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新 鄧洪波】2020年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1-04 20:18:16
標簽:

2020年書(shu) 院研究綜述

作者:張曉新 鄧洪波

來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1,張曉新 鄧洪波

 

摘 要:2020年書(shu) 院研究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據統計,全年共發表期刊論文302篇,其中學位論文45篇,會(hui) 議論文5篇,報紙文獻47篇,出版學術專(zhuan) 著30部,這些研究以教育學、曆史學、建築藝術等學科為(wei) 主流,涉及傳(chuan) 統書(shu) 院和當代書(shu) 院研究。從(cong) 研究現狀來看,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與(yu) 當代書(shu) 院研究“雙峰並峙”的狀況還在持續,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在已有的研究範式下有進一步深化的趨勢,當代書(shu) 院研究則側(ce) 重實踐型應用,二者共同推動書(shu) 院研究領域邁向縱深發展,但二者之間的借鑒和交流仍存在不足,需要引起研究者注意。

 

關(guan) 鍵詞:書(shu) 院研究;研究綜述;傳(chuan) 統書(shu) 院;當代書(shu) 院

 

2020年書(shu) 院學領域持續產(chan) 出許多優(you) 秀成果,這些成果包含多種類型,涉及多種學科,本文通過對2020年書(shu) 院學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歸納,力圖從(cong) 宏觀上呈現書(shu) 院學研究的全貌。

 

一、成果概況

 

2020年書(shu) 院研究湧現了相當多的成果,其中期刊論文302篇,學位論文45篇(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44篇) ,會(hui) 議論文5篇,報紙文獻47篇,出版著作30部。

 

從(cong) 期刊論文的發表情況來看,教育學占整個(ge) 書(shu) 院研究的比例最大,超過半數的書(shu) 院研究論文出自教育學領域;其次為(wei) 建築科學和曆史學,占比約6%~7%;其他如美術、城鄉(xiang) 規劃與(yu) 市政、文學、政治、哲學、考古及圖書(shu) 情報學都有涉及到書(shu) 院研究領域,占比約3%~4%。學位論文中,以藝術設計與(yu) 教育學領域為(wei) 主,分別為(wei) 12篇和9篇,占比27%和20%左右,中國史學科論文有6篇,占比13%。會(hui) 議論文5篇,教育學學科論文3篇,占比為(wei) 60%,其餘(yu) 2篇分屬版本學與(yu) 曆史學。

 

2020年書(shu) 院研究領域出版專(zhuan) 著30部,成果頗豐(feng) ,著述內(nei) 容包括書(shu) 院文獻資料的整理,如書(shu) 院誌、書(shu) 院課藝等,這類資料型整理著作有10部,占比33%;學術性研究著作10部,涉及教育學、曆史學、哲學等領域,以教育學為(wei) 主,占有4部,占全部書(shu) 院學著作的比重為(wei) 13%左右。此外,還有10部書(shu) 院著作屬於(yu) 書(shu) 院介紹、概述類性質的大眾(zhong) 普及性讀物,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對某個(ge) 書(shu) 院的具體(ti) 介紹,如文廟書(shu) 院、上饒書(shu) 院、嚴(yan) 洲書(shu) 院等,這類著作有6部,分別介紹了6家書(shu) 院;還有一類是對書(shu) 院的普及性介紹,如《書(shu) 院尋蹤》[1],收錄了57座古代著名書(shu) 院遺址的尋訪劄記,《中國古代書(shu) 院園林》[2]介紹了中國古代書(shu) 院園林的曆史變遷等,此類著作本年度有4部出版。

 

綜合來看,2020年書(shu) 院研究仍然可劃分為(wei) 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研究與(yu) 當代書(shu) 院研究兩(liang) 個(ge) 大的領域,以下分別展開論述。

 

二、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研究

 

(一)書(shu) 院文獻研究

 

本年度書(shu) 院文獻研究領域成果豐(feng) 碩,包括對書(shu) 院文獻開展的整理工作,以及在此基礎上圍繞書(shu) 院文獻所開展的學術性研討。

 

首先,這體(ti) 現在個(ge) 體(ti) 書(shu) 院的文獻整理上。台北成文出版社對陝西省的5所書(shu) 院文獻進行了整理,分別為(wei) 《陝西省味經書(shu) 院誌》[3]《陝西省華原書(shu) 院誌》[4]《陝西省弘道書(shu) 院誌》[5]《陝西省太華書(shu) 院會(hui) 語》[6]《陝西省關(guan) 中書(shu) 院語錄》[7],均根據明清時期刊本影印,對陝西省的書(shu) 院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jia) 值。此外寧波出版社《姚江書(shu) 院誌略》[8],依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增訂本點校,收錄有關(guan) 姚江書(shu) 院的各類文章三十餘(yu) 篇,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參考價(jia) 值。由廈門大學出版的《玉屏書(shu) 院課藝》[9],采用清光緒七年(881) 玉屏書(shu) 院刻本,收錄120篇玉屏書(shu) 院曆年優(you) 秀課卷,附有點評,是珍貴的第一手文獻。

 

其次,書(shu) 院整體(ti) 文獻的整理也獲得了新進展。由鄧洪波教授主編的《中國書(shu) 院文獻研究》[10]和《近百年書(shu) 院研究論著目錄》[11],前者收錄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當代學者對各類書(shu) 院文獻進行研究的學術文章及著作節選,附錄了約167種書(shu) 院文獻的書(shu) 目提要,在介紹傳(chuan) 世的書(shu) 院文獻的基礎上,充分呈現了書(shu) 院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成果。後者收錄近百年來有關(guan) 書(shu) 院研究的學術成果,為(wei) 書(shu) 院研究領域展現百年來的學術脈絡,對於(yu) 學者迅速了解百年來書(shu) 院研究的整體(ti) 概況具有提綱挈領般的指導價(jia) 值。

 

最後,立足於(yu) 文獻整理工作基礎上,聚焦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也獲得了新突破。賈素慧《書(shu) 院文獻的出版價(jia) 值——以〈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二輯)為(wei) 例》[12],詳細介紹了“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重大項目的此項成果,充分肯定了書(shu) 院專(zhuan) 題資料叢(cong) 書(shu) 出版的價(jia) 值,並列出《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二輯)》的總目,有助於(yu) 促進《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二輯)》的廣泛傳(chuan) 播和深度利用。劉霞《明清時期重慶地區書(shu) 院記及其學術意義(yi) 和當代價(jia) 值》[13]不僅(jin) 詳細梳理了明清時期重慶地區書(shu) 院記的修纂狀況,還將其學術價(jia) 值歸納為(wei) 記錄書(shu) 院微觀發展曆史的“檔案”、見證地方是人文化生活和理想的曆史記錄、描繪巴渝山川地理及人文精神的優(you) 美詩章三個(ge) 方麵,並認為(wei) 重慶古代書(shu) 院記對當代校園文化建設、書(shu) 院文化遺存和旅遊業(ye) 發展具有積極意義(yi) 。

 

書(shu) 院誌的編纂並不是單純地收集文獻按類編排,它客觀上受時代限製、政治導向、編纂者意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是本年度書(shu) 院文獻探討的核心議題。鄧洪波教授《明刊本〈明山書(shu) 院私誌〉考》[14]一文,利用藏於(yu) 上海圖書(shu) 館的《明山書(shu) 院私誌》,詳細考察了明山書(shu) 院建院修誌的曆史,指出明山書(shu) 院的前身乃明山書(shu) 舍,而非文清書(shu) 院,《明山書(shu) 院私誌》乃正德間刊本,其流傳(chuan) 有序,由天一閣到許厚基,再到黃裳,經由黃裳而藏入上海圖書(shu) 館,它的撰述者應為(wei) 汪玉,而非首任山長周廣。劉豔偉(wei) 《朝廷功令、個(ge) 人意圖與(yu) 書(shu) 院誌編纂——以清代兩(liang) 種〈白鹿書(shu) 院誌〉為(wei) 中心的考察》[15],對清代廖文英和毛德琦所纂《白鹿書(shu) 院誌》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毛德琦所纂《白鹿書(shu) 院誌》乃是在繼承廖文英版本的基礎上,為(wei) 迎合康熙年間推崇程朱理學的“聖意”,進行內(nei) 容增刪、卷次調整的結果。肖紅兵的論文[16]再現了《東(dong) 林書(shu) 院誌》曲折漫長的刊刻曆程,作者指出,東(dong) 林書(shu) 院曲折的曆史內(nei) 涵與(yu) 獨特的文化意蘊,成為(wei) 明末清初東(dong) 林學人前後繼承編刻《東(dong) 林書(shu) 院誌》的情愫,而參與(yu) 撰修《東(dong) 林書(shu) 院誌》的大部分東(dong) 林學者生平事跡不詳,也反映出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地方士人在典籍整理、保存、出版中的艱難曆史。

 

隨著時代的發展,書(shu) 院誌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張勁鬆《檔案冊(ce) :論晚清義(yi) 寧州的書(shu) 院誌》[17],詳細探討了晚清時期在江西義(yi) 寧州出現的大範圍的書(shu) 院誌編纂現象,這些書(shu) 院誌的內(nei) 容主要包括捐名檔案、院產(chan) 檔案、公文檔案、規條章程及譯文等,形成一種誌書(shu) 形態的檔案冊(ce) 文獻,這是我國書(shu) 院誌文獻發展出的特殊形態,是值得書(shu) 院研究界關(guan) 注的現象。

 

(二)書(shu) 院與(yu) 學子士人研究

 

書(shu) 院並非抽象的存在。讀書(shu) 人作為(wei) 書(shu) 院的主體(ti) 地位,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認識,書(shu) 院與(yu) 讀書(shu) 人的關(guan) 係密切,使得有關(guan) 書(shu) 院學子士人的研究構成了書(shu) 院研究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這一領域的變化,體(ti) 現在對普通學子士人的研究得到了重視,與(yu) 此同時,著名的、核心的書(shu) 院學子和士人研究也仍然在延續。

 

2020年度,書(shu) 院與(yu) 士人的相關(guan) 研究中,成績較為(wei) 突出的有李占萍所著《晚清民國時期保定蓮池書(shu) 院學子從(cong) 業(ye) 實況研究》[18]。該書(shu) 圍繞保定蓮池書(shu) 院學子的從(cong) 業(ye) 曆程進行分析,展現了晚清在社會(hui) 變遷中的蓮池書(shu) 院學子生平及從(cong) 業(ye) 概況,其研究方法注重個(ge) 案分析,對部分蓮池書(shu) 院學子在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從(cong) 業(ye) 狀況進行了詳實地考訂,在著述的結論部分,作者認為(wei) 蓮池書(shu) 院學子“以文化教育的傳(chuan) 承為(wei) 己任,在興(xing) 事創業(ye) 中培育了自身的科學理性精神和獨立反省意識,實現了知識分子的近代轉型”。這樣的研究深度值得肯定。

 

在書(shu) 院的發展史上,不乏先賢名宦的身影,研究這些人物與(yu) 書(shu) 院發展的互動關(guan) 係也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中的重要內(nei) 容。黃漫遠《清末書(shu) 院生徒的職業(ye) 選擇與(yu) 職業(ye) 經曆——以南菁書(shu) 院蔣維喬(qiao) 為(wei) 例的考察》[19]典型的個(ge) 案研究,作者對南菁書(shu) 院生徒蔣維喬(qiao) 的職業(ye) 生涯進行了完整地梳理,以蔣維喬(qiao) 為(wei) 代表,折射出了書(shu) 院改製、科舉(ju) 停辦、西學衝(chong) 擊浪潮下的近代知識人的職業(ye) 選擇,可視為(wei) 傳(chuan) 統向近代轉型時期的知識人社會(hui) 結構變動的縮影。王勝軍(jun) 《清代雲(yun) 貴少數民族書(shu) 院學人群體(ti) 論略》[20]考察了清代雲(yun) 貴地區的少數民族學人與(yu) 書(shu) 院發展的密切關(guan) 係,指出儒家文化在邊疆多民族地區傳(chuan) 播中,對晚近中國大一統認同起到了特殊的促進作用。該研究關(guan) 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書(shu) 院學人群體(ti) ,相關(guan) 研究以往較少涉及,拓寬了書(shu) 院研究視野。

 

此領域較為(wei) 突出的研究切入點,還有書(shu) 院與(yu) 各時代理學大宗師之間的關(guan) 係研究,這也是曆來書(shu) 院研究領域重視的研究議題。本年度集中於(yu) 王陽明與(yu) 書(shu) 院關(guan) 係的探討,論文《王陽明與(yu) 中晚明貴州書(shu) 院精神》[21]與(yu) 《王陽明的書(shu) 院講學活動及影響》[22]對王陽明在貴州創辦書(shu) 院的曆史淵源,以及其側(ce) 重平民化講學及新學啟迪進行了闡述,並指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學推動了古代書(shu) 院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對吳汝綸與(yu) 書(shu) 院教育改革的探討[23]、陳寶琛在江西學政任內(nei) 開展的書(shu) 院教育整頓[24]、嚴(yan) 如熤在山南書(shu) 院開展的教育實踐[25]、張鵬展任桂林秀峰書(shu) 院山長的確切時間考辨[26]等研究,從(cong) 多個(ge) 方麵對士人在推動書(shu) 院發展方麵進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書(shu) 院在各個(ge) 曆史發展階段中與(yu) 各類型學子、士人之間的密切互動關(guan) 係。

 

(三)書(shu) 院與(yu) 教育關(guan) 係探討

 

教學是書(shu) 院的重要職能之一,因此圍繞書(shu) 院教育進行探討也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領域不可繞開的部分。2020年在書(shu) 院教育領域,有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概括言之,可分為(wei) 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精神及價(jia) 值的探討,以及對某一曆史階段的書(shu) 院具體(ti) 教育實踐的闡述。

 

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精神及價(jia) 值的探討。張曉婧的研究專(zhuan) 著《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及其當代價(jia) 值研究》[27],係統闡釋了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曆程和鮮明特色,並深入探討了其時代價(jia) 值,為(wei) 當代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李乾明《南宋書(shu) 院的大學精神研究》[28]是從(cong) 教育哲學史角度開展研究的教育學專(zhuan) 著,其結論認為(wei) ,南宋書(shu) 院的大學精神是理學與(yu) 書(shu) 院融合表現出來的哲學品質,本質是倫(lun) 理理性,這樣的大學精神對當下的高校建設仍具有啟發意義(yi) 。此外,有學者探討了朱子學功夫論對清代台灣書(shu) 院教育的影響[29],還有學者對晚清福州致用書(shu) 院的教育實踐進行了詳細探討,指出複古與(yu) 趨新並存是其主要的教育特征,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致用精神的一體(ti) 兩(liang) 麵。[30]這些研究立足於(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精神及價(jia) 值的探討,目的在於(yu) 深入挖掘傳(chuan) 統教育的內(nei) 核,實現其當代價(jia) 值的轉換。

 

對某一曆史階段的書(shu) 院具體(ti) 教育實踐的闡述。這部分研究以具體(ti) 的個(ge) 案分析為(wei) 主,鄧洪波教授等《明代書(shu) 院與(yu) 曆史教育》[31]在挖掘明代書(shu) 院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明代科舉(ju) 史、學術思想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等多方麵史料,全麵呈現了明代書(shu) 院以“五經”、通鑒類和綱目體(ti) 史書(shu) 為(wei) 主的曆史教育,並指出明代書(shu) 院的曆史教育有依附於(yu) 理學的濃厚色彩。朱漢民教授《宋代書(shu) 院的〈四書(shu) 〉學教育》[32]認為(wei) ,由於(yu) 理學思潮與(yu) 書(shu) 院的興(xing) 起幾乎同時發生,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與(yu) 完善也推動了宋學在書(shu) 院的傳(chuan) 播,南渡之後,理學化的《四書(shu) 》學教育與(yu) 書(shu) 院的關(guan) 係日益密切,文章詳細論述了張栻、朱熹、陸九淵等人在書(shu) 院教育中對《四書(shu) 》學的重視,指出宋儒正是希望通過《四書(shu) 》學的教育,使得士子能夠達到“學以成聖”的境界,進而實現宋代士大夫“道治合一”的政治理想。李振《晚明書(shu) 院教育對文人畫審美理念傳(chuan) 播的影響》[33]探討了明代中晚期,受心學影響的書(shu) 院教育對思想界和藝術界產(chan) 生了影響,並進一步影響了文人畫的審美理念,其研究角度新穎,值得借鑒。

 

(四)書(shu) 院藏書(shu) 、刻書(shu) 研究

 

藏書(shu) 與(yu) 刻書(shu) 是古代書(shu) 院重要職能之一,對書(shu) 院藏書(shu) 刻書(shu) 活動的研究,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度在書(shu) 院藏書(shu) 與(yu) 刻書(shu) 領域,主要偏重對具體(ti) 書(shu) 院的藏書(shu) 研究,也即個(ge) 案研究。

 

山東(dong) 大學碩士論文《陸深與(yu) 儼(yan) 山書(shu) 院刻書(shu) 研究》[34]在梳理陸深的生平事跡以及與(yu) 陸深及其儼(yan) 山書(shu) 院密切相關(guan) 的陸氏家族成員活動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陸深在史學、目錄學上的學術理念與(yu) 思想,並根據陸深所在上海地區的書(shu) 院文化背景,考察其創辦儼(yan) 山書(shu) 院的緣由,挖掘陸深的書(shu) 院情懷,歸納和總結了儼(yan) 山書(shu) 院參與(yu) 刻書(shu) 的目錄。並以其刻《古今書(shu) 海》為(wei) 例,詳細考證了儼(yan) 山書(shu) 院的書(shu) 籍編纂與(yu) 刊刻情況,肯定了陸氏家族在文化傳(chuan) 承中的重要作用,其突出特點在於(yu) 將藏書(shu) 刻書(shu) 與(yu) 家族進行了關(guan) 聯研究。此篇論文主要論及陸深及其家族成員在書(shu) 院刻書(shu) 的成就,遺憾的是對書(shu) 院精神與(yu) 文化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汪洋《廣雅書(shu) 院藏書(shu) 述略》[35]、漆良蕃《白鹿洞書(shu) 院藏書(shu) 史探究》[36]、陳明利《唐及五代時期的福建書(shu) 院及其藏書(shu) 》[37]分別對廣雅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以及福建地區書(shu) 院的藏書(shu) 事業(ye) 進行了探討,內(nei) 容涉及書(shu) 院藏書(shu) 來源、類型、管理製度及曆史淵源等方麵。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篇論文作者都來自圖書(shu) 館界的研究人員,說明書(shu) 院藏書(shu) 所具有的一些與(yu) 近代圖書(shu) 館藏書(shu) 相類似的特征,已受到圖書(shu) 館界關(guan) 注,書(shu) 院藏書(shu) 研究正向著多學科融合的趨勢發展。

 

(五)書(shu) 院經費研究

 

書(shu) 院經費是維持書(shu) 院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因此針對書(shu) 院經費開展專(zhuan) 題研究也是書(shu) 院研究中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本年度書(shu) 院經費的相關(guan) 研究也不乏有深度的作品,其研究角度大體(ti) 以選取某一時間段開展個(ge) 案分析為(wei) 主。

 

陳月圓和龍登高《清代書(shu) 院的財產(chan) 屬性及其市場化經營》[38],借助經濟學的理論視角,選取清代的書(shu) 院為(wei) 研究切入點,討論清代書(shu) 院獨立於(yu) “官產(chan) ”、“私產(chan) ”的“公產(chan) ”屬性,揭示了書(shu) 院作為(wei) 公益法人的可能性,並指出這是書(shu) 院創建與(yu) 長期經營的製度基礎。該研究將書(shu) 院作為(wei) 我國曆史上公益法人製度的代表之一進行探討,這在書(shu) 院研究領域尚屬首創,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yi) 。

 

蔣寶麟《晚清科舉(ju) 與(yu) 學堂並立時期傳(chuan) 統教育經費用途的轉化》[39]一文,係統論及晚清書(shu) 院改製學堂時期教育經費的轉化問題,闡明了傳(chuan) 統教育經費逐漸轉向學堂並製度化的過程,並認為(wei) 經費用途的轉化對於(yu) 清廷後期廢除科舉(ju) 製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篇論文立足於(yu) 書(shu) 院改製時期的教育經費轉化問題,選題角度新穎,對書(shu) 院改製的相關(guan) 研究是極好的補充。

 

其他有關(guan) 書(shu) 院經費的研究還有《明清時期大同地區書(shu) 院及經費來源探究》[40],它考察了明清時期大同地區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將其分為(wei) 皇室賞賜、政府撥款及私人捐贈形式,同時指出書(shu) 院開展的自主經營活動也是其創收的重要來源。而《中國古代書(shu) 院經費問題研究綜述與(yu) 展望》[41]一文,則對當前古代書(shu) 院經費問題的整體(ti) 概況進行了綜合歸納,認為(wei) 現有研究成果涉及書(shu) 院經費籌措、管理、個(ge) 案研究以及當代啟示四個(ge) 方麵,個(ge) 別朝代、地區以及著名書(shu) 院存在重複研究等現象,深度的個(ge) 案性研究也有不足。

 

(六)書(shu) 院祭祀研究

 

祭祀是書(shu) 院重要的職能之一。本年度有關(guan) 祭祀的書(shu) 院研究論文有4篇,專(zhuan) 著1部,雖然數量不多,但各有特點,分類論述如下:

 

傳(chuan) 統書(shu) 院祭祀研究。《古代書(shu) 院祭祀文化中的中國尊師傳(chuan) 統》[42]從(cong) 祭祀對象的選擇、祭祀儀(yi) 式的舉(ju) 行等方麵,探討了書(shu) 院祭祀在樹立尊師重道觀念中的重要作用,屬於(yu) 較為(wei) 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祭祀研究範圍。楊錚錚的專(zhuan) 著《嶽麓書(shu) 院儒家信仰文化研究》[43],在梳理嶽麓書(shu) 院信仰文化的文化源脈與(yu) 特點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嶽麓書(shu) 院信仰文化的信仰理論體(ti) 係、傳(chuan) 承教化體(ti) 係、祭祀崇拜體(ti) 係,深入探討了祭祀文化與(yu) 儒家信仰之間的關(guan) 係,這也屬於(yu) 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祭祀範圍領域。

 

引入空間場景理論的書(shu) 院祭祀研究。本年度出現兩(liang) 篇結合空間場景理論來探討書(shu) 院祭祀文化的論文,分別是《湘贛地區民間書(shu) 院祭祀儀(yi) 式與(yu) 空間場景研究》[44]與(yu) 《嶽麓書(shu) 院祭祀空間、儀(yi) 式及其教化功能》[45],它們(men) 將書(shu) 院祭祀活動的空間場景作為(wei) 研究對象。前者關(guan) 注儀(yi) 式活動本身的媒介效應,運用傳(chuan) 播學理論分析了書(shu) 院祭祀儀(yi) 式作為(wei) 一種交流與(yu) 溝通的場域,在傳(chuan) 播儒家文化方麵具有積極的作用;後者考察嶽麓書(shu) 院祭祀空間的變化,指出其祭祀空間、祭祀任務的變化代表著一個(ge) 時代學術風氣的走向,這些研究關(guan) 注到祭祀與(yu) 空間場景理論的結合,屬於(yu) 書(shu) 院研究領域的新拓展,預示著在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研究領域,已開始注入新方法和新理論。

 

此外,與(yu) 上述研究不同,《張廷濟藏〈元代山穀書(shu) 院祭器〉拓片小考》[46]通過對元代山穀書(shu) 院祭器拓片進行詳細考證,對銘文信息中涉及的書(shu) 院位置和器物鑄造地點進行了推測,為(wei) 書(shu) 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拓寬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的領域和範圍。

 

(七)書(shu) 院與(yu) 學術發展研究

 

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術流派與(yu) 書(shu) 院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這使得書(shu) 院和學術研究之間也存在著極大的相關(guan) 性。本年度這一領域的研究不乏佳作。

 

朱漢民教授《宋代書(shu) 院會(hui) 講的兩(liang) 種形態及學術意義(yi) 》[47]通過對朱張嶽麓會(hui) 講與(yu) 朱陸鵝湖會(hui) 講的比較研究,指出前者屬於(yu) “求同”性質的會(hui) 講,後者屬於(yu) “求異”性質的會(hui) 講。而兩(liang) 種類型的會(hui) 講在客觀上都推動了宋代不同學派的學術交流,促進了學術發展,對宋代書(shu) 院多元化教育流派的產(chan) 生具有重要意義(yi) 。該文從(cong) 宋代書(shu) 院的會(hui) 講形態出發,仔細闡述了不同學派之間的互動和借鑒有助於(yu) 學術發展,進一步論證了書(shu) 院與(yu) 學術發展互為(wei) 一體(ti) 的關(guan) 係。

 

本年度有關(guan) 書(shu) 院與(yu) 學術的其他研究,集中在對清代書(shu) 院與(yu) 學術關(guan) 係的探討。鄭州大學博士論文《清代中州書(shu) 院與(yu) 中州文學研究》[48]是本年度書(shu) 院研究領域唯一的博士論文,書(shu) 院是清代中州學術、文教的中心,其培養(yang) 的人才為(wei) 地方文教事業(ye) 乃至中原文化的發展都產(chan) 生了一定的影響。作者在對中州書(shu) 院曆史淵源進行詳細梳理的基礎上,針對中州書(shu) 院的文學教育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指出對課試活動與(yu) 科舉(ju) 文教育的重視,屬於(yu) 清代中州書(shu) 院官學化加強的表現。《清季民初北學嬗變述論》[49]以清季民初為(wei) 時代背景,圍繞蓮池書(shu) 院為(wei) 核心的北學重振思潮,指出在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人的努力下,蓮池學派成為(wei) 清季民初學壇、政壇的重要組成部分,闡述了蓮池書(shu) 院作為(wei) 曆史轉型時期的重要學術陣地的意義(yi) 。

 

此外,本年度還有學者關(guan) 注到書(shu) 院與(yu) 傳(chuan) 教士之間的密切關(guan) 係,如《學術傳(chuan) 教與(yu) 天主教本土化——以北京輔仁大學司鐸書(shu) 院為(wei) 中心的考察》[50]詳細考察了司鐸書(shu) 院創立的曆史淵源,指出司鐸書(shu) 院秉持的“學術傳(chuan) 教”理想,為(wei) 中國天主教修院儲(chu) 備了師資,最終推動了天主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考證詳實,論證嚴(yan) 密,這項研究對於(yu) 了解近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概況和路徑有極大的意義(yi) 。而《英華書(shu) 院在近代中文報刊史上之地位》[51]側(ce) 重於(yu) 教會(hui) 書(shu) 院對馬六甲、香港乃至中國內(nei) 地近代中文報刊業(ye) 興(xing) 起的推動作用,從(cong) 另一角度表明了教會(hui) 書(shu) 院與(yu) 學術發展及社會(hui) 關(guan) 係的互動、相互促進作用,這已引起我國書(shu) 院研究者的重視和關(guan) 注。

 

(八)地域書(shu) 院研究

 

作為(wei) 地方文化係統中的重要機構,書(shu) 院與(yu) 地域文化的關(guan) 係向來為(wei) 研究者所關(guan) 注。本年度有關(guan) 地域書(shu) 院的研究成果也很豐(feng) 富,除了對湖湘地區等常見的文化地域研究外,還出現了對西南、甘肅、閩台等較少被關(guan) 注的邊疆地區的書(shu) 院地域文化研究。

 

《湖湘文化興(xing) 盛之源——碧泉書(shu) 院的文化史地位》[52]詳細考證了碧泉書(shu) 院的創建者乃是胡安國父子,碧泉書(shu) 院不僅(jin) 是湖湘學派的第一個(ge) 學術基地,也是嶽麓書(shu) 院的學術之源。同時,它還是湖湘學派的學術創新之所,胡氏父子及其門人著書(shu) 立說,是推動湖南地區的文化由楚文化(湘楚文化)向儒家文化(理學文化) 轉變的重要力量。柏俊才《湖北書(shu) 院研究》[53]是2012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湖北書(shu) 院史研究”的結項成果,全書(shu) 分為(wei) 湖北曆代書(shu) 院考、湖北書(shu) 院功能研究、湖北書(shu) 院教學研究三部分。作者利用豐(feng) 富的曆史資料文獻,對湖北地區的曆代書(shu) 院進行了全麵考證。

 

本年度地域書(shu) 院研究中,還出現了一些關(guan) 注邊疆或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研究成果。如《過化存神:名賢遺址與(yu) 明清西南書(shu) 院的興(xing) 起》[54]以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興(xing) 起的於(yu) 名賢遺址上創建書(shu) 院的事實出發,認為(wei) 此一時期對名賢遺址的挖掘,代表了儒家文化對地方產(chan) 生影響的一種意義(yi) 符號,同時也是西南地方融入王化秩序的一種心理表達,研究極具啟發意義(yi) 。《書(shu) 院、遊學與(yu) 清代甘肅武威科舉(ju) 之盛》[55]論述地方科舉(ju) 與(yu) 書(shu) 院教育、遊學之間的關(guan) 係,認為(wei) 書(shu) 院聘請外籍人士做山長以及地方官員的推動,是促成不具備教育內(nei) 生能力的武威地區科舉(ju) 人才興(xing) 盛的重要原因。《從(cong) 清代台灣書(shu) 院的發展看閩台曆史文化淵源》[56]認為(wei) 台灣書(shu) 院的興(xing) 盛在帶動台灣文化教育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安定,作者詳細考察了福建官員和士紳在台灣創辦書(shu) 院的各類事跡,比較閩台兩(liang) 地書(shu) 院製度,指出台灣書(shu) 院的規製,多取法福州鼇峰書(shu) 院,閩台兩(liang) 地自清代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這些研究關(guan) 注到當時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以書(shu) 院為(wei) 學術陣地,納入大一統文化圈的努力,值得肯定。

 

(九)書(shu) 院海外傳(chuan) 播研究

 

書(shu) 院是一種文化教育製度,它對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播有極為(wei) 重要的促進作用。本年度針對書(shu) 院的海外傳(chuan) 播研究,主要涉及日本與(yu) 韓國,劉金、鄧洪波《〈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與(yu) 日本近世儒學流派》[57]介紹了《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在日本的流傳(chuan) 情況,並詳細論述了其對日本儒學流派產(chan) 生的影響。日本現有與(yu) 《揭示》相關(guan) 的著述50餘(yu) 種,從(cong) 中可看到日本各儒學學派如朱子學派、陽明學派、考證學派等對《揭示》的內(nei) 容解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也可看出《揭示》對日本社會(hui) 、教育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日本崎門學派對〈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的接受與(yu) 傳(chuan) 承》[58]深入梳理了日本崎門學派針對《揭示》所作的講解與(yu) 傳(chuan) 承,清晰地展現了《揭示》流傳(chuan) 到日本的路徑。從(cong) 崎門學派開創者山崎暗齋開始,崎門學派就特別重視朱子《揭示》的研究,該派學者有關(guan) 《揭示》的著作,保守估計就有22種,這樣的個(ge) 案研究對考察朱子學在日本的傳(chuan) 播與(yu) 發展具有極大的參考價(jia) 值。書(shu) 院除了在日本得到發揚外,在韓國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本年度有學者撰文探討了朱子學在韓國書(shu) 院中的傳(chuan) 播情況[59]、韓國書(shu) 院申遺後的遺產(chan) 保護與(yu) 旅遊活化[60]等方麵的議題,還有學者利用萊州府東(dong) 萊呂先生書(shu) 院的記載,從(cong) 明末朝鮮文人對呂祖謙學問的接受情況和使行文獻中的相關(guan) 記錄切入,探討了朝鮮使臣對以普遍價(jia) 值觀為(wei) 基礎的中華文明的推崇,以及其自發的中華共同體(ti) 的認識[61]。

 

三、關(guan) 於(yu) 當代書(shu) 院及其建設的研究

 

與(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相對應的,是當代書(shu) 院及其建設的研究。書(shu) 院作為(wei) 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教育文化製度,在當代高校教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和社會(hui) 治理層麵持續煥發著生機。本年度有關(guan) 當代書(shu) 院研究議題的學術論文有170餘(yu) 篇,數量上有壓倒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之勢,但就比重來看,傳(chuan) 統書(shu) 院與(yu) 當代書(shu) 院研究仍維持著“雙峰並峙”的局麵。[62]當代書(shu) 院的研究內(nei) 容主要涉及當代教育中對古代書(shu) 院的借鑒研究、書(shu) 院複興(xing) 運動研究、書(shu) 院與(yu) 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等領域。

 

(一)當代教育中對古代書(shu) 院的借鑒研究

 

對古代書(shu) 院製度進行深入研討,將其寶貴的治學精神和人才培養(yang) 理念運用到現代教育中來,是當代書(shu) 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年度這一部分的研究仍占據主流,約略言之,可分為(wei) 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仿效、空間場景借鑒以及治學精神的繼承等內(nei) 容。

 

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仿效。我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培養(yang) 出許多文化名人和國家棟梁之才,因此在當代書(shu) 院研究中,尤其注重對古代書(shu) 院育人模式的探討,有逐漸將書(shu) 院製度引入高等院校教育體(ti) 係的趨勢。當前,在國內(nei) 高校已成立了上百家書(shu) 院的背景下,對書(shu) 院育人機製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一直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傳(chuan) 統書(shu) 院文化在獨立學院文化育人中的現代活力》[63]《新媒體(ti) 視域下中醫類院校書(shu) 院製育人模式的創新發展》[64]強調依據獨立學院和中醫類學院的特點,引入書(shu) 院育人模式,實現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ang) 的雙贏局麵。《高校書(shu) 院製育人機製探析》[65]《高校書(shu) 院製育人模式的實踐與(yu) 提升》[66]等則將高校書(shu) 院製看作一項重要的大學變革製度,是高校探索全人教育的培養(yang) 模式的重要舉(ju) 措。

 

空間場景借鑒。場景理論通常用於(yu) 城市發展研究,該理論認為(wei) 在後工業(ye) 社會(hui) 中,城市中各種場景的多元功能組合,可傳(chuan) 遞出不同的文化價(jia) 值觀,因此各類場景所展現出的空間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創造。在當代書(shu) 院研究領域,對書(shu) 院整體(ti) 空間環境和各類教學儀(yi) 式流程的討論較為(wei) 豐(feng) 富,其核心思想在於(yu) 嚐試移植古代書(shu) 院的場景和空間功能,將其應用於(yu) 現代教育場景,以期達到古代書(shu) 院價(jia) 值在當代繼續傳(chuan) 承的目的。譚翀的論文詳細剖析了將場景理論應用於(yu) 書(shu) 院文化空間分析的三個(ge) 維度,進而指出改善空間品質來塑造社會(hui) 生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67]碩士論文《地域文脈背景下的書(shu) 院空間設計研究——以大同市佛學書(shu) 院為(wei) 例》[68]利用地域文脈及其相關(guan) 概念,闡述了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在空間設計中受地域文脈影響的特征,以大同佛學書(shu) 院為(wei) 例,展現了佛教文化與(yu) 書(shu) 院建築的完美融合,文章指出,結合地域文脈背景開展書(shu) 院空間設計,在未來將會(hui) 是一個(ge) 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其他碩士論文如《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儀(yi) 式教育研究》[69]《江西古書(shu) 院環境景觀藝術研究》[70]分別從(cong) 書(shu) 院傳(chuan) 統儀(yi) 式和景觀設計的角度,闡述了將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場景借鑒到現代教育環節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治學精神的繼承。在當代書(shu) 院研究中,較多涉及到大學教育改革及針對大學教育精神的探討,針對古代書(shu) 院精神與(yu) 現代大學精神之間關(guan) 係的研究[71]、近代大學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大學精神的繼承[72]、乃至書(shu) 院學規對當代研究生治學精神的啟示[73]等方麵,都有文章論及,體(ti) 現了當代大學精神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治學精神多層次繼承。

 

(二)當代書(shu) 院複興(xing) 運動研究

 

書(shu) 院複興(xing) 是當前書(shu) 院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將書(shu) 院複興(xing) 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相結合,是書(shu) 院複興(xing) 的主要建設方向。本年度書(shu) 院複興(xing) 的相關(guan) 研究,強調對書(shu) 院文化價(jia) 值的挖掘和繼承、開發書(shu) 院文化產(chan) 業(ye) 、采用新興(xing) 技術及新理論開展書(shu) 院實踐等,這都屬於(yu) 熱門的議題。

 

對書(shu) 院文化價(jia) 值的挖掘和繼承。劉秀峰所著《書(shu) 院的複活》[74]聚焦民國時期四川省境內(nei) 的書(shu) 院複活現象,以四川存古學堂的創辦為(wei) 起點,將民國時期影響力較大的複性書(shu) 院、勉仁書(shu) 院、龜山書(shu) 院等以專(zhuan) 題形式呈現於(yu) 讀者眼前,並結合各書(shu) 院創辦者、講學者的交往、遊學等事跡,全麵展現了民國時期四川書(shu) 院複興(xing) 的麵貌,極具學術價(jia) 值。書(shu) 中對馬一浮等學者的教育思想的分析,體(ti) 現了民國時期學者對於(yu) 教育改革的反思,以及這些學者試圖重新挖掘書(shu) 院文化價(jia) 值所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劉明《明國時期“書(shu) 院”概念重塑的曆史考察》[75]分析民國時期“書(shu) 院熱”的社會(hui) 背景,認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傳(chuan) 統和西方道爾頓製、導師製的教育理論的傳(chuan) 入,二者共同形塑了新的書(shu) 院概念,這個(ge) 新的書(shu) 院概念暫時彌合了其與(yu) 書(shu) 院曆史實踐之間的割裂,成為(wei) 中國教育史及教育理論中的重要典範,其影響持續至今。

 

開發書(shu) 院文化產(chan) 業(ye) 。濟南大學碩士論文《書(shu) 院的文化價(jia) 值與(yu) 產(chan) 業(ye) 化開發研究》[76]對書(shu) 院產(chan) 業(ye) 化開發進行係統的歸納與(yu) 總結,在充分研究書(shu) 院文化價(jia) 值的基礎上,作者提出書(shu) 院產(chan) 業(ye) 化開發應重視書(shu) 院品牌文化建設、線上精品課程打造、“書(shu) 院+古城”開發模式等方麵。《書(shu) 院複興(xing) 與(yu) 關(guan) 學傳(chuan) 承》[77]一文針對複興(xing) 之後的橫渠書(shu) 院、關(guan) 中書(shu) 院和芸閣書(shu) 院所開展的一係列文化科研活動做詳細介紹,具體(ti) 論述了這三所書(shu) 院與(yu) 關(guan) 學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為(wei) 傳(chuan) 統書(shu) 院文化在現代的重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朱清則圍繞福建考亭書(shu) 院的重建,論述了當下“書(shu) 院複興(xing) 何處去”的現實命題,指出書(shu) 院複興(xing) 最為(wei) 重要的是獲得黨(dang) 政部門的大力扶持[78]。可見,書(shu) 院複興(xing) 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應尋求官方支持,推動書(shu) 院文化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

 

新興(xing) 技術及新理論背景下的當代書(shu) 院建設。熊野川的論文以白鹿洞書(shu) 院為(wei) 例,認為(wei) 將白鹿洞書(shu) 院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傳(chuan) 播是實現其文化傳(chuan) 承的有力手段,利用先進的UE4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用戶沉浸式地體(ti) 驗數字化的書(shu) 院文化氛圍,進而達到促進白鹿洞書(shu) 院文化現代傳(chuan) 承的目的[79]。高楚等人提出利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來開展當代高校書(shu) 院製人才培養(yang) 實踐,由於(yu) 不同類型的行動者之間會(hui) 互相影響和製約,現代高校書(shu) 院製的順利實施需要管理者做到依靠核心利益凝聚其他行動者[80]。這些研究對新技術和新理論的實踐運用,預示著書(shu) 院複興(xing) 的大趨勢。

 

(三)書(shu) 院與(yu) 其他學科交叉研究

 

書(shu) 院建築研究。書(shu) 院建築研究是當代書(shu) 院研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多數書(shu) 院建築研究屬於(yu) 建築學與(yu) 藝術設計類學科。本年度有建築學專(zhuan) 業(ye) 的碩士論文,從(cong) 建築學的角度論述了書(shu) 院特有的文化傳(chuan) 承,討論了高校住宿式書(shu) 院建築設計的策略[81]。學術論文涉及仿古建築的夜景照明[82]、以傳(chuan) 統書(shu) 院為(wei) 例討論利用三維建模技術進行仿古建築的施工方案[83]、對書(shu) 院建築“縱向天井”與(yu) 光照環境的研究[84]等方麵。也有藝術設計類的碩士論文,研究書(shu) 院環境影響下的中小學校園景觀設計[85-86]、鄉(xiang) 村書(shu) 院文化空間的設計[87-88]、傳(chuan) 統書(shu) 院園林對文化意蘊的傳(chuan) 承[89]等,這些研究從(cong) 建築學或藝術學的角度,圍繞書(shu) 院建築設計的核心主題,探討了當代書(shu) 院建設中麵對的現實問題,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也從(cong) 另一個(ge) 層麵凸顯了當代書(shu) 院建設方興(xing) 未艾的局麵。

 

書(shu) 院與(yu) 圖書(shu) 館學科的交叉研究。近年來,書(shu) 院與(yu) 圖書(shu) 館的交錯研究逐漸引起學界注意,“圖書(shu) 館+書(shu) 院”的建設模式是許多圖書(shu) 館在全民閱讀背景下開展的新嚐試。李西寧所編《中國書(shu) 院與(yu) 閱讀推廣》[90]收集了結合中國書(shu) 院文化以推廣經典文獻閱讀的實踐案例,從(cong) 書(shu) 院的沿革發展、規製形態、典籍教化、現代特征等方麵闡釋了經典閱讀推廣不斷發展的過程,富有啟發意義(yi) 。有學者撰文認為(wei) 宋代藏書(shu) 文化對當代大學圖書(shu) 館工作具有指導意義(yi) ,如可借鑒開展導師製閱讀群、個(ge) 性化閱讀、情境化閱讀等形式,幫助促進大學圖書(shu) 館的閱讀推廣工作。[91]關(guan) 於(yu) 書(shu) 院與(yu) 閱讀關(guan) 係的深度探討,本年度有管仲樂(le) 對晚清書(shu) 院“公共閱讀空間”的探索[92],以及鄒桂香圍繞書(shu) 院學規所進行的考察[93],前者將廈門博聞書(shu) 院“公共閱讀”的特色概括為(wei) 院藏書(shu) 籍多樣化、書(shu) 院設置現代化、書(shu) 院管理製度化、書(shu) 院功能立體(ti) 化等。後者則對朱子讀書(shu) 法、《讀書(shu) 分年日程》在指導書(shu) 院學子閱讀方麵的曆史進程做了詳細剖析,指出晚清書(shu) 院曾對朱子讀書(shu) 法有所調適,其鼓勵在閱讀過程中對經典文獻開展質疑問難的精神,對當代閱讀推廣工作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yi) 。這二者雖然都以探討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閱讀環境與(yu) 讀書(shu) 法為(wei) 主體(ti) ,但其研究目的乃在於(yu) 為(wei) 現代圖書(shu) 館尋求提升閱讀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參照係,本質上從(cong) 屬於(yu) 當代書(shu) 院研究領域。據此,將其作為(wei) 書(shu) 院與(yu) 圖書(shu) 館學科的交叉研究成果一並論及。

 

四、總結

 

綜上所述,2020年書(shu) 院研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曆史學、教育學、建築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都有研究佳作出現,就整體(ti) 而言,各學科領域雖然不乏有力度的研究,各個(ge) 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卻還較為(wei) 少見。特別是在傳(chuan) 統書(shu) 院和當代書(shu) 院研究中,界限感較為(wei) 明顯,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基本延續以往的研究範式,在書(shu) 院文獻、書(shu) 院士人、區域文化、書(shu) 院藏書(shu) 方麵注重具體(ti) 的個(ge) 案研究,取得了更為(wei) 深入的研究成果。而當代書(shu) 院研究偏重於(yu) 實踐應用型研究,側(ce) 重點在於(yu) 為(wei) 當代高校書(shu) 院製、書(shu) 院產(chan) 業(ye) 文化、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尋求可行的實踐路徑。除此之外,本年度書(shu) 院的大眾(zhong) 普及性著作呈現爆發性的增長,出版了十來部介紹各種書(shu) 院曆史淵源、園林建築、文化名人的書(shu) 院專(zhuan) 著。這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書(shu) 院正在逐步進入大眾(zhong) 文化視野,我們(men) 期待未來的書(shu) 院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韋力.書院尋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2]王鵬,趙鳴.中國古代書院園林[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0.
[3]〔清〕劉光賁.陝西省味經書院誌[M].台北:成文出版社,2020.
[4]〔清〕李元春.陝西省華原書院誌[M].台北:成文出版社,2020.
[5]〔明〕來時熙.陝西省弘道書院誌[M].台北:成文出版社,2020.
[6]〔明〕馮從吾.陝西省太華書院會語[M].台北:成文出版社,2020.
[7]〔明〕馮少墟,朱誼.陝西省關中書院語錄[M].台北:成文出版社,2020.
[8]謝建龍.姚江書院誌略[M].寧波:寧波出版社,2020.
[9]〔清〕曾兆鼇.玉屏書院課藝[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0.
[10]鄧洪波.中國書院文獻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
[11]鄧洪波.近百年書院研究論著目錄[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
[12]賈素慧.書院文獻的出版價值——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0(8):11-17.
[13]劉霞. 明清時期重慶地區書院記及其學術意義和當代價值[J].中國地方誌,2020(1):88-101,127-128.
[14]鄧洪波.明刊本《明山書院私誌》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2) :1,28-34.
[15]劉豔偉.朝廷功令、個人意圖與書院誌編纂——以清代兩種《白鹿書院誌》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地方誌,2020(4):49-58,125-126.
[16]肖紅兵.從“窮搜肅諮”到“捐貲經理”:明末清初《東林書院誌》編刻史考略[J].出版發行研究,2020(9):104-111.
[17]張勁鬆.檔案冊:論晚清義寧州的書院誌[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6):75-79.
[18]李占萍.晚清民國時期保定蓮池書院學子從業實況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19]黃漫遠.清末書院生徒的職業選擇與職業經曆——以南菁書院蔣維喬為例的考察[J].職業技術教育,2020(21):74-80.
[20]王勝軍.清代雲貴少數民族書院學人群體論略[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6) :30-37.
[21]劉媛.王陽明與中晚明貴州書院精神[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 :76-81.
[22]侯丹,溫騫騫.王陽明的書院講學活動及影響[J].宜春學院學報,2020(11):72-77.
[23]梁豔玲.吳汝綸與書院教育改革[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90-96.
[24]黃新憲.江西學政任內的陳寶琛[J].教育學術月刊,2020(7):25-31,73.
[25]馮歲平,項曉靜.嚴如熤與山南書院補論[J].安康學院學報,2020(3):8-3,18.
[26]廖善維.張鵬展任桂林秀峰書院山長考辨[J].廣西地方誌,2020(5):46-51.
[27]張曉婧.中國傳統書院教育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8]李乾明.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9]徐涓.朱子學功夫論與清代台灣書院教育[J].三明學院學報,2020(1):21-26.
[30]戴紅宇,靳陽春.複古與趨新:略論晚清福州致用書院的教育特征[J].三明學院學報,2020(1):27-32.
[31]鄧洪波,宗堯.明代書院與曆史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6) :23-29.
[32]朱漢民.宋代書院的《四書》學教育[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3):1-10.
[33]李振.晚明書院教育對文人畫審美理念傳播的影響[J].藝術教育,2020(7):141-144.
[34]李慧雪.陸深與儼山書院刻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35]汪洋.廣雅書院藏書述略[J].圖書情報研究,2020(2):106-111.
[36]漆良蕃.白鹿洞書院藏書史探究[J].南方文物,2020(5):276-278.
[37]陳明利.唐及五代時期的福建書院及其藏書[J].福建圖書館學刊,2020(4):16,71-76.
[38]陳月圓,龍登高.清代書院的財產屬性及其市場化經營[J].浙江學刊,2020(4) :205-216.
[39]蔣寶麟.晚清科舉與學堂並立時期傳統教育經費用途的轉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0(4):167-175.
[40]李晨.明清時期大同地區書院及經費來源探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0(1):87-89.
[41]郎雙菊.中國古代書院經費問題研究綜述與展望[J].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20(4):106-111.
[42]郭豔琳,陸俊.古代書院祭祀文化中的中國尊師傳統[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8-11.
[43]楊錚錚.嶽麓書院儒家信仰文化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20.
[44]王瑩,李曉峰.湘贛地區民間書院祭祀儀式與空間場景研究[J].新建築,2020(3):24-29.
[45]劉雅真.嶽麓書院祭祀空間、儀式及其教化功能[J].教育文化論壇,2020(1) :30-35.
[46]崔倩.張廷濟藏《元代山穀書院祭器》拓片小考[J].美成在久,2020(6):74 -83.
[47]朱漢民.宋代書院會講的兩種形態及學術意義[J].大學教育科學,2020(3):82-87.
[48]簡東.清代中州書院與中州文學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0.
[49]王學斌.清季民初北學嬗變述論[J].河北學刊,2020(4):95-102.
[50]劉賢.學術傳教與天主教本土化——以北京輔仁大學司鐸書院為中心的考察[J].民國檔案,2020(1):90-100.
[51]譚樹林.英華書院在近代中文報刊史上之地位[J].世界宗教研究,2020(4) :151-162.
[52]陳代湘.湖湘文化興盛之源——碧泉書院的文化史地位[J].求索,2020(4) :55-62.
[53]柏俊才.湖北書院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
[54]王勝軍,周豔.過化存神:名賢遺址與明清西南書院的興起[J].孔學堂,2020(2):92-99,189-198.
[55]陳尚敏.書院、遊學與清代甘肅武威科舉之盛[J].教育與考試,2020(3):37-45.
[56]劉淩斌.從清代台灣書院的發展看閩台曆史文化淵源[J].現代台灣研究,2020(5):60-69.
[57]劉金,鄧洪波.《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日本近世儒學流派[J].船山學刊,2020(1) :72-80.
[58]劉金,鄧洪波.日本崎門學派對《白鹿洞書院揭示》的接受與傳承[J].孔子研究,2020(4):95-104.
[59]金婷朱,張品端.書院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以朱子學在韓國書院為考察對象[J].朱子文化,2020(3):17-20.
[60]楊琳曦.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書院的活化研究[J].長江技術經濟,2020(S1):212-217.
[61]王珂.明末使行文獻中的中華共同體意識初探——以萊州府東萊呂先生書院的記載為中心[J].濰坊學院學報,2020(5):58-63.
[62]趙偉,鄧洪波.2016年書院研究綜述[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8(1):115-120.
[63]劉芳.傳統書院文化在獨立學院文化育人中的現代活力[J].教育教學論壇,2020(8):113-115.
[64]陳瀅瀅等.新媒體視域下中醫類院校書院製育人模式的創新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70-72.
[65]李正,項夢丹.高校書院製育人機製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116.
[66]曲建晶,安翔.高校書院製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提升[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103-104.
[67]譚翀.場景理論:大學書院文化空間分析的新路徑——兼論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轉向[J].江蘇高教,2020(8):92-97.
[68]雲昆.地域文脈背景下的書院空間設計研究——以大同市佛學書院為例[D].濟南:山東建築大學,2020.
[69]李瀟.中國傳統書院儀式教育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0.
[70]田慧.江西古書院環境景觀藝術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0.
[71]許屹山等.中國古代書院精神與現代大學精神之構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5):25-28.
[72]金士潔.中國近代大學對傳統書院大學精神的繼承[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7):164-165.
[73]周永健.傳統書院學規對當代研究生治學精神的啟示[J].普洱學院學報,2020(5):41-45.
[74]劉秀峰.書院的複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75]劉明.民國時期“書院”概念重塑的曆史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2) :141-153,191.
[76]薄蓮蓮.書院的文化價值與產業化開發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20.
[77]陳小瑋.書院複興與關學傳承[J].新西部,2020(Z3):35-40.
[78]朱清.書院遺存保護與書院複興的思考——兼談考亭書院及其重建後的使命[J].朱子文化,2020(6):4-8.
[79]熊野川.基於UE4虛擬現實技術的白鹿洞書院文化現代傳承實踐研究[J].機電信息,2020(23):76-77.
[80]高楚等.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現代書院製發展對比研究——以江蘇省典型書院製高校為例[J].產業科技 創新,2020(2):39-42.
[81]李娟.基於建成環境主觀評價的高校住宿式書院建築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82]尹金玉,張昭.“儒”意的仿古建築夜景照明設計解析(二)——撫州市臨川龍津書院仿古建築夜景照明設計[J].燈與照明,2020(1):38-41.
[83]劉媛等.傳統建築三維景觀基因庫的“智”構建——以石鼓書院為例[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20(6):13-18.
[84]王炎鬆,王陳高男.贛東地區“縱向天井”家塾型書院建築形製與光環境研究[J].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638-646.
[85]楊曦.徽州古書院影響下的小學校園景觀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86]帥瀾婷.書院文化語境下的茶陵世紀星中學校園景觀設計[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20.
[87]陳明珠.江南曆史文化名村書院文化空間應用設計研究——以常州焦溪村為例[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0.
[88]宴書文.“書院式”鄉村文化空間設計研究——以“青龍書院”為例[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20.
[89]江牧,周藝.傳統書院景觀設計與文化意蘊之關係研究[J].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20(11):99-105.
[90]李西寧.中國書院與閱讀推廣[M].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
[91]劉芷新.宋代書院藏書文化對當代大學圖書館工作的啟示[J].圖書館界,2020(3):29-32.
[92]管仲樂.晚清公共閱讀空間中的“隱性啟蒙”——以廈門博聞書院為中心的考察[J].圖書館,2020(1):7-12,19.
[93]鄒桂香.我國傳統書院讀書法的繼承與衍變——以曆代書院學規為中心的考察[J].圖書館,2020(8):62-66.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