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朱熹園:以“源頭活水”涵養(yang) 文化自信
作者:張恒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六日己醜(chou)
耶穌2024年1月26日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提出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朱熹園又名武夷精舍,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親(qin) 手創辦的書(shu) 院。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yu) 福建尤溪。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建起武夷精舍。曆史上精舍屢建屢毀,目前所見為(wei) 本世紀初原址複建。精舍連同周邊部分建築、綠地等稱朱熹園,是紀念朱熹、弘揚理學、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
武夷山“碧水丹山”,“奇秀甲東(dong) 南”,蜿蜒於(yu) 山間的九曲溪因三彎九曲勝景被稱為(wei) “武夷之魂”,武夷精舍便坐落於(yu) 溪水最深的五曲之畔、隱屏峰下,風光尤為(wei) 奇絕秀麗(li) ,“蒼藤茂木,按衍迤靡,膠葛蒙翳,使人心目曠然以舒”。據朱熹《武夷精舍雜詠序》記載,精舍建有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築,人稱“武夷之巨觀”。一時學者雲(yun) 集,蔡元定、黃幹等人皆曾從(cong) 學於(yu) 此,“講書(shu) 肄業(ye) ,琴歌酒賦,莫不在是”。
武夷精舍時期,朱熹撰成代表作《四書(shu) 章句集注》。他將《禮記》的《大學》《中庸》與(yu) 《論語》《孟子》並列而成“四書(shu) ”,取代“六經”作為(wei) 新的儒家經典;同時改變漢唐以訓詁章句為(wei) 主的解經之法,注重義(yi) 理闡釋,構建起以“理”為(wei) 核心的體(ti) 用兼備的精密哲學體(ti) 係,錢穆讚其“四書(shu) ”學“於(yu) 中國學術史上有旋乾轉坤之大力”。《四書(shu) 章句集注》集朱熹理學之大成,是以理學解讀儒家元典的裏程碑之作,元代成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指定教材。
朱熹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武夷山地區度過。基於(yu) “武夷山是後孔子主義(yi) (朱子理學)的搖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yu) 1999年將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雙重遺產(cha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時曾給予高度評價(jia) ,稱“這是中華文明的驕傲”。
“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朱熹園考察期間,看到牆上印有朱熹這句名言,駐足凝視良久。
“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是朱熹在武夷精舍期間的思想成果,該語出自《四書(shu) 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對孟子“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經典話語的闡釋。類似論述在朱熹著述中還有不少,如《大學章句》說“能絜矩而以民心為(wei) 己心,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等等。
朱熹繼承了儒家悠久的“民本”傳(chuan) 統,並從(cong) 理學視角作出新的闡釋,但他並未止於(yu) 理論,而是深切貫徹於(yu) 實踐,尤以“朱子社倉(cang) ”的創辦最具代表性。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建寧饑荒,朱熹等人“勸豪民發藏粟”,“裏人方幸以不饑”。禍不單行,附近又鬧盜匪,僅(jin) 有的存糧即將見底。幸虧(kui) 官府及時將賑濟糧食運達,民眾(zhong) 才渡過難關(guan) 。當年冬天,民眾(zhong) 自發償(chang) 還官府貯糧。在這些糧食的基礎上,朱熹等人提出效仿古法建造社倉(cang) ,用於(yu) 豐(feng) 年儲(chu) 糧、災年賑濟。社倉(cang) 選址崇安縣五夫裏籍溪坊(今武夷山市五夫鎮興(xing) 賢街),乾道七年(1171年)建成,“為(wei) 倉(cang) 三,亭一,門牆、守舍,無一不具”。朱熹還專(zhuan) 門設計了運作管理體(ti) 製《社倉(cang) 事目》,後被宋孝宗“頒詔行於(yu) 諸府各州”,成為(wei) 通行全國的救災儲(chu) 糧製度規定。
朱熹“登第五十年,仕於(yu) 外者僅(jin) 九考,立朝才四十日”,無論在朝還是賦歸,他都身體(ti) 力行民本理念,留下不少佳話,其中蘊含的理學思想、治理智慧和人文情懷至今仍具啟發意義(yi) 。
朱子學發軔於(yu) 武夷,卻未囿於(yu) 武夷,精深的哲學思想、深切的淑世情懷和卓越的治理智慧使其跨越時空、超越國度,不僅(jin) 成為(wei) 中國近古數百年的正統思想,而且東(dong) 傳(chuan) 日韓、西渡歐美,至今仍在世界範圍內(nei) 發揮重要影響。
朱熹一生致力於(yu) 研究著述、講學倡道。學術上,承二程洛學,兼北宋諸子,集理學大成,留下25種、600餘(yu) 卷、2000萬(wan) 字著述,“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教育上,畢生投身書(shu) 院複興(xing) ,除武夷精舍外還在武夷山地區創辦寒泉精舍、晦庵草堂、竹林精舍等書(shu) 院,複建、擴建白鹿洞、嶽麓等書(shu) 院,創製學規、講學論辯、培養(yang) 生徒,形成著名的晦翁學派(考亭學派)。憑借卓著的學術與(yu) 教育成就,朱子學元初開始北傳(chuan) ,延祐複科後《四書(shu) 章句集注》成為(wei) 科考教材和標準答案,明初被欽定為(wei) 官方哲學。
朱子學不僅(jin) 走向全國,還遠播世界。在東(dong) 亞(ya) ,朱子學早在南宋後期便傳(chuan) 入日本、朝鮮半島。16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朱子學和韓國朱子學、日本朱子學共同形成東(dong) 亞(ya) 朱子學,成為(wei) “東(dong) 亞(ya) 文明的共同體(ti) 現”。在東(dong) 南亞(ya) ,朱子學宋末傳(chuan) 入越南,近代又由華人移民傳(chuan) 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ya) 、印度尼西亞(ya) 等國,對當地發展產(chan) 生重要影響。明末清初,朱子學又由來華傳(chuan) 教士帶到歐洲,經萊布尼茨等啟蒙思想家闡釋。20世紀以後,美國朱子學研究也出現一波熱潮,成為(wei) 中國文化研究的顯學。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朱熹園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斷。
近年來,朱熹故裏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和重要指示,圍繞朱子文化實施保護、研究、教化、交流、傳(chuan) 播五大工程,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目前,南平已就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朱子文化旅遊等編製規劃,修建和新建紫陽樓、考亭書(shu) 院、朱子文化廣場等一批朱子文化重要遺存和公共場所,並持續打造“考亭論壇”、“朱子之路”研習(xi) 營和“大儒朱熹——走進朱子大型交響詠誦會(hui) ”等重點文化品牌。地方政府的重視引來“外腦”,中國朱子學會(hui) 武夷山研究基地於(yu) 2023年3月在五夫鎮揭牌成立,推動開展朱子文化研究和學術交流。朱子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還釋放出示範效應,茶文化、閩越文化、建盞建本文化、宋慈法律文化等當地特色文化的研究闡釋和活化利用正不斷推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八百多年前,朱熹在《觀書(shu) 有感》中寫(xie) 下這兩(liang) 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如今,以朱子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成為(wei) 涵養(yang) 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