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 陳沉】桐江書院:曾經的“江南第一書院” - 伟德平台体育

【朱成 陳沉】桐江書院:曾經的“江南第一書院”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4-01-21 09:38:42
標簽:

桐江書(shu) 院:曾經的“江南第一書(shu) 院”

作者:朱成 陳沉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二日乙亥

          耶穌2024年1月12日

 

桐江書(shu) 院位於(yu) 浙江省仙居縣皤灘鄉(xiang) 山下村與(yu) 板橋村之間。書(shu) 院北望永安溪,東(dong) 臨(lin) 鑒湖,西南有三山鼎立,環境清幽、鍾靈毓秀。八百多年前,南宋乾道年間進士方斫在兩(liang) 村方氏義(yi) 塾的基礎上,興(xing) 建了規模較大、布局精巧的書(shu) 院,並稱之為(wei) “鼎山堂”。為(wei) 了維持書(shu) 院長期運轉,還“旁置義(yi) 田數十畝(mu) ,以備四方來學膏火之費,一時文人薈萃”。後至元皇慶年間,方斫後代方誌道複建書(shu) 院,易名為(wei) 桐江書(shu) 院。

 

桐江書(shu) 院名稱的由來與(yu) 晚唐著名詩人方幹有關(guan) 。科場失意的方幹隱居於(yu) 紹興(xing) 鑒湖。唐乾寧間進士孫郃是仙居人,與(yu) 方幹交誼深厚,曾邀方幹來老家做客,板橋一帶的優(you) 美山水讓方幹留戀不已,於(yu) 是就帶上全家老少在此地寓居了一段時間。他的後代後來也遷到了板橋村繁衍生息。方幹曾長期寓居桐江白雲(yun) 源(今桐廬蘆茨)。方幹去世後,他的學生們(men) 在整理他的詩集時,即以《桐江集》名之。方斫玄孫方誌道為(wei) 了紀念先祖方幹,故複建書(shu) 院時易名為(wei) “桐江書(shu) 院”並一直沿用至今。

 

方幹第八代孫方斫創辦書(shu) 院時承襲嶽麓書(shu) 院的《朱子書(shu) 院教條》為(wei) 學規,以道學為(wei) 開宗之學。方斫生平事跡舊誌記述甚少,《台州府誌》有百餘(yu) 字的傳(chuan) 文,另在《韋溪先生祠堂記》中譽其“潛心六經,卓然屹立於(yu) 眾(zhong) 醉獨醒之中,遂為(wei) 東(dong) 南學者表正之師”,“心傳(chuan) 道統,學為(wei) 儒宗,群弟子接跡鹹盛”。書(shu) 院創辦後,“四方之學士文人,負笈從(cong) 遊者嚐踵相接”。方斫門徒眾(zhong) 多,較為(wei) 突出的有南宋淳熙二年特科進士方剛以及張布、黃宜等人。

 

朱熹與(yu) 桐江書(shu) 院交集頗深。他在台州任職過兩(liang) 次: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在台州擔任祠祿官;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任提舉(ju) 浙東(dong) 常平茶鹽公事,同時兼主管台州崇道觀。在任期間,朱熹的足跡遍布台州各地的書(shu) 院,尤其對桐江書(shu) 院情有獨鍾。

 

他多次來桐江書(shu) 院講學,傳(chuan) 播他的理學思想。置身於(yu) 書(shu) 院的清幽之境,看見道淵山、眠山、赤山三座小山鼎足而立時,他揮筆寫(xie) 下了“鼎山堂”三字贈給方斫。刻有“鼎山堂”三字的匾額數百年來幾經輾轉,現掛在重建的桐江書(shu) 院的前殿簷下。朱熹甚至把兒(er) 子送到這裏來讀書(shu) 。在《板橋方氏宗譜》的記載中,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十朋也與(yu) 桐江書(shu) 院頗有淵源。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le) 清人。南宋紹興(xing) 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以宋高宗趙構禦筆親(qin) 批“經學淹通,議論醇正,可作第一人”,登榜狀元。王十朋與(yu) 方斫相識時,桐江書(shu) 院還隻是方氏義(yi) 塾,王十朋便在此講學。王、方二人相知相惜,感情漸厚,在得知方斫建成桐江書(shu) 院後,王十朋便親(qin) 筆寫(xie) 下“東(dong) 南道學世家”“理學名宗”兩(liang) 塊匾額,送至書(shu) 院。在方斫的主持下,朱熹、王十朋、吳芾、陳庸等知名大儒匯聚一堂,書(shu) 院名聲鵲起,成為(wei) 了台州的文化高地。

 

桐江書(shu) 院興(xing) 起的背景是南宋對文教的重視。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距離仙居兩(liang) 百多公裏的杭州成為(wei) 南宋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偏安的南宋政權無心北伐,大興(xing) 文治,這對各地書(shu) 院的創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書(shu) 院這種辦學方式分擔了朝廷培養(yang) 科舉(ju) 人才的責任,又以其學術獨立性,使新興(xing) 的學說得到廣泛傳(chuan) 播,也使這些知識界的在朝野上下獲得尊重。方斫頗有遠見,一直致力於(yu) 用書(shu) 院開拓科場宦業(ye) 、培養(yang) 學者儒士。他創立的書(shu) 院,進一步推動了理學思想在仙居乃至台州的傳(chuan) 播,並對浙東(dong) 南一帶學術界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仙居曆史上出過240多位進士,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南宋期間,這與(yu) 桐江書(shu) 院的教化引領密不可分。朱熹理學思想在仙居的傳(chuan) 播和熏陶,也使仙居讀書(shu) 人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氣質。根據仙居曆代縣誌、家譜等記載,仙居籍官員中,有過禦史、通判、按察使、提刑等監察官經曆的達50餘(yu) 人,境內(nei) 曾留下正諫坊、都憲坊、台憲坊等多座禦史牌坊,故有“禦史故裏”的美譽。這些禦史們(men) 在為(wei) 官期間個(ge) 個(ge) 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嫉惡如仇、勇鬥奸佞,在中國廉政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仙居印記。

 

時代變遷,逝者如斯。桐江書(shu) 院建成後八百多年間,幾番被毀又幾度重建。宋末書(shu) 院一度被毀,元皇慶年間,桐江書(shu) 院由方誌道重建。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侵仙居,桐江書(shu) 院再次被毀。清代同治九年,方作梅等人曆經三年在原址上重建書(shu) 院。重建後書(shu) 院為(wei) 四合院式結構,主體(ti) 建築為(wei) 前後兩(liang) 座講堂,雕梁畫棟,石柱圓形,粗壯雄偉(wei) ,其上鐫刻有歌頌先賢及書(shu) 院的對聯多副,這樣的格局保留至今。新中國成立之前,書(shu) 院曾被改為(wei) 方氏祠堂。新中國成立之後,書(shu) 院裏辦過山下村小學。

 

浙江曆史上書(shu) 院甚多,能夠保留至今的,已是少之又少。而早至宋元時期建造的書(shu) 院,曆經八百多年風雨飄搖仍以書(shu) 院形態保留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了。近年來,為(wei) 了保護傳(chuan) 承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仙居縣重修了桐江書(shu) 院。重建後的桐江書(shu) 院景區占地150多畝(mu) ,書(shu) 院主體(ti) 由正門、鼎山堂、大成殿及東(dong) 西廂房構成,灰牆黑瓦,周邊點綴著牌坊、狀元橋、長廊、古戲台等建築。書(shu) 院前,兩(liang) 棵苦櫧樹曆經了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後依舊蒼翠挺拔,鬱鬱蔥蔥。書(shu) 院大門兩(liang) 側(ce) 的磚牆上分別刻著“文公訪道地殿元受業(ye) 家”兩(liang) 聯,彰顯著書(shu) 院曾經的輝煌。書(shu) 院內(nei) 布置有仙居儒學發展史和仙居禦史文化兩(liang) 個(ge) 展陳,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參觀學習(xi) 。

 

八百多年過去了,桐江書(shu) 院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承載原來的功能,但仍以全新方式繼續教化人們(men)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