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ang) 間·書(shu) 院
作者:方雪梅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9月22日
簡介
振南書(shu) 院位於(yu) 郴州桂陽縣歐陽海鎮振南村,始建於(yu) 1931年,占地1300餘(yu) 平方米,由當地的龍氏家族及附近7個(ge) 自然村的村民自發捐建。2018年修繕後的書(shu) 院保持著濃濃的民國時期建築特色,主體(ti) 建築呈長方形,正南麵牆體(ti) 呈“山”字形,上下為(wei) 二層磚木結構,共有8間教室,設學前班和小學一、二年級,可容納學生300餘(yu) 人。
古樹老宅生新韻。方雪梅 攝
一
雨後的桂陽鄉(xiang) 下,是一幀洗不脫色的水墨畫,綠意蓬勃,清新遠闊。莊稼、田埂、草木、山塘、房舍間,彌漫著一種讓人感動的靜氣。
遠景中,幾堆黛青的顏色,背馱蜿蜒曲折的線條,勾畫出坡峰起伏的身形,一浪綿長的山脈,就匍匐在蒼灰的天幕下了。近景呢,一坦平陽上,鋪著茵綠的苞穀林和望不到邊的煙葉田。苞穀結得密,高高低低趴在杆葉間,嫩須探頭,像掛麵一般。煙葉田陣仗很大,長勢也猛,撐著無數片油綠的大手掌,隨風輕晃,似在召喚某人的小名。
與(yu) 遠景的霧遮煙鎖,近景的纖毫畢現不同,中景像田園詩的詩眼,讓我們(men) 目光的焦點,落在一棵大樹和一座老宅院上。樹與(yu) 院俱老,都站在村道左側(ce) 。走近看,葉密枝繁的大樹,是一棵老銀杏,它虯枝衝(chong) 天,樹冠橫生在方磚青瓦、簷角高翹的老宅院上空。因這古樹老宅的存在,眼前清靜的鄉(xiang) 村畫麵,陡然有了大氣韻。當地人介紹說,這座老宅,就是振南書(shu) 院。
琅琅書(shu) 聲依舊在。張恩勇 攝
二
較之我走訪過的眾(zhong) 多古老書(shu) 院,建於(yu) 民國年間(1931年)的振南書(shu) 院,壽不滿百,名不震耳,在悠長的中國書(shu) 院史上,隻算籍籍無名的“晚生”,但對郴州市桂陽縣振南村這片土地,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yi) :那個(ge) 年代,在被舊俗舊思維捆結的窮鄉(xiang) 僻壤,一個(ge) 鄉(xiang) 賢,能發起周邊各村捐款,為(wei) 鄉(xiang) 裏後輩開蒙求學,建立起這十裏八鄉(xiang) 的第一所學堂,此舉(ju) 算得上是這個(ge) 中國鄉(xiang) 村的文化覺醒和開步前行中邁出的一小步,步幅雖細碎,卻堪比閃電響雷。
發起捐款的鄉(xiang) 賢名叫龍垂明,是附近周塘龍姓家族的知名人士。關(guan) 於(yu) 他,沒有見到更多的介紹文字,但我想,其人必是遠見在懷,試圖將鄉(xiang) 人從(cong) “往來皆白丁”的暗區牽引到心目清明的光亮處;也必定從(cong) 書(shu) 院的桌麵,得到了人生的助力與(yu) 提點,從(cong) 書(shu) 院的卷帙中,得到過理與(yu) 道、哲與(yu) 思的燭照,故而心田催生了一粒壯大杏壇的種子,欲為(wei) 龍姓子孫造福,又福澤四鄉(xiang) 。
92年後的這個(ge) 夏天,我們(men) 穿過槽門,進入書(shu) 院內(nei) 庭。眼前一幢厚實的青磚大宅,顯然經過了修繕,地麵鋪著平整的方磚,青磚牆水泥填縫處,泛著新白。書(shu) 院的主體(ti) 建築為(wei) 磚木結構,分為(wei) 上廳、中廳、下廳三部分。中廳為(wei) 四柱頂梁采光擋雨涼亭結構,上廳中空,有八卦穹頂造型,上廳兩(liang) 邊底層為(wei) 教室。據說,書(shu) 院初建時,占地4000多平方米,可容二三百學子就讀;此處先為(wei) 小學堂,後為(wei) 初中,連續辦學72載,育人無數。後因庭老房危,停辦數載;2018年,修葺後複學。修複後的振南書(shu) 院,修舊如舊,依然是老青磚,小青瓦,高飛簷,典型的江南民居;樓上樓下所有門窗皆拱圓,又有幾分西洋風氣。從(cong) 這種中西建築風格的糅合中,可見振南書(shu) 院一開端,就有寬敞視野。
此時,濕潤的陣風,拂動著院子裏的古桕樹和古醋栗樹,葉喧之聲,與(yu) 一陣孩童的讀書(shu) 聲,匯於(yu) 一曲。這讓我心頭一喜,振南書(shu) 院經過了近百年風雨滄桑,仍然將讀書(shu) 聲帶到了今天,這是個(ge) 奇跡。
循著讀書(shu) 聲,走到一樓的教室前,探頭一看,裏麵坐了十來個(ge) 孩子,正在一個(ge) 年輕女老師的引導下讀課本。稚嫩的讀書(shu) 聲,在寬敞的室內(nei) 琅琅而起。
振南書(shu) 院。張恩勇 攝
在書(shu) 院的中廳,我見到了現任校長顏海民。這個(ge) 古古墩墩的中年漢子,麵相憨厚,有種五大三粗的“武人”氣,卻偏偏從(cong) 了文。他在桂陽土生土長,讀過郴州師專(zhuan) ,1998年成為(wei) 杏壇中人。2018年初秋,一紙調令,將他派到這所鄉(xiang) 下小學當校長,至今快6年了。他介紹說,振南書(shu) 院現在有33個(ge) 學生,大多是留守兒(er) 童,分成兩(liang) 個(ge) 年級,一年級17人,二年級16個(ge) 人。連同他在內(nei) ,學校隻有一男兩(liang) 女共三個(ge) 老師,開了語文、數學、美術、體(ti) 育等多門課,三個(ge) 老師,分擔了全部。每天傍晚,每個(ge) 節假日,當兩(liang) 個(ge) 女老師和孩子們(men) 離校回家後,顏海民獨自留下,在寂靜的鄉(xiang) 野與(yu) 夏夜的蛙聲、秋日的蟲鳴為(wei) 伴,護校守校,也堅守著一個(ge) 鄉(xiang) 村教師樸素的本分。他說,我是男人,晚上和節假日守校,方便些。
雖與(yu) 顏海民隻一麵之緣,我卻在他篤實忠厚的笑容裏,“遇見”了一大群先生,他們(men) 從(cong) 先秦的山房,漢唐的精舍,宋元明清的書(shu) 院,民國的講堂裏魚貫而來,無論私學、官學,風起風息,他們(men) 的肩上都挑著同樣的一副擔子,即“課徒授業(ye) ,涵養(yang) 文化血脈”。這種擔當,總會(hui) 越過時光之水,穿過更迭的曆史章節,升上天空。
站在一樓教室的青磚牆壁邊,我正思緒飄散,22歲的蘭(lan) 誌怡迎麵而來。她戴著一副眼鏡,文靜且有幾分靦腆。從(cong) 湖南第一師範畢業(ye) 後,她回到家鄉(xiang) 桂陽當老師,一入職便被分配到這所遠離縣城的鄉(xiang) 村小學。在這個(ge) 袖珍的村小,迎接她的是振南書(shu) 院的老宅老樹,縈回的鄉(xiang) 野氣,和班上十多個(ge) “小不點”。她教語文和美術,很快成了孩子們(men) 心裏的大姐姐。每天一出書(shu) 院槽門,抬頭是曠野,低頭見莊稼。
問她當鄉(xiang) 村教師苦不苦?她抿嘴一笑:總該有人來教鄉(xiang) 下的孩子吧?再說,現在條件比從(cong) 前好多了,你看這裏有了多媒體(ti) 教學,還有免費校車接送師生,連家住15公裏遠的孩子都可以每天來上學了……所以談不上有多苦。另外,這個(ge) 書(shu) 院寧靜,日子簡單,讓人心安。鄉(xiang) 下的孩子樸素天真,尤其可愛,讓他們(men) 有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我覺得這是自己和當年振南書(shu) 院的教書(shu) 先生們(men) 來到此地的最大意義(yi) ……
這位女教師青春的臉,在古舊的大宅院,似一道穿過亮瓦投射下來的光。我分明在光亮中,看到振南書(shu) 院的講堂、門廳裏,仍有先賢的氣度在交疊;感受到這所老宅,在時光的衝(chong) 刷後,教書(shu) 育人的宗澤,依然明晰清朗,本色喜人。
中西建築風格糅合的大門。方雪梅 攝
三
中國書(shu) 院,曆來是文化根蔸發育的膏腴之地,孕生、接引、承遞著弘道、授業(ye) 、育人的書(shu) 院精神。自唐代發軔,宋代勃興(xing) ,至明清,書(shu) 院便似春雨催芽,遍及城野。
“天下書(shu) 院楚為(wei) 盛”,湖湘大地,唐代有光石山書(shu) 院、杜陵書(shu) 院、南嶽書(shu) 院,天寧書(shu) 院,開啟湖湘書(shu) 院文化的大幕;宋朝有嶽麓書(shu) 院、城南書(shu) 院等70多所書(shu) 院;元代興(xing) 建書(shu) 院22所,興(xing) 複唐宋舊書(shu) 院19所,石鼓書(shu) 院、濂溪書(shu) 院等如日中天;至清代,湖南全境書(shu) 院多達500多所。道光以後,城市建書(shu) 院之風日烈,並吹至三湘四水,各鄉(xiang) 村皆廣辟書(shu) 院,講詩書(shu) ,課生徒,振文風,育精英。學子們(men) 從(cong) 四鄉(xiang) 而來,在幽靜的庭院,踏著滿徑日光月華,走向儒釋道經籍,走向宋明理學,走向經世之道……在這一隅,朱熹、張栻、王陽明等無數前哲的遺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賢達與(yu) 大才。書(shu) 院,傳(chuan) 承學統,研習(xi) 學術,培養(yang) 人才,倡行教化的使命,讓中國文化得以壯行。
桂陽作為(wei) 曆史久遠的古郡,其興(xing) 教傳(chuan) 統,也風行了2000多年,施惠無數的學子。有文字記載,東(dong) 漢建武二年(26年),桂陽太守衛颯始興(xing) 教育,倡導“修庠序之教”,郡守欒巴則“興(xing) 列學校”。東(dong) 晉建武元年(317年),縣學出現在桂陽地麵。在此後,監學、府學、州學、軍(jun) 學蔚然風行。宋人胡寅為(wei) 桂陽作《桂陽監學記》言:“蓋三代之於(yu) 人才,自幼即加教育,畏顧德行,熏陶漸漬……”言幼教與(yu) 德行之重要。南宋理學家張栻,著有《桂陽軍(jun) 學記》,闡述其辦學思路,並提出“故為(wei) 學者,當以立誌為(wei) 先,不為(wei) 異端術,不為(wei) 文采眩,不為(wei) 利祿汩,而後庶幾可為(wei) 言讀書(shu) 矣”,認為(wei) 學習(xi) 者當以“明人倫(lun) ”為(wei) 重,有“德”才是首要的。這種興(xing) 學擇生觀,也正是桂陽曆代書(shu) 院興(xing) 辦的礎石。
而為(wei) 桂陽眾(zhong) 多書(shu) 院“壘牆”者,多為(wei) 名儒賢宦、鄉(xiang) 紳旺族。子龍書(shu) 院、蒙泉書(shu) 院、石林書(shu) 院、鹿峰書(shu) 院、鑒湖書(shu) 院、龍潭書(shu) 院……它們(men) 的背後,站著桂陽守禦李源善,知州戴錄,州判王延傑,知州宦儒章,以及雷鶴齡、湯雨森、陳士傑等賢達的名字。與(yu) 振南書(shu) 院背後的鄉(xiang) 賢龍垂明一樣,他們(men) 的心血,使桂陽成了人文毓秀之地。他們(men) 的心魂,也一定會(hui) 在書(shu) 院史上縈繞。
書(shu) 院,曆來是關(guan) 乎國運的重器,像大江東(dong) 去,接納每一條支流,每一串水滴,華夏文脈方得以一路奔騰……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書(shu) 院,就是一個(ge) 個(ge) 鮮活的細胞,讓中國的文化肌體(ti) ,豐(feng) 盛壯碩。
然歲月流風,如今教育勃興(xing) ,現代化校園林立,大多數舊書(shu) 院,或人去樓閑,或成為(wei) 展示曆史陳蹤的堂館,成為(wei) 遊客的打卡處……而小小的振南書(shu) 院,像曆史擱置在湘南的路標,與(yu) 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一道,至今仍頑強地耕耘著滿耳讀書(shu) 聲。它靜靜地隱立於(yu) 綠天綠地中,以自己的存在,告訴世人,中國的鄉(xiang) 間,除了春耕秋作,興(xing) 旺六畜,綿延姓氏,還曾養(yang) 大了一線蒼綠的文脈,映照了千年的文化身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