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wei) 人勵誌出東(dong) 山
作者:彭偉(wei) 平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元2023年9月8日
簡介
東(dong) 山書(shu) 院位於(yu) 湘鄉(xiang) 市城區東(dong) 台山下的東(dong) 山學校內(nei) ,始建於(yu) 清光緒十八年(1892)。時任新疆巡撫劉錦棠(湘鄉(xiang) 山棗鎮人)個(ge) 人捐銀2000兩(liang) ,被公推為(wei) 倡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院舍落成,初名為(wei) 東(dong) 山精舍,後易名為(wei) 東(dong) 山書(shu) 院、東(dong) 山高等小學堂和東(dong) 山學校。書(shu) 院總麵積16630平方米,建築麵積4230平方米。2004年,學校被認定為(wei) 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6年,東(dong) 山書(shu) 院舊址被國務院批準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dong) 山書(shu) 院全景。文端中 攝
夏末秋初,天高雲(yun) 淡,我又一次走向東(dong) 山書(shu) 院。身為(wei) 湘鄉(xiang) 人,雖然從(cong) 小便知湘鄉(xiang) 東(dong) 山書(shu) 院演變而來的東(dong) 山學校是毛主席的母校,是少年毛澤東(dong) 走出韶山衝(chong) 接受新式教育的第一站,但仍抑製不住心頭的激蕩。
1 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
東(dong) 山書(shu) 院坐北朝南,東(dong) 南為(wei) 巍巍東(dong) 台,西麵為(wei) 悠悠漣水,北為(wei) 千年龍城,東(dong) 西為(wei) 衡山餘(yu) 脈;院內(nei) 馬蹄形便河環繞書(shu) 院,恰如五彩繽紛的蓮花。書(shu) 院總麵積16630平方米。西北、西南各有一闕屋,闕屋後麵是一條平坦的石板路,一座橫跨池塘的石橋。書(shu) 院主體(ti) 建築為(wei) 硬山頂,施小青瓦,建築麵積4230平方米。中軸線呈東(dong) 西向,前後分布三進建築,兩(liang) 側(ce) 對稱、南北相向的東(dong) 西四齋房;三條軸線將書(shu) 院分成14個(ge) 院落,院落門門相通。主體(ti) 格局反映了“主講有堂,遊憩有所,齋房庖湢,罔不具備”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建築構成理念。
走進書(shu) 院,映入眼簾的是大門上方清代大書(shu) 法家黃自元題寫(xie) 的“東(dong) 山書(shu) 院”4個(ge) 遒勁大字。進門後,便可看到書(shu) 院大堂第一副對聯:“東(dong) 山漣水古井石橋鍾靈毓秀英才輩出;領袖將軍(jun) 詩人學者激濁揚清浩氣長存”;後麵是“公畢方將私治;師嚴(yan) 然後道尊”。“公誠勤儉(jian) ”校訓匾就懸掛在此對聯上方,大廳正中有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
舉(ju) 目四顧,書(shu) 院高牆圍護,河塘環繞,樹高草綠,深院靜幽,是理想的求學之所。
東(dong) 山書(shu) 院。湖南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傅聰 攝
東(dong) 山書(shu) 院原名東(dong) 山精舍。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為(wei) 培養(yang) 賢才,湘鄉(xiang) 士紳許時遂等發起籌建東(dong) 山書(shu) 院,呈文得到湘鄉(xiang) 縣衙支持。湘鄉(xiang) 有識之士從(cong) 甲午戰爭(zheng) 失敗中認識到,興(xing) 辦以講求實學、培養(yang) 匡時濟世之才的教育是多麽(me) 重要,遂於(yu) 1895年農(nong) 曆十二月六日上書(shu) 湖南巡撫陳寶箴,請求開辦東(dong) 山精舍並遞交了《東(dong) 山精舍章程》。
陳寶箴批閱湘鄉(xiang) 士紳呈送的《稟文》時,目光即被開首的話吸引:“國家之隆替係乎人材,人材之盛由於(yu) 學校”。東(dong) 山精舍的創辦飽含士紳們(men) 強烈的憂患意識,寄寓著人們(men) 振興(xing) 國家的良好願望。
它的開辦受到了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的高度關(guan) 注。1896年7月11日,梁啟超主編的上海《時務報》全文登載了《東(dong) 山精舍章程》。譚嗣同兩(liang) 次來湘鄉(xiang) 指導書(shu) 院的籌建工作。湘鄉(xiang) 士紳還向省內(nei) 外同鄉(xiang) 發出募捐倡議書(shu) ——《致省內(nei) 外同裏官商樂(le) 捐稿》。湘鄉(xiang) 首裏一總三坊十五都,共3051人為(wei) 籌建東(dong) 山書(shu) 院認捐,共捐款一萬(wan) 四千七百二十九串七百四十文。
在湘鄉(xiang) 人曾國藩一手創建的湘軍(jun) 陣營中,因軍(jun) 功而擢升督撫者燦若群星,其中劉錦棠充滿傳(chuan) 奇。他繼承叔父遺誌全麵接掌老湘軍(jun) 時,年僅(jin) 26歲,助左宗棠收複新疆時也隻有35歲。後劉錦棠成為(wei) 甘肅、新疆首任巡撫。邊疆稍定,劉錦棠即萌去意。1891年,許時遂等人倡建新式學堂東(dong) 山精舍,恰逢湘軍(jun) 驍將劉錦棠回鄉(xiang) 養(yang) 病,他帶頭捐紋銀兩(liang) 千兩(liang) ,並親(qin) 自勘定書(shu) 院地址,被推為(wei) 倡修。
我抬頭看向東(dong) 山書(shu) 院正廳頂梁,正中繪有中國傳(chuan) 統陰陽八卦圖,兩(liang) 端書(shu) 有“欽差大臣太子太保尚書(shu) 銜甘肅新疆巡撫一等男劉諡襄勤倡修”“大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孟冬月穀旦十八裏士紳建”。湘軍(jun) 在中國近代史上寫(xie) 下了富於(yu) 傳(chuan) 奇而厚重的一章,東(dong) 山書(shu) 院即是其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dong) 山精舍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停辦兩(liang) 年,1900年6月,建成並更名為(wei) 東(dong) 山書(shu) 院。1907年,曾兩(liang) 任湘鄉(xiang) 知縣的陳吳萃作《東(dong) 山書(shu) 院記》,文中提到“用能實事求是,以稱雄於(yu) 五大洲”。後清政府詔告天下,廢止科舉(ju) ,廣興(xing) 學校。東(dong) 山書(shu) 院改為(wei) “湘鄉(xiang) 縣立東(dong) 山高等小學堂”,學製3年,規定招收湘鄉(xiang) 本縣人。第二任堂長龔翼鵬立“公誠勤儉(jian) ”為(wei) 校訓。留日歸來的英語、音樂(le) 教員肖克琳作《東(dong) 山起鳳》,即《東(dong) 山學校校歌》。
民國政府《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將東(dong) 山精舍與(yu) 北京同文館(後來北京同文館與(yu) 京師大學堂合並為(wei) 今天的北京大學)、湖北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廣方言館等並稱為(wei) 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是中國大學的萌芽。
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東(dong) 山精舍的教育目的,脫離了傳(chuan) 統學院科舉(ju) 仕進的軌道,轉向培養(yang) 專(zhuan) 精一技的實用人才。東(dong) 山精舍開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分科造士設算學、格致、方言、商務四齋。特別重視的是算學。“教之以實事,程之以實功”,以便“養(yang) 成實材”。可以說這種課程設置本身就是實事求是的體(ti) 現。把社會(hui) 需要作為(wei) 辦教育的出發點,“培養(yang) 實用人才,以濟當務之急”,在湖南乃至全國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東(dong) 山精舍集中了一批學識淵博,思想進步的教員,其中有3名從(cong) 國外留學歸來,如曾在日本帝國大學學習(xi) 法律的著名法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和書(shu) 法家陳爾錫。後來,它雖沒像同文館、自強學堂一樣發展成為(wei) 了日後的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但《東(dong) 山精舍章程》的辦學思想,在東(dong) 山書(shu) 院及隨後的辦學過程中得以發揚光大。
2 毛澤東(dong) 看世界的第一站
1936年毛澤東(dong) 與(yu) 斯諾在陝北的合影。(資料圖)
“我父親(qin) 決(jue) 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來往的米店去當學徒。起初我並不反對,覺得這也許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這個(ge) 時候,我聽說有一個(ge) 非常新式的學堂,於(yu) 是決(jue) 心不顧父親(qin) 反對,要到那裏去就學。學堂設在我母親(qin) 娘家住的湘鄉(xiang) 縣。我的一個(ge) 表兄就在那裏上學,他向我談了這個(ge) 新學堂的情況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裏不那麽(me) 注重經書(shu) ,西方‘新學’教得比較多,教學方法也是很‘激進’的。”
——1936年,毛澤東(dong) 在保安,這樣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回憶為(wei) 什麽(me) 求學東(dong) 山。
胡適在《書(shu) 院的教育》一文中寫(xie) 道:書(shu) 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與(yu) 研究,書(shu) 院裏的學生,無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態度,雖舊有山長,不過為(wei) 學問上之顧問;至研究發明,仍視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
東(dong) 山高等小學堂是新式學堂的代表與(yu) 先鋒。因而當少年毛澤東(dong) 聽表哥說起這所新式學堂時,便向父親(qin) 明誌:“孩兒(er) 立誌出鄉(xiang) 關(guan) ,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並憑著當場寫(xie) 出的《言誌》一文,被校長李元甫稱為(wei) “學校取了個(ge) 救國才”,而使自己這個(ge) 外鄉(xiang) 人進入了學堂。“我雖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鄉(xiang) 人的教育。”1950年10月,毛主席在中南海豐(feng) 澤園與(yu) 毛澤東(dong) 同學、老朋友周世釗談話時這樣深情地說。
這時,學堂即開設了國文、算術、格致、英語、修身、曆史、地理、音樂(le) 、自然、圖畫等諸門課程。學堂裏進步的教員經常在課堂上公開講授《飲冰室文集》等主張維新的書(shu) 籍,還開講《泰西五十軼事》《天方夜譚》等外國文學作品。正是在東(dong) 山學堂,毛澤東(dong) 完成了“從(cong) 孔孟到康梁”的思想轉變。
周世釗回憶:毛主席在東(dong) 山讀書(shu) 時喜歡讀《新民叢(cong) 報》。後來“新民學會(hui) ”的命名就是這樣來的。在這裏,毛澤東(dong) 第一次上音樂(le) 課,第一次上體(ti) 育課,第一次看到了全國地圖、世界地圖,第一次聽到康有為(wei) 、梁啟超的名字,第一次接觸到維新思想,第一次聽說了俄、美、日等國家,第一次學習(xi) 英語,第一次唱起了外國歌曲……
這裏為(wei) 他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是他開眼看世界的第一站,也受到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務實精神和實事求是學風的最早熏陶。從(cong) 韶山來到湘鄉(xiang) 求學,毛澤東(dong) 邁出了人生道路上真正意義(yi) 上的第一步,這許多“第一次”就是證明。
3 “我在這個(ge) 學堂裏有了不少進步”
毛澤東(dong) 在東(dong) 山學校讀書(shu) 的教室。湖南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傅聰 攝
“高——高——高,東(dong) 山起鳳,東(dong) 山起鳳毛。
猗歟秀氣鍾吾校,斯士盡譽髦。
春風兼化雨,師師濟濟荷甄陶。
願吾同學,樂(le) 群敬業(ye) ,個(ge) 個(ge) 品學高。”
置身東(dong) 山書(shu) 院,這首《東(dong) 山學校校歌》響起。雄壯的曲譜與(yu) 古雅磅礴的歌詞相得益彰,展露了東(dong) 山學子誌存高遠、心懷四方的抱負,洋溢著強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它誕生於(yu) 上個(ge) 世紀初,傳(chuan) 唱了一百多年,至今仍作為(wei) 東(dong) 山學校校歌,在東(dong) 台山下鏗鏘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東(dong) 山師生意氣風發,追求進步。
在學子們(men) 瞻仰的目光裏,“東(dong) 山書(shu) 院”牌匾遒勁端嚴(yan) 、熠熠生輝。而懸於(yu) 書(shu) 院大堂兩(liang) 側(ce) 的聯語:“公畢方將私治,師嚴(yan) 然後道尊”則道出了東(dong) 山書(shu) 院不一樣的襟懷。
教曆史、地理的賀南綱老師對毛澤東(dong) 欣賞有加,見他對曆史感興(xing) 趣,就特地把自己一套絲(si) 綢布麵裝訂的《了凡鋼鑒》送給他。教師送禮給學生,這在東(dong) 山高等小學堂是破天荒頭一回。
梁啟超號任公,求學東(dong) 山的毛澤東(dong) 也以子任為(wei) 筆名,這是毛澤東(dong) 崇拜梁啟超而效仿的一個(ge) 直接行動。現在東(dong) 山學校在校內(nei) 建起了氣勢不凡的子任學苑,以鼓勵莘莘學子以毛澤東(dong) 為(wei) 榮,奮發學習(xi) ,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力量。東(dong) 山學校的校訓“公誠勤儉(jian) ”,一百多年來,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一屆又一屆東(dong) 山學子。
毛澤東(dong) 深受其影響。毛澤東(dong) 在東(dong) 山高等小學堂與(yu) 同學朋友堅持“三談”原則:談讀書(shu) 心得,談社會(hui) 問題,談國家大事。他經常和同學們(men) 在便河石橋上交流。
今天,走在校園的便河邊、古井旁,我總是陷入沉思,毛澤東(dong) 立誌改造中國與(yu) 世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為(wei) 天下勞苦大眾(zhong) 謀幸福的誌向就是在這裏萌發。從(cong) “公誠勤儉(jian) ”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誰能說不是一脈相承?
“我在這個(ge) 學堂裏有了不少進步。教員都喜歡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員,因為(wei) 我寫(xie) 得一手好古文。”1936年10月,毛澤東(dong) 對埃德加·斯諾自豪地說。在學校,毛澤東(dong) 很發奮,各科成績都不錯,尤其是作文,如《宋襄公論》《救國圖存論》獲得國文教師譚詠春的高度評價(jia) ,曾得到他“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裏”的評語。毛澤東(dong) 對進步書(shu) 刊有濃厚興(xing) 趣,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喜歡康有為(wei) 、梁啟超的文章,對《新民叢(cong) 報》可以說是愛不釋手,並從(cong) 此養(yang) 成了讀報的習(xi) 慣。他還喜歡讀顧炎武的《日知錄》,經常引用“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等格言與(yu) 同學互勉。
毛澤東(dong) 為(wei) 東(dong) 山學校題寫(xie) 的校名。肖鵠 攝
他喜歡讀書(shu) ,借別人的書(shu) 喜歡在書(shu) 上圈點評價(jia) ,尤其是人物傳(chuan) 記,使得被借書(shu) 的人很有意見。但他的毛筆字漂亮,批注的內(nei) 容有新意,往往畫龍點睛,又被書(shu) 的主人所讚許。他的很多經典佳句在同學中傳(chuan) 抄,被同學譽為(wei) “文章魁首”。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天下無中立之事,不猛進斯倒退矣,苟畏難斯落伍矣。”等。還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烏(wu) 有士不啖菜根而能辦天下事者哉!”毛澤東(dong) 把它寫(xie) 在食堂東(dong) 壁上,新中國成立後,還常用這兩(liang) 句格言教育身邊工作人員。在東(dong) 山求學時,少年毛澤東(dong) 常與(yu) 學友攀登東(dong) 台山,還積極參加遊泳等體(ti) 育鍛煉,磨煉意誌,強健體(ti) 魄……
毛澤東(dong) 在這裏學習(xi) 時間不長,老師們(men) 認為(wei) 他應該到更好的學校去,李元甫、賀南綱、譚詠春又聯合寫(xie) 推薦信,毛澤東(dong) 便很順利地到了長沙的湘鄉(xiang) 駐省中學堂讀書(shu) 。
新中國成立後,譚詠春的兒(er) 子譚世瑛到北京。回憶往事,毛主席感歎:“李元甫先生、賀南綱先生、還有你父親(qin) 都是熱心的教育家,他們(men) 是愛惜人才的……沒有他們(men) ,我進不了東(dong) 山學堂,也到不了長沙,隻怕還出不了韶山衝(chong) 呢……”
1958年9月10日,毛澤東(dong) 為(wei) 東(dong) 山學校題寫(xie) 校名。東(dong) 山書(shu) 院幾經興(xing) 衰,幾度易名,曆風雨滄桑而規製依舊。它為(wei) 國育才、共拯時艱的辦學宗旨一以貫之。
4 日出東(dong) 山
毛澤東(dong) 為(wei) 東(dong) 山學校題寫(xie) 的校名。(資料圖)
從(cong) “廢科舉(ju) ,興(xing) 新學”到現在,東(dong) 山學校弦歌不輟,一百多年來名揚中外。我久久凝視學校百年校慶時國家教委給學校的“賀信”——“學校為(wei) 中國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我看到了曆史放射出的光芒。
今天的東(dong) 山學子以校友毛澤東(dong) 為(wei) 傲,發奮讀書(shu) ,報效祖國,湧現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才。來東(dong) 山學校參觀的人們(men) 滿懷崇敬在這裏瞻仰、追尋、留連;在毛澤東(dong) 學習(xi) 過的教室久久凝思,在毛澤東(dong) 的座位上靜靜端坐,在毛澤東(dong) 與(yu) 同學們(men) 談論國家大事、交流讀書(shu) 心得的便河石橋上徜徉。便河仿佛是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曆史,展現未來。河水中那歡快跳躍的錦鯉,就是東(dong) 山學校一百多年來在中國教育史上譜寫(xie) 出的文化傳(chuan) 奇,《東(dong) 山學校校歌》在耳畔回響,它穿越時空,在藍天下激蕩。
毛澤東(dong) 說:“在這所新學堂裏,我能夠學到自然科學和西學的新學科。”東(dong) 山學校為(wei) 他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實學之基。從(cong) 東(dong) 山書(shu) 院發展而來的東(dong) 山學校革故鼎新、兼容並包、經世致用,胸懷天下,敢為(wei) 人先,堪稱中國教育的一麵紅旗……毛澤東(dong) 之外,陳賡、譚政、毛澤覃、蕭三、易禮容,中國地理學先驅黃國璋、教育家湯璪真、王季範等眾(zhong) 多革命家、軍(jun) 事家、專(zhuan) 家、學者、詩人都讓母校充滿光輝。
東(dong) 山書(shu) 院是湖湘文化孕育的結晶,東(dong) 山書(shu) 院是救亡圖存的產(chan) 物。立人傳(chuan) 道是東(dong) 山書(shu) 院傳(chuan) 承湖湘文化的獨特貢獻。湘軍(jun) 文化、湖湘文化和紅色文化在這裏升華,將今日東(dong) 山學校演繹得精彩紛呈,風華正茂,昂揚向上!
一路走來,櫛風沐雨,朝氣蓬勃。在今天東(dong) 山學校的每一個(ge) 地方,至今仍散發著毛澤東(dong) 這位偉(wei) 人的青春氣息。如今,這所從(cong) 創建之日就擔負實學救國使命、培養(yang) 眾(zhong) 多英才的百年名校,欣逢偉(wei) 大的新時代,見證並肩負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全新使命。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每當我步入東(dong) 山書(shu) 院,進入禮堂,或俯視東(dong) 山書(shu) 院院景時,一種神聖、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停步“蓮泉”古井,回望東(dong) 台山,忽悟:“猗歟東(dong) 台蓮泉湧,譽髦斯士敢為(wei) 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