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4-01-04 20:14:10
標簽: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作者:楊朝明(孔子研究院原院長、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來源:《大眾(zhong) 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廿三日丁卯

          耶穌2024年1月4日

 

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偉(wei) 大的國家,乃是以國家的形式承載了一個(ge) 偉(wei) 大的文明,中國首先是一個(ge) 文明的存在。英國漢學家馬丁雅克說,西方曾經也產(chan) 生了很多大帝國、強國,他們(men) 縱橫世界,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但這些強大帝國在衰弱後基本上都灰飛煙滅,後世很難再有崛起的可能。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東(dong) 方幾千年出現的幾乎所有強大帝國都來自中國。他解釋說,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國家,實質上所承載的是一種文明!

 

中華文明以孔子為(wei) 中心,孔子繼往開來,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地位特殊。錢穆先生說:“孔子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曆史文化當已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曆史文化又複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曆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yu) 孔子相比倫(lun) 。”孔子雖然生活在兩(liang) 千五百年以前,但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總結繼承了他以前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影響到了後世。

 

考古學家發現龍山時代就有了禮製。夏、商、周三代遞相損益,形成了“鬱鬱乎文哉”的周代禮樂(le) 文明。西周初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ge) 極其特殊的時期,儒家常說的“文武之政”“周公之訓”“成康之治”即在這個(ge) 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尤其周公,他被曆史學家稱為(wei) “孔子以前”“黃帝以後”的最重要人物。他不僅(jin) 幫助文王、武王取得了天下,更重要的是輔佐成王鞏固了天下,他“經天緯地、製禮作樂(le) ”,奠定了中華禮樂(le) 文明的基礎。周公由此也成為(wei) 彪炳史冊(ce) 的偉(wei) 大人物,被後世尊為(wei) “元聖”。孔子崇拜周公,甚至常常“夢見周公”,周代文化已經走出對於(yu) 天命、鬼神的膜拜,這是一種人文理念高度升騰的文化。在“禮壞樂(le) 崩”的情勢下,孔子“從(cong) 周”“憲章文武”,思考禮樂(le) 製度何以得到更好遵守的問題,形成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ti) 係。

 

中國文化連綿不斷,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征,與(yu) 它的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密切相連、高度統一。中國文明被稱為(wei) 儒家文明,它具有顯著的不斷創新、和諧統一的特性。儒學是中華文明之樹的主幹,在不同的時期也吸收了不同文明養(yang) 分。惟其如此,在曆史不斷發展中,這棵大樹才曆經風雨,在不同時期也都綻放出豔麗(li) 的花朵,結出了豐(feng) 碩的成果。

 

儒學是關(guan) 於(yu) “人”的學問

 

在“禮壞樂(le) 崩”的情勢下,孔子研究周公怎樣製禮作樂(le) 、禮樂(le) 大廈何以崩塌、怎樣建設才能使大廈根基牢固。於(yu) 是,以此為(wei) 起點,孔子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又說:“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人是最為(wei) 關(guan) 鍵、最為(wei) 根本因素。

 

儒學就是關(guan) 於(yu) “人”的學問,儒學研究人性與(yu) 人的價(jia) 值。孔子從(cong) 人的本質屬性出發,思考“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認為(wei) 人需要追求更高的層次和境界,因而要正心誠意,學以成人,止於(yu) 至善。

 

孔子崇尚先王,主張以先王之道培養(yang) 大人君子,喚醒人心,明心見性,以明德引領風尚。對於(yu) 自己的主張,孔子充滿了自信,在他看來,禮製和禮儀(yi) 都表達著禮義(yi) 。人們(men) 認知禮義(yi) ,把握禮的精神實質,就能人心和順,社會(hui) 和諧,就能長治久安,這是雖曆百世而不會(hui) 變的道理。

 

思維的深度決(jue) 定了認知的寬度。儒家學說是“道術”而不是“方術”,因而能像莊子所說“判天地之美,析萬(wan) 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孔子為(wei) 中都宰,“製為(wei) 養(yang) 生送死之節”,他為(wei) 政僅(jin) 僅(jin) 一年,就成為(wei) 各地諸侯學習(xi) 的樣板。國君希望用他的辦法治理魯國,孔子則認為(wei) 治理天下都適用。孔子弟子請教十代以後如何治世是否可知,孔子回答“雖百世可知矣”。孔子認為(wei) “周鑒於(yu) 二代”,繼承了夏商,走出了尊命、尊神的迷茫,這是一種人文文化。禮的形式不斷損益,但禮的實質不會(hui) 變化。

 

有人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能處處通達,孔子以六字相告:言忠信,行篤敬。在孔子看來,真正做到這六個(ge) 字,“雖蠻貊之邦行矣”。孔子之道一以貫之,這就是人與(yu) 人相處的忠恕原則。他認為(wei)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就抓住了正己修身的關(guan) 鍵。人欲明禮,就要有一種修身的自覺,就要有處理好“人心”與(yu) “道心”“人情”與(yu) “人義(yi) ”“天理”與(yu) “人欲”關(guan) 係的能力,這一切其實都在於(yu) 德性的覺知。

 

“儒者之學”是社會(hui) 管理之學,也是人心教化之學。社會(hui) 要和諧,人心要和順,就必須修己以安人。在孔子儒學的體(ti) 係中,世間的人們(men) 人格都是平等的,人們(men) 都處在不同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中,所扮演的社會(hui) 角色不同,但都應該各正其名、各盡其力、各安其分。不過,儒學培養(yang) 的是社會(hui) 責任的擔當者、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儒家之學,學以成人,進而成大人、成君子、成聖成賢。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

是孔子的社會(hui) 理想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這是孔子的社會(hui) 理想,也是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乃至今日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政治追求。所謂“背私為(wei) 公”,“公”指人們(men) 的公共意識、公德意識。天下為(wei) 公,是提倡人們(men) 都修為(wei) 自己的公德心,人們(men) 應休戚與(yu) 共,協同一致,有明確的“社會(hui) 性”意識。提倡人們(men) 扶危濟困、互相關(guan) 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更不是損人害人、弱肉強食。

 

戰爭(zheng) 起源於(yu) 人的思想,必須在人心中築起捍衛和平的屏障。就像萬(wan) 裏長城象征著防禦、防守而不是攻擊、侵略,中華民族向來以禮禦心、以禮節和,文化基因是追求正義(yi) ,謙和禮讓,愛好和平。中華民族深沉的共同體(ti) 意識,使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攜手前行。各民族和而不同、崇尚一統,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來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來自人之內(nei) 心深處的“統”,“統”就是正統,就是崇尚一統於(yu) 先進文化。

 

中國早在《尚書(shu) ·堯典》中就有“協和萬(wan) 邦”的理念,早期典籍中“天下”“萬(wan) 方”“四海”等提法層出不窮,這源於(yu) 中華文明中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ti) 觀、係統論,源於(yu) 中國文化的開放大度、和諧包容、智慧持中、踏實穩重。文明的形成都會(hui) 思考人的發展,都會(hui) 從(cong) 人自身出發。雖然出發點一樣,最終方向卻未必一致。中國先民認知世界,以天地為(wei) 師,著眼古往今來,關(guan) 注四方上下,對於(yu) 愛與(yu) 正義(yi) ,中國人的信奉很早就全然而且徹底。

 

中國文化以孝悌為(wei) 根本,最基本的文化特點就是仁愛精神與(yu) 敬畏觀念。中國哲學可視為(wei) “家”的哲學,以家為(wei) 本位,由孝與(yu) 悌而培養(yang) 愛與(yu) 敬,把孝悌看成“人之本”,把愛與(yu) 敬看成“政之本”。每一個(ge) 人都是由家庭走向社會(hui) ,於(yu) 是中國思想打通家庭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把父母對子女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hui) 化應用與(yu) 理解,產(chan) 生了家國一體(ti) 觀念。隻有這樣,才能涵攝去取,中和位育;才能推己及人,和睦和順。它建立了中國文化的理想,指示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中國對於(yu) 家庭與(yu) 家族的重視,在文化的基本點上就與(yu) 個(ge) 人主義(yi) 、自由主義(yi) 劃清了界限,形成了鮮明對比。正如美國學者休斯敦·史密斯《世界宗教》所說:當一個(ge) 人的深入關(guan) 注中心從(cong) 自身轉向家庭的時候,他便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心理。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就已經與(yu) 個(ge) 人主義(yi) 、自由主義(yi) 劃清了界限。他又說:當關(guan) 注中心從(cong) 家庭移向社會(hui) 時,便超越了裙帶關(guan) 係;當從(cong) 社會(hui) 移向國家時,便超越了狹隘的地方主義(yi) ;當移向全人類時,則同民族沙文主義(yi) 針鋒相對。所以,我們(men) 一定看到這樣一個(ge) 事實:當一個(ge) 民族能思考人類共同的命運的時候,也就選擇了符合人類整體(ti) 利益的最佳路徑。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