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4-01-24 14:32:37
標簽: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wei) 不成”

作者:趙威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二日乙酉

          耶穌2024年1月22日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wei) 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說路途雖近,不走永遠不會(hui) 抵達終點;事情雖小,不去做永遠不會(hui) 完成。這句話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強調篤行實幹的重要性,提倡身體(ti) 力行、知行合一。

 

在說明“行”“為(wei) ”的重要性後,荀子分析了修身的三重境界:把禮法貫徹到自己的所作所為(wei) 中,這是士人;具有堅定意誌並能親(qin) 身實踐、孜孜不倦,這是君子;敏捷明智並堅持不懈踐行真理,這是聖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士人、君子,還是聖人,都需要永不停歇地努力實踐,這一思想也見於(yu) 《荀子》其他篇章,譬如《勸學》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儒效》中“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yu) 行之而止矣”等。這些都是對儒家尚行、重行思想的充分表達。

 

注重實幹精神,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涵。《尚書(shu) ·說命》認為(wei)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中庸》提出“力行近乎仁”,一個(ge) 人做得如何,是不是踏實地行動,直接體(ti) 現他的素養(yang) 。北宋政治家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是說明了一個(ge) 道理:儒家思想是用來治世的實踐理論。明代王守仁明確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不隻是儒家,老子也說“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行動起來,堅持不懈,才是人生正途。《韓非子》認為(wei) “宰相必起於(yu) 州部,猛將必發於(yu) 卒伍”,基層實踐是大熔爐,文臣武將要從(cong) 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中選拔。可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知行觀,注重“知”與(yu) “行”的不可割裂,並且將最終落腳點放在了“行”上,蘊藏著學以致用、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實踐智慧。

 

“長安何處在,隻在馬蹄下。”隻要有決(jue) 心、有行動,馬蹄不停奔走,就能抵達人生夢想的彼岸“長安”。古往今來,那些胸懷鴻鵠之誌、成就壯麗(li) 事業(ye) ,一心為(wei) 國為(wei) 民謀福祉的誌士仁人,無一不是行動派、實幹家,無一不是隻爭(zheng) 朝夕的實幹、久久為(wei) 功的力行。

 

明萬(wan) 曆年間,兵部左侍郎汪道昆被派往薊遼巡視防務。汪道昆來到邊關(guan) 後,不聽匯報不搞巡視,卻和當地文人一起吟詩作賦。回到京城後,他字斟句酌、玩弄詞藻,寫(xie) 了一份行文優(you) 美的散文奏章。張居正看了後,憤然寫(xie) 下“芝蘭(lan) 當道,不得不除”,罷免了其官職。一個(ge) 兵部的官員不想著打仗的事,卻整日沉湎於(yu) 筆墨粉飾,就像蘭(lan) 花芝草,即便再名貴、長得再好,長錯了地方,就要被鏟掉。其實,張居正害怕紙上談兵的故事在自己手裏重演。崇尚實幹的張居正在大刀闊斧進行變法之時,就特別注重提高行政效率,推出考成法,把各個(ge) 官員要完成的年度考核要求編訂成冊(ce) ,正本交六科考核,副本留在內(nei) 閣備查,年底依冊(ce) 考核,完成一件事就勾除一件事,達不到考核要求的免職貶官。《明史》記載,考成法實施後,官場風貌為(wei) 之一變,官僚機構的效率高到早晨朝廷頒布的詔命,傍晚就能得到良好的執行。張居正執政時,明朝國富兵強,財政出現了少有的連年盈餘(yu) 。

 

可是,翻閱史書(shu) ,當道“芝蘭(lan) ”又何其多?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稱作“清談”。名士王衍就是這樣一個(ge) 人,《世說新語》稱他“處眾(zhong) 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間”。他少壯登朝,累遷至司徒,位高權重,卻帶領朝廷中堅談玄論道,避實就虛。永嘉之亂(luan) ,作為(wei) 統帥的王衍被胡人石勒俘獲。十分仰慕名士的石勒把王衍奉為(wei) 上賓,想聽聽他對西晉亡國的思考,以作借鑒。沒想到王衍不僅(jin) 以清談之姿極力為(wei) 自己辯護,撇清亡國和自己沒關(guan) 係,還為(wei) 了討好石勒,恬不知恥地勸石勒稱帝。看到“名士”這副嘴臉,石勒嗬斥道:“你身居要職,從(cong) 年輕時就受到重用,到現在已經白頭,如何說不參與(yu) 朝政?晉朝亡國,正是用了你這樣的人!”清談誤國,說到底是空話、套話誤國。前車之鑒,發人深省。

 

每一項事業(ye) ,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幹出來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永恒的道理。決(jue) 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也不能因為(wei) 事情小就不動手去做,而是要力戒空談、積極行動。蘇軾一生生活在黨(dang) 爭(zheng) 的夾縫中,三起三落,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即便被一貶再貶,他都不改初心,總是不忘為(wei) 國家和百姓做一點事情,而且注重實踐的有效性。被貶到嶺南小城惠州,早已做了“白首不歸”打算的蘇軾,並沒有躺平,也沒有獨善其身,依然把救助民間疾苦作為(wei) 頭等大事。惠州城西的豐(feng) 湖上有座木質長橋,屢遭毀壞,有人建議用“堅若鐵石”連“白蟻不敢躋”的石鹽木重修。為(wei) 了修繕這座橋,蘇軾積極參與(yu) ,還把自己的一條犀帶捐作建橋基金。橋修好後,他寫(xie) 詩描述了百姓的激動之情:“父老喜雲(yun) 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他又告誡:“常當修未壞,勿使後噬臍。”另外,蘇軾見惠州營房缺乏,軍(jun) 人散居城鄉(xiang) ,對百姓造成困擾,於(yu) 是建議修建營房上百,解決(jue) 了軍(jun) 人的居住問題。蘇軾對待每一個(ge) 到達的地方,都認作是“歸鄉(xiang) ”,都當作施展抱負的舞台。因為(wei) 他心中裝著對黎民百姓的責任感,這份責任感不但沒有因朝廷的疏遠貶謫而消融,反而把這份責任外化於(yu) 行。

 

為(wei) 者常成,行者常至。新時代呼喚新作為(wei) ,麵對改革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我們(men) 決(jue) 不能當“鴕鳥”,必須敢於(yu) 負責、敢於(yu) 擔當、敢於(yu) 動真碰硬。在實踐中,注重量的積累,從(cong) 小事做起,夯實基礎、日有所進,以嚴(yan) 謹務實的態度實幹苦幹,就一定能作出自己的貢獻,成就一番事業(ye)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