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受到洗禮的一天
——孔孟故裏研學——D8
作者:念之
來源:“石庵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三日丁巳
耶穌2023年12月25日
今天的行程格外豐(feng) 富,見了顏回和孔子,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行義(yi) 同學的父親(qin) 不遠百裏從(cong) 天津趕來,為(wei) 我們(men) 加油打氣。還有春耕園的洪祺同學參與(yu) 我們(men) 的研學,張平老師的朋友潘英傑老師到來,種種因素,豐(feng) 厚了一天,為(wei) 我們(men) 的曲阜之行畫上完整的句號。
上午迎著晨光,走進就在我們(men) 住宿的小酒館旁的複聖廟,參拜顏回。出來後,到孔子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泗水邊,因為(wei) 夫子的感歎,賦予了它意義(yi) ,成為(wei) 多少世人心向往之的地方。
洙泗書(shu) 院,是孔子刪述六經之地。來到這裏,會(hui) 有一種神聖的感覺。因為(wei) ,自孔子以後的文化,便是從(cong) 這裏開始。站在文化的源頭,怎能不為(wei) 之動容。下午是孔林,走過墓道,仿佛穿越時空來到孔子麵前。因為(wei) 今天的意義(yi) 特別不一樣,所到之地,皆是文脈傳(chuan) 承不可缺少的地方,又到孔子墓前,大家都有所感受。以下是老師和同學們(men) 今日總結,摘選部分內(nei) 容,以饗讀者:
【學生總結】
行義(yi) 同學分享:
◎泗水邊,想象到孔子跟他的弟子們(men) 一起在泗水邊的情景。腦子裏像放電影一樣,從(cong) 古代到現代,滄海桑田,朝代更替。當我想到我們(men) 和孔子在同樣的地方,做著同樣的事情,很受觸動。
◎在孔林的時間其實有些趕,自己思考得不多,所以感受並不深刻。來到孔林,就是覺得見到了夫子,“讀孔氏書(shu) ,想見其為(wei) 人。”在拜孔子的時候,我覺得特別厚重。因為(wei) 我們(men) 拜的不隻是一個(ge) 人,更是夫子文教的傳(chuan) 承和道統。
當我知道孔林曾經被挖過的時候,很心痛。我覺得我們(men) 應該要有警惕之心,那個(ge) 時代人們(men) 會(hui) 做出這樣的事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欲望被不斷放大,為(wei) 了金銀財寶無所不用其極。在欲望與(yu) 誘惑麵前,我們(men) 能不能有所堅守,守住心中的良知,不做有悖於(yu) 天理的事情。
鴻逸同學分享:
◎參觀顏廟,覺得大同小異。可能因為(wei) 我不是好學生,感受不到顏子和孔子的之間的感情,沒有什麽(me) 感受。
◎在孔林的時候,聽到孔林裏的墳被挖出來,覺得心痛,刷新認知。心中有無力感,知道不可能改變。到孔子墓前,他的墓碑就我在眼前,有所觸動和震撼。
瀚豪同學分享:
◎在顏廟的時候,我還在不斷調整自己不好的狀態,所以沒有像之前有那麽(me) 多的感觸。但顏子給了我力量,當我拜完他的那一刻,我的狀態完全發生了改變,我想這是我所感受到的東(dong) 西。
◎洙泗書(shu) 院,是很普通的地方,但因為(wei) 孔子在此刪述六經,被賦予了意義(yi) 。在泗水邊上,一直想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並且在回想自己的過往,一些不好的行為(wei) 、不好的念頭,是一個(ge) 懺悔的過程。
◎在孔林裏,聽到那個(ge) 時代發生的事情,很心痛。在孔子墓前第一次通讀《論語》,很不一樣,很有意義(yi) 。拜孔子時有厚重感。
念之同學分享:
◎今天是受到洗禮的一天。好幾個(ge) 瞬間,都感受到孔老夫子的存在。在泗水邊,想著兩(liang) 千多年前,孔子駐足於(yu) 此的情景。洙泗書(shu) 院,是孔子刪述六經的地方,可以說是後世文化的起點。既然有幸站在這裏,便會(hui) 覺得自己擔任上一種使命,很神聖。
◎在孔子墓前,沒想到自己讀《論語》會(hui) 熱淚盈眶,淚流不止。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孔子就在身邊,感動。覺得自己愧對所學,愧對經典,現在孔子就在我身旁,他說的話我有幾句是做到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令我振聾發聵。臨(lin) 走前,看著“大成至聖先師”幾個(ge) 字,我覺得在此刻我是特殊的,好像接過了一份使命,感受到一些“以道自任”的東(dong) 西。很高興(xing) ,我覺得自己和孔子有所鏈接,不虛此行。
子雋同學分享:
◎上午狀態挺不好,到泗水邊才有慢慢好轉。因為(wei) 經典讀得不多,所以鏈接沒有這麽(me) 深,腦子裏會(hui) 有孔子和弟子們(men) 遊玩泗水的畫麵感,更多的隻是個(ge) 人感受。腦子放空了,享受當下的安靜與(yu) 風景,是很自然的狀態。
◎看到孔子墓,覺得他很偉(wei) 大,對傳(chuan) 統文化作出很大的貢獻。他是一盞明燈,為(wei) 我們(men) 指明道路和方向。在孔子墓前讀《論語》,有一種親(qin) 切感,很有意義(yi) 。
開淇同學分享:
◎早上在顏廟。因為(wei) 老師說如果對顏回沒感覺,那不是一個(ge) 好學生。我希望做一個(ge) 好學生,所以盡力想和顏回培養(yang) 感情。
◎在泗水邊和在孔子墓前有相似的感覺,有一種使命感。想著學了快一年的傳(chuan) 統文化,到底能夠踐行什麽(me) 。
◎在孔子墓前讀《論語》時,雖然沒有什麽(me) 感覺,但是希望自己聲音大聲,跟上大家,盡我所能。
春耕園洪祺同學分享:
◎很久沒有學習(xi) 《論語》,對孔子有種慢慢淡漠的感覺。在泗水邊上,在聖人曾經站過的地方,跟著老師的思路,所以會(hui) 有所感受,如果是自己就不會(hui) 想這麽(me) 多。
◎到孔林裏,我發現我欠缺思想上的一些東(dong) 西,隻專(zhuan) 注於(yu) 書(shu) 本。今日一行,讓我有更多努力學習(xi) 經學的力量,看到了文化斷層,有種使命感。
◎路上,和行義(yi) 同學交流。得知張平老師帶學生的方式和他的老師一樣,會(hui) 因材施教。我覺得這對老師的要求很高,要博學,還要對學生了解。領略了另一種學習(xi) 方式,我回去會(hui) 更努力。
【老師分享】
裴老師分享:
◎來之前和同學們(men) 一起學習(xi) 三孔,對我幫助很大。來了之後會(hui) 有心滿意足的感覺。
◎複聖廟去的人很少。我想是可能一般人很難和顏回產(chan) 生共鳴,因為(wei) 大部分人都沒有遇到精神導師。我的精神導師是龔老師,所以孔子和顏回的相處和情感,總會(hui) 讓我想起自己和龔老師相處的場景。每每想到,都會(hui) 覺得或許這就是當年顏回在孔子身邊的樣子。他做到了不違如愚,而我沒有,仰之彌高,便會(hui) 有所觸動。
◎我想,追究那個(ge) 時代的錯誤在誰意義(yi) 不大。我們(men) 作為(wei) 學生,應反求諸己。要考慮的是自己,在一些情況下,是否會(hui) 被牽著走,做違背良心的事情而不自知。它離我們(men) 並不遠,需時刻警惕著愚昧的自己。
張平老師分享:
◎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某種程度上說是在曲阜研學的句號,之後我們(men) 將前往其他縣市尋訪先賢遺跡。
◎我們(men) 遊於(yu) 洙泗之間,瞻仰洙泗書(shu) 院勝跡。相傳(chuan) 夫子在這裏刪述六經,人會(hui) 死,但文章是活的,這些夫子之文章綿延千年,至今依然影響後世。泗水,是一個(ge) 再普通不過的小河,但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泗水給聖人以啟迪、生命的哲思,那麽(me) 它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就不再普通,這背後的原因非常值得我們(men) 思考。
◎裴老師說起現代世人對顏子關(guan) 注很少,我也在思考這個(ge) 問題。顏子為(wei) 人所知的身份主要是“夫子的好學生”。世人多不親(qin) 近顏子,或許因為(wei) 往往不願意當好學生,而喜歡當老師,注重看得見的功績,忽略內(nei) 在的德業(ye) 。
◎文化凋敝,與(yu) 有責焉。先別高談宣揚傳(chuan) 統文化,而應先學習(xi) 聖賢的教誨。現在來到聖地孔林,想要接上聖賢的天線。若隻讀聖賢之書(shu) ,卻不見聖賢為(wei) 人,就不會(hui) 知道所學為(wei) 何,人生為(wei) 何。與(yu) 聖賢的天線一旦接上,便知道我們(men) 生而為(wei) 人的難得,這就是聖賢對我們(men) 的教導——來此一遭,應如何活出意義(yi) 。否則渾渾噩噩一生,與(yu) 禽獸(shou) 何異?
◎每一個(ge) 文物的背後都蘊含、傳(chuan) 遞著曾經的信息,我們(men) 可以感受其中的內(nei) 涵,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日本人入侵山東(dong) 尚且珍惜夫子的遺跡,而曾經的我們(men) 卻親(qin) 手對自己的人文始祖下了狠手。參與(yu) 蚊蛤的這些人在平常就是普通民眾(zhong) ,我們(men) 也是普通民眾(zhong) 的一員,所以其實離我們(men) 並不遠。對照到彼此身上,如果沒有道德底線,對聖賢教誨的身體(ti) 力行,那麽(me) 就很有可能做壞事。假設知道頭上三尺有神靈,敬畏天地間所看不見的東(dong) 西,那股神奇的力量就始終在等待我們(men) 。
◎誦讀《論語》時,我感受到此生何其有幸,能夠在這一塊編訂《論語》的土地上讀著前人為(wei) 後人殫心竭慮留下的精神財產(chan) 。大家此次或多或少都對聖賢有所鏈接,精神的互動超出一切,記住聖賢當下給自己的觸動,聖人誠不吾欺,我們(men) 是有使命的。
◎若讀聖賢之書(shu) 卻不見其人,是很遺憾的。我們(men) 學習(xi) 不是要成為(wei) 一個(ge) 書(shu) 櫥,而是成就自己,成為(wei) 可以承載文化載體(ti) 的健康個(ge) 體(ti) ,成就可以通達天地的大人。這樣我們(men) 才有真正的自信,坦然大方地說“我們(men) 學習(xi) 儒家,是頂天立地,坦坦蕩蕩的。”
如今我們(men) 儒學典籍與(yu) 文化的源頭,一是來自洙泗河畔,一是來自孔林。這兩(liang) 個(ge) 地方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men) 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men) 都能夠親(qin) 臨(lin) 現場,何其有幸。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