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穀嘉】我與嶽麓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3-12-29 20:19:37
標簽:

我與(yu) 嶽麓書(shu) 院

作者:陳穀嘉

來源:“嶽麓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三日丁巳

          耶穌2023年12月25日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當代嶽麓書(shu) 院恢複辦學及建設發展史上,老院長陳穀嘉先生是其中舉(ju) 足輕重、值得致敬的傑出人物。陳老傳(chuan) 道治學數十年,桃李栽培無數;接續書(shu) 院傳(chuan) 統千載,薪火相傳(chuan) 無窮。如今陳老年屆九旬,依然筆耕不輟,關(guan) 心愛護嶽麓書(shu) 院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yang) 。

 

為(wei) 發揚古代書(shu) 院尊師重道傳(chuan) 統,傳(chuan) 承陳老學術思想及治學精神,嶽麓書(shu) 院擬於(yu) 12月29日(周五)上午,在嶽麓書(shu) 院明倫(lun) 堂,舉(ju) 行“傳(chuan) 承:我與(yu) 嶽麓書(shu) 院”師友交流會(hui) 暨“穀嘉國學薪火傳(chuan) 承基金”成立儀(yi) 式。本基金旨在支持和獎勵國學探索與(yu) 研究、湖湘文化研究與(yu) 傳(chuan) 播、書(shu) 院教育與(yu) 研究等,重在學術傳(chuan) 承、人才培育。期待更多嶽麓學子、四方友朋支持基金建設,跟隨陳老等老一輩書(shu) 院人的腳步,為(wei) 嶽麓書(shu) 院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下麵讓我們(men) 來聆聽陳老與(yu) 嶽麓書(shu) 院的故事,重溫那段難忘歲月,去體(ti) 會(hui) 陳老那一代人的付出與(yu) 堅守。

 

我與(yu) 嶽麓書(shu) 院

 

文 | 陳穀嘉

 

 嶽麓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的策劃與(yu) 成立

 

一九八四年以前我雖未參加嶽麓書(shu) 院開始的修複工作,但對書(shu) 院的修複很關(guan) 注,書(shu) 院的一些重要活動,我都應邀參加。

 

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湖南省委關(guan) 於(yu) 嶽麓書(shu) 院修複四十二號文件下達,指出書(shu) 院修複要納入湖南大學發展規劃,體(ti) 現千年學府的特點。經過三年的修複,書(shu) 院已部分得到修複,局部對外開放,供遊人遊曆參觀。與(yu) 此同時,以嶽麓書(shu) 院為(wei) 基地推進湖南大學文科發展的工作也提到議事日程。

 

一九八四年,在副校長謝彥瑋的領導下,接續嶽麓書(shu) 院千年文脈的籌備工作正式開始。而我則非常的榮幸,有幸成為(wei) 這項策劃和籌備工作的重要參與(yu) 者,成為(wei) 千年學府重光的見證者。

 

一九八四年三月,謝校長幾次親(qin) 臨(lin) 我家,向我谘詢學校擬重建書(shu) 院千年學脈、為(wei) 今後文科發展奠定基礎的意見和建議。我經過反複的思考,建議學校首先在嶽麓書(shu) 院設立嶽麓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並擬定了詳細的策劃報告。

 

四月十一日,這是值得嶽麓書(shu) 院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沒有任何裝飾的教學齋開頭靠北的一間房子裏,坐著副校長謝彥瑋,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久成,還有楊慎初、陳海波和書(shu) 院修複辦劉孟甫等同誌。謝校長宣布嶽麓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下設書(shu) 院研究室、理學研究室、古建築研究室、資料室,研究所與(yu) 修複辦合署辦公。接著劉久成書(shu) 記宣布研究所負責人任命名單,楊慎初為(wei) 研究所所長,主管書(shu) 院修複,我和陳海波為(wei) 副所長,我分管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一九八八年任所長)。

 

 

 

上世紀80年代在上課

 

 

 

上世紀90年代在禦書(shu) 樓閱覽資料

 

從(cong) 這天起,嶽麓書(shu) 院千年文脈得以傳(chuan) 承和延續,我也從(cong) 人文係調離,回歸到我多年夢想的學術研究崗位,開啟了影響半後生工作的重要經曆。

 

 書(shu) 院工作開創的日子

 

隨著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我由一名單純的普通教師變成了教師與(yu) 行政工作雙肩挑。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完全是一個(ge) 新的事業(ye) ,毫無基礎,開創時遇到了工作上三大壓力。

 

一是書(shu) 院研究人才奇缺,受過大學專(zhuan) 業(ye) 訓練隻有三人,其中兩(liang) 名是剛從(cong) 大學畢業(ye) 的年輕人,另一位是大學攻考古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不對口,如何開展研究工作,隊伍建設成為(wei) 關(guan) 鍵。

 

二是經費來源無著落,書(shu) 院的修複經費,國家並未正式立項,未列計劃安排,其工作難度很大。

 

其三,接續書(shu) 院千年文脈,不但要在學術上的體(ti) 現,而且教育功能也期待恢複功能。這些都是我當時麵臨(lin) 的巨大壓力。

 

首先,必須在研究人員奇缺的條件下,千方百計地設法開展研究工作。我為(wei) 書(shu) 院學術研究確定了研究方向,儒家文化(宋明理學、儒學)、湖湘文化、書(shu) 院文化三個(ge) 為(wei) 研究方向,並分別確定了課題,分步推進。

 

為(wei) 了盡快形成研究隊伍,實行開門辦所,我們(men) 從(cong)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華東(dong) 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和湖南省社科院聘請一批兼職研究員。他們(men) 直接或間接給我們(men) 的研究以很大的支持。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著名學者邱漢生和黃宣民老師親(qin) 自到書(shu) 院為(wei) 宋明理學研究班授課多日。還有湖南師範大學的楊金鑫、楊布生老師把書(shu) 院看作是自己的家,承擔了書(shu) 院研究的任務。研究所兩(liang) 個(ge) 年輕人(朱漢民、鄧洪波)很快進入了研究的角色,擔負了《嶽麓書(shu) 院史略》著述,計劃的《嶽麓書(shu) 院山長考》《朱熹與(yu) 嶽麓書(shu) 院》《嶽麓書(shu) 院名人傳(chuan) 》的著述全麵展開(不到二年均已出版)。

 

在此學術研究基礎上,過二年即一九八六年,嶽麓書(shu) 院停輟已百年的教育功能得以恢複,通過高考招收曆史專(zhuan) 業(ye) 班。從(cong) 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六年,書(shu) 院研究所兩(liang) 歲生日,召開了國際性的學術會(hui) 議“嶽麓書(shu) 院一〇一〇年暨湖南大學定名六十周年的學術討論會(hui) ”,雲(yun) 集了全國的有關(guan) 學者,美國、日本、韓國的學者與(yu) 會(hui) ,沉寂的書(shu) 院空前熱烈,極大地擴大了書(shu) 院的影響。學界為(wei) 這位千年曆史老人的歸來而歡騰,慶祝千年文脈的重光。

 

困難重重的嶽麓書(shu) 院修複經費(包括研究所的經辦經費)也逐步得到解決(jue) 。書(shu) 院從(cong) 一九八四年以後續建的禦書(shu) 樓、文廟、園林的幾大修複工程的經費,都是我經辦的。我作為(wei) 一介書(shu) 生,在此經費中的籌措中得到了磨煉,豐(feng) 富了我人生的閱曆,也使我有成就感的快慰。

 

 書(shu) 院文化研究所大發展的日子

 

經過十餘(yu) 年精心修複,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以嶄新麵貌展示在世人麵前,書(shu) 院已向社會(hui) 全麵開放,進入到它的大的發展時期,無論在學術研究或是開放管理方麵,進入到發展的新階段。

 

曾淡出世外的學術殿堂,重現它的異彩,井噴式的出現一批學術界有影響的學術成果:《中國書(shu) 院製度研究》《中國德育思想研究》《儒家倫(lun) 理哲學》等等,頗受學界關(guan) 注,有的被譽為(wei) 精品之作,有的被《中國哲學年鑒》和《國家年鑒》作為(wei) 重要學術成果收錄與(yu) 推介,有的如《中國書(shu) 院辭典》《中國書(shu) 院史資料》(上、中、下冊(ce) ),填補了書(shu) 院史研究的空白。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學界公認的書(shu) 院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在理學研究上也相繼出版了《張栻與(yu) 湖湘學派研究》《湖湘學派源流》《宋明理學通論》等,處於(yu) 全國理學研究的前沿,並且也成湖湘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書(shu) 院老師撰著的《中華文化通誌·教化典》之《社會(hui) 理想誌》和《智育誌》,連同《中國書(shu) 院製度研究》《中國書(shu) 院資料史》一道,推廣到美國、韓國、日本以及台灣地區,這是我校學術著作第一次走向海外。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ge) 時期出版著作三十多部,論文達到百餘(yu) 篇,千年老人邁開了曆史的大步,跨進了我國文化的複興(xing) 時代,引起了國內(nei) 外學界的關(guan) 注。

 

 

 

先生的學術成果(部分)

 

 

 

先生的理學倫(lun) 理思想係列著作

 

與(yu) 此同時,在教育功能的重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一九九〇年,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授予專(zhuan) 門史碩士學位點,接著書(shu) 院開展了研究生的培養(yang) ,並第一次開始我校招收留學生。

 

在書(shu) 院管理上也取到了進展,隨著書(shu) 院向社會(hui) 全麵開放,海內(nei) 外的參觀與(yu) 遊覽者紛至遝來,隱身世外的曆史老人,正以新的麵孔迎接世人。嶽麓書(shu) 院作為(wei) 千年罕見的高等學府,名聲享譽海內(nei) 外,目睹這個(ge) 曆史巨人,參觀者引以為(wei) 快。書(shu) 院的管理也走上新台階,千千萬(wan) 萬(wan) 的遊人都感歎這是斯文聖地,也感歎這是一片精神家園。種種事實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嶽麓書(shu) 院已進入到一個(ge) 大的發展時期。

 

 

 

1996年在書(shu) 院創建1020周年紀念會(hui) 上發言

 

 

 

2005年與(yu) 李學勤先生一起和書(shu) 院師生合影

 

嶽麓書(shu) 院從(cong) 文物修複到重回學術重地,這期間經曆的苦與(yu) 樂(le) ,隻有經曆者才能真正的體(ti) 會(hui) 得到。能與(yu) 書(shu) 院結緣,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華章。我在嶽麓書(shu) 院度過的後半生,是我人生中最具有意義(yi) 的日子。

 

 






陳老退休後仍經常參加書(shu) 院的學術活動

 

 




 

陳老與(yu) 書(shu) 院師生的互動

 

 

 

2017年接受新華網采訪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