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餘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1-21 09:58:35
標簽:

“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

作者:劉餘(yu) 莉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五日戊寅

          耶穌2024年1月15日

 

“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出自《國語·周語下》。意思是說,為(wei) 善如登山那樣艱難,造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落。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東(dong) 周末年,王子朝叛亂(luan) ,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陽東(dong) 北)。諸位流亡大臣擬在成周築城建都。晉國的執政者魏獻子讚同,然而衛國大夫彪傒卻認為(wei) 不可,並引用了“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這句諺語以及從(cong) 前曆朝曆代的教訓加以勸止。

 

這句古諺形象地說明了從(cong) 善之難、從(cong) 惡之易,是古代先賢的勸世箴言,為(wei) 曆代政治家所重視。《南史·宋文帝紀》記載,宋文帝劉義(yi) 隆為(wei) 倡導新政、蕩滌官場的頹廢,曾勸誡群臣道:為(wei) 官從(cong) 政,切記“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此後,劉宋政權開啟了東(dong) 晉南北朝國力最為(wei) 強盛的曆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從(cong) 善如登”,為(wei) 什麽(me) 為(wei) 善就像登山一樣艱難?因為(wei) 人要向上攀登,必須不斷地克服地球的引力。這裏的“引力”可比喻為(wei) 人修身必須克服的各種誘惑、吸引。例如,財色名利這四大誘惑時時刻刻吸引人向下墮落。因此,一個(ge) 人要向善並不容易,需要克服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習(xi) 氣。而習(xi) 氣的養(yang) 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克服它同樣需要一個(ge) 過程。相反,“從(cong) 惡如崩”,為(wei) 惡就像山崩那樣迅速,甚至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因為(wei) 山崩塌的時候,會(hui) 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迅速墜落。

 

朱熹雲(yun) :“要做好人,則上麵煞有等級。做不好人,則立地便至。隻在把住放行之間耳。攀躋,分寸不得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學者可不畏哉?”朱子提醒學人,做好人不易,要時刻警醒自己。好人有很多等級:君子、賢人、聖人,而君子、賢人、聖人之中還有很多等級,可見做好人實在不易。所以古人提醒,“德比於(yu) 上故知恥”。在德行方麵要跟上麵的聖賢相比,他們(men) 早已成聖成賢,而自己還是凡夫,因此就生起無比慚愧的心,不會(hui) 因為(wei) 修身稍有進步就沾沾自喜,得少為(wei) 足。“做不好人,則立地便至”,如果想做一個(ge) 惡人,卻很容易。善人和惡人“隻在把住放行之間耳”,能夠把持住自己的德行操守,就能夠向上攀登,進而成為(wei) 君子、賢人、聖人;如果放逸自己,懶散、放縱、任性、為(wei) 所欲為(wei) ,就成為(wei) 惡人。而要向上攀登,“分寸不得上”,進一步都非常難,要克服很多誘惑。“失勢,一落千丈強”,就像爬山的時候,一旦腳踩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會(hui) 非常迅速地墜落。人能想到這點,才能心懷恐懼,以戰戰兢兢的心態麵對財色名利的誘惑。

 

明朝曆史上有一位官員張恭懿。他剛到都察院任職時,廷相王台長對他非常器重,覺得他是可塑之才,所以特別提點他,對他講:昨天下過雨之後,我出門看到一車人穿新鞋下了車。他們(men) 從(cong) 灰廠經曆長安街,走了很遠的路。雨後的地很泥濘,因為(wei) 他們(men) 穿著新鞋,因此開始時都擇地而蹈,即選擇比較幹的地方踩下去,恐怕自己的新鞋被泥水染汙了,非常小心謹慎;但是他們(men) 到了貰城後,土地愈來愈泥濘,偶然一次把鞋沾髒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顧惜自己的鞋子了。王台長接著說:“居身之道,亦猶是爾;倘一失足,無所不至矣!”為(wei) 官、修身之道也是如此,就如同鞋沾上了泥水,第一次被染汙之後,就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小心謹慎了。這裏“倘一失足,無所不至矣”非常值得人警醒。人如果第一次把持不好自己,例如第一次收了賄賂,或犯下邪淫,以後惡事連連,就不再顧惜了。張恭懿非常感激王台長對他講的這一番話,把它視為(wei) 金玉良言終身謹記。這個(ge) 典故就是提醒人一定要慎初。人在沒有作惡之前,能夠嚴(yan) 守自己的節操。但是第一次放縱之後,就可能一錯再錯,很難像以前那樣把持自己的操守了。

 

修身除了慎初之外,還要慎微、慎獨。蘭(lan) 考曆史上出了一個(ge) 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在清朝時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shu) ,為(wei) 謝絕各方饋贈,專(zhuan) 門寫(xie) 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wei) 人不值一文。誰雲(yun) 交際之常,廉恥實傷(shang) ;倘非不義(yi) 之財,此物何來?”取與(yu) 不取之間,既表現出對百姓的態度和利害,也體(ti) 現出自己為(wei) 人的名節與(yu) 價(jia) 值。這篇檄文既簡潔又深刻,可謂為(wei) 官的金牆鐵櫃。張伯行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被公認為(wei) “江南第一清官”。“一絲(si) 一粒,我之名節”提醒人要“慎微”,不以惡小而為(wei) 之。為(wei) 官者隻有明白手中的權力是服務人民的工具而不是謀圖私利的手段,輕於(yu) 攫取、淡泊名利,才能始終保持一種寵辱不驚的坦蕩心態。為(wei) 官者能否守身如玉,不為(wei) 物惑、不為(wei) 利誘,關(guan) 鍵在於(yu) 能夠慎微、慎獨,戒止貪心,做到“窮不易節,達不失廉”。貪可以腐蝕人的靈魂,一切良心、原則,在膨脹的貪欲下均化為(wei) 烏(wu) 有。而賄賂得逞的奧秘也就在於(yu) 人的貪欲。徐元瑞在《史學指南·吏員三尚》中講:“尚廉,謂甘心淡薄,絕意紛華,不納苞苴(禮物),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飲食宴會(hui) ,稍以非義(yi) (認為(wei) 不正當),皆謝卻之。”甘心淡薄即淡泊以明誌,絕意紛華即避免玩物喪(sang) 誌,不納苞苴是說不收受饋贈禮品,不受賄賂則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避免非議。這些才是崇尚廉潔的表現,可謂一語中的。

 

“從(cong) 善如登,從(cong) 惡如崩”提醒人,要克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等貪欲、惡習(xi) ,開始都不容易,一旦讓惡念相續之後,必將釀成大禍。正如《尚書(shu) 》所言:“內(nei) 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yu) 此,未或不亡”。人了解到這一點,才不敢造惡。《周易》亦雲(yun) :“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作惡之人不僅(jin) 毀掉了自己的人生,就連子孫後代也會(hui) 因自己的惡行而受到消極影響,遺臭萬(wan) 年。所以真正慈愛後代之人,一定能克念作聖,為(wei) 後代子孫留下個(ge) 好名聲,千古流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