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淥江書(shu) 院:王陽明兩(liang) 度講學 左宗棠曾任山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西元2022年6月10日
湖南醴陵,因盛產(chan) 陶瓷、煙花而享譽世界,因曆史悠久、人文薈萃而秀毓瀟湘。淥江書(shu) 院前身為(wei) 始建於(yu)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學宮,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為(wei) 淥江書(shu) 院,道光九年(1829年)遷建於(yu) 西山——目前書(shu) 院所在地。書(shu) 院為(wei) 中軸對稱式二進院落木石建築格局。書(shu) 院前門門額題“淥江書(shu) 院”,兩(liang) 邊有聯:道崇東(dong) 魯,秀毓西山。進門為(wei) 院落,可納數十人;前為(wei) 講堂,題“英才蔚起”;兩(liang) 邊是耳房;院落後廳,額題“萬(wan) 世師表”;書(shu) 院兩(liang) 側(ce) 為(wei) 齋舍,東(dong) 齋為(wei) 主敬、正誼、明道,西齋為(wei) 存誠、進德、居業(ye) 。淥江書(shu) 院因曆史最久、教學質量最高,成為(wei) 宋以來醴陵9所書(shu) 院中的佼佼者、湖湘文化的重鎮、清代縣級書(shu) 院的典型代表。
“朱張會(hui) 講”在這裏拉開序幕
宋代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兩(liang) 度到醴陵。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1167年),他專(zhuan) 程從(cong) 福建崇安來到湖南與(yu) 學者張栻會(hui) 麵。張栻時任嶽麓書(shu) 院主教,他從(cong) 長沙專(zhuan) 程移步醴陵,著名的“朱張會(hui) 講”就在此拉開了序幕。會(hui) 講持續兩(liang) 個(ge) 多月,從(cong) 秋天講到冬天,從(cong) 醴陵講到長沙,聽者甚眾(zhong) 。
朱熹第二次到醴陵是在紹熙五年(1194年),他任潭州(長沙)知州兼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在吳獵、黎貴臣兩(liang) 位醴陵籍弟子的陪同下來淥江書(shu) 院前身學宮講學,傳(chuan) 播理學思想。吳獵是湖湘學子中最得朱熹、張栻學問真傳(chuan) 的人物,“獵初從(cong) 張栻學,乾道初,朱熹會(hui) 栻於(yu) 潭,獵又親(qin) 炙,湖湘之學一出於(yu) 正,獵實表率之”。吳獵後來成為(wei) 湖湘文化奠基人之一。黎貴臣,受業(ye) 於(yu) 朱熹,1194年,朱熹聘黎貴臣為(wei) 嶽麓書(shu) 院講書(shu) 執事。朱熹這一次來醴陵還寫(xie) 下絕句:“蒼顏已是十年前,把鏡回看益悵然。臨(lin) 深履薄量無幾,且將餘(yu) 日付殘編。”
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到醴陵萊山講學。呂祖謙,字伯恭,世稱“東(dong) 萊先生”,浙江婺州(金華)人,他開“浙東(dong) 學派”之先聲,創立婺學,與(yu) 朱熹、張栻並稱“東(dong) 南三賢”,曾與(yu) 朱熹同撰《近思錄》。他在醴陵的簡家衝(chong) 大講他的浙東(dong) 學說,醴陵一時成為(wei) 理學和婺學交鋒的主戰場,“醴人士望風景從(cong) ,爭(zheng) 相親(qin) 炙”,充分展現了淥江書(shu) 院兼容並蓄的風範。淥江書(shu) 院頭門楹聯“恩承北闕,道接東(dong) 萊”正是為(wei) 了紀念他。
王陽明兩(liang) 度來此講學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也是兩(liang) 度到醴陵遊覽講學。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yu) 姚人。明正德元年(1506年),陽明因言事謫貶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二年(1507年),謫戍途中他經過醴陵,慕名來到淥江書(shu) 院,這是他首次來此講學遊覽,並寫(xie) 下《過靖興(xing) 寺》:“隔水不見寺,但聞清磬來。已指峰頭路,始瞻雲(yun) 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隱風雷。欲詢興(xing) 廢跡,荒碣滿蒿萊。”王陽明第二次到淥江書(shu) 院是在正德五年(1510年)春,他奉詔還京再一次途經醴陵時在此開壇講學,他糅合心學與(yu) 理學,倡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講學之餘(yu) 遊靖興(xing) 寺,再寫(xie) 詩篇:“老樹千年惟鶴住,深潭百尺有龍蟠。僧居卻在雲(yun) 深處,別作人間境界看。”
左宗棠任職山長
同多數書(shu) 院一樣,淥江書(shu) 院實行的是山長負責製。山長是書(shu) 院的核心,其人選必須具有較高的學識和較好的德行。淥江書(shu) 院山長年齡最年長者周靜遠,在任時已80高齡,左宗棠是書(shu) 院曆史上最年輕的山長,時年24歲。左宗棠,字季高,號湘上農(nong) 人,湖南湘陰人,清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1836—1837年),他任淥江書(shu) 院山長,力推改革:一是肅院規。以《朱子小學八則》作為(wei) 淥江書(shu) 院院規,注重培養(yang) 學生品德與(yu) 人格。二是嚴(yan) 學風。每日逐個(ge) 檢查學生的學習(xi) 筆記,獎勤罰懶,對疏懶廢學或弄虛作假者,扣除膏火。三是改教材。刪減“經史子集”中說教的部分,增加兵法、農(nong) 經等課程,大幅度提高理工技術課程比例。
一張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光緒三十年(1904年),淥江書(shu) 院改為(wei) 高等小學堂,次年改為(wei) 淥江中學。後來,淥江中學又先後改為(wei) 縣立中學、師範等。1951年春,縣立中學從(cong) 西山遷出,與(yu) 遵道中學、湘東(dong) 中學合並,改為(wei) 醴陵縣第一中學,書(shu) 院舊址則一直保留在西山。2013年,淥江書(shu) 院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列入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傳(chuan) 統書(shu) 院日益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2015年8月,淥江書(shu) 院全麵修繕整治工程開始實施,為(wei) 紀念朱、張、呂、王、左“五賢”興(xing) 建的“五賢堂”,建築風格彰顯湖湘文化特色。2018年,淥江書(shu) 院改擴建工程基本完成,全麵實現對外開放。根據醴陵發布的報道:位於(yu) 書(shu) 院正麵圍牆的“淥江書(shu) 院近現代傑出學子人物牆”吸引了不少目光。在長達16米的圍牆上,李立三、陳明仁、蔡申熙、左權、宋時輪、陳覺、黎澍、李鐸等13位傑出學子的人物浮雕像栩栩如生。他們(men) 的生平事跡被簡明概括,在古色古香的青磚石板上定格。書(shu) 院創立以來至醴陵一中合並前,這裏曾經走出一批又一批傑出代表,這13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牆建成後,廣大市民有了一個(ge) 了解書(shu) 院曆史的重要窗口。現在,前來觀賞的遊客絡繹不絕。淥江書(shu) 院以新的定位、新的麵貌、新的氣象展現在世人麵前,成為(wei) 一張名副其實的文化名片。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