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宏】君子的人格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12-29 20:01:34
標簽:
何懷宏

作者簡介:何懷宏,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江西樟樹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契約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羅爾斯正義(yi) 論中的曆史與(yu) 理性》,《良心論──傳(chuan) 統良知的社會(hui) 轉化》,《世襲社會(hui) 及其解體(ti) ──中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底線倫(lun) 理》,《選舉(ju) 社會(hui) 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曆史的一種社會(hui) 學闡釋》,《道德·上帝與(yu) 人》,《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hui) 的道德根基》等。

君子的人格

作者: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七日辛酉

          耶穌2023年12月29日

 

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已經有非常豐(feng) 富的“君子的人格”內(nei) 容。仿效馮(feng) 友蘭(lan) 的“照著講”和“接著講”,我們(men) 可以照著中國古代先賢有關(guan) 君子的論述,接著梁啟超1914年在清華大學的題為(wei) “君子”的演說接著講。梁啟超的“君子”演說代表了一種麵向新世界的觀念和希望,這就是提升道德、修己成人,融合古今、匯聚文明。

 

梁啟超在他的“君子”演說中首先談道:“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wei) 之詮注,頗難得其確解。”“君子”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君”和“子”這兩(liang) 個(ge) 字,但還沒有連成一個(ge) 詞。在《尚書(shu) 》《詩經》《周易》這些後人整理的最初文獻經典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不同含義(yi) 的“君子”,比如《詩經》首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更是對“君子”有廣泛深入的闡述。而這裏一個(ge) 重大的改變,就是孔子特別重視“君子”的道德含義(yi) ,“君子”不僅(jin) 是指具有較高社會(hui) 地位乃至文化學養(yang) 的人,更是指具有較高道德品格的人。這樣,“君子”就和一種崇高的道德“人格”緊密聯係起來了。

 

而“人格”也有一些不同的含義(yi) ,比如當我們(men) 說“人格平等”,這裏就是指對所有的人都要在一些基本的方麵同等看待和對待;還比如當梁啟超說“國民之人格”的時候,就是指作為(wei) 國民應具備的一些素質。但是,當我們(men) 說“君子的人格”的時候,那就還是指更高的綜合品質。甚至我們(men) 隻要說到“君子”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一種“人格”了,“君子”就意味著一種“人格”標準。這種“人格”是道德的人格,是崇高的人格。沒有這種“人格”,就很難被稱之為(wei) “君子”。

 

“君子”或者“君子的人格”雖然不易很明確的界定。但是,我們(men) 還是可以指出它的一些基本特點,梁啟超指出的兩(liang) 個(ge) 基本特點,一個(ge) 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另一個(ge) 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要“自強不息”。首先是“勉強”,其次是“自勝”。由於(yu) 君子的誌向很高,而人性又有各種各樣的差別,我們(men) 開始並不一定就能自強不息,奮鬥不已。我們(men) 最初可能還要“勉強”自己,一是立誌,二是力行。我們(men) 在奮鬥的過程中甚至也還要不斷“勉強”自己,這也就是說要有韌性,要堅毅,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自勝者強”,要戰勝外界的困難,先要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就包括克製自己,克製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克服自己的懶惰或貪心。要自強沒有自製是不行的,或者是走不遠的。這也就像梁漱溟所說的,先要“向內(nei) 用力”。

 

君子要“厚德載物”。這裏我也想強調其中的兩(liang) 點,首先是“自身之厚德”,其次是“載物之包容”。孔子也不自許為(wei) “生而知之”的“天縱之聖”。德性和知識是需要慢慢加厚的,我們(men) 需要培植自己。一是“博學於(yu) 文”,二是“循序漸進”,努力達到道德高尚和文化精深,換言之,也就是有教養(yang) 和學養(yang) 。古人說“學以成人”,隻有通過“學”才能成為(wei) 一個(ge) “君子”。這裏的“學”當然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xi) ,也包括從(cong) 實踐中學習(xi) ,“從(cong) 天下國家萬(wan) 事萬(wan) 物而學之”,還包括隨時隨地的學習(xi) ,“子入太廟,每事問”。除了不世出的天才,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要學習(xi) ,無法指望和等待“頓悟”,甚至每個(ge) “頓悟”到來之前,其實都先需要有強烈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還需要有不斷的學習(xi) 和事上磨練。我們(men) 常常隻能循序漸進。《周易》漸卦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君子需要驅動自己,還要帶動他人,也就是說,不僅(jin) 自己要積累賢德,還要善化社會(hui) 風俗。山上有茂密的林木,有艱難險阻,我們(men) 要努力開辟出一條路來,在任何事業(ye) 的峰頂上,都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必須披荊斬棘。在這漸進的過程中,還需要互相勉勵,隻靠一個(ge) 人的力量是不夠的。當今的君子文化研究和弘揚的意義(yi) 大概也在於(yu) 此,我們(men) 希望由此尋找同道、希望由此擴大同道。

 

儒家修身克己之學首先是“為(wei) 己之學”。而我們(men) 對待他人、社會(hui) 和自然要盡量能夠包容。“有容乃大”。這“包容”一是指寬容其他各種各樣的人,二是指能夠承載萬(wan) 物,與(yu) 大自然和諧相處。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梁啟超也談道:“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蓋惟有容人之量,處世接物坦焉無所芥蒂。”

 

談到成為(wei) 一個(ge) 君子的目的和意義(yi) ,梁啟超對清華學子的期望是“崇德修學,勉為(wei) 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底柱”。君子要帶動“國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我們(men) 得承認,君子的人格並不一定就是現實生活中普遍的人格,而是古代先賢樹立的理想的人格。君子之說是“麵向全體(ti) ,得乎精英”。君子的人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但卻是向所有人開放的。我們(men) 可以像司馬遷寫(xie) 孔子那樣:“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首先是向往,我們(men) 才會(hui) 知道我們(men) 努力的方向;其次是努力,我們(men) 才會(hui) 接近君子的理想。我們(men)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種種的不如意。我們(men) 並不總是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但進一分就是一分,進一寸也是一寸。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誌,而衡量文明社會(hui) 的一個(ge) 標準,就是察看這個(ge) 社會(hui) 裏生活的人們(men) 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men) 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狀態如何,他們(men) 是否生活得幸福且富有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