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教育家匡源與(yu) 濼源書(shu) 院
作者:孫曉梅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五日戊寅
耶穌2024年1月15日
匡源,清代膠州人,出生於(yu) 1815年,匡源13歲中秀才,25歲中進士,入選翰林,不久又被任命為(wei) 翰林院編修,34歲入職上書(shu) 房為(wei) 皇子也就是後來的鹹豐(feng) 帝講經。以後短短十幾年裏,受到朝廷高度信任,曆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shu) ,軍(jun) 機大臣,乃至鹹豐(feng) 帝臨(lin) 終托孤而加封賜的讚襄政務大臣。在整個(ge) 清王朝的漢員中,能夠做到讚襄政務大臣的,匡源是第一人。但在辛酉政變中他被革除了一切職務。身處逆境的匡源仍自強不息,立身教壇,在清代山東(dong) 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為(wei) 齊魯大地傳(chuan) 承聖賢文脈、培養(yang) 棟梁之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匡源被革職返鄉(xiang) 途經濟南時,路費已經告罄。當時山東(dong) 巡撫閻敬銘是匡源的門生,他十分佩服其學識和人品。閻敬銘非常重視教育,他誠聘匡源出任濼源書(shu) 院山長。
辦好教育不光有好老師,更得有好院長。乾隆皇帝即位伊始就頒布諭旨,將書(shu) 院納入國家教育體(ti) 係之中,而後又對書(shu) 院的院長、生源、規則、課程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凡書(shu) 院之長,必選經明行修、足為(wei) 多士模範者,以禮聘請。負笈生徒必擇鄉(xiang) 裏秀異、沉潛學問者肄業(ye) 其中。其恃才放誕,佻達不羈之士,不得濫入書(shu) 院中。”匡源在《濼源書(shu) 院課藝》中提到:“餘(yu) 自乙醜(chou) 春來主講席”,也就是1865年出任山長。匡源任山長時期是濼源書(shu) 院最興(xing) 盛的時期之一,他以培養(yang) 人才為(wei) 己任,在短時間內(nei) 便延攬了一批名儒碩師至書(shu) 院任教,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shu) 育人和教學管理之中,親(qin) 自傳(chuan) 道授業(ye) 。除了擔任濼源書(shu) 院山長,匡源又應丁寶楨之聘擔任尚誌書(shu) 院首任山長。身兼兩(liang) 院山長,這在濼源書(shu) 院和尚誌書(shu) 院的曆史上獨一無二,惟匡源如此。
匡源擔任山長以來,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wei) 誌,孜孜坎坎,扶持後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誌向。他常說:“讀書(shu) 而取科第乃分內(nei) 事,必求所以重科第者,願諸生更有進也。”旨在告誡學生,生當盛世,應明德靜心,肩負起治理國家和百姓的重任,要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和知識水平。乾隆十三年,濼源書(shu) 院製定了《訓課條規》,提出“為(wei) 學莫先於(yu) 立誌,為(wei) 學莫要於(yu) 寡欲,為(wei) 學當敦實行,為(wei) 學當秉虛衷,為(wei) 學當勤講讀,為(wei) 學當慎交”,匡源的教育理念也秉承書(shu) 院“為(wei) 國儲(chu) 才”的辦學宗旨。
為(wei) 了激發學生的學習(xi) 熱情,匡源選輯編印了多冊(ce) 教材,當作範文供學生使用。1867年,匡源刻印了《濼源書(shu) 院課藝初編》及《濼源書(shu) 院課藝二編》。1869年,匡源編刻了《濼源書(shu) 院課藝三編》,時任山東(dong) 巡撫的丁寶楨為(wei) 之作序。丁寶楨在序中寫(xie) 道:“匡鶴泉先生主濼源書(shu) 院講席,日與(yu) 肄業(ye) 諸生考正文體(ti) ……每月課藝多或至數百卷,必手自評點,詳加刪削,若塾師之教弟子,然其引誘後進用心可謂至深切矣。”可見,匡源親(qin) 自授課並且課時也非常多。1880年,匡源編選了《小題新編初刻》,選文50餘(yu) 篇,以供童試者讀。1883年,朱學篤續輯匡源所選而未成之濼源書(shu) 院《小題新編續刻》,共得文60餘(yu) 篇。教育學生秉持勤勉的躬耕態度。他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對經書(shu) 義(yi) 理“熟讀精思、循序漸進、虛心涵泳、切己體(ti) 察、居敬持誌”。
匡源從(cong) 政閱曆豐(feng) 富,曾出任鄉(xiang) 試主考官和會(hui) 試同考官,掌握選人用人政策和標準。推進創新。匡源為(wei) 《小題新編初刻》作序:“吾故與(yu) 之言信,乃取近人名作,細加評閱,共得文五十餘(yu) 首,因顏之曰‘小題新編’。夫所謂‘新’者,非惟句雕金玉,韻葉宮商之謂(即選文體(ti) 裁、題材、出處、論理、行文等),謂其理新、意新、筆新、局新,令閱者一覽其文,耳目為(wei) 之一新焉”,可見他非常支持文章創新。尊重學生個(ge) 體(ti) 差異,因材施教。匡源根據學生水平的高低、天賦的大小和聞道的先後分類施教,以獨到的教學方式和深入淺出的講述,對學生在讀書(shu) 和研究學問方法上多加指導,力求使更多的學生成為(wei) 棟梁之才。在他的指導下,學生進步很快。匡源擔任山長17年,從(cong) 學弟子達到3000人,外省慕名前來求學者無數,培養(yang) 出中舉(ju) 人、貢太學以上者達400餘(yu) 人,其門生中成名者多至百人,有狀元曹鴻勳、尚書(shu) 張應麟、黃鈺,翰林楊際清、法偉(wei) 堂、柯劭忞等一批得意門生,成果之盛在清朝曆史上少有。其中,法偉(wei) 堂是膠州人,1889年中進士,授國子監學正銜武定府教授。後任青州海岱旌賢書(shu) 院講席總教,曆時10餘(yu) 年,培養(yang) 造就了許多人才,聲望頗高。清末任濟南師範教習(xi) 所所長、《山東(dong) 通誌》總纂,著述甚豐(feng) ,亦是名師。柯劭忞也是膠州人,他慕匡源大名入尚誌書(shu) 院,曆任貴州提學使、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典禮院學士,曾是溥儀(yi) 的帝師。他獨立撰著《新元史》,參加了《清史稿》的編纂工作,曾擔任清史館代理館長、總纂,編成了《清史稿》。
1881年,匡源病逝於(yu) 濼源書(shu) 院,門生曹鴻勳為(wei) 其立教思碑,述其傳(chuan) 道、授業(ye) 、為(wei) 國育才的豐(feng) 功偉(wei) 績。較之從(cong) 政的輝煌,其教育生涯對山東(dong) 的影響更是深刻,他的門生故吏遍及全國各地,在這塊土地上留下鮮明的印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