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書(shu) 院:千年文運鑄豐(feng) 碑
作者:楊少波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10月5日
簡介
恭城書(shu) 院原名羅蒙書(shu) 院,位於(yu)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羅蒙山下,始建於(yu) 宋1105年,後幾經損毀搬遷。目前所見的書(shu) 院建於(yu)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將羅蒙書(shu) 院在原址重建,更名為(wei) 恭城書(shu) 院。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shu) 院,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書(shu) 院。在這裏召開的通道會(hui) 議直接影響了紅軍(jun) 的長征走向,也使紅軍(jun) 轉危為(wei) 安,為(wei) 紅軍(jun) 之後的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恭城書(shu) 院為(wei)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委宣傳(chuan) 部公布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曆經1200餘(yu) 年發展的書(shu) 院,是我國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曆代興(xing) 建的書(shu) 院數量不少,然薪火不絕者不多。那些幸存下來的書(shu) 院,融合儒家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已是少之又少,還能兼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紅色文化於(yu) 一體(ti) 的更是鳳毛麟角,湖南通道恭城書(shu) 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個(ge) 金秋暖暖的午後,我慕名走進她。
通道會(hui) 議原貌。作者供圖
1 托舉(ju) 文明之火
沿著布滿青苔的石階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飛簷翹首的門樓,雄偉(wei) 壯觀,古樸典雅。
恭城書(shu) 院坐東(dong) 朝西,由門樓、兩(liang) 棟齋舍、講堂四部分構成,建築物沿縱軸方向依次排列在一條軸線上,由正中一條通廊串聯成一個(ge) 整體(ti) ,四周砌青磚作護牆。各棟建築空間有天井,內(nei) 植花草樹木。門樓齋舍和講堂分上下兩(liang) 層。通廊係兩(liang) 層,架設木樓梯。門樓為(wei) 重簷歇山頂式,正樓局開窗戶,可眺望山城風光。
兩(liang) 棟齋舍為(wei) 坡頂,上下各置外廊。講堂上下兩(liang) 層,底層為(wei) 一麵全開敞式堂屋,供講課用,上層供藏書(shu) 等,整個(ge) 建築全係純木構件,穿鬥式構架。挑簷、門窗裝修簡樸,造型獨特,宏偉(wei) 壯觀。四棟兩(liang) 層木樓,由門樓、教室、禮堂、通廊四個(ge) 部分構成一座完整有序的建築群。古色古香的恭城書(shu) 院,有機融入了漢族與(yu) 侗族精湛的建築技藝,可謂“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侗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駱越民族的一部分。主要居住在湖南、貴州、廣西交界地與(yu) 湖北恩施一帶。通道侗族自治縣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侗族占全縣總人口的78.3%。恭城書(shu) 院所處通道老縣城縣溪鎮古稱“羅蒙砦”,“羅”即“駱”的異寫(xie) ,“蒙”是“氓”的異寫(xie) ,“羅蒙砦”含義(yi) 是“駱人寨”,“就是今日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鄧敏文《中國侗族村寨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即為(wei) “荊州西南隅要服之地”。
通道侗族自治縣軍(jun) 事戰略位置重要。秦始皇派五路大軍(jun) 南征百越,三國時諸葛亮南征進入嶺南,唐初李孝恭、李靖統領大軍(jun) 十二路南征蕭銑,均以通道為(wei) 孔道。
清鹹豐(feng) 十一年(1861)九月,石達開率40萬(wan) 太平軍(jun) 從(cong) 廣西取通道,趨靖州,下沅州,在通道恭城書(shu) 院揮筆寫(xie) 下“樹三十麵征旗,召來豪傑英雄,虎豹威,熊羆猛,吊民伐罪,隻鼓一氣渡黃河,戰必勝,攻必取,才收我華夏之社稷;享二百年園祚,襄去貪官汙吏,豺狼性,狐狸心,暴斂橫征,罔知萬(wan) 民赤子,得不易,失不難,何保爾夷狄之江山”對聯一副。
宋朝官吏王祖道打通了湘至黔、桂兩(liang) 地千裏要道,收九百零柒峒,得六萬(wan) 四壯丁,讓“自漢唐以來的不臣之地,皆入版圖”,而由羅蒙縣改名通道侗族自治縣。為(wei) 統治教化這些曾是南蠻的“不臣之民”,保證多民族之地、西南要隅久安,宋朝庭和通道地方共同建起了羅蒙書(shu) 院。
書(shu) 院剛建成,便迎來了周敦頤的弟子、宋代理學創始人程頤到此講學。他所講的“格物致知”和哲理儒學,並兼容釋、道與(yu) 諸子百家,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一時,周邊的學子雲(yun) 合影從(cong) 。恭城書(shu) 院托舉(ju) 著文明之火,聲名遠播湘、桂、黔三省內(nei) 外,賡續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明清時期,恭城書(shu) 院培養(yang) 出了十幾位進士,三十幾位舉(ju) 人。
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的交融和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成就了恭城書(shu) 院。在恭城書(shu) 院文脈流芳、熏染教化下,當地的侗民族文化呈現出文化交融的特色。侗民族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崇尚“天人合一”,與(yu) 儒家精神不謀而合。“生產(chan) 半忙半閑,生活半豐(feng) 半簡,喝酒半醉半醒,心態半佛半仙”,侗寨民風淳樸,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侗民族熱情好客,與(yu) 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常在一起“行歌坐夜”“多嘎多耶”。
恭城書(shu) 院,也是身處僻遠之地的通道了解世界、參與(yu) 時代的窗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通道一位名叫翁信浮的縣長在書(shu) 院前廳立柱上也刻下一副對聯,上聯是“小學畢業(ye) 的一定要升中學,中學畢業(ye) 的一定要上大學”,下聯為(wei) “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學,家境貧困的也要想方設法升學”。並非這位縣長沒文化,連一副對聯也寫(xie) 不工整,而是他號召民眾(zhong) 讀書(shu) 上進的拳拳赤心,故用新白話衝(chong) 擊舊思想。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這裏開蒙進學的梁宙煌、劉本源等一批愛國青年走上了民族抗日的前線,參加了淞滬會(hui) 戰和緬滇遠征軍(jun) 。新中國成立後,潘仕海、楊立登、張齊能、吳思潮等一批熱血青年又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不少學子把鮮血灑在了異國他鄉(xiang) 。
2 定格“通道轉兵”的曆史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走出了毛澤東(dong) 、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老一輩革命家,發生了秋收起義(yi) 、湘南暴動、通道轉兵等重大曆史事件”。進入恭城書(shu) 院的道路旁,巨幅宣傳(chuan) 牌上的文字醒目。這是2020年9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湖南時所說。而“重大曆史事件”之“通道轉兵”,就是在恭城書(shu) 院召開的通道會(hui) 議上所決(jue) 定的。
通道轉兵紀念館。作者供圖
湘江戰役結束,紅軍(jun) 主力終於(yu) 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以鮮血和生命譜寫(xie) 了悲壯詩篇。但這支英勇的大軍(jun) 也從(cong) 西征時8萬(wan) 之眾(zhong) ,隻剩下3萬(wan) 餘(yu) 人。“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極言其慘狀。
在翻越湘桂邊境老山界的路上,毛澤東(dong) 、王稼祥、洛甫在擔架上邊走邊談。而正在此時,蔣介石頒布了《湘水以西區剿匪計劃大綱》,一方麵調集劉建緒、薛嶽兩(liang) 部主力近20萬(wan) 人配置在通道北上的靖州、會(hui) 同、芷江、綏寧、城步、武岡(gang) 一帶,布置形成了一個(ge) 大口袋,並設置了四道封鎖線,修建了210座碉堡,張網以待。一方麵又派重兵圍追疲憊的中央紅軍(jun) 。湘江血戰的悲劇又將擺在紅軍(jun) 的麵前。
12月10日,紅一方麵軍(jun) 二師攻占通道侗族自治縣城。
12月12日,中央紅軍(jun) 在恭城書(shu) 院召開了中央負責人緊急會(hui) 議。會(hui) 議的主題是討論迫在眉睫的行軍(jun) 方向問題。參加會(hui) 議的有毛澤東(dong) 、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會(hui) 議由周恩來主持。
麵對蔣介石精心設計的“湘西大口袋”,李德、博古仍堅持按報經共產(chan) 國際批準的路線北上。
“現在我們(men) 的西部是貴州,那裏的土軍(jun) 閥王家烈很不得民心,而且軍(jun) 隊內(nei) 部的派係鬥爭(zheng) 很厲害,又都是些抽鴉片煙的雙槍兵。力量相對薄弱,我們(men) 完全可以避實就虛,甩開蔣介石的重兵,到貴州去呀,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毛澤東(dong) 的濃濃湘音在恭城書(shu) 院久久回蕩……
經過激烈爭(zheng) 論,最終采納了毛澤東(dong) 的正確主張,改變了原定向湘西前進的計劃,決(jue) 定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jun) 。中革軍(jun) 委發出《關(guan) 於(yu) 我軍(jun) 13日西進的部署》的“萬(wan) 萬(wan) 火急”電,史稱“通道轉兵”。
通道轉兵這一段意義(yi) 重大、挽救紅軍(jun) 命運的輝煌曆史在恭城書(shu) 院定格;一曲力挽狂瀾的英雄之歌在侗鄉(xiang) 大地奏響。
通道轉兵在危急關(guan) 頭挽救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挽救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避免了北上湘西遭致全軍(jun) 覆滅的危險。自1932年10月寧都會(hui) 議被解除軍(jun) 事指揮的毛澤東(dong) ,在這裏重新走向革命的前台,“實際上開始了毛澤東(dong) 的領導”。
一生酷愛讀書(shu) 的毛澤東(dong) ,似乎與(yu) 書(shu) 院有著不解之緣。青年時期在湘江河畔的嶽麓書(shu) 院勤學苦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不惑之年在通道侗鄉(xiang) 的恭城書(shu) 院,在革命的風雨飄搖中,扶大廈之將傾(qing) ,找到了革命轉捩的“通道”。
紅軍(jun) 長征從(cong) 此處處有“通道”,不僅(jin) 是地理的通道,也成為(wei) 了曆史的通道,勝利的通道。通道轉兵還為(wei) 遵義(yi) 會(hui) 議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偉(wei) 大覺醒,成立13年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如一個(ge) “窮人家懂事的孩子”開始走自己的路,不再唯“共產(chan) 國際”馬首是瞻,從(cong) 此獨立自主地“擔當起中華民族解放的大任”;黨(dang) 的“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從(cong) 此初步形成。
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書(shu) 中說:正是在這危急關(guan) 頭,毛主席挽救了紅軍(jun) 。他力主放棄會(hui) 合二、六軍(jun) 團的企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他的主張得到大部分同誌的讚同。於(yu) 是,部隊在十二月占領湖南西南邊境之通道城後,立即向貴州前進,一舉(ju) 攻克了黎平。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jue) 主張改變方向,所剩三萬(wan) 紅軍(jun) 的前途隻有毀滅。
3 再譜時代華章
如今的恭城書(shu) 院不到百米之遙處,是通道轉兵紀念館。這是以恭城書(shu) 院為(wei) 核心基礎,於(yu) 2014年底建成的紀念館。它包括主題陳列館、會(hui) 議舊址、紀念廣場、紅軍(jun) 總政治部舊址東(dong) 嶽宮、毛澤東(dong) 王稼祥張聞天住所寶慶會(hui) 館、紅軍(jun) 街等部分。
在紀念廣場,但見彩旗飄揚,遊人如織。來自廣東(dong) 深圳的參觀團隊向毛澤東(dong) 等偉(wei) 人雕像敬獻花籃,而通道二中的二百餘(yu) 名新生正舉(ju) 行莊嚴(yan) 的緬懷儀(yi) 式,表達著對領袖對偉(wei) 人對革命先烈的愛戴、崇敬之情,也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多年來,通道轉兵紀念館努力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通道段建設,特別注重發揮恭城書(shu) 院的輻射帶動作用。近幾年,他們(men) 在維護好小水戰鬥舊址、犁子界紅色遺址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創建了杜鵑草堂長征文化園、兵書(shu) 閣紅色文化體(ti) 驗園、中央紅軍(jun) 第二縱隊官團老寨宿營地等新的紅色舊址和人文景觀。
我看到,在杜鵑草堂,可以沉浸式體(ti) 驗“歡迎紅軍(jun) 進侗鄉(xiang) ”、實景模擬“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五姑嫂舂米送紅軍(jun) ”等場景故事,感受崢嶸歲月的艱辛,由此體(ti) 會(hui) 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現在,恭城書(shu) 院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道轉兵紀念館成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長沙開通了到通道的紅色旅遊專(zhuan) 列,近十年來,來恭城書(shu) 院和通道轉兵紀念館參觀學習(xi) 的遊客達1000萬(wan) 人次。
夕陽西下,我走出通道轉兵紀念館,站在高高的石階台上佇(zhu) 立眺望:遠方群山如黛,蒼山如海。見證著歲月滄桑和曆史榮光的縣溪紅色小鎮正沐浴在金色秋陽的餘(yu) 暉中,清澈的渠水河蜿蜒向北流去,一幅寧靜吉祥的景象。
新的長征永遠在路上,對曆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曆史。我相信,厚積文蘊的恭城書(shu) 院,必將在新的偉(wei) 大時代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