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嘯 鄧洪波】2015年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23-12-29 20:50:58
標簽:

2015年書(shu) 院研究綜述

作者:肖嘯 鄧洪波

來源:《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摘 要: 2015年書(shu) 院研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成果頗豐(feng)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出版書(shu) 院類著作26部,發表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38 篇、期刊論文263 篇、會(hui) 議論文4篇、報紙文章60篇。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的探討愈發激烈,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研究不斷深入,新史料的挖掘和運用日臻成熟,對當代書(shu) 院研究的角度也更加豐(feng) 富多元。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隨之而呈現的選題重複、良莠不齊的現象也應當引起學界重視。

 

關(guan) 鍵詞: 書(shu) 院研究;書(shu) 院教育;書(shu) 院規製;當代書(shu) 院

 

2015年度對書(shu) 院的討論和研究十分活躍而熱烈,相關(guan) 內(nei) 容涉及層次深,領域廣,呈現十分豐(feng) 富的局麵。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出版書(shu) 院類著作26部,發表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38篇、期刊論文263篇、會(hui) 議論文4篇、報紙文章60篇。與(yu) 往年相比,雖然期刊論文數量降至300篇以下,但是學位論文卻突破30篇,報紙文章也比往年多了20~30篇。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的探討愈發激烈,書(shu) 院研究也不再局限於(yu) 曆史學、教育學、建築學等專(zhuan) 業(ye) ,出現諸多新型跨學科研究,如包裝設計、翻譯、旅遊等學科的研究也將視角滲入到書(shu) 院領域。由此可見,書(shu) 院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廣,其影響也越來越大。

 

2015年所出版的書(shu) 院類著作大致可分為(wei) 學術性著作和普及性讀物,在數量上平分秋色,各有13部。學術研究性著作又包括書(shu) 院誌、研究性專(zhuan) 著和論文集,其數量和比重較往年有所提升。吳國富的《新纂白鹿洞書(shu) 院誌》分為(wei) 沿革、建築、人物、學規、講義(yi) 、祀典、經籍、學田、詩歌和雜紀等卷,收集了與(yu) 白鹿洞書(shu) 院密切相關(guan) 的各類文獻,包括古誌和碑刻資料。全書(shu) 總共14卷,並有前言和凡例,體(ti) 例規範,作者對書(shu) 中文獻也作了精當的注釋,參考價(jia) 值頗高。趙克生、宋繼剛點校的《端溪書(shu) 院誌(兩(liang) 種) 》是清代兩(liang) 部《端溪書(shu) 院誌》的標點本,其一是趙敬襄編,不分卷,應為(wei) 嘉慶二十一年(1816) 《竹崗齋九種》影印本,其二為(wei) 傅維森編,七卷本,應為(wei) 光緒二十六年(1900) 端溪書(shu) 院刻本。此書(shu) 反映了端溪書(shu) 院的沿革、歲支、祀典、學規、藝文、藏書(shu) 等情況,對於(yu) 研究廣東(dong) 書(shu) 院曆史具有重要意義(yi) ,但是書(shu) 中未附任何點校前言或凡例,且於(yu) 所選底本無任何版本信息,不甚規範。趙統的《南菁書(shu) 院誌》雖名為(wei) “書(shu) 院誌”,實則為(wei) 南菁書(shu) 院的研究專(zhuan) 著。南菁書(shu) 院為(wei) 清代經學研究之重鎮,光緒年間黃體(ti) 芳創建,而後黃以周、王先謙等經學大師先後主講。書(shu) 院本無誌,趙統走遍全國各地圖書(shu) 館,翻閱數百種文集、傳(chuan) 記,著成此書(shu) 。全書(shu) 分為(wei) 三編,上編敘述南菁書(shu) 院的沿革、規模和製度,中編敘述書(shu) 院的治學與(yu) 教育,下編則是記敘南菁書(shu) 院的人物,呈現了部分師長、院生在晚清民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的生平行事。此書(shu) 考證精詳、條理分明,並且保存了翔實的一手資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書(shu) 載有《南菁書(shu) 院曆年學友錄》一章,收錄了從(cong) 光緒九年(1883) 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 書(shu) 院生徒和光緒三十二年(1906) 南菁高等學堂時代兩(liang) 屆預科畢業(ye) 生的情況,詳細記錄了諸位學生的字、號、籍貫、成就等履曆信息,實為(wei) 可貴。此書(shu) 實為(wei) 一部“南菁書(shu) 院史”,對於(yu) 日後南菁書(shu) 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jia) 值。魯小俊《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敘錄》是關(guan) 於(yu) 清代書(shu) 院課藝整理與(yu) 研究的專(zhuan) 著,著錄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196種。全書(shu) 編排以地區分為(wei) 三卷,浙江、江蘇兩(liang) 省,存世書(shu) 院課藝總集最多,各作一卷,其餘(yu) 省份一卷。各總集之敘錄又包括書(shu) 院簡介、版本序跋、課藝內(nei) 容和作者考略四個(ge) 部分。此書(shu) 分上、下兩(liang) 冊(ce) ,並附有前言、凡例、參考書(shu) 目和人名索引,體(ti) 例規範,考證詳實,具有很高的學術價(jia) 值,是研究清代書(shu) 院與(yu) 學術不可或缺的資料。馬曉春的《杭州書(shu) 院史》以杭州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為(wei) 主線,闡述了杭州書(shu) 院從(cong) 唐代萌芽,而後曆經宋、元、明、清的發展嬗變過程,不僅(jin) 介紹了各個(ge) 時期杭州的典型書(shu) 院,還總結了其階段性特點。關(guan) 於(yu) 地區書(shu) 院的研究還有張羽瓊的《貴州書(shu) 院史》、葉後坡的《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shu) 院研究》、王雨容的《明清黔東(dong) 南書(shu) 院研究》等,都是書(shu) 院研究的佳作。論文資料集有韓國書(shu) 院學會(hui) 主編的《韓國書(shu) 院學報》和張軍(jun) 、武立勳主編的《現代高校書(shu) 院製教育研究》。前者收錄了鄧洪波、李曉宇、朱漢民、徐梓等10位書(shu) 院研究學者的論文,囊括了書(shu) 院教育、規製、學術等主題。後者是2015年“兩(liang) 岸四地高校現代書(shu) 院製教育論壇”所錄用的論文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付梓刊行。

 

隨著社會(hui) 各界對書(shu) 院興(xing) 趣的持續高漲,麵向大眾(zhong) 的普及性書(shu) 院讀本依舊大受追捧,此類讀物有江堤的《中國書(shu) 院小史》、曾令存的《客家書(shu) 院》、葉曙明的《儒林芳草: 廣州書(shu) 院史話》、李啟宇的《廈門書(shu) 院史話》等13部。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的普及性讀物中不僅(jin) 有書(shu) 院小史,還有書(shu) 院建築,崔惠華的《陳氏書(shu) 院(中文版) 》、楊慎初的《嶽麓書(shu) 院(中文版) 》、姚赯的《江西三大書(shu) 院(中文版) 》和殷永達的《書(shu) 院建築(中文版) 》均由中國建築工業(ye) 出版社刊行。這套讀物通過對書(shu) 院建築進行認真考察和潛心研究,結合精美圖片,撰寫(xie) 書(shu) 院曆史背景、建築風格、建築特征、建築文化等內(nei) 容,文字通俗、圖文並茂、設計考究,並推出中、英文兩(liang) 種版本,是適合海內(nei) 外古建築研究者、愛好者閱讀和珍藏的讀物。

 

2015年發表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和會(hui) 議論文共有306篇,呈現出書(shu) 院研究的諸多新氣象。這些論文大致可劃分為(wei) 兩(liang) 大主題: 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研究和書(shu) 院與(yu) 當代研究。

 

一、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研究

 

書(shu) 院是新生於(yu) 唐代的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是讀書(shu) 人圍繞著書(shu) 展開包括藏書(shu) 、校書(shu) 、修書(shu) 、著書(shu) 、刻書(shu) 、讀書(shu) 、教書(shu) 等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傳(chuan) 播的必然結果。書(shu) 院而後曆經宋、元、明、清的發展與(yu) 嬗變,最終在清末改製為(wei) 新式學堂。在一千多年的書(shu) 院發展史上,書(shu) 院在教學、規製上有其自身特色,並且與(yu) 學術、社會(hui) 、科舉(ju) 等發生了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目前,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的研究也多圍繞著這些主題而展開,或是闡述書(shu) 院的曆史沿革,或是探究書(shu) 院的教學,或是研究書(shu) 院與(yu) 學術、科舉(ju) 、社會(hui) 、官學的關(guan) 係,或是討論書(shu) 院藏書(shu) 、祭祀等規製。

 

(一) 個(ge) 體(ti) 或群體(ti) 書(shu) 院考述

 

在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研究的領域中,論述某一個(ge) 書(shu) 院或是某一類書(shu) 院的論文數量最多。某一類書(shu) 院,當指某一個(ge) 特定時代、或特定區域、特定類型的書(shu) 院,大多是關(guan) 於(yu) 其曆史沿革和興(xing) 衰演變的考辯。吳海升的《宋代安徽書(shu) 院述論》以兩(liang) 宋時期安徽書(shu) 院的建立和發展為(wei) 研究對象,認為(wei) 安徽最早的書(shu) 院為(wei)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 創建的桂枝書(shu) 院,而後又論述了北宋的龍川、秀山等書(shu) 院和南宋的丹陽、天門、紫陽等書(shu) 院的曆史沿革。宋代安徽地區曾設立書(shu) 院30所,其中官辦的隻有4所; 創辦於(yu) 北宋時期5所、南宋時期25所。通過對安徽書(shu) 院數量和發展的考證,吳海升總結出安徽書(shu) 院在兩(liang) 宋時期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 創辦時段不一、分布不均、規模不齊、創辦者身份多樣、選址多在山林僻靜處和教育效果顯著。肖雄的《明代雲(yun) 南書(shu) 院考析——以明清雲(yun) 南方誌為(wei) 中心》通過對雲(yun) 南31種地方誌資料的搜集,如正德《雲(yun) 南誌》、萬(wan) 曆《雲(yun) 南通誌》、天啟《滇誌》、崇禎《重修鄧川州誌》、康熙《雲(yun) 南府誌》《易門縣誌》《嵩明州誌》《祿豐(feng) 縣誌》《羅次縣誌》《浪穹縣誌》、乾隆《石屏州誌》等,考證出明代雲(yun) 南書(shu) 院建設應始於(yu) 明代弘治年間,最早應興(xing) 起於(yu) 以大理為(wei) 中心的滇西一帶,就其所建書(shu) 院數量而言,整個(ge) 明代雲(yun) 南各地所建書(shu) 院大致可確定為(wei) 78所。明代雲(yun) 南書(shu) 院建設與(yu) 當時全國各地書(shu) 院建設大致同步,書(shu) 院建設地域集中,書(shu) 院一般由各地方官員動議而建,明代雲(yun) 南書(shu) 院建設與(yu) 王學入滇也有一定關(guan) 係。顧建娣的《清代旗人書(shu) 院》注意到清代旗人書(shu) 院的發展與(yu) 駐防文試政策有著極其緊密的關(guan) 係。清朝前期禁止駐防文試,旗人書(shu) 院很少; 清朝中晚期允許駐防文試,旗人書(shu) 院才增長較快。清朝前期旗人書(shu) 院的教學側(ce) 重清語騎射,到中晚期則重漢文。旗人書(shu) 院和八旗官學在師資、經費來源、教學內(nei) 容等方麵存在差異,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書(shu) 院在初始設置時間、設置目的和最終效果上也各不同。文章最後還提出一個(ge) 鮮明的主題,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是大勢所趨,限製旗人學習(xi) 漢文化是行不通的。

 

(二) 書(shu) 院教學

 

書(shu) 院是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教學功能在書(shu) 院發展史上也日益受到重視,對中國古代教育和學術文化的發展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根據李才棟的論述,書(shu) 院教育是指以私人創建或主持為(wei) 主,收藏一定數量圖書(shu) ,聚徒講學和研討,高於(yu) 一般蒙學的特殊教育組織形式。書(shu) 院教育形式的許多特點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自然也是傳(chuan) 統書(shu) 院史研究的重點對象,但是此處隻探討與(yu) 古代書(shu) 院教育有關(guan) 的研究論文,包括教學功能、教學活動、學規章程、書(shu) 院課藝、師生管理等方麵,書(shu) 院對當代教育的影響將在後文闡述。

 

直接探討書(shu) 院教育功能的有柏俊才的《湖北書(shu) 院教育功能初探》和田景春的《試論明清時期雲(yun) 南的書(shu) 院教育》。柏俊才認為(wei) “湖北書(shu) 院以科舉(ju) 為(wei) 指向的教育目標,為(wei) 湖北當地培養(yang) 了大批可造之才; 以傳(chuan) 承學術為(wei) 依歸的教育理念,保持著湖北與(yu) 全國思想發展的高度一致; 以明體(ti) 達用為(wei) 主體(ti) 的書(shu) 院教育宗旨,保證書(shu) 院教育不流於(yu) 形式; 以修身立德為(wei) 內(nei) 容的教育實踐,確保書(shu) 院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田景春則通過探究明清時期雲(yun) 南地區書(shu) 院分布的不平衡性,揭示了地方經濟社會(hui) 與(yu) 書(shu) 院教育的關(guan) 係,進而論述了書(shu) 院教學的內(nei) 容、章程、規製等在具體(ti) 時空情境下的運行情況,旨在闡釋書(shu) 院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探討書(shu) 院教學活動的有胡青的《江西清代書(shu) 院漢學教育考述》,該文通過考述清代漢學學者江永、顧鎮、鄭之僑(qiao) 、王昶、阮元、皮錫瑞在江西書(shu) 院的講學,探討了漢學與(yu) 江西書(shu) 院教育的關(guan) 係,分析了清代江西書(shu) 院漢學薄弱的原因。董晨的《朱熹對“幹祿文風”的批判——以其書(shu) 院教學為(wei) 中心》以“幹祿文風”的形成為(wei) 切入點,結合論述分析朱熹執教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和相關(guan) 經曆,強調了書(shu) 院對匡正學風所起的重要作用。張勁鬆的《明代白鹿洞書(shu) 院教學活動起始考論》以學田為(wei) 考察線索,考證出明代白鹿洞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起始時間有三種可能,分別是正統三年(1438) 、天順二年(1458) 和成化初年,如何確定教學開展時間則有賴於(yu) 史家對“教學活動”這一概念的界定。

 

書(shu) 院學規章程曆來是書(shu) 院教育研究的重點內(nei) 容。郭書(shu) 愚的《“書(shu) 院日程”與(yu) “世界眼光”: 沈曾植的“存古”努力及其文化觀》論述了沈曾植傾(qing) 力興(xing) 辦安徽存古學堂的經過及其以“擴張”國粹為(wei) 旨歸的存古理念,沈氏力主以中國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日程”為(wei) 根基,將理學灌注於(yu) 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深遠的寄托與(yu) 關(guan) 懷。同時,文中認為(wei) 沈氏以“中法”存“中學”,浸透著“中西學各有體(ti) 用”的文化觀,與(yu) 主流的“中體(ti) 西用觀”明顯異趣而殊途同歸。張勁鬆的《江西書(shu) 院學規補遺(一) 》和《江西書(shu) 院學規補遺(二) 》以及蔡慧琴的《江西書(shu) 院學規補遺(三) 》針對2011年出版的《中國書(shu) 院學規集成》中遺漏未收的一些江西書(shu) 院學規、章程作了研究考證,如奎光書(shu) 院學規、仁義(yi) 書(shu) 院條規、培元書(shu) 院條規、李齡所訂《白鹿洞規》、豫章書(shu) 院設孝廉書(shu) 院章程等,考述了其書(shu) 院概況、學規內(nei) 容和征引文獻。

 

書(shu) 院課藝為(wei) 書(shu) 院生徒考課之作,反映了很多士人早年的書(shu) 院活動,以及書(shu) 院考課的實際情況,對於(yu) 書(shu) 院教育、學術與(yu) 科舉(ju) 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jia) 值。魯小俊的《清代江蘇書(shu) 院課藝補目》和《課藝總集: 清代書(shu) 院的“書(shu) 報”和“集刊”》是此論題的代表作。前者針對徐雁平《清代東(dong) 南書(shu) 院課藝提要》中未著錄的32種江蘇書(shu) 院課藝一一撰寫(xie) 提要,以作補充。後者從(cong) 刊期和經費、發表周期和用稿、命題和評點、刊刻和牌記、稿費和轉載五個(ge) 方麵論述了清代的課藝總集,認為(wei) 其具有連續出版物的屬性,堪稱書(shu) 院的“學報”和“集刊”。

 

師生日常管理。宋俊驥的《明清書(shu) 院內(nei) 部建製及教師準入製度研究與(yu) 啟示》以明清書(shu) 院教師為(wei) 研究對象,探討了教師的選聘活動、薪酬地位、日常生活、教學活動、課餘(yu) 活動等問題,為(wei) 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未來走向提出了諸多建議。薛明磊的《古代書(shu) 院的學生管理研究》則以學生管理為(wei) 切入點,認為(wei) 古代書(shu) 院對此非常重視,山長選拔注重德才兼備、管理人員多由生徒參與(yu) 、招生就業(ye) 比較自由、獎學助學全麵覆蓋、日常管理比較嚴(yan) 明、校園文化注重文教、德育注重儀(yi) 式和榜樣作用等,這些都對現代大學的學生管理具有借鑒作用。

 

(三) 書(shu) 院與(yu) 學術、社會(hui) 及政治之關(guan) 係

 

書(shu) 院作為(wei) 學術傳(chuan) 播的載體(ti) ,其教學取向往往折射出當時的學術趨勢。鄧洪波的《王學在嶽麓書(shu) 院的傳(chuan) 播》通過論述王陽明及其弟子在嶽麓書(shu) 院的遊曆講學,反映了王學與(yu) 書(shu) 院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王門後學徐愛、季本、鄒守益、羅洪先、王喬(qiao) 齡、羅汝芳、張元忭、鄒元標等接連講學嶽麓,使其成為(wei) 王學的重要講壇,而王陽明雖從(cong) 未講學嶽麓,卻實際開啟了明代書(shu) 院與(yu) 學術再度一體(ti) 輝煌的大門,預示著書(shu) 院的王學時代即將來臨(lin) 。張緒的《論施璜對清初徽州理學及書(shu) 院文化的貢獻與(yu) 影響》一文鑒於(yu) 目前清初徽州理學知識分子的研究成果不多,遂以施璜為(wei) 切入點,詳細論述了其積極投身於(yu) 紫陽書(shu) 院和還古書(shu) 院的經曆,不僅(jin) 參與(yu) 書(shu) 院建設,還倡導書(shu) 院講學,並且在書(shu) 院的配祀安排、講會(hui) 規約方麵強調以朱子學為(wei) 宗,以確立傳(chuan) 統理學在書(shu) 院中的主導地位。同時,施璜的書(shu) 院活動也映射出徽州理學學者在清除心學影響、重振朱子之學這一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對社會(hui) 的各個(ge) 方麵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其社會(hui) 教化的功能更是不可或缺。肖永明《禮俗融會(hui) 的書(shu) 院文化空間》主要從(cong) 書(shu) 院建築和書(shu) 院祭祀兩(liang) 個(ge) 方麵考察書(shu) 院文化空間的禮俗交融,體(ti) 現書(shu) 院的社會(hui) 教化之職。書(shu) 院注重營造充滿儒家氣息的文化空間,意在以精英文化層麵的儒家思想觀念去影響、規範民俗層麵的大眾(zhong) 文化。譚樹林的《英華書(shu) 院之印刷出版與(yu) 中西文化交流》通過論述英華書(shu) 院的印刷出版活動,揭示了其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yi) ,不僅(jin)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基督教在華傳(chuan) 教事業(ye) ,極大地加深了西方對於(yu) 中國的認知,還對中文鉛活字印刷術的引介與(yu) 推廣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印刷技術的提高和現代出版機構的建立。探討這一主題的還有趙曉樂(le) 的《論宋代書(shu) 院對社會(hui) 教化的作用及其影響》、陳尚敏《清代甘肅書(shu) 院發展中的地方因素》等。

 

縱觀書(shu) 院發展曆史,官方影響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既體(ti) 現在書(shu) 院官學化和改製的進程中,也反映於(yu) 科舉(ju) 考試當中,因而書(shu) 院與(yu) 政治也有著根深蒂固的聯係。雷菁的《論清代書(shu) 院官學化的消極作用》認為(wei) 清代書(shu) 院的官學化是書(shu) 院消亡的重要原因。清代統治階級的特殊身份,決(jue) 定了其在推行書(shu) 院官學化過程中,非常注重以意識形態來加強對書(shu) 院的控製,使得書(shu) 院在教育內(nei) 容、教育機製等諸多方麵,出現了不可避免的僵化。李兵的《八股應試教育: 清代書(shu) 院改革的主要指向》通過探討書(shu) 院改革與(yu) 八股文取士的關(guan) 係,指出對八股取士弊端的批評推動了書(shu) 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廢止更是直接推動了書(shu) 院的改製。陸胤的《清末兩(liang) 湖書(shu) 院的改章風波與(yu) 學統之爭(zheng) 》以湖北兩(liang) 湖書(shu) 院的改製為(wei) 切入點,關(guan) 注點卻在於(yu) 改章風波中固有“學統”意識的作用,以梁鼎芬、楊裕芬與(yu) 蒯光典的經學爭(zheng) 執為(wei) 核心,探索在清末中西學術拉鋸的過程中,寄身於(yu) 督撫幕府的新舊學人如何依據各自固有的知識結構,適應外在局勢的變化,進而提出接引新學的不同路徑。

 

(四) 書(shu) 院規製

 

書(shu) 院在南宋時期就進入了製度化的確立階段,對書(shu) 院規製的探討也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如書(shu) 院藏書(shu) 、祭祀、經費等。魏珂的《宋元時期書(shu) 院的藏書(shu) 活動研究》論述了書(shu) 院藏書(shu) 的種類、來源、書(shu) 籍管理製度等內(nei) 容,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的藏書(shu) 既是我國古代私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也充分體(ti) 現了古代高等教育中教學與(yu) 研究相結合的特點。同時也指出,宋元書(shu) 院各方麵的藏書(shu) 製度並不完善,比起明清時期書(shu) 院的藏書(shu) 活動,宋元還隻是處於(yu) 起步階段。王黎的《教育文化視域下的漢地書(shu) 院與(yu) 藏區寺院藏書(shu) 》鑒於(yu) 漢地書(shu) 院與(yu) 藏區寺院都具有相似的教育文化功能、客觀條件、社會(hui) 背景、藏書(shu) 來源、宗教文化背景等等,因而在教育文化視域下試就兩(liang) 者藏書(shu) 異同進行比較,以期從(cong) 這一維度闡釋漢地書(shu) 院與(yu) 藏區寺院藏書(shu) 的曆史價(jia) 值及其現實意義(yi) 。

 

探討書(shu) 院祭祀的有朱漢民的《南宋書(shu) 院的學祠與(yu) 學統》。朱漢民指出,雖然北宋時期書(shu) 院就有了專(zhuan) 門的祭祀空間,但是書(shu) 院祭祀能夠真正具有自己的特色,則與(yu) 南宋書(shu) 院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發展密切相關(guan) ,尤其南宋理學的學統觀念,對書(shu) 院祭祀製度的特色產(chan) 生了深刻的影響。

 

書(shu) 院經費是書(shu) 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般以學田的形式而存在。張顯運的《清代河南書(shu) 院經費述論——以書(shu) 院碑刻為(wei) 視閾》通過對書(shu) 院碑刻的釋讀,探討了清代河南書(shu) 院經費的來源和用途。該文指出,經費形式以捐錢或撥給現金為(wei) 主,賜田或捐田的現象並不多見,主要來源於(yu) 官方撥款、民間捐資和書(shu) 院自籌等途徑。書(shu) 院經費的開支用於(yu) 基建和日常消費,養(yang) 士和教學管理方麵的支出占主要部分,體(ti) 現了古代書(shu) 院尊師重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王玉亮的《清代河北地方辦學經費來源概論》亦討論了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問題,但是研究對象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書(shu) 院,還有社學、義(yi) 學等地方機構,通過論述其辦學方式千差萬(wan) 別、學田數量多寡不同、管理手段良莠不一的情況,反映了當地學校的存廢興(xing) 衰與(yu) 官紳義(yi) 民的重視、資助程度之間的緊密關(guan) 聯,捐資捐田成為(wei) 這些學校維持日常開支和校舍修繕的主要甚至是關(guan) 鍵性經費來源。

 

二、書(shu) 院與(yu) 當代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雖然在近代以來逐漸衰微,但是當代書(shu) 院卻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載體(ti) 而悄然興(xing) 起。同時,傳(chuan) 統書(shu) 院對當代社會(hui) 的影響也日趨舉(ju) 足輕重。目前,關(guan) 於(yu) “書(shu) 院與(yu) 當代”這一主題的探討基本圍繞當代書(shu) 院探究、書(shu) 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現代高校書(shu) 院製研究、書(shu) 院精神與(yu) 當代社會(hui) 、書(shu) 院與(yu) 當代公共文化服務、書(shu) 院建築景觀以及其他跨學科研究這些議題而展開。

 

(一) 當代書(shu) 院探究

 

何李的《廈門筼簹書(shu) 院國學教育模式分析與(yu) 推廣》將廈門筼簹書(shu) 院當做現代書(shu) 院的典範。作為(wei) 一所在廈門市政府支持下由企業(ye) 投資建立而成的公益性文化機構,筼簹書(shu) 院以弘揚和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目的,於(yu) 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該文論述了筼簹書(shu) 院的背景,分析了書(shu) 院國學教育的模式,並將其模式概述為(wei) “一個(ge) 中心”和“四個(ge) 結合”,最後為(wei) 書(shu) 院的長遠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筼簹書(shu) 院這種將國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成功經驗,值得當代書(shu) 院借鑒。關(guan) 於(yu) 當代書(shu) 院的探討比較豐(feng) 富,如朱虹的《加強江西書(shu) 院文化的保護利用》和《開放時代》所刊出的“新書(shu) 院係列”: 《慈湖書(shu) 院》《尼山聖源書(shu) 院》《原道書(shu) 院》和《弘道書(shu) 院》等。

 

(二) 書(shu) 院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河南大學葛明媛的碩士學位論文《宋代白鹿洞書(shu) 院教學模式當代價(jia) 值研究——參照當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進行探討》以高中語文教學為(wei) 案例,研究了宋代白鹿洞書(shu) 院的當代價(jia) 值。白鹿洞書(shu) 院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教育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生關(guan) 係等方麵形成了許多與(yu) 官學不同的特點,培養(yang) 了大批傑出人才,為(wei) 後世的書(shu) 院建設以及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劉曉玲的《嶽麓書(shu) 院批判性思維培養(yang) 途徑及其現代意義(yi) 》以嶽麓書(shu) 院古已有之的教育法為(wei) 切入點,認為(wei) 其“講會(hui) ”與(yu) “會(hui) 講”的教學模式、“質疑問難”的教學方法以及書(shu) 院學生遵循的《讀書(shu) 法》都在無形中培養(yang) 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今,嶽麓書(shu) 院的教育仍舊可以為(wei) 當今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ang) 提供一些啟示,比如如何培養(yang) 學生批判性意識、促進學生批判性思考、養(yang) 成批判性品質等。

 

不僅(jin) 僅(jin) 是教學模式,書(shu) 院的經費模式也對現代大學有很大的借鑒作用。薛明磊的《古代書(shu) 院經費來源及對現代大學基金運作的啟示》認為(wei) ,作為(wei)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主要分捐贈收入和投資收入兩(liang) 類,且收入穩定、來源廣泛,成為(wei) 書(shu) 院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研究古代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對大學基金運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大學基金應拓寬籌款渠道、壯大基金規模以及成立專(zhuan) 門的管理機構。

 

(三) 現代高校書(shu) 院製研究

 

現代高校書(shu) 院製是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教育優(you) 點並借鑒歐美住宿製學院經驗的基礎上,對全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積極探索,是激發學生“全人”發展內(nei) 生動力的教育模式。由此可知,高校書(shu) 院製度實際上也是書(shu) 院對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啟示。目前,關(guan) 於(yu) 高校書(shu) 院製的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書(shu) 院製改革的現狀與(yu) 思考、書(shu) 院通識教育和學生管理與(yu) 發展三個(ge) 方麵。

 

在關(guan) 於(yu) 書(shu) 院製改革的現狀與(yu) 思考這一點上,有陳廷柱的《變遷中的英國寄宿製學院及其對我國高等書(shu) 院製改革的啟示》、黃漢昌的《國內(nei) 高校書(shu) 院製實施現狀與(yu) 思考》、崔海浪的《我國高校“書(shu) 院製”探索概述與(yu) 思考》等。關(guan) 於(yu) 書(shu) 院通識教育,有張漢強的《基於(yu) 通識教育理念的書(shu) 院製班級構建與(yu) 實踐研究》、劉麗(li) 娜的《香港中文大學書(shu) 院製通識教育的啟示》等。關(guan) 於(yu) 學生管理與(yu) 發展,有王笑媛的《書(shu) 院製模式下學生組織架構及其功能探索》、於(yu) 愛濤的《當代教育視域下書(shu) 院製學生管理模式探究》等。

 

(四) 書(shu) 院精神與(yu) 當代社會(hui)

 

2015年8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西安中和書(shu) 院院長韓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shu) 院院長姚中秋倡議,西安中和書(shu) 院、北京弘道書(shu) 院、陝西省孔子學會(hui) 和西安文理學院聯合主辦的“關(guan) 學精神與(yu) 當代社會(hui) ”書(shu) 院會(hui) 講活動在西安文理學院關(guan) 中書(shu) 院舉(ju) 行,來自全國十幾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關(guan) 學專(zhuan) 家、文化學者以及部分民間國學傳(chuan) 承者60多人,齊聚關(guan) 中書(shu) 院,追尋張載、馮(feng) 從(cong) 吾等先賢的曆史足跡,重續中華道統文脈,弘揚關(guan) 學文化精神。這足以看出,上千年的書(shu) 院發展鑄就了獨特的書(shu) 院人文精神,對當今社會(hui) 的精神文明建設大有裨益。

 

在論文方麵,郝振君的《中國古代書(shu) 院精神對培育現代大學精神的啟示》探究了中國古代書(shu) 院精神的特征及其對現代大學精神形成的影響。該文指出,育人為(wei) 本的精神,和諧的師生關(guan) 係,自然優(you) 美的辦學環境,自主、開放、教研一體(ti) 的教學模式構成了中國古代書(shu) 院精神的主要內(nei) 容。這些精神對於(yu) 培育現代大學精神意義(yi) 重大: 現代大學應以育人為(wei) 本,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guan) 係,並且要優(you) 化辦學環境,建立自主、開放、教研一體(ti) 的教學模式,以良好的大學精神引領學生全麵和諧發展。

 

(五) 書(shu) 院與(yu) 當代公共文化服務

 

當代書(shu) 院的發展與(yu) 公共文化機構的聯係日益密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圖書(shu) 館+書(shu) 院”模式。自2014年5月開始,山東(dong) 省文化廳在全省範圍實施“圖書(shu) 館+書(shu) 院”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以各級圖書(shu) 館為(wei) 平台建起“尼山書(shu) 院”,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成為(wei) 全國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華東(dong) 傑的《“圖書(shu) 館+書(shu) 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研究》就認為(wei) ,圖書(shu) 館和書(shu) 院在中國同時存在,書(shu) 院的製度建設和文化對圖書(shu) 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而圖書(shu) 館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也推動著書(shu) 院的發展。華文通過分析“圖書(shu) 館+書(shu) 院”服務模式背景和可行性,提出經費、管理等問題的解決(jue) 方案,探究這一模式對我國圖書(shu) 館發展建設的影響和啟示,指出: “圖書(shu) 館+書(shu) 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同時兼具了圖書(shu) 館和書(shu) 院的優(you) 點,有利於(yu) 更好地傳(chuan) 播我國優(you) 秀的曆史文化,為(wei) 讀者服務。

 

(六) 書(shu) 院建築景觀研究

 

近年來,從(cong) 建築學角度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選址、布局等進行研究已經成為(wei) 了書(shu) 院研究的重要取向。周春芳的《明清陝西書(shu) 院建築研究》從(cong) 地域分布選址和建築布局兩(liang) 個(ge) 方麵探討了明清陝西書(shu) 院的建築特色,認為(wei) 其地域分布不平衡,且在選址上表現出學無專(zhuan) 地、址無定位,因地製宜、少山水園林和坐北朝南、居陽背陰等地域特征; 在建築布局上則是規模普遍偏小、講究對稱嚴(yan) 謹、在功能的發揮上以實用為(wei) 主等。明清陝西書(shu) 院建築總體(ti) 顯露出的“尚簡實用不事浮華”的文化特色,成為(wei) 華夏民族豐(feng) 厚的書(shu) 院建築瑰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彭長歆的《清末廣雅書(shu) 院的創建——張之洞的空間策略: 選址、布局與(yu) 園事》通過論述廣州廣雅書(shu) 院的選址、布局和園林設計所體(ti) 現出的空間策略,指出: 廣雅書(shu) 院的建築風格在營造禮樂(le) 相承空間格局和自然樸素的士人園林風格的同時,實現了喻物抒懷的意境追求,是張之洞有關(guan) “中體(ti) 西用”思考的物質呈現。在西方空間殖民主義(yi) 盛行的晚清,廣雅書(shu) 院在拒絕西方空間殖民主義(yi) 的同時,展現了帝國晚期士大夫的文化姿態。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文教機構,書(shu) 院的建築布局與(yu) 風格不僅(jin) 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理念,並且還為(wei) 現代校園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作用。為(wei) 了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解決(jue) 校園建築設計普遍缺乏人文內(nei) 涵這一問題,協調好物質需求與(yu) 精神滿足、城市發展與(yu) 自然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並且改善學校與(yu) 城市的關(guan) 係,雷沐羲的《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當代重構及其對校園建築發展的意義(yi) 》從(cong) 當代中國的建築現象入手,通過引入鄭州市南塘中學的設計實踐,分析書(shu) 院特性在當代校園中的體(ti) 現,研究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空間特點和組織方式,探討“書(shu) 院式空間”背後的生成邏輯及其對當代校園建築設計的啟示,嚐試提出了一種將書(shu) 院理念引入現代校園、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空間形態、為(wei) 建築設計注入“人文理念”、尊重當地文化的方法、保留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築形式。

 

(七) 其他跨學科研究

 

書(shu) 院文化產(chan) 業(ye) 的研究也是今年來的一大熱點,並且不斷呈現新的視角。在旅遊文化資源及文創產(chan) 品設計方麵,有方興(xing) 林的《數據庫技術視角下徽州書(shu) 院文化保護與(yu) 利用研究》、杜莉莉的《雪山書(shu) 院之文化創新策略探討》、湖南大學王寧的碩士學位論文《嶽麓書(shu) 院文化創意產(chan) 品設計研究》等。在翻譯專(zhuan) 業(ye) ,有西北師範大學王東(dong) 玲的碩士學位論文《〈青城書(shu) 院〉( 節選) 漢譯英翻譯實踐報告》、河南大學沈雨的碩士學位論文《嵩陽書(shu) 院隨行解說口譯報告》和湖南大學任佳的碩士學位論文《導遊口譯實踐報告——以 2014年嶽麓書(shu) 院導遊口譯為(wei) 例》等。此外,還有章新成的《古建動畫〈呦呦鹿鳴·白鹿洞書(shu) 院〉的創作與(yu) 分析》、張立菊的《基於(yu) 書(shu) 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發展探析》、王茹的《嶽麓書(shu) 院植物文化初探》、嚴(yan) 時國的《企業(ye) 文化結合古代書(shu) 院製度的思考》和中南林業(ye) 科技大學胡亞(ya) 茜的碩士學位論文《長沙書(shu) 院國際青年旅舍室內(nei) 空間改造設計》,研究領域涉及到動畫創作、植物研究、企業(ye) 文化和室內(nei) 設計等專(zhuan) 業(ye) 。

 

三、結  語

 

綜上所述,2015年的書(shu) 院研究雖然數量上不及以前,但是在深度和廣度上卻比以往更進一步。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研究不斷深入,新史料的挖掘和運用日臻成熟,對當代書(shu) 院研究的角度也更加豐(feng) 富多元。隨著書(shu) 院受到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注日益加多,許多其他專(zhuan) 業(ye) 也將研究領域滲入到書(shu) 院中來,這對於(yu) 擴展書(shu) 院研究大有裨益。但是,在目前研究成果中隨之而呈現的選題重複、良莠不齊的現象也應當引起學界重視。

 

參考文獻:
 
[1]吳國富.新纂白鹿洞書院誌[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2](清) 趙敬襄,傅維森.端溪書院誌(兩種) [M].長沙: 嶽麓書社,2015.
[3]趙統.南菁書院誌[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4]魯小俊.清代書院課藝總集敘錄[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5]馬曉春.杭州書院史[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6]張羽瓊.貴州書院史[M].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7]葉後坡.明清時期南陽地區書院研究[M].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
[8]王雨容.明清黔東南書院研究[M].貴州: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
[9]張軍,武立勳.現代高校書院製教育研究[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5.
[10]江堤.中國書院小史[M].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
[11]曾令存.客家書院[M].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
[12]葉曙明.儒林芳草: 廣州書院史話[M].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
[13]李啟宇.廈門書院史話[M].廈門: 鷺江出版社,2015.
[14]崔惠華.陳氏書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5]楊慎初.嶽麓書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6]姚赯.江西三大書院(中文版) [M].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7]殷永達.書院建築(中文版) [M].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18]吳海升.宋代安徽書院述論[J].安徽史學,2015(4) .
[19]肖雄.明代雲南書院考析——以明清雲南方誌為中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5(2) .
[20]顧建娣.清代旗人書院[J].近代史研究,2015(6) .
[21]柏俊才.湖北書院教育功能初探[J].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6) .
[22]田景春.試論明清時期雲南的書院教育[J].昆明學院學報,2015(5) .
[23]胡青.江西清代書院漢學教育考述[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5(1) .
[24]董晨.朱熹對“幹祿文風”的批判——以其書院教學為中心[J].西部學刊,2015(12) .
[25]張勁鬆.明代白鹿洞書院教學活動起始考論[J].揚州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2015(4) .
[26]郭書愚.“書院日程”與“世界眼光”: 沈曾植的“存古”努力及其文化觀[J].2015(4) .
[27]張勁鬆.江西書院學規補遺(一)[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5(1) .
[28]張勁鬆.江西書院學規補遺(二)[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5(2) .
[29]蔡慧琴.江西書院學規補遺(三)[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5(4) .
[30]魯小俊.清代江蘇書院課藝補目[J].圖書情報研究,2015(4) .
[31]魯小俊.課藝總集: 清代書院的“書報”和“集刊”[J].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 .
[32]宋俊驥.明清書院內部建製及教師準入製度研究與啟示[J]. 江西社會科學,2015(4) .
[33]薛明磊.古代書院的學生管理研究[J].蘭台世界,2015(34) .
[34]鄧洪波.王學在嶽麓書院的傳播[J].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 .
[35]張緒.論施璜對清初徽州理學及書院文化的貢獻與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
[36]肖永明.禮俗融會的書院文化空間[J].民俗研究,2015(4) .
[37]譚樹林.英華書院之印刷出版與中西文化交流[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5) .
[38]趙曉樂.論宋代書院對社會教化的作用及其影響[J].蘭台世界,2015(36) .
[39]陳尚敏.清代甘肅書院發展中的地方因素[J].檔案,2015(9) .
[40]雷菁.論清代書院官學化的消極作用[J].湖南社會科學,2015(6) .
[41]李兵.八股應試教育: 清代書院改革的主要指向[J]. 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 .
[42]陸胤.清末兩湖書院的改章風波與學統之爭[J].史林,2015(1).
[43]魏珂.宋元時期書院的藏書活動研究[J].蘭台世界,2015(28).
[44]王黎.教育文化視域下的漢地書院與藏區寺院藏書[J].西藏研究,2015(4) .
[45]朱漢民.南宋書院的學祠與學統[J].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 .
[46]張顯運.清代河南書院經費述論——以書院碑刻為視閾[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9) .
[47]王玉亮.清代河北地方辦學經費來源概論[J].曆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5(9) .
[48]何李.廈門筼簹書院國學教育模式分析與推廣[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6) .
[49]朱虹.加強江西書院文化的保護利用[J].中國地方誌,2015(10) .
[50]葛明媛.宋代白鹿洞書院教學模式當代價值研究——參照當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進行探討[D].開封: 河南大學,2015.
[51]劉曉玲.嶽麓書院批判性思維培養途徑及其現代意義[J].現代大學教育,2015(3) .
[52]薛明磊.古代書院經費來源及對現代大學基金運作的啟示[J].蘭台世界,2015(27) .
[53]陳廷柱. 變遷中的英國寄宿製學院及其對我國高等書院製改革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 .
[54]黃漢昌.國內高校書院製實施現狀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9) .
[55]崔海浪.我國高校“書院製”探索概述與思考[J].大理學院學報,2015(11) .
[56]張漢強.基於通識教育理念的書院製班級構建與實踐研究[J].河南教育,2015( 12) .
[57]劉麗娜.香港中文大學書院製通識教育的啟示[J].教育觀察(上半月) ,2015(8) .
[58]王笑媛.書院製模式下學生組織架構及其功能探索[J].藥學教育,2015(6) .
[59]於愛濤.當代教育視域下書院製學生管理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9).
[60]郝振君.中國古代書院精神對培育現代大學精神的啟示[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5(4) .
[61]華東傑.“圖書館 + 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9) .
[62]周春芳.明清陝西書院建築研究[J].華中建築,2015(7) .
[63]彭長歆.清末廣雅書院的創建——張之洞的空間策略:選址、布局與園事[J].南方建築,2015(1) .
[64]雷沐羲.中國傳統書院的當代重構及其對校園建築發展的意義[J].工業建築,2015(11) .
[65]方興林.數據庫技術視角下徽州書院文化保護與利用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5(1) .
[66]杜莉莉.雪山書院之文化創新策略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
[67]王寧.嶽麓書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D].長沙: 湖南大學,2015.
[68]王東玲.《青城書院》(節選) 漢譯英翻譯實踐報告[D].蘭州: 西北師範大學,2015.
[69]沈雨.嵩陽書院隨行解說口譯報告[D].開封: 河南大學,2015.
[70]任佳.導遊口譯實踐報告——以 2014 年嶽麓書院導遊口譯為例[D].長沙: 湖南大學,2015.
[71]章新成.古建動畫《呦呦鹿鳴·白鹿洞書院》的創作與分析[J].戲劇之家,2015(22) .
[72]張立菊.基於書院精神的 MOOC 本土化發展探析[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6) .
[73]王茹.嶽麓書院植物文化初探[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1) .
[74]嚴時國.企業文化結合古代書院製度的思考[J].黑龍江史誌,2015(3) .
[75]胡亞茜.長沙書院國際青年旅舍室內空間改造設計[D].長沙: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