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華】傾汝之城說濂溪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1-24 17:58:46
標簽:

傾(qing) 汝之城說濂溪

作者:王瓊華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09月15日

 

簡介

 

濂溪書(shu) 院係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yu) 汝城縣城區西南,是為(wei) 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而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公元1050—1054年,周敦頤任桂陽(今汝城)縣令,勤民耕讀,風節慈愛,吏治彰彰,在此寫(xie) 下《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篇。公元1220年,汝城縣令周思誠建濂溪祠,之後九易其址。現存濂溪書(shu) 院為(wei) 仿宋建築,四合院磚木回廊結構,建築麵積1618平方米。明代兩(liang) 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範輅,清代著名詩人郭遠,當代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上將朱良才、李濤等均在此求學立誌。

 

 

北宋皇祐二年(1050)。

 

史料上沒具體(ti) 記載的一個(ge) 日子。汝城,又迎來了一位縣令。

 

他叫周敦頤。一位眉清目秀、昂藏七尺的青年。他出生的村莊前有一條溪叫“濂溪”,後人便稱他“濂溪先生”。

 

那時,汝城被稱作桂陽。可惜這地方即便建縣較早,然地處邊徼,經濟貧困,教育落後,哪怕有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騾馬古道,行走也不便捷,甚至時見盜賊搗亂(luan) ,還算不上一方樂(le) 土。

 

周子之前在郴縣擔任縣令,相較之下,那裏是繁華之地,與(yu) 汝城似有天壤之別。我也就有了一感覺:周子這般調任,看似平調,實遭“冷遇”。

 

這般“冷遇”並沒影響周子心情,更沒影響他的信仰。在汝城,周子履職四年,盡心盡力,讓這一方山水煥然一新。同時,他在這裏開闡理蘊,著述立說,構築了理學思想基石與(yu) 骨架,因此被世人尊崇為(wei) “道學宗主”。

 

周子調離汝城時,竟有三五千百姓相送。

 

周子走了,但他沒走出汝城人的心窩。於(yu) 是,這裏誕生了一座濂溪書(shu) 院。

 

它坐落於(yu) 縣城一側(ce) 的金鳳嶺麓。金鳳嶺山勢從(cong) 東(dong) 北而來,至西北起峰,並降脈於(yu) 書(shu) 院院址處結穴,宛如一天賜龍軀。書(shu) 院前有一處廣場,中央鑲嵌陰陽太極圖,兩(liang) 側(ce) 辟有蓮花池,蓮花盛開時,即能讓人感悟周子所稱“可遠觀而不可褻(xie) 玩焉”的意境。中央舞台的背景牆上有周子攜“二程”郊遊太極予樂(le) 灣的情景浮雕,並鐫刻《太極圖說》。從(cong) 舞台兩(liang) 邊拾級而上,即遇一處合院式仿宋古建築群,這就是濂溪書(shu) 院。整座書(shu) 院天然古拙,巍然獨秀。大門門楣高懸“濂溪書(shu) 院”四字匾額。大門和簷柱各有楹聯一副,“學衍道源,德化蒼生”“濂溪水匯天下水,道學心達聖人心”,皆是敬仰周子的寫(xie) 照。

 

每次進入書(shu) 院,我即會(hui) 徑直登至觀星台,向台中央所立周敦頤手握《太極圖說》極目遠眺的銅像鞠上一躬。

 

自觀星台再拾九級青石台階,便可來到書(shu) 院最高之處的希濂堂。希濂堂屬單層建築,一棟三間,是人們(men) 瞻仰與(yu) 感念周子的地方。“希濂”意味著周子的思想與(yu) 人品世所罕見,為(wei) 後世典範。除了堂內(nei) 展陳內(nei) 容豐(feng) 富,我尤其喜歡希濂堂聯對,如“濯清蓮守拙樸,立人極光日月”“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蓮花確係君子情懷”,這皆是揭示周子思想精髓的佳聯。我此時也想起另一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dong) 去,無非湘水餘(yu) 波”。我想,汝城濂溪書(shu) 院已經讓這副名聯有了更強的說服力。同時,這些句子以及書(shu) 院內(nei) 眾(zhong) 多展物也讓後人們(men) 看到了一個(ge) 有靈魂、有情懷、有抱負的周子。

 

友人問我,天下有很多濂溪書(shu) 院,汝城這座濂溪書(shu) 院又有哪樣不同之處呢?

 

我答:這一所濂溪書(shu) 院蓋在了周子任過縣令的地方。據專(zhuan) 家考證,汝城濂溪書(shu) 院也是國內(nei) 目前僅(jin) 存的一座古建濂溪書(shu) 院。

 

 

 

濂溪書(shu) 院。 本版圖片均為(wei) 吳義(yi) 忠攝

 

 

汝城濂溪書(shu) 院,最初的修建者是誰呢?

 

周思誠。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這人出任桂陽(今汝城)縣令,即修濂溪祠。明嘉靖年間,在湖廣兵備副使潘子正複建汝城濂溪祠後的第二年,知縣徐兆先在濂溪祠增設講堂和學舍,正式命名為(wei) 濂溪書(shu) 院。

 

周思誠當初動這建一濂溪祠念頭,緣於(yu) 他是周子的“鐵粉”。清嘉慶《郴州總誌》載錄了周思誠《初建濂溪祠記》。其雲(yun) :“思誠叨令茲(zi) 邑,入境諸學,謂學必有先生祠。乃巍然獨存大成殿,其門廡遺址盡沒於(yu) 蒿萊。惟一廳一寢室,傍無他屋。欲求拜先生之遺像而竟莫知所向,惕然為(wei) 之不寧。”周思誠便利用修建縣學的機會(hui) ,於(yu) 大成殿右廡之西南,建濂溪祠以祀周子。

 

當地民眾(zhong) 也紛紛參與(yu) ,工匠不取報酬,街坊則是輪流送茶,場麵熱鬧得很呐。

 

看看剛落成的濂溪祠,周思誠卻是皺起了眉頭:設施這般簡單,哪能表達出敬仰之情?

 

史料上也就有了新一款記載,稱周思誠“又思縣之正堂,先生者嚐居之,因榜其中間曰‘濂溪堂’,俾得伸其景仰。別創屋三間於(yu) 東(dong) 邊,榜曰‘光風堂’,亦祀先生像於(yu) 其中,其傍二間,則以為(wei) 政睱讀書(shu) 之所,庶幾朝夕如見先生。”這段文字挺讓後人感動。

 

周思誠當時感動的,則是周子留在汝城的口碑。據清同治《桂陽縣誌》載,“在縣東(dong) 六裏許,尖崗嶺下,亦說是宋濂溪鑿,灌數十頃,今湮。”這段文字描述周子興(xing) 修水利時,在尖崗嶺下辟成一處蓄水池子,俗稱泉塘池,這也是汝城最早的一口官塘。即便這口官塘早已消失,但那年我與(yu) 友人特意跑到舊址尋訪,驀然間有恍如昨日,卻似經年的感觸。

 

濂溪書(shu) 院成了後人追憶周子的地方。時至今日,汝城人仍是念念不忘周子的功績。

 

謁拜者仿佛看到,周子在立春之日率吏民到炎帝神農(nong) 氏首作耒耜之地——汝城城頭寨神農(nong) 廟祭祀先祖,之後下田扶犁,勸事農(nong) 桑。他見境內(nei) 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薄弱,易遭水澇與(yu) 幹旱,便組織民眾(zhong) 築山塘、修水渠。那處泉塘池便是他親(qin) 自爬山越嶺、考察地形後,確定的壩位。聽到一老農(nong) 抱怨壩堤難見牢固,周子便找來工匠商量,又做試驗,終於(yu) 找到了一個(ge) 牢固壩堤的辦法,即用石灰、黃泥、沙子加糯米稀粥製成三合土築壩。

 

同時,周子號召鄉(xiang) 紳大戶捐資築民塘。他也帶頭捐款。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全縣防汛抗旱的能力大為(wei) 增強,民眾(zhong) 耕作積極性也逐年高漲。看到村民勤耕樂(le) 作場景,周子愉悅吟道:“東(dong) 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le) 趣多。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那一刻,周子真是獲得了滿足。

 

又傳(chuan) ,周子四年無冤情。

 

周子斷案,公正清明,每遇案件,即要翻山越嶺,到實地了解案情後再升堂公審。甚至為(wei) 使訟案公斷,周子親(qin) 率衙役追捕逃賊,這途中還隻能吃幹糧,喝泉水。老者朱氏曾跟我提及一事,周子當年得知一犯案男子家中有一老母,在其得到應有判決(jue) 後,他又特意去探望這男子的老母,交代衙役逢年過節時記得救助老人。

 

治窮,先治愚。

 

周子悟透了這道理,創辦縣學也就成了他的頭等大事。皇祐四年,周子與(yu) 鄉(xiang) 紳攜手,修建孔廟。孔廟落成之後,周子即在大成殿內(nei) 開設講堂,親(qin) 自授課。汝城教育新風由此得以開啟。

 

周子任職汝城,勵精圖治,倡導教化,勸耕講學,訪貧問苦,防疫驅瘟,故在《宋史·周敦頤傳(chuan) 》中得一評語:“移郴之桂陽令,政績尤著。”

 

一位老百姓的好公仆!

 

可以說,汝城濂溪書(shu) 院,即是一座詮釋周子實踐為(wei) 民謀福祉宗旨的書(shu) 院。

 

 

 

濂溪書(shu) 院觀星台內(nei) 的周敦頤銅像。

 

 

少年時,我喜歡跑到縣城西郊予樂(le) 灣遊泳。

 

予樂(le) 灣,以前叫朱家灣。程顥、程頤也到過朱家灣。這當然是一個(ge) 好地方。周思誠曾有描述:“縣西五裏,有山環合,林木茂翳,而溪流清瀉,縈紆其間……”這時刻,楊柳飄拂,花團錦簇,好一派惹人心醉的江南風光。

 

程顥見景生情,即吟:“雲(yun) 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yu) 心樂(le) ,將謂偷閑學少年。”

 

緣於(yu) 這首膾炙人口的《春日偶成》,又因周子有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予”與(yu) “餘(yu) ”同音同義(yi) 可相通,朱家灣便改稱予樂(le) 灣。

 

當日,“二程”是隨其師父周敦頤來訪予樂(le) 灣的。

 

周子將學生帶到朱家灣,便是要在這裏將《太極圖》授予“二程”。這當然有滿滿的儀(yi) 式感,也有其緣故。予樂(le) 灣外環兩(liang) 山抱水,兩(liang) 龍護堂,形成一個(ge) 大圓球,似如宇宙世界的混沌狀態;內(nei) 環的浙水呈S形流貫,像太極圖的陰陽分界線,將圓球一分為(wei) 二,形成陰、陽兩(liang) 魚。山高為(wei) 陽,水田為(wei) 陰,兩(liang) 山不連而斷,氣口有水注入,長流而動,陰陽相生。灣內(nei) 五行順布,五氣旺興(xing) ,陰陽互動,化生萬(wan) 物,變化無窮。

 

見此地形,周子怦然心動:這不就是一幅天然太極圖?在周子歡喜萬(wan) 千之時,予樂(le) 灣也欣然化為(wei) 他那份“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的成思之地。專(zhuan) 家近年考證發現,予樂(le) 灣之朱家、唐家剛好建在太極圖的陰陽眼上,唐氏宗廟又居陽魚眼正中,猶眼之睛,甚為(wei) 傳(chuan) 神。

 

《太極圖說》言簡意賅,卻是周子學術之綱領,也是一紙宇宙發生論。周子從(cong) 儒家角度把宇宙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世界萬(wan) 物如何構成說得清清楚楚。他把本是被道家奉為(wei) “看家寶貝”的太極拿來自己用,隨之完善了儒學體(ti) 係的哲學觀。在我看來,文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一語,正是周子提出的一個(ge) 重要命題並給予了完美的回答,即“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是的,人和人類有其他物類不具有的思想和精神。這抑或就是周子在講一堂人生觀課程。

 

“太極圖”及《太極圖說》成了周子在汝城最重要的研學成果,當然有令人信服的曆史依據。

 

還得再謝一次周思誠。他當年搜集周子遺物與(yu) 事跡時,曾從(cong) 文櫃中發現有周子的相關(guan) 書(shu) 稿。驚呼之後,他在《桂陽濂溪祠記》一文中特意記錄此事:“先生之道,具於(yu) 人心;先生之訓,垂於(yu) 圖典。”所指其“圖”,即“太極圖”和《太極圖說》;所稱其“典”,則是典籍,特指周子另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通書(shu) 》。

 

這一傳(chuan) 奇在濂溪書(shu) 院早就有了詳盡的解讀。

 

書(shu) 院所描繪的朵朵蓮花更是惹人注目。自北宋以來,蓮花被汝城民眾(zhong) 視為(wei) 周子的精神化身。

 

《汝城縣誌》載:“愛蓮池,周敦頤為(wei) 縣令時所鑿。遺址在典史署北,縣堂之東(dong) 。”據傳(chuan) ,池子是周子令人挖成,卻一時不見水。周子當即走入池中,抓起鋤頭,連挖九把,結果落鋤之處,冒出九汪泉水。如此,民間稱之為(wei) “九眼蓮池”。周子大喜,當即撒下蓮種。這種子,還是街門口一位老奶奶送給周子的。之後,在池旁蓋一愛蓮亭。周子遇閑,即會(hui) 移步愛蓮亭,觀賞池中之蓮,甚至喜見池中長有一株並蒂瑞蓮。

 

在清雅蓮香之中,周子靜思悟道,獲得“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心得,成就了《愛蓮說》。看似寫(xie) 蓮花,實則以蓮喻人、以蓮化人、以蓮動人,揭示了君子人格的本質。

 

他一直在這般努力踐行。清代鄧顯鶴在《周敦頤年譜》中記載:“時於(yu) 桂陽縣廳置木匭一,高四尺,闊視其高加尺焉,以貯官文書(shu) ,上鋟‘皇祐四年置,桂陽縣令周’十字而書(shu) 押於(yu) 下。”一方縣令連個(ge) 放官方文書(shu) 的櫃子都沒有,隻好自製一口木箱,足見周敦頤如何廉政!

 

得了老奶奶所贈蓮種,周子也在秋後送與(yu) 老奶奶半隻竹籃的蓮子。調離汝城時,他唯一從(cong) 汝城帶走的一樣東(dong) 西,就是產(chan) 自這池中的蓮種。

 

後來,周子的蓮花開滿了神州大地。

 

同時,清嘉慶《郴州總誌》及汝城曆代縣誌收錄了周子一篇很特別的作品——《拙賦》。

 

特別之一,《拙賦》極短,僅(jin) 65字,內(nei) 涵卻是非常豐(feng) 富。

 

特別之二,“拙”為(wei) 汝城方言,至今沿用,意為(wei) 入世不花巧。因一字方言,得一篇不朽文章,當屬奇跡。看到周子不貪私利,不弄權術,忠誠厚道,當地民眾(zhong) 即稱他是一“拙”者。一字褒揚,似是輕描淡寫(xie) ,周子卻是感慨萬(wan) 千,即以一“拙”之字寫(xie) 成了體(ti) 現“守拙”才能“立誠”本質的《拙賦》。

 

周子在《拙賦》中稱:“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這一番話,既是他內(nei) 心的表白,也是他親(qin) 曆的寫(xie) 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山還是這座山,水還是這汪水,遇見周子,卻能充分激活潛在他內(nei) 心的理學與(yu) 文學的“因子”。這叫結了良緣吧。於(yu) 是乎,周子也回饋給了不朽的文章和見識,讓這一方山水有了它不凡的稟賦,汝城從(cong) 此有了更動人的韻味。

 

如今,遊人們(men) 走進濂溪書(shu) 院拜謁周子時,皆會(hui) 感歎:這座史上曆經九度修葺的書(shu) 院,不僅(jin) 是當地民眾(zhong) 敬仰聖賢的賡續,更是汝城文脈所在,它宛如一朵千年不敗的蓮花。

 

 

秋日,我又訪濂溪書(shu) 院,看到幾位學生正向周子雕像行禮。很多考上大學的汝城學子,都會(hui) 走進這書(shu) 院拜謁周子。

 

而在古時,遇到春秋兩(liang) 季開學,當地縣令皆會(hui) 率屬僚在濂溪書(shu) 院祭祀周子。民間也有一習(xi) 俗,少年年滿18歲行成人禮時,在家吃兩(liang) 隻紅殼雞蛋向父母施禮後,必到濂溪書(shu) 院祭祀先生,祈求今後學業(ye) 有成。

 

汝城濂溪書(shu) 院,自古便是莘莘學子追求夢想的精神聖地。

 

當然,這座古老書(shu) 院也培養(yang) 了許多英才。自它建成之後,汝城走出了39位進士,不少成為(wei) 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men) 絕大多數在濂溪書(shu) 院就讀過,或深受理學文化影響,也秉承了周子好讀勤學的精神。這其中包括狀元朱經貫、太子太保朱英、獬豸冠史朱海、監察禦史範輅等人。朱良才、李濤等汝城籍革命先輩也曾在濂溪書(shu) 院念過書(shu) 。

 

上將朱良才,文武雙全,被毛澤東(dong) 稱為(wei) “軍(jun) 中良才”。朱良才所著的《朱德的扁擔》,也入編了全國小學教材。上將李濤,任作戰部長達10年之久,是戰爭(zheng) 年代在毛澤東(dong) 身邊負責參謀工作時間最長的高級將領,被稱為(wei) “解放軍(jun) 第一高參”。

 

翻一翻古籍,也能找出進士們(men) 不少故事。

 

理學專(zhuan) 家把一個(ge) 古時偏隅小縣能湧現那麽(me) 多進士,稱為(wei) 罕見的“進士現象”。同時深受周子守身如蓮品格的影響,汝城還有一種“監察禦史現象”。

 

《明史》記載,汝城人範輅擔任監察史期間,多次彈劾太監畢真、黎安等人,又揭發寧王與(yu) 宦官勾結謀反的罪行,被誣陷入獄,寧王謀反被誅後,才得以複出。範輅走出牢房,唏噓幾多,唯有自知,但未見半分懊悔。甚至他倔強地把頭一仰,那一句掛在自己嘴上十幾年的口頭禪又衝(chong) 了出來:“此心若有纖毫偽(wei) ,口舌飄零不得還。”如果不能做老實人說老實話,我這舌頭就用不著了!之後為(wei) 表彰範輅功績,朝廷特意在其家鄉(xiang) 範家修建了一座繡衣坊。

 

何謂繡衣?意指皇帝特派的執法大員。這座繡衣坊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曆史,屬國內(nei) 罕見專(zhuan) 門旌表監察官員的年代最早的珍貴文物,也是湖南石牌坊建造時代最早的一座,被譽為(wei) “湖南第一坊”。

 

宋朝以來,汝城出現過十幾位監察禦史和按察史。明朝年間,朱海與(yu) 朱守恕父子,先後擔任監察禦史一職,皆是揚名立萬(wan) ,被鄉(xiang) 人稱為(wei) “父子繡衣”。外沙村人朱英,這位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當屬實權在握的響當當九卿一把手,也是一身正氣。所以,除了繡衣坊,汝城還保存有完好的朱海豸史第,明代禦史孫逢吉與(yu) 孫奎彰禦史第以及為(wei) 紀念朱英而命名的太保第,皆為(wei) 汝城“禦史現象”的生動見證。這些人物激濁揚清,堪稱楷模。

 

汝城成為(wei) 朝廷禦史的“搖籃”,自古就是一個(ge) 熱門話題。這與(yu) 周子的示範效應密不可分。

 

清康熙桐城舉(ju) 人高佑玘應桂陽(今汝城)縣令盛民譽之邀,到汝城考察民風,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他在《重修濂溪書(shu) 院碑記》中,分析了周子離開汝城數百年後,仍被當地民眾(zhong) 所崇仰的原因:“嚐讀先生所著《拙賦》有雲(yun) :‘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其《愛蓮說》則雲(yun)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先生又謂其友潘興(xing) 嗣曰:‘可仕可止,古人無所必。束發為(wei) 學,將有以設施澤於(yu) 斯民,必不得已,正未晚也。’今誦其言以思其學術治行,俱燦然如在目中,宜其去桂陽六百三十年,能使後人思之愈久而愈深,豈非學道愛人之明效耶。”高佑玘其言,深刻詮釋了周子深受祖祖輩輩汝城人崇敬的思想原因。

 

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是老百姓看得見的哲理,也是社會(hui) 的價(jia) 值標杆。崇敬賢者,自古就成為(wei) 汝城民眾(zhong) 的共識,同時體(ti) 現了一種價(jia) 值導向與(yu) 精神溫度。而曆代汝城縣令新任當臨(lin) 書(shu) 院拜謁周子靈位,目的是使“桂陽之人士,過先生之祠者,悚然知敬,相與(yu) 勉為(wei) 忠孝而恥為(wei) 浮薄。日記習(xi) 於(yu) 道德命之說,以漸摩乎仁義(yi) ,豈不彬彬乎聖人之徒,而先生之流風遺韻曆久彌光也哉。”

 

如今的濂溪書(shu) 院,依然在娓娓講述周子清廉的往事。

 

周子染病,昏睡一晝夜。其好友,曾為(wei) 德化縣尉的潘興(xing) 翤到汝城探望,並留有記述,“見他服禦之物,隻一敝筐,錢不滿百。”

 

他拿到的工資放哪去了呢?

 

原來,周子當年在汝城所得俸祿,大部分施舍給了當地窮人。我的舅父當了一輩子老師,周子是其偶像。舅父曾講過周子一故事。一日,周子要救濟一生病農(nong) 婦,卻發現自己身無一文,隻得跟衙門看門人借錢,並立字據。看門人把錢給了周子,卻不肯收其字據。周子便笑,你不怕周某不還這錢。看門人即稱,先生之恩情,吾等鄉(xiang) 民怕是報答不了一二。

 

《濂溪誌·年譜》也有記載:“妻子饘粥不給”,周子卻“曠然不以為(wei) 意”。

 

每次讀到這句話,我都有心被戳疼的感覺。

 

周子卻是很坦蕩。他曾在一首寫(xie) 給家鄉(xiang) 族人的詩中表達出自己奉公無私、清廉為(wei) 官的無悔心境:“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ju) 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wei) 道舂陵隻一般。”這首詩讓我們(men) 看到了一位性情曠達又能“以名節自砥礪”的周子。

 

這位誌清而材醇、行敏而博學的先賢,克勤克儉(jian) ,令一代又一代汝城人歎服。

 

而這座濂溪書(shu) 院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草,一字一畫,皆是彰顯周子的風采。它不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一座書(shu) 院,因為(wei) 在汝城洋洋灑灑的曆史文化進程中,這座古老書(shu) 院始終承擔著與(yu) 時代同步、與(yu) 人民共呼吸的特殊使命。我們(men) 已經明白了,這座充滿曆史文化符號印跡的千年書(shu) 院,即是汝城人的心靈圖騰,一座培根鑄魂的“煉爐”。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