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經學與(yu) 詩學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
作者:黃金燦(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二日乙酉
耶穌2024年1月22日
經學與(yu) 詩學之間存在著一個(ge) 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就知識類型而言,經學作為(wei) 一種思想性與(yu) 教化性兼備的知識體(ti) 係,滋養(yang) 著詩學;詩學作為(wei) 一種感悟性和審美性並重的知識體(ti) 係,延伸著經學。就文化傳(chuan) 統而言,地位尊崇的經學在向下灌注著詩學的過程中延伸了文藝向度;而詩學在向上托舉(ju) 著經學的過程中則提升了倫(lun) 理高度。故而古人既有所謂“詩篇雖小技,其原本經史”(朱彝尊《齋中讀書(shu) 》)與(yu) “聲詩之道本乎風教”(王鳴盛《魏生詩序》)諸說,又有所謂“無性靈不可以言經學”(焦循《與(yu) 孫淵如觀察論考據著作書(shu) 》)與(yu) “老師钜儒坐皋比而講學,不如裏巷歌謠之感人深”(俞樾《餘(yu) 蓮村勸善雜劇序》)諸論。可以說,詩學因有經學向度而更具崇高感,經學因有詩學向度而更具滲透力。
經學的“詩學向度”存在於(yu) 儒家核心經典的基因和本體(ti) 中。正如劉勰所言:“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製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龍·宗經》)推廣而言,“經”及經學都是“性靈鎔匠,文章奧府”。“十三經”中除因“最附深衷”而與(yu) 詩學關(guan) 係最直接、最緊密的《詩經》之外,其他十二經也觸及諸多對詩學影響深遠的命題。例如《周易》比類取象、《尚書(shu) 》“詩言誌,歌永言”、《春秋》屬詞比事、《左傳(chuan) 》歌詩必類等表述就具有鮮明的表現論色彩,又如《春秋》微言大義(yi) 、《左傳(chuan) 》賦詩言誌、《論語》興(xing) 觀群怨等論點也涉及重要的功能論命題,而《孟子》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等方法,更是成為(wei) 接受論中的經典模式。
經學的“詩學向度”根源於(yu) “天人合一”且“以人為(wei) 本”的哲學理念。經學雖“天”“人”並重,但“天”隻有被“人”化才能獲得理解形式與(yu) 功能價(jia) 值。換言之,對“天”的關(guan) 注本質上仍是對“人”的關(guan) 注;而“詩”是公認的表現“人”的本質特征如精神、情誌、心靈等最直接、最深入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緯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王通曰:“《詩》者,民之性情也。”劉熙載綜合二說,提出“詩為(wei) 天人之合”(《藝概》卷二)的論斷,實際是在“天”“人”並重的同時凸顯了“人”的重要性,且將經學的詩學向度問題順理成章地推演為(wei) 詩學理論命題。
詩學的“經學向度”浸潤於(yu) 中國詩學濃厚的倫(lun) 理道德意識。從(cong) 《離騷》的香草美人到漢大賦的“造構文辭,終以諷勸”(《後漢書(shu) ·班固傳(chuan) 》),再到杜詩的“致君堯舜”和“大庇天下”,純美的形式必須蘊含純正的義(yi) 理,才能具備成為(wei) 經典的合法性。這一傳(chuan) 統不僅(jin) 體(ti) 現在五、七言古體(ti) 或律體(ti) 詩的創作與(yu) 批評中,還進一步體(ti) 現在歌謠、頌讚、詞曲乃至戲劇、繪畫的創作與(yu) 批評中。例如,曆來被視為(wei) “小道”的詞,清人在尊體(ti) 運動中往往從(cong) 經學中尋找理論資源,朱彝尊認為(wei) “詞雖小技”其言“通之於(yu) 《離騷》、變雅之義(yi) ”(《陳緯雲(yun) 紅鹽詞序》),張惠言認為(wei) 詞之“低徊要眇”與(yu) “《詩》之比興(xing) 、變風之義(yi) ”相近(《詞選序》),焦循更是認為(wei) 詞與(yu) 詩一樣因能補救經學導致的“抑塞沉困,機不可轉”,而“有益於(yu) 經學不淺”(《詞說一》),這些批評使詩學的經學向度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
詩學的“經學向度”根植於(yu) 人類普遍的崇高心理。正如孔穎達所言:“詩有三訓:承也,誌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誌而作詩,為(wei) 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墜,故一名而三訓也。”(《毛詩注疏·詩譜序》)詩之“承”義(yi) 指向國政之善惡,“誌”義(yi) 指向關(guan) 切生民之心理,“持”義(yi) 指向道德情操之修養(yang) ,三訓相承相合,同時蘊含了人道主義(yi) 、人本主義(yi) 與(yu) 人文主義(yi) 精神。雖然中西方“詩學”的概念內(nei) 涵有所區別,但是它們(men) 都旨在以富於(yu) 美感和想象力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人類的心靈、情誌與(yu) 道德,進而發掘人性、理性與(yu) 美德。這些具有崇高感的追求,是經學的題中之義(yi) ,也是詩學無法忽視的功能目的。
經學與(yu) 詩學之間至少存在三座最為(wei) 顯眼的溝通橋梁。第一座橋梁是《詩經》學。《詩經》既是經學文本又是詩學文本,正如賀貽孫所言“知《詩》之為(wei) 經而不知《詩》之為(wei) 詩者不可與(yu) 言經”(《詩觸》卷一),由《詩經》學引發的四始六義(yi) 、溫柔敦厚、美刺比興(xing) 等命題,就是經學與(yu) 詩學交融互滲的表征。第二座橋梁是音樂(le) 學。雖然《樂(le) 經》失傳(chuan) ,但樂(le) 一直是經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正如孟子所言“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音樂(le) 精神早已融入經學的血液中。而中國古代詩歌也離不開音樂(le) ,且不說與(yu) 樂(le) 相表裏、可“被之管弦”的“詩三百”和漢樂(le) 府,就是後來那些看似脫離了外在音樂(le) 形態的“純詩”,也離不開聲韻、格律等內(nei) 在音樂(le) 性的支撐。第三座橋梁是音韻學。東(dong) 漢時期即已萌芽的音韻學,其研究對象是《詩經》《楚辭》等詩歌文本,但同時它又隸屬傳(chuan) 統小學範疇,而小學乃經學之輔翼,朱駿聲言“古無韻書(shu) ,《書(shu) 》《易》《詩》《騷》即韻書(shu) 也”(《古今韻準自序》),表明了詩學與(yu) 經學在音韻學中會(hui) 通交融的情形。
三座橋梁間也有彼此互通的理路。因“《詩》者,樂(le) 之章也”(朱熹《四書(shu) 或問》),故《詩經》學可與(yu) 樂(le) 學通;因“《詩》三百篇,聲韻之至善者也”(錢大昕《杜詩雙聲疊韻譜序》),故《詩經》學可與(yu) 音韻學通;因“陰陽律呂相生不已,為(wei) 韻學鼻祖”(錢陳群《胡少宗伯韻玉函書(shu) 序》),故音韻學可與(yu) 樂(le) 學通。三座橋梁所以相通之理,李塨已有所思考:“《詩》之為(wei) 道,內(nei) 出於(yu) 言而外成於(yu) 樂(le) ,言心聲也,詩者言之有韻者也。”(《孫氏詩缽序》)心聲、言、韻、詩、樂(le) ,構成一條鏈式展開的互通理路。如果將經學與(yu) 詩學比作一條河流的兩(liang) 岸,那麽(me) 兩(liang) 岸因《詩經》學、音樂(le) 學、音韻學這三座重要橋梁而得以交通,三座橋梁又因溝通兩(liang) 岸而彼此關(guan) 聯。就同時蘊含經學和詩學的質素而各具本體(ti) 獨特性來說,三座橋梁是“同質異構”的存在;就共同生長於(yu) 經學與(yu) 詩學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且起溝通作用而言,三座橋梁又是“同生共構”的存在。
探尋經學與(yu) 詩學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呼喚創新性的理論表達。學界在“經學與(yu) 詩學”這個(ge) 大課題下已經產(chan) 生不少創新性的理論表達。例如,“經學之於(yu) 詩學是一種生生之源的關(guan) 係”(劉運好,2018年),儒學與(yu) 詩學存在“同質異構現象”(李貴生,2009年),在“儒學與(yu) 詩學之間”開辟文化詩學路向(李春青,2015年),在清代《詩經》學與(yu) 詩學之間“找到一個(ge) 新的運思空間”(孫興(xing) 義(yi) ,2011年),將乾嘉時期的經學與(yu) 文學視作“相互凝視”的關(guan) 聯域(劉奕,2012年),焦循的詩學思想與(yu) 其經學思想“相互影響、同生共構”(蔣京恩,2018年),等等。大量成功的研究案例表明經學與(yu) 詩學之間確實存在一個(ge) 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不過,雖然學者們(men) 已關(guan) 注到經學與(yu) 詩學的關(guan) 聯域,但尚未明確指出該空間、場域內(nei) 部的邏輯構型。而將經學與(yu) 詩學的關(guan) 係置於(yu) 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內(nei) 加以觀照,並進而發現一些溝通二者的重要橋梁,可以為(wei) 回應這一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探尋經學與(yu) 詩學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可將“經學詩學”作為(wei) 統攝性概念。經學是以儒家核心典籍為(wei) 基礎,以探尋這些典籍的永恒性、合理性之精義(yi) 為(wei) 指向的一種“知識型”,它既是“經學詩學”的思想源泉又是其理論指歸。詩學有廣義(yi) 與(yu) 狹義(yi) 二種,廣義(yi) 的詩學近似於(yu) “文藝學”或“美學”;至於(yu) 狹義(yi) 的詩學,即是詩歌之學。在實際研究中既應關(guan) 注與(yu) 經學相關(guan) 的廣義(yi) 詩學的延展性,又應尊重與(yu) 經學相關(guan) 的狹義(yi) 詩學的存在感。將“經學詩學”作為(wei) 統攝性概念觀照經學與(yu) 詩學互為(wei) 向度的空間,可以增強其中一些重要命題的分析有效性。因為(wei) 它可以將大量頗具灼見的描述性表達概念化,進而使一係列相關(guan) 分題歸並為(wei) 一個(ge) 範疇清晰的合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