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誌海】遊淥江書院追慕先賢敬題聯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1-24 14:54:18
標簽:

遊淥江書(shu) 院追慕先賢敬題聯

作者:曾誌海

來源:“寫(xie) 詩有味”微信公眾(zhong) 號

 

湖湘正學,人文淵藪。

 

 

 

大雪飄飛中的淥江書(shu) 院正門

 

遊淥江書(shu) 院追慕先賢敬題聯

(平水韻)

自比諸葛後抬棺出征始揚國威九萬(wan) 裏,

師承象山①曾格竹窮理終續道統三千秋。

 

淥江書(shu) 院位於(yu) 湖南醴陵位於(yu) 西山腳下,始於(yu)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其前身為(wei) 西山書(shu) 院。醴陵曆來有重教興(xing) 學傳(chuan) 統,其中辦學規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教學質量最高、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便是淥江書(shu) 院,由此淥江書(shu) 院也成為(wei) 了湘東(dong) 子弟求知究學的首選之所。

 

淥江書(shu) 院早年從(cong) 東(dong) 正街青雲(yun) 山下遷至西山腳下,宋元明三代皆為(wei) 學宮(古代政府辦的學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學宮故地為(wei) 址,由知縣管樂(le) 倡建於(yu) 青雲(yun) 山梯雲(yun) 閣下。清道光九年(1829年),知縣陳心炳又遷書(shu) 院於(yu) 南宋淳祐年間的西山書(shu) 院遺址處,舊院概作考棚,新院分三進六齋,建成現在的淥江書(shu) 院。主體(ti) 建築由頭門、講堂、禮殿、齋舍、靖興(xing) 寺和宋名臣祠等組成,總建築麵積4123平方米。

 

1904年書(shu) 院改成學堂,開始興(xing) 辦新學。1926年,書(shu) 院西邊的三個(ge) 齋舍被山洪衝(chong) 毀,於(yu) 1929年在書(shu) 院西齋的原址上建成教學樓,繼續辦學。直到2011年6月,書(shu) 院院舍才正式停止辦學。

 

千年淥江書(shu) 院,醴陵人才搖籃。自書(shu) 院創立以來至醴陵一中合並前(含淥江中學堂、縣立中學、湘東(dong) 中學、遵道中學),淥江書(shu) 院培育出了無數的傑出學子,尤其是在近代,迎來了人才井噴。

 

這些驕子中有工運領袖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紅軍(jun) 高級將領蔡申熙、開國上將宋時輪、湖南和平起義(yi) 愛國將領陳明仁、湖南和平起義(yi) 功臣李明灝、台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hui) ”首任會(hui) 長鄧文儀(yi) 、辛亥革命先驅寧太一、南社創始人傅熊湘、“湖南瓷業(ye) 學堂”創始人文俊鐸等。

 

 

 

晚霞餘(yu) 暉中的淥江書(shu) 院門樓

 

上聯寫(xie) 左宗棠,淥江書(shu) 院可謂是其人生的轉折點。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經湖南巡撫吳榮光舉(ju) 薦,一名24歲的年輕舉(ju) 子出任淥江書(shu) 院的山長(相當於(yu) 校長)。這名年輕舉(ju) 子就是後來左右中國大局、影響曆史進程的左宗棠,成為(wei) 了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與(yu)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為(wei) “晚清中興(xing) 四大名臣”。

 

左宗棠生性穎悟、持才放曠,少時自號“今亮”,即當今諸葛亮。可惜左宗棠早年中舉(ju) 後卻三試不第,未能沿著科舉(ju) “正途”入仕,但他也因此更加潛心經世致用之學。

 

第二次落榜後,左宗棠來到了淥江書(shu) 院。在其掌教的三年裏,他刪掉了大而化之的說教閑篇,取而代之的是輿地、兵法、農(nong) 經等實用課程,並帶領學生走出書(shu) 院,登西山,遊淥水,依山川地形演練戰陣。原本酸腐陳陋的淥江學風,被他點化得清風朗朗、生機勃勃。後來在左宗棠軍(jun) 帳中也多是一些操醴陵口音的淥江書(shu) 院弟子,是山長左宗棠把他們(men) 調教得個(ge) 個(ge) 豪氣衝(chong) 天、膽識過人。他們(men) 中後來有廣東(dong) 提督、統帶水師張拔萃、閩浙提督餘(yu) 明發、山西步兵統帶林傳(chuan) 榜,三品銜分省補用道張雲(yun) 級……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天,時任兩(liang) 江總督陶澍途經醴陵回安化小淹(今湖南省安化縣小淹鎮)老家省墓,左宗棠應時任醴陵知縣張世法之請為(wei) 陶澍的館舍題聯——春殿語從(cong) 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上聯寫(xie) 的是道光皇帝去年底在養(yang) 心殿召見陶澍,陶澍談及幼年隨父在印心石屋苦讀之事。道光皇帝深為(wei) 感動,並禦筆親(qin) 書(shu) “印心石屋”四字相賜,以示對陶澍刻苦好學的嘉獎,陶澍引之為(wei) “曠代之榮”。下聯又借東(dong) 晉陶侃都督八州諸軍(jun) 事、封長沙郡公的典故,引出陶澍遠祖的光榮曆史,並展現出家鄉(xiang) 父老對陶澍榮歸故裏的期盼。

 

此聯對仗極其工整,寥寥二十六字就將陶澍及其祖上的榮耀事跡囊括,頌揚與(yu) 敬仰之情融於(yu) 其中,令陶澍讚賞不已,並要求一見寫(xie) 聯之人。陶澍見到左宗棠後,更覺其人舉(ju) 止軒昂、談吐不凡。

 

陶澍在醴陵慧眼識英,“一見目為(wei) 奇才,縱論古今,為(wei) 留一宿。”陶澍勉勵左宗棠多研究經世致用的文章,最後還叮囑他下次赴京應試後可來南京再聚。這一年陶澍59歲,左宗棠26歲。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就這樣結成了忘年之交。

 

清道光十七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落第歸鄉(xiang) ,途中赴南京拜見陶澍。陶澍安排左宗棠住下後,就忙其它的去了。左宗棠等了兩(liang) 個(ge) 月,心裏非常憋悶,又想到自己再一次落第,認為(wei) 總督大人大概是瞧不上自己了……

 

思來想去,左宗棠便欲離去。陶澍剛好起床,才穿好了一隻襪子,聽報說左宗棠要走,連另一隻襪子都沒穿好就追了出去。原來陶澍是有意考驗左宗棠的耐心,想更全麵地了解他、磨煉他。陶澍一直追到轅門,邊說邊挽著左宗棠回到廳堂,讓他坐上位。左不肯,陶澍認真地說:“賢弟當坐此位,他日名位必將在我之上。”左宗棠對這突如其來的“器重”不知所措,但見陶澍說得如此真誠,感動得差點掉下淚來。

 

當時的陶澍已經是多年的封疆大吏,銜加太子少保,乃名重朝野的一品大員,又提出要與(yu) 左宗堂結秦晉之好。陶澍將自己年僅(jin) 7歲的獨子陶桄,許給左宗棠為(wei) 婿,並向其托孤,表明他對左宗棠才學與(yu) 人品的看重。左宗棠感動不已,欣然應允。

 

隨後,左宗棠出任了兩(liang) 江總督府四品幕僚,在左宗棠三次落第後,陶澍為(wei) 他打開了一扇“幕僚入仕”的大門。隨後左宗棠開始接觸軍(jun) 國大事,了解世界大勢,最終他將自己的命運與(yu) 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

 

清道光十七年(1839年)陶澍病逝在兩(liang) 江總督任上。左宗棠沒有忘記陶澍的托孤之請,於(yu) 次年趕赴陶澍安化小淹家中當了八年的塾師兼總管家。在陶桄16歲時,攜他到長沙深造,並將長女左孝瑜嫁給了陶桄。

 

當時晚清已經風雨飄搖,外有列強入侵、內(nei) 有義(yi) 軍(jun) 四起,左宗棠大器晚成多次臨(lin) 危受命。左宗棠以古稀之年,自籌錢糧,抬棺西征,收複新疆,成為(wei) 民族英雄。梁啟超讚譽左宗棠為(wei) “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wei) 人”,實不為(wei) 過也。

 

此時,距離陶左第一次相識已經過去整整50年。在中國最羸弱的時候,幸虧(kui) 50年前陶澍獨具慧眼發現並栽培了左宗棠,為(wei) 我中華留下了一隻巨鷹,俯瞰西北,保全了中國領土完整。僅(jin) 憑收複新疆這一不世之功,後世國人都應該由衷地感謝左公!感謝發現並栽培他的陶公!

 

左宗棠後來也做到了兩(liang) 江總督,最後官至東(dong) 閣大學士、軍(jun) 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並入祀昭忠祠、賢良祠。中國人有“重死輕生”的文化傳(chuan) 統,對於(yu) 死後的名聲非常重視。因此,當一個(ge) 人死後,要“蓋棺論定”,對他的一生進行總結評價(jia) 。諡號,就是這種總結評價(jia) 的簡潔概括。對於(yu) 左宗棠來說,能夠獲得“文襄”諡號,已是極其珍貴了。  

 

清朝時期,一般非翰林出身者或進士出身者,不得授以“文”字級別的諡號。左宗棠實際科考功名僅(jin) 為(wei) 舉(ju) 人,因功被賜同進士出身,能獲“文襄”諡號當屬千古一人也。最終其功業(ye) 名位確在陶澍之上。陶左二人在淥江書(shu) 院徹夜長談、因聯訂交,最終結為(wei) 秦晉之好成為(wei) 了一段士林佳話。

 

淥江書(shu) 院算是左宗棠的人生轉折點,曆史就是這麽(me) 充滿偶然性,淥江書(shu) 院既成就了左宗棠,左宗棠也成就了淥江書(shu) 院。

 

下聯寫(xie) 王陽明,淥江書(shu) 院可謂是其人生的加油站。

 

明正德二年(1507年),一位曠世大師走進了淥江書(shu) 院,他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jun) 事家,陸王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王守仁出身於(yu) 浙江餘(yu) 姚一個(ge) 顯赫的家庭,其祖父王倫(lun) 官至副都禦使、湖廣巡撫。其父王華更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醜(chou) 科狀元,官至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shu) 。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yun) 中鼓吹,抱一赤子,從(cong) 天而降,祖父遂為(wei) 他取名為(wei) “雲(yun) ”,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wei) “瑞雲(yun) 樓”。

 

王陽明5歲仍不會(hui) 說話,但能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shu) 。其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yun)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wei) 他改名為(wei) “守仁”。

 

王陽明少負大誌,從(cong) 小不同凡俗。一次與(yu) 塾師先生討論何為(wei) 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認為(wei) “科舉(ju) 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shu) 做一個(ge) 聖賢的人”。

 

17歲時,王陽明到南昌與(yu) 諸養(yang) 和之女諸氏成婚。18歲時,王陽明與(yu) 夫人諸氏返回餘(yu) 姚,船過廣信(今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王陽明去拜謁了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

 

王陽明一直篤信朱熹“格物致知”的學說,後麵還“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夠窮其理,卻是一無所獲,自己還因此病倒了。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

 

王陽明通過對“格”竹失敗經驗的總結,他認為(wei) 在朱熹的理學中,認識的對象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隨之他對朱熹的理學產(chan) 生了懷疑,改而傳(chuan) 承並發揚了陸象山的“心學”衣缽,繼續豐(feng) 富了“心即理”這一哲學理論,把心學思想建立完善成一套完整的思想體(ti) 係,最終形成了“陸王心學”,光大成了儒家心學門派,從(cong) 而與(yu) “程朱理學”分庭抗禮。

 

在王陽明的“心學”看來,認識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內(nei) 心,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nei) 的自我體(ti) 驗,並將自己的體(ti) 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而這一劃時代的理論,都將在王陽明37歲這年,在一個(ge) 名叫龍場的地方圓滿貫通。

 

明正德元年(1506年)已經科舉(ju) 入仕的王陽明因言獲罪,當時宦官劉瑾橫暴專(zhuan) 權,杖罰請求留用劉健、謝遷的給事中呂羽中、劉耊和南京給事中戴銑等六人,禦史薄彥徽等十五人。王陽明上疏援救,亦被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還被貶為(wei) 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驛丞。同時,其父王華也受到牽連被趕出京城,調任南京吏部尚書(shu) 。當時很多人聽到王陽明被貶龍場,都倒吸一口涼氣,因為(wei) 那個(ge) 地方根本沒有漢人能生存下去,相當於(yu) 判了王陽明的死刑。

 

次年王陽明來到龍場時,龍場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萬(wan) 山叢(cong) 薄,苗、僚雜居。但王陽明沒有氣餒,日與(yu) 諸生講學不輟,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民眾(zhong) ,並寫(xie) 下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受到民眾(zhong) 愛戴。

 

一天半夜裏,他忽然頓悟,認為(wei) “心”才是感應萬(wan) 事萬(wan) 物的根本,由此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王陽明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yu) 事物者誤也”,他悟到了“天下萬(wan) 事萬(wan) 物是格不盡的,如若要格盡天下之事隻能向內(nei) 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說白了還是得向自己內(nei) 心去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的故事。

 

王陽明第一次來到淥江書(shu) 院時,正在去往龍場的路上。途經醴陵時慕名而來,開壇講學,盤桓多日,淥江書(shu) 院也因而更加名聲大噪。作為(wei) 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理所當然地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抨擊。可他沒想到的是,淥江書(shu) 院學術自由,毫無門戶之見,隻要是真正的大學問家,在這裏就會(hui) 贏得尊重,這讓他感動不已。

 

三年後,王陽明起複,奉詔還京再經醴陵時,他再次開壇講學,這次他少了一分肅然,多了一分平和。他還高興(xing) 地為(wei) 靖興(xing) 寺前的古樟題了一首詩“老樹千年惟鶴住,深潭百尺有龍蟠。僧居卻在雲(yun) 深處,別作人間境界看”。而他本人就是一隻遨遊天地的巨鶴。至今,這棵千年古樟仍然剛勁挺拔。

 

 

 

靖興(xing) 寺前的陽明樟

 

明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王守仁被委任為(wei) 左都禦史,準備赴兩(liang) 廣地區平定少數民族叛亂(luan) 。王守仁自知人生大限將至,在赴任之前,王守仁在天泉橋上,看著眼前的嫡傳(chuan) 弟子錢德洪與(yu) 王畿,決(jue) 定把心學精髓傳(chuan) 授給他們(men) :“我即將赴任,心學之精髓,你們(men) 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chuan) 給你們(men) ,畢生所學,皆在於(yu) 此,你們(men) 要用心領會(hui) ,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這便是流傳(chuan) 千古的心學四訣。

 

如果說“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就是王陽明對兵法謀略的精辟注解,那麽(me) “心學四決(jue) ”不僅(jin) 是陽明心學的完美注解,也是王陽明畢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當時國家已經朝政腐敗,宦官擅權,民亂(luan) 叢(cong) 生。王陽明一朝悟道,一舉(ju) 剿滅贛州盜匪,一戰平定宸濠之亂(luan) 。其學術思想更是傳(chuan) 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dong) 南亞(ya) ,承續儒家道統,宣揚中華文明,最終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yu) 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最後與(yu) 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wei) “孔孟朱王”,被梁啟超評為(wei) 中國最後一個(ge) 聖人。

 

在王陽明最落魄之際,淥江書(shu) 院敞開胸懷接納了他。兼收並蓄的淥江書(shu) 院在滋潤王陽明的同時,也因王陽明而完成了自身的進化。

 

淥江書(shu) 院雖曆經滄桑,卻一直是醴陵文脈所在、精神所係。作為(wei) 千年湖湘正學,不僅(jin) 有王陽明、左宗棠兩(liang) 位先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有並稱為(wei) “東(dong) 南三賢”的朱熹、張栻、呂祖謙風雲(yun) 聚會(hui) 於(yu) 此,可謂人傑地靈、群英薈萃。重新修繕淥江書(shu) 院時,以上麵這五位先賢命名的“五賢堂”正位於(yu) 淥江書(shu) 院的最高處,這也奠定了淥江書(shu) 院獨有的文化內(nei) 涵。

 

2015年淥江書(shu) 院啟動修繕建設,在2018年再次全麵對外開放。飽經滄桑的淥江書(shu) 院迎來了一場蝶變,重新在萬(wan) 家燈火的醴陵城開辟出一片清幽所在,著實是一個(ge) 賞景怡情、訪古尋勝的好去處。

 

昔有“朱張會(hui) 講”萬(wan) 人空巷,今有“淥江講壇”一票難求。長年在“五賢堂”裏舉(ju) 辦的“淥江講壇”,重新構築起了湖湘文化殿堂。先後邀請了百家講壇楊雨、彭玉平,湖南作協主席王躍文,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鮑爾吉·原野等著名學者,以及中央美院、中央戲曲學院、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nei) 知名學府的教授專(zhuan) 家,圍繞國學經典、文學曆史、詩詞藝術、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講學交流,再現了千年學府弦歌不絕的盛況。

 

這些紛至遝來的名流巨擘,在淥江書(shu) 院仿佛與(yu) 往聖先賢們(men) 展開了一場場超越時空的對話,千年淥江文脈再一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傳(chuan) 承賡續就是最好的紀念,千年學府亮千載明燈,照我世間學子砥礪前行。一個(ge) 人不一定非得要活得多麽(me) 驚天動地,但卻可以活成一個(ge) “大寫(xie) ”的人,所謂“大寫(xie) ”的人便是做一個(ge) 良好的社會(hui) 公民、合格的家庭成員,最重要是做一個(ge) 對自己負責的人。

 

淥水放歌湧煙波萬(wan) 裏,西山銜月藏雅韻千秋。淥江書(shu) 院曆盡千年風霜後所留下的文化底色,依然是——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2022年5月5日

曾誌海修訂於(yu) 長沙

 

注釋:

 

①象山: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南宋大臣、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講學於(yu) 象山書(shu) 院,人稱“象山先生”、“陸象山”。陸九淵為(wei) 宋明兩(liang) 代“心學”的開山之祖,與(yu) “理學”的朱熹齊名。上承孔孟,下啟王陽明,形成“陸王學派”,不僅(jin) 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hui) 變革產(chan) 生過重大影響。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