵,經費主要用於(yu) 基礎建設、日常開支、教學管理等,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經費收入與(yu) 支出為(wei) 今天學校教育的經費收支提供了曆史借鑒。張發祥《清代撫州書(shu) 院經費來源探析》[50]認為(wei) 撫州書(shu) 院在清代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其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士紳民眾(zhong) 捐款和書(shu) 院自營收入等,書(shu) 院經費收入的多元化渠道為(wei) 今天教育經費的籌集提供了經驗。王麗(li) 娜《明清徽州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問題探析》[51]認為(wei) 明清時期徽州書(shu) 院經費主要來源於(yu) 外部投入和自身經營兩(liang) 個(ge) 方麵,書(shu) 院經費來源主要與(yu) 徽州地區的特殊地域條件緊密相連,是徽商群體(ti) 的曆史貢獻。(論述徽州書(shu) 院經費來源問題的還有江超《明清時期徽州書(shu) 院的資金來源》,其內(nei) 容大致與(yu) 前文相同)。袁仕勳、江星敏《明清時期書(shu) 院的經費籌措與(yu) 管理初探——以黔東(dong) 南書(shu) 院為(wei) 例》[52]認為(wei) 黔東(dong) 南的書(shu) 院在清朝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其時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於(yu) 官府的學田、士紳的捐款、自身的經營等方麵,此時書(shu) 院在經費使用方麵的管理製度日益完善,對書(shu) 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上可見,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經費的研究主要集中於(yu) 經費來源和經費管理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中經費來源方麵多從(cong) 官府撥款、士紳捐款及自身經營三個(ge) 方麵來闡述,重複研究較多,缺乏創新之處。

 

(十)書(shu) 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yu) 保護

 

隨著旅遊市場越來越熱,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旅遊資源也逐漸得到開發,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也應把對書(shu) 院的保護提上日程,不容忽視。鄧洪波、鄭明星、婁周陽《中國古代書(shu) 院保護與(yu) 利用現狀調查》[53]把全國現存古代書(shu) 院的利用分為(wei) 各級學校、文物遺存、旅遊景點等幾種情況,但是這些實物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與(yu) 開發,現狀令人堪憂,值得欣慰的是湖南大學的嶽麓書(shu) 院為(wei) 全國古書(shu) 院的發展提供了範本。徐永文、胡青《書(shu) 院文化資源保護與(yu) 利用範式研究——以江西為(wei) 考察中心》[54]指出江西的書(shu) 院資源已然形成了綜合功能、紀念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種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應進一步加強對書(shu) 院資源的整合,傳(chuan) 承書(shu) 院精神,探究書(shu) 院資源開發與(yu) 保護的一般範式。朱虹《加強江西書(shu) 院文化的保護利用》[55]和李華棟《加強江西書(shu) 院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56]均是以江西書(shu) 院資源開發保護為(wei) 題展開論述,都認為(wei) 江西作為(wei) 全國書(shu) 院發展的中心,書(shu) 院發展規模宏大,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開發與(yu) 保護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這隻是初級階段,下一步應大力提高書(shu) 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水平,把保護利用的措施落到實處。

 

(十一)書(shu) 院與(yu) 傳(chuan) 統文化

 

傳(chuan) 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書(shu) 院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承載者,二者的結合點逐漸成為(wei) 研究的熱點。史曉榮《略論書(shu) 院與(yu) 中國傳(chuan) 統》[57]認為(wei) 書(shu) 院在發揚傳(chuan) 統文化以及現代思想方麵發揮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書(shu) 院對傳(chuan) 統教育製度的繼承與(yu) 創新、文化典籍的保存與(yu) 利用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周春芳、高必征、劉冠峰《書(shu) 院文化的當代價(jia) 值新論》[58]指出書(shu) 院文化的基本內(nei) 涵包括三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求真、求善、求美,書(shu) 院以正心明德為(wei) 本,書(shu) 院文化對當代的重要啟示是重視全人的養(yang) 成。竇竹君《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人文精神》[59]一文以書(shu) 院獨特的人文精神為(wei) 研究出發點,以弘揚傳(chuan) 統民族精神為(wei) 落腳點,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人文精神包括德業(ye) 為(wei) 本、心憂天下、注重學術、格物致知、居敬立基等內(nei) 容。鄧建《中國古代書(shu) 院與(yu) 流寓文化關(guan) 係芻論》[60]認為(wei) 書(shu) 院是流寓文化發展中的一個(ge) 特定場域,二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邱淩、謝樹清《石鼓書(shu) 院詩詞文化中的愛國主義(yi) 情懷》[61]著重對石鼓書(shu) 院中的詩詞進行全新解讀,其中蘊含的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愛國主義(yi) 精神與(yu) 湖湘文化中的愛國情懷一脈相承,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

 

(十二)書(shu) 院與(yu) 人物研究

 

曆史人物與(yu) 書(shu) 院的發展進程聯係緊密,所以書(shu) 院與(yu) 人物的研究成果較多。張緒《論施璜對清初徽州理學及書(shu) 院文化的貢獻與(yu) 影響》[62]認為(wei) 施璜在思想上尊崇朱子之學,積極投身於(yu) 紫陽、還古兩(liang) 所書(shu) 院之中,開展講會(hui) 活動,使理學得到極大的複興(xing) ,對書(shu) 院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江小角、劉振《姚瑩的書(shu) 院教育實踐及其影響》[63]以“桐城學派”著名代表人物的姚瑩為(wei) 研究對象,闡發姚瑩主張書(shu) 院教育要興(xing) 學育才、講求道義(yi) 、振興(xing) 文風等觀點,姚瑩不斷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朱漢民《範仲淹的慶曆興(xing) 學與(yu) 書(shu) 院教育》[64]一文論述了範仲淹推動實施的慶曆新政與(yu) 書(shu) 院教育的結合,使他成為(wei) 宋學的奠基人,範仲淹的書(shu) 院教育思想與(yu) 實踐主要體(ti) 現在他在睢陽書(shu) 院的教育活動中。張勁鬆《論清儒沈近思與(yu) 臨(lin) 潁紫陽書(shu) 院》[65]認為(wei) 沈近思創建的紫陽書(shu) 院在中原大地傳(chuan) 承了朱子之學,同時以書(shu) 院為(wei) 平台取得了教化鄉(xiang) 裏的社會(hui) 效果,沈近思是臨(lin) 潁紫陽書(shu) 院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推動者。郭榮剛、林金水《艾儒略與(yu) 福州書(shu) 院》[66]則是以傳(chuan) 教士艾儒略在福州書(shu) 院的傳(chuan) 教為(wei) 研究對象,認為(wei) 福州書(shu) 院是艾儒略進行傳(chuan) 教的“始地”,同時以大量文獻為(wei) 基礎,進一步考證出艾儒略傳(chuan) 教的書(shu) 院是福州的共學書(shu) 院。除此之外,相關(guan) 研究還有宋育人與(yu) 成都尊經書(shu) 院、李退溪書(shu) 院思想與(yu) 人格美育、高攀龍與(yu) 東(dong) 林書(shu) 院、陳穀嘉與(yu) 中國書(shu) 院研究等。

 

(十三)書(shu) 院與(yu) 學術研究

 

書(shu) 院與(yu) 學術研究主要集中於(yu) 書(shu) 院與(yu) 學派、學統、書(shu) 院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麵。鄧洪波《王學在嶽麓書(shu) 院的傳(chuan) 播》[67]論述了王陽明之學術思想在嶽麓書(shu) 院的傳(chuan) 播,從(cong) 而使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王學傳(chuan) 播的重要平台;王學在嶽麓書(shu) 院傳(chuan) 播之時,對朱張之學保持著敬畏,使嶽麓書(shu) 院一直保持著實學之風。程嫩生《論清代書(shu) 院教育與(yu) 桐城學派發展》[68]一文認為(wei) 桐城學派的發展受益於(yu) 書(shu) 院教育,書(shu) 院的推動作用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姚鼐在書(shu) 院的講學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姚鼐編著的《古文辭類纂》對書(shu) 院教育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桐城派的弟子及再傳(chuan) 弟子對書(shu) 院教育作出的貢獻,桐城派的作家群體(ti) 有力地推動了桐城派的發展。朱漢民《南宋書(shu) 院的學祠與(yu) 學統》[69]指出南宋書(shu) 院與(yu) 理學發展關(guan) 係緊密,理學形成的學統和道統對書(shu) 院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理學家通過創建學祠等活動而確立儒家思想在道統上的地位,書(shu) 院成為(wei) 其中的一個(ge) 重要場域。程嫩生、馬啟超在《明代時期虞山書(shu) 院的文學教育與(yu) 文學創作》[70]中指出虞山書(shu) 院在明代成為(wei) 傳(chuan) 播學術的重要場所,其中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文學教育,這是虞山書(shu) 院的一個(ge) 重要教學活動,從(cong) 而促使書(shu) 院文學創作不斷,文章同時指出這些作品帶有深深的道德烙印。譚樹林《英華書(shu) 院之印刷出版與(yu) 中西文化交流》[71]一文認為(wei) 印刷出版是英華書(shu) 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主要體(ti) 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推動基督教傳(chuan) 教事業(ye) 、拓寬西方對中國的認知範圍、促進世界其他地區印刷技術的發展。

 

(十四)書(shu) 院研究綜述與(yu) 書(shu) 評

 

近三年來,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研究的綜述數量不多。蘭(lan) 軍(jun) 、何君揚、鄧洪波《2013年書(shu) 院研究綜述》[72]是書(shu) 院研究的全麵概括,共分為(wei) 十二個(ge) 方麵進行綜述,對2013年書(shu) 院研究的情況作了全麵分析。鄧心強、郝舒暢、魏薇《2015年度“兩(liang) 岸四地書(shu) 院教育製度論壇”綜述》[73]指出現代書(shu) 院製度在中國處於(yu) 起步階段,管理人員教學、學術研究與(yu) 教學、學生代表等方麵皆存在著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兩(liang) 岸四地的專(zhuan) 家學者要加強交流,進一步探討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路徑。周豔紅、陳浩《清代廣東(dong) 書(shu) 院研究綜述》[74]對有關(guan) 清代廣東(dong) 地區的書(shu) 院研究文獻、書(shu) 院教育特色、書(shu) 院社會(hui) 影響等方麵的成果進行了係統梳理,之後發現這些研究多屬零碎的、片段的研究,缺乏全麵研究與(yu) 動態研究,文章同時指出今後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多層次的、動態的、全方位的。崔海浪《我國高校書(shu) 院製建設研究綜述》[75]收集與(yu) 整理了有關(guan) 我國高校書(shu) 院製創建與(yu) 發展的研究成果,主要從(cong) 書(shu) 院製內(nei) 涵、書(shu) 院製現狀、中外書(shu) 院製比較以及我國高校書(shu) 院製的問題與(yu) 對策等方麵進行述評,對我國書(shu) 院製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yi) 。張勁鬆《近十年來國內(nei) 書(shu) 院文化旅遊研究述評》[76]對書(shu) 院資源的開發、書(shu) 院文化旅遊性質與(yu) 價(jia) 值、書(shu) 院文化旅遊的現狀與(yu) 突出問題、書(shu) 院文化旅遊的應對策略等問題進行了全麵的梳理與(yu) 解答,對書(shu) 院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提出了可行性意見。書(shu) 評主要是對近年來已出版著作的評述。張兢兢《唐代書(shu) 院的性質討論——再讀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史〉》[77]認為(wei) 鄧著是一部可圈可點的書(shu) 院史專(zhuan) 著,對書(shu) 院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著作中通過運用大量的唐代時期史料,將唐代書(shu) 院的麵貌呈現出來,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關(guan) 唐代書(shu) 院的起源有待進一步探討。田建榮《評〈北京書(shu) 院史〉》[78]指出《北京書(shu) 院史》一書(shu) 集中探討了北京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迪意義(yi) ,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和現實價(jia) 值,本書(shu) 具有史料豐(feng) 富、方法科學、觀點可信等特征。曾小明《書(shu) 院精神的尋夢人——讀朱漢民教授的〈書(shu) 院精神與(yu) 儒家教育〉》[79]給予朱漢民教授的著作高度評價(jia) ,全書(shu) 共分為(wei) 三輯,有層次地流露出朱漢民教授對書(shu) 院精神的追尋,同時教導我們(men) 要追隨先賢們(men) 的精神,熔就自身靈魂的同時又淨化追隨者的靈魂。

 

(十五)現代書(shu) 院研究

 

現代書(shu) 院於(yu)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複興(xing) ,近年來呈現出加速發展之勢,對現代書(shu) 院的研究成果亦是不斷出現。範雙利、彭遠威《論現代大學書(shu) 院製的建設》[80]論述了書(shu) 院製創建的意義(yi) 和策略,對現代大學書(shu) 院製建設作了全麵研究。孫國峰、許成安、樊士德《基於(yu) 比較視角的現代書(shu) 院教育模式創新研究》[81]在對中國古代傳(chuan) 統書(shu) 院、中國現代書(shu) 院與(yu) 歐美現代書(shu) 院的管理模式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現代大學中書(shu) 院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並指出解決(jue) 這些問題在於(yu) 創新現代書(shu) 院製。唐國華《大學書(shu) 院製: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有益探索》[82]認為(wei) 現代大學書(shu) 院製打破了傳(chuan) 統教育的模式,它更加注重對人才的精神引領,側(ce) 重通識教育和自主學習(xi) 等,因而更有利於(yu) 培養(yang) 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探索。張倩《我國內(nei) 地高校書(shu) 院製建設研究》[83]認為(wei) 我國內(nei) 地大學積極借鑒港台大學書(shu) 院製,試圖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進行這一方麵的理論研究,為(wei) 書(shu) 院製教育樹立基本參照成為(wei) 一個(ge) 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近三年來書(shu) 院史研究延續了此前的熱度,研究成果豐(feng) 碩,呈現出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多學科的發展態勢,同時不斷引入新理論、新方法,使書(shu) 院研究不斷走向深入。但書(shu) 院史研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重複研究、研究不平衡、史料挖掘不夠、創新力度小、成果良莠不齊等。欲使書(shu) 院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化,必須重視這些問題,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創新性發展,尤其要注意書(shu) 院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發展的聯係、書(shu) 院教育對當前教育改革起到的借鑒意義(yi) 、當前書(shu) 院製發展中的問題與(yu) 應對策略等方麵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沈雪鬆,王禹霏.後現代視野下的書院教學模式解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8).
[2]沈雪鬆,王禹霏.後現代視野下的書院德育模式解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6).
[3]張立菊.基於書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發展探析[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6).
[4]柳國勇.利用新媒體傳播書院德育文化的對策探析[J].新聞知識,2014(10).
[5]黃漫遠.我國書院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基於CNKI學術期刊2005——2014年數據[J].東南學術,2016(5).
[6]方興林.紫陽書院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7]陳仁仁.傳統書院教育理念與我國現代大學教育改革[J].唐都學刊,2016(5).
[8]王誌剛.古代書院教育對現代大學精神建設的啟迪[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3).
[9]陳仙,鄧洪波.古代書院日記教學法及其對現代大學教育的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14(6).
[10]明成滿.中國古代書院德育環境及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
[11]張曉婧.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6(1).
[12]劉曉玲,黎婭玲.嶽麓書院批判性思維培養途徑及其現代意義[J].現代大學教育,2015(3).
[13]陳起瑩等.書院文化對當代中小學教育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
[14]劉靜洋.古代書院“育人理念”對當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15]宋俊驥,李豔莉.明清書院內部建製及教師準入製度研究與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5(4).
[16]張曉榮,葉美蘭.宋代書院發展的背景及其特性[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17]劉河燕.宋代書院的課程內容及特點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4(4).
[18]顧建娣.清代的旗人書院[J].近代史研究,2015(6).
[19]雷菁.論清代書院官學化的消極作用[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20]張勁鬆.論清代書院的助學製度[J].大學教育科學,2016(1).
[21]吳洪成,劉長寬.北方傳統書院的一個縮影——河北邢台古代的書院教育[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4).
[22]周保平.北宋時期河南書院考證及其興盛原因探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3]謝宏治.衡陽書院文化的發展曆程及特點[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4]邱遠.客家古邑河源傳統書院考略[J].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6).
[25]吳海升.宋代安徽書院述論[J].安徽史學,2015(4).
[26]唐旭.清代重慶書院的興衰與流變[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27]黎文麗.清代安康地區書院考[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8李文.明清時期運城地區書院述略[J].運城學院學報,2014(4).
[29]張根華.清代福建致用書院藏書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6(1).
[30]劉雄,方建新.試論中國古代書院藏書係統形成於南宋[J].浙江學刊,2014(2).
[31]李光生.宋代書院藏書論略[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
[32]鈕開芹.我國古代書院藏書的管理及曆史貢獻探略[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5).
[33]任歡歡.晚清直隸書院改製研究[J].教育評論,2014(10).
[34]楊毅豐.晚清書院改製學堂的嬗變:以四川為例[J].貴州文史叢刊,2016(2).
[35]謝豐,周小喜.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製書院興辦學堂的章程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16(1).
[36]張雪梅.清末陝南地區的書院改製[J].人民論壇,2016(8).
[37]吳洪成,王培培.近代重慶書院改製述評——紀念書院改製115周年[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38]徐淩美,丁煜成.陝甘味經書院考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39]朱之潤,劉海濤.敬敷書院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4(3).
[40]任文香.試論白鹿洞書院學規的文化內蘊[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41]鄧洪波,顏為.石鼓書院: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42]魏紅翎.尊經書院讀書日程考[J].中華文化論壇,2015(5).
[43]劉婉華.書院:中國古代園林的一朵奇葩[J].南方建築,2014(4).
[44]蒙小英,伍禎,鄒裕波.傳統書院園林景觀的教化作用於啟示[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45]閆俊霞.明清河南書院園林設計符號研究——以嵩陽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6(7).
[46]蔡誌榮.清代湖北書院建築風格及現代啟示[J].理論月刊,2016(11).
[47]張健,吳倩.清代遼沈地區書院與學宮景觀環境探析[J].沈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48]於曉明.明清時期江南書院之景觀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6.
[49]張顯運.清代河南書院經費述論——以書院碑刻為視閾[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9).
[50]張發祥.清代撫州書院經費來源探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51]王麗娜.明清徽州書院的經費來源問題探析[J].銅仁學院學報,2014(1).
[52]袁仕勳,江星敏.明清時期書院的經費籌措與管理初探——以黔東南書院為例[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6(12).
[53]鄧洪波,鄭明星,婁周陽.中國古代書院保護與利用現狀調查[J].中國文化遺產,2014(4).
[54]徐永文,胡青.書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範式研究——以江西為考察中心[J].江西社會科學,2016(6).
[55]朱虹.加強江西書院文化的保護利用[J].中國地方誌,2015(10).
[56]李華棟.加強江西書院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N].光華時報,2015-07-28.
[57]史曉榮.略論書院與中國傳統[J].運城學院學報,2014(4).
[58]周春芳,高必征,劉冠峰.書院文化的當代價值新論[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59]竇竹君.傳統書院的人文精神[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60]鄧建.中國古代書院與流寓文化關係芻論[J].理論月刊,2016(9).
[61]邱淩,謝樹清.石鼓書院詩詞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62]張緒.論施璜對清初徽州理學及書院文化的貢獻與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63]江小角,劉振.姚瑩的書院教育實踐及其影響[J].西部學刊,2015(9).
[64]朱漢民.範仲淹的慶曆興學與書院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65]張勁鬆.論清儒沈近思與臨潁紫陽書院[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66]郭榮剛,林金水.艾儒略與福州書院[J].世界宗教研究,2014(3).
[67]鄧洪波.王學在嶽麓書院的傳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68]程嫩生.論清代書院教育與桐城學派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16(6).
[69]朱漢民.南宋書院的學祠與學統[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70]程嫩生,馬啟超.明代時期虞山書院的文學教育與文學創作[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
[71]譚樹林.英華書院之印刷出版與中西文化交流[J].江蘇社會科學,2015(1).
[72]蘭軍,何君揚,鄧洪波.2013年書院研究綜述[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5).
[73]鄧心強,郝舒暢,魏薇.2015年度“兩岸四地書院教育製度論壇”綜述[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6).
[74]周豔紅,陳浩.清代廣東書院研究綜述[J].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15(4).
[75]崔海浪.我國高校書院製建設研究綜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2).
[76]張勁鬆.近十年來國內書院文化旅遊研究述評[J].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2016(4).
[77]張兢兢.唐代書院的性質討論——再讀鄧洪波《中國書院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4(3).
[78]田建榮.評《北京書院史》[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5).
[79]曾小明.書院精神的尋夢人——讀朱漢民教授的《書院精神與儒家教育》[J].大學教育科學,2014(3).
[80]範雙利,彭遠威.論現代大學書院製的建設[J].高教探索,2014(6).
[81]孫國峰,許成安,樊士德.基於比較視角的現代書院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1).
[82]唐國華.大學書院製: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13).
[83]張倩.我國內地高校書院製建設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