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祥】《華陽國誌》: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1-21 10:02:46
標簽:

《華陽國誌》: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

作者:馬龍祥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五日戊寅

          耶穌2024年1月15日

 

東(dong) 晉時期成漢常璩所著《華陽國誌》(原作《華陽國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其成書(shu) 於(yu) 公元348—354年之間,因地處華山之陽而名。此書(shu) 記載了從(cong) 遠古至東(dong) 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今西南以及陝甘鄂部分地區的山川地理、物產(chan) 資源、經濟文化、曆史人物與(yu) 民族關(guan) 係的豐(feng) 富內(nei) 容,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數民族史以及蜀漢、成漢史的重要史料。

 

《華陽國誌》的特點

 

常璩,字道將,東(dong) 晉蜀郡江原小亭鄉(xiang) (今四川崇州三江鎮)人。常姓為(wei) 蜀中文學大族,族人多習(xi) 文藝,因而常璩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六藝、善文辭、通經史。公元304年,李雄在蜀中建立成漢政權後,常氏一族受到招撫,常璩亦入仕成漢為(wei) 史官。後桓溫伐蜀滅亡成漢政權後,常璩降徙建康,進入朝廷專(zhuan) 門收藏珍貴圖書(shu) 的秘閣掌管著作之事,又為(wei) 他從(cong) 事《華陽國誌》撰寫(xie) 提供了方便。常璩入建康後,受到東(dong) 晉中原士族排擠,鬱鬱不得誌,晚年無心仕途,專(zhuan) 心文史。常璩參考其從(cong) 祖常泰恭所為(wei) 《梁益篇》《蜀後誌》《後賢傳(chuan) 》三書(shu) ,以及陳承祚的《蜀書(shu) 》《耆舊傳(chuan) 》,杜敬修的《蜀後誌》,參以祝元靈、陳申伯的《續耆舊》,黃容的《梁州巴紀》,並《南裔誌》等著作,孜孜不倦,綜攬未備,廣為(wei) 考證,耗時十數年,著成《華陽國誌》一書(shu) ,旨在讚譽巴蜀文化之悠遠、人物之風流,駁斥建康權貴和士大夫對蜀人的輕藐。

 

《華陽國誌》全書(shu) 約11萬(wan) 字,分為(wei) :《巴誌》《漢中誌》《蜀誌》《南中誌》《公孫述劉二牧誌》《劉先主誌》《劉後主誌》《大同誌》《李特雄期壽勢誌》《後賢誌》等內(nei) 容,末卷為(wei) 序誌等內(nei) 容。在內(nei) 容及編撰方法上,劉琳在《華陽國誌校注·前言》中提到,《華陽國誌》一至四卷主要記述梁、益、寧三州的曆史、地理,以“地理”為(wei) 主,類似“正史”中的地理誌;五至九卷以編年體(ti) 的形式敘述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蜀漢、成漢四個(ge) 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紀,但記述稍詳;十至十二卷記載三州自西漢至東(dong) 晉初年的“賢士列女”,相當於(yu) “正史”中的列傳(chuan) 。古籍專(zhuan) 家劉琳認為(wei) :該書(shu) “從(cong) 內(nei) 容來說是曆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cong) 體(ti) 裁來說,是地理誌、編年史、人物傳(chuan) 三結合。這兩(liang) 個(ge) 三結合構成了《華陽國誌》的一個(ge) 顯著特點,這也是中國方誌編纂史上的一個(ge) 創舉(ju) ”。但正是因為(wei) 這種編纂體(ti) 例,也有學者質疑其並非一部地方誌,而是地方史。例如史學家王仲犖在《魏晉南北朝史》中說:“從(cong) 這部書(shu) 的書(shu) 名看,好像是地方誌,其實是一部地方性的通史。”支持該觀點的還有譚其驤、王定璋等。不過,更多的學者認為(wei) 《華陽國誌》確實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例如,清代洪亮吉謂漢晉霸史《越絕書(shu) 》《華陽國誌》為(wei) 方誌之始。清代方誌家劉光謨稱:“方誌之書(shu) ,始於(yu) 吾蜀。《華陽國誌》其鼻祖也。”史學家李泰棻在《方誌學》中說:“然最古以誌名書(shu) 者,首推常璩《華陽國誌》。”梁啟超、朱士嘉、傅振倫(lun) 、張舜徽、杜澤遜等也認為(wei) 《華陽國誌》是“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專(zhuan) 門的研究著作如劉琳的《華陽國誌校注》、劉重來的《華陽國誌研究》等也都持此觀點。

 

文化、曆史與(yu) 人物研究

 

《華陽國誌》為(wei) 研究公元4世紀前西南地區地理沿革、經濟文化、民族曆史、曆史人物提供了豐(feng) 富的材料。

 

在地理方麵,《華陽國誌》詳細敘述郡縣沿革、戶口多寡、山川道路等。例如,卷一《巴誌》對巴東(dong) 郡魚複縣的曆史沿革記載:“魚複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鹹熙初複。有橘官、鹽泉。又有澤水神,天旱,鳴鼓於(yu) 旁即雨也。巴楚相攻,故置江關(guan) 舊在赤甲城,後移在江南岸,對白帝城故基。”還有卷三《蜀誌》犍為(wei) 郡下的武陽縣以及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過程,這些記載多為(wei) 其他史料所缺略,《華陽國誌》正可補其闕。

 

在經濟文化方麵,《華陽國誌》記載各地的風俗民情、山水物產(chan) 、祠廟古跡、神話傳(chuan) 說、家族大姓等。例如,卷一《巴誌》序言中列舉(ju) 巴地的特產(chan) 包括: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等,“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菱,蔓有辛藥,園有芳葵、香茗、給客橙、葵”,記載十分詳細。《華陽國誌》也記載了巴、漢中、蜀、南中各地祠廟古跡,包括:魚鳧祠、杜宇祠、竹王三郎祠、大禹祠、塗後祠、漢武帝祠、鐵祖廟祠、天馬祠等,反映了當地民眾(zhong) 的文化信仰以及對中央王朝的認可和敬畏。此外,《華陽國誌》還收錄當地歌詩謠諺42首,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西南地區的政風、祭祀和樂(le) 舞等。

 

在民族曆史方麵,《華陽國誌》記載的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史料亦極為(wei) 豐(feng) 富,涵蓋了30多個(ge) 民族的族稱分布、風物民俗及其與(yu) 中原王朝的關(guan) 係,涉及巴、蜀、氐、羌、叟、賨、邛、濮、笮、冉駹、共、摩沙、鳩僚、身毒、滇、夜郎、哀牢、蟾夷等,在記載少數民族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較大的拓展,其中許多民族或部落為(wei) 他書(shu) 所不載,對研究西南民族曆史大有裨益。在曆史人物方麵,《華陽國誌》對於(yu) 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蜀漢、成漢等割據政權的君主大臣事跡也多有著述。例如,李嚴(yan) 被廢事件與(yu) 蜀漢後期政治頗為(wei) 密切,而《三國誌》失之太略,《華陽國誌》的記載卻更為(wei) 詳細。還有,記載諸葛亮平定南中的行軍(jun) 路線、具體(ti) 過程和戰後措施等相關(guan) 史料也十分珍貴。

 

尤為(wei) 可貴的是,常璩將蜀郡、巴郡、廣漢、犍為(wei) 、漢中、梓潼等地區或有才幹賢德的婦女寫(xie) 入《華陽國誌》。自從(cong) 孔子提出“唯女子與(yu) 小人難養(yang) 也”之後,隨著儒學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三綱五常”的等級觀念和男尊女卑的倫(lun) 理道德,婦女始終處於(yu) 社會(hui) 的底層。常璩卻衝(chong) 破這一思想藩籬,為(wei) 婦女立傳(chuan) 。他認為(wei) “烈士賢女,高劭足以振玄風,貞淑可以方菽蘩者,奕世載美”。常璩史無前例地將婦女與(yu) 士人合並於(yu) 方誌中,開創了地方史誌為(wei) 婦女立傳(chuan) 的先河,完善了地方誌從(cong) 內(nei) 容到結構的編撰體(ti) 例。他在《華陽國誌》中讚頌蜀、巴、廣漢、犍為(wei) 、漢中、梓潼六郡婦女49人,使地方史誌的人物傳(chuan) 記更加充實完整,為(wei) 後世研究兩(liang) 漢時期的婚姻史、婦女史以及西南地區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史學理念

 

《華陽國誌》不僅(jin) 展現出寶貴的史料價(jia) 值,其史學理念也頗為(wei) 矚目。

 

大一統理念。常璩在《華陽國誌·序誌》中說:“乾坤混始,樹君立王。天工人代,萬(wan) 邦是望。明不二日。地不重王。苟非其器,窮高必亢。”即反對分裂割據,主張天下統一。常璩不僅(jin) 在書(shu) 中宣揚大一統思想,還身體(ti) 力行地踐行這一思想,所以當東(dong) 晉大軍(jun) 兵臨(lin) 城下時,他便力促成漢君主降晉,以結束分裂割據局麵。書(shu) 中還在血緣脈絡上強調巴蜀和中原人民都是炎黃的子孫,在地緣空間上極力闡述巴蜀、南中、漢中與(yu) 中原地區的曆史淵源和密切關(guan) 係,說明巴蜀人民和中原人民都是統一的中華大家族的成員,是不能分割的統一整體(ti) 。

 

以民為(wei) 本理念。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璩在《華陽國誌》中不僅(jin) 記錄帝王將相的曆史,還不惜筆墨地讚揚如彭非、謝姬等庶民百姓的優(you) 秀事跡。在書(shu) 寫(xie) 巴蜀文化時,將許多歌謠俚語收入書(shu) 中,以展現民眾(zhong) 創造的文化,表達了對民眾(zhong) 疾苦的關(guan) 心,並揭示出民眾(zhong) 對於(yu) 曆史的創造作用。

 

人強勝天的哲學理念。常璩作為(wei) 接受儒家正統思想教育的學者,他的哲學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印記。《華陽國誌》雖然含有漢代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的成分,但他並非完全承襲前人學說,而是憑借深邃的史學功底和強烈的濟世情懷,對前人學說加以利用改造,強調人事的作用,將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到能超越天、戰勝天的高度。

 

唐代史學家劉知己在《史通·雜述》中說:“郡書(shu) 者,矜其鄉(xiang) 賢,美其邦族,施於(yu) 本國,頗得流行,置於(yu) 他方,罕聞愛異。其有如常璩之詳審,劉昞之該博,而能傳(chuan) 諸不朽,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可見,《華陽國誌》作為(wei) 地方士人獨立完成的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以其獨特的史料價(jia) 值及深刻的史學思想全麵、準確、詳盡地描述了巴蜀大地的曆史進程與(yu) 滄桑巨變,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