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雅書(shu) 院:以通經學古為(wei) 高 以救時行道為(wei) 宜
作者:李穎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九日壬午
耶穌2024年1月19日
鴉片戰爭(zheng) 後,受到西方文明猛烈衝(chong) 擊的晚清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並探索自強救國的道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秉持著“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的理念創辦了廣雅書(shu) 院,在傳(chuan) 統教育的基礎上融入西學知識,並配備了完備的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了一批“博通古今、明智時務”的“人才”,成為(wei) 晚清新式書(shu) 院的代表。
張之洞一生曾任職翰林,也曾外放做學政、巡撫,後入內(nei) 閣任體(ti) 仁閣大學士、軍(jun) 機大臣。他每到一處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e) 並培育了許多優(you) 秀人才,如任湖北學政時籌建了經心書(shu) 院,任四川學政時建尊經書(shu) 院,任山西巡撫時創辦令德書(shu) 院等。這些書(shu) 院都以傳(chuan) 統教育為(wei) 辦學中心。
直到任職兩(liang) 廣總督之時,開放的經濟和文化環境使張之洞接觸了許多來自西方的新知識、新人才,而經曆了中法越南之戰也使他認識到先進技術、武器、人才的重要性,從(cong) 而走上了推動中國近代化發展的道路,開始了修建鐵路、開設工廠、創建新式學校等探索。他發現廣東(dong) “商賈雲(yun) 集,華洋錯居”,廣西則“瘴地荒遠,習(xi) 尚強悍,民俗不齊”,尤其需要文化教育來改變風氣、促進發展、培育人才。此時,當地已有端溪書(shu) 院、粵秀書(shu) 院、應元書(shu) 院、學海堂、菊坡精舍等著名書(shu) 院,但他認為(wei) 端溪書(shu) 院“規矩鬆弛、士氣不揚”、齋舍少且“大半敝漏”;粵秀書(shu) 院、應元書(shu) 院等則“有月課而無課程”;學海堂和菊坡精舍位置偏僻、沒有齋舍。並且以上書(shu) 院都是為(wei) 廣東(dong) 設立的,廣西學子很少。經過多番走訪,最終定於(yu) 離省城不遠的西村,創建一所名為(wei) “廣雅”的書(shu) 院,取自“廣者大也,雅者正也”之義(yi) ,希望在此培養(yang) 出更多學識淵博、品行雅正的人才。廣雅書(shu) 院占地麵積124畝(mu) ,於(yu) 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始動工,光緒十四年(1888年)六月行開館禮,采用典型的中式園林建築風格,莊嚴(yan) 大氣、環境優(you) 美,中軸線上三進院落依次為(wei) 山長辦公之所、禮堂和掌握作息的大鍾、山長講經的無邪堂和藏書(shu) 用的冠冕樓,東(dong) 西側(ce) 均為(wei) 齋舍,弄堂形式,各有十巷,東(dong) 齋居住100名廣東(dong) 籍學生,西齋居住100名廣西籍學生,並配備書(shu) 齋和雜役室。院內(nei) 有蓮池、釣魚亭等建築與(yu) 白鵝、蓮花相映成趣,院外環繞著的是護院牆與(yu) 護校河。因宋朝大儒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曾在此地任職並宣講理學、推廣文教,極受當地人的尊重,遂在冠冕樓旁建造了濂溪先生祠,並於(yu) 每月朔望由院長率領諸生向先賢行禮。
清代大多數書(shu) 院專(zhuan) 攻科舉(ju) 製藝,以獲取功名為(wei) 目的。阮元設立的詁經精舍和學海堂重振了研究經史詞章的學風,後來南菁書(shu) 院、菊坡精舍等也受此影響,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學術重鎮。及至廣雅書(shu) 院創建之時,晚清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已受到衝(chong) 擊,張之洞認識到單純培養(yang) 科舉(ju) 人才或者傳(chuan) 統學術人才無法挽救危機,急需既維護傳(chuan) 統學問、禮教又懂得西式知識、技能的人才。張之洞親(qin) 自撰寫(xie) 的書(shu) 院禮堂楹聯亦是證明,“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以通經學古為(wei) 高,以救時行道為(wei) 宜。”即要在通經學古、敦正品行的基礎上經世致用、救時行道。因此,廣雅書(shu) 院的課程分為(wei) 經學、史學、理學和經濟四門,後來改為(wei) 經學、史學、理學和文學四科,學生可以根據興(xing) 趣愛好選擇科目學習(xi) ,但都要兼習(xi) 詞章與(yu) 時務。
廣雅書(shu) 院選擇“品行嚴(yan) 謹,學術雅正”之人擔任院長,第一任院長梁鼎芬,其後是朱一新、廖廷相、鄧蓉鏡。梁鼎芬出自翰林,曾任豐(feng) 湖、端溪等書(shu) 院的山長,他一生嗜書(shu) 如命,以一己之力創設梁氏祠圖書(shu) 館並對外開放。朱一新博覽群書(shu) 、長於(yu) 經學,主張調和漢宋之學,常教導諸生須讀書(shu) 、窮理、篤行三者兼顧。廖廷相是嶺南大儒陳澧的門生,曾任學海堂、菊坡精舍學長,長於(yu) 三禮、音韻之學。鄧蓉鏡則以品行正直廉潔而聲名遠播。院長須每日巡視齋舍,查看日記簿考察功課,定時講書(shu) 並答複疑問。還設置了2名監院,負責東(dong) 西二齋的日常訓導和稽查事務。既保證了院長能夠直接負責、決(jue) 策便捷,又確保分科教師專(zhuan) 心教務、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方式上,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並開創了日記問答模式,即學生在日記冊(ce) 上記載疑問,院長和各科教師批次作答,同一問題多人反複討論,在當時頗具特色。朱一新曾著《無邪堂答問》一書(shu) ,記載師生問答新舊學、中西學兼具,思考立身處世、經世治國、求學問道等實際問題,如西學中哪些最重要、新疆是否能建造鐵路等。可見廣雅學子雖修習(xi) 傳(chuan) 統學術,也時刻關(guan) 注時務,能運用所學靈活思考與(yu) 時事、治國相關(guan) 的問題。在管理製度上,張之洞親(qin) 自訂立了《廣雅書(shu) 院學規》,初設37條,後增設10條。例如,所有學生須住校,夜間不能外出;不能恃才傲物、詆毀先儒、輕慢師長、妒忌同學、懶惰荒廢,更不能賭博、酗酒、吸洋煙;考核分官課與(yu) 師課,官課由督撫主持,設監考人員,答卷由分校評閱、有關(guan) 部門審核,師課由各科分校負責,每月中旬舉(ju) 行,形式靈活。獨特的教學內(nei) 容、完備的教育體(ti) 係使廣雅書(shu) 院脫穎而出,成為(wei) 晚清著名的新式書(shu) 院之一,也為(wei) 後世教育提供了有益經驗。
此後廣雅書(shu) 院曆經滄桑、數次更名。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後,遷址到順德碧江,葉劍英在振響樓作了《把握住抗戰勝利的基本條件》演講,廣雅學子紛紛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楊匏安、李耀先、譚天度等是革命誌士的代表。如今,廣雅書(shu) 院已成為(wei) 廣雅中學,校內(nei) 基本建築格局並未改變,仍保留著山長樓、冠冕樓、濂溪祠等建築以及碑刻和古樹,徜徉其間,博學多采、辯學問難、務本求實的廣雅弦歌不絕於(yu) 耳,而遠方重新修繕的碧江振響樓也時刻提醒著廣雅人發揚革命傳(chuan) 統、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林鷺航 崔翼】朱子治家智慧
【下一篇】【張富華】三蘇祠:見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